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瑪莎百貨4月1日起全線閉店 將整體撤離上海

瑪莎百貨將整體撤離上海。 青年報記者 常鑫 攝

據《青年報》報導, “瑪莎中國上海南京西路店、淮海中路店、環球港店將於4月1日起正式關店,

今起閉店清倉, 全場商品標籤價5折(含食品、酒、減價商品)。 ”近日, 不少消費者都收到了瑪莎百貨的閉店清倉促銷短信。 青年報記者昨天走訪證實了這一情況, 這家英國最大的跨國商業零售集團即將全部撤離申城。 對此專家分析認為, 敗走雖有電商衝擊的原因, 但更多源於自身經營問題, 導致水土不服。

瑪莎百貨將整體撤離上海

青年報記者日前來到瑪莎百貨南京西路店看到, 瑪莎百貨的入門處寫著大大的“閉店清倉全場五折”的字樣。 門口的通知寫著“本店4月1日正式關閉, 售出商品概不退換”, 另外通知還提醒消費者, “歡迎前往瑪莎天貓官方旗艦店繼續購物。 ”

青年報記者走進店內, 一片冷冷清清。 雖然全場商品正在對折拋售,

但是前來“撿漏”的消費者並不是很多。 收銀台前, 工作人員在聊天, 一樓到三樓的樓層內, 四周的貨櫃基本已全部拆除, 樓層的中央區域擺放著各種打折衣物, 從女裝、男裝到童裝, 等待顧客挑選。 不過, 購買的顧客也並不多, 有顧客看了一兩眼就走了, 說是沒什麼可挑的了。 相比之下, 四樓食品區域的酒類專櫃人氣挺旺, 不少顧客挑選五折出售的葡萄酒、起泡酒等, 一買就是好幾瓶。 “這些存貨售完後, 我們也就差不多打包走人了。 ”工作人員聲音中似乎有些不舍。

青年報記者瞭解到, 瑪莎百貨是2008年開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 在上海、蘇州、青島等地開設了多家門店。 去年底, 瑪莎百貨宣佈將退出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虧損的國際市場,

中國是最大的市場, 涉及關閉10家門店。 從上月起, 已經關閉了五角場萬達店及莘莊仲盛店兩家分店, 加上此次三家閉店, 意味著瑪莎百貨的實體將整體撤離上海。

消費者吐槽店鋪經驗太老化

資料顯示, 瑪莎百貨是英國最大的跨國商業零售集團, 也是英國代表性企業之一, 在英國零售商當中具有較高的盈利能力。 一直以來, 瑪莎百貨出口貨品數量也在英國零售商中居首。 作為英國最大的跨國商業零售集團, 瑪莎百貨為何敗走申城?

對此, 青年報記者現場採訪了多位元前來掃尾貨的消費者, 在附近上班的白領劉小姐認為, 瑪莎百貨的服裝過於保守, 色調多為黑或者灰, 即使是紅色也是深紅或者棗紅色。

還有年輕的消費者吐槽說, 進入店內沒有購物的欲望, “無論是比價格還是比款式, 都比不過別的快時尚零售商。 ”

在瑪莎百貨的左右兩側, 同樣也是快時尚品牌Gap和H&M, 不遠處還有人潮湧動的優衣庫。 在附近逛街的消費者王女士說, 雖然瑪莎的品牌在自己的國家有著多年的歷史, 但在面對Zara, H&M, 優衣庫這些快時尚品牌下, 品牌呈現出了一定的疲態。

不過, 青年報記者瞭解到, 其實瑪莎百貨此前曾做出多種調整以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 比如女裝方面50%都是小號的, 男裝方面大都是修身款。 此外瑪莎百貨還積極擁抱電商, 在天貓開設旗艦店。 不過, 調整成效仍然平平, 記者登錄其天貓旗艦店發現, 和頗具人氣的天貓服裝店相比,

瑪莎百貨的貨品售賣記錄都很小。

[業內專家]

水土不服不應只歸因於電商衝擊

對於瑪莎百貨敗走申城的原因, 業內專家分析說, 在中國人的消費觀念裡, 對於品牌的認知比較看重, 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中國人的消費方向, 購買商品時更傾向於品牌商品。 “而瑪莎百貨進入中國至今, 一直照搬其在國外市場的自主品牌商業模式, 希望通過自主的百貨品牌來覆蓋門店內的服裝、食品等品牌, 但同時對於行銷和宣傳的缺失, 使得中國消費者普遍不接受這一模式。 ”

上海中國市場研究集團相關人士就公開評價過瑪莎百貨, 其表示瑪莎百貨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 “他們在租金過高地段開了規模極大的旗艦店;他們的商品價格居於中檔;他們的店鋪規模完全不對;通常, 他們吸引的消費者是60歲的中國婦女或外國僑民。本來他們的目標客戶群是較年輕的婦女,然而實際上這個人群中幾乎沒人會在這裡買東西。”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分析說,瑪莎百貨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就經營不順,不斷關店,這有實體百貨店不好經營的原因,更多的則是水土不服。“價格高,知名度不大,時尚度不夠,這就導致了競爭力不強。”

他們吸引的消費者是60歲的中國婦女或外國僑民。本來他們的目標客戶群是較年輕的婦女,然而實際上這個人群中幾乎沒人會在這裡買東西。”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分析說,瑪莎百貨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就經營不順,不斷關店,這有實體百貨店不好經營的原因,更多的則是水土不服。“價格高,知名度不大,時尚度不夠,這就導致了競爭力不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