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娃哈哈帝國隕落,如何改變“太土了”的品牌形象?

“甜甜的酸酸的, 有營養味道好”。 20多年前, 娃哈哈的廣告響徹大江南北。

AD鈣奶成了一個時代的標籤, 中國幾乎所有80後都喝過娃哈哈AD鈣奶。

這家曾經教科書般的企業, 以及宗慶後這位“中國經營大師”, 近幾年, 仿佛成了眾矢之的, 經常與落後、守舊、傳統、固執、獨裁、多元化等一切不那麼好聽的詞語聯繫在一起。

娃哈哈被打臉

遙想2010年, 宗慶後豪情萬丈對外宣佈, 五年後, 集團銷售收入要突破1000億元。 他想, 每年增加100億的銷售額應該不是大問題。

風光時, 娃哈哈一家企業的收入、利潤、納稅均超過第二名到第十名的總和!

五年期限, 轉眼即到。

2015年, 娃哈哈收入僅有677億元, 且不見好轉, 業績仿佛失控一樣下滑。

娃哈哈究竟怎麼了?

宗慶後在2016年底央視《對話》中表示, 業績下滑有十大原因:1.銷售下降, 2.網路謠言的負面影響, 3.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 4.在售產品種類過多且缺少大單品, 5.新品開發沒有規劃, 6.媒介環境日新月異, 7.消費觀念轉變巨大, 8.市場開發深度不夠、且不均衡, 9.銷售高層指揮不當, 10.廠商關係和諧度降低, 銷售團隊管理不善。

也有消費者認為, 娃哈哈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創新產品, 就知道抄襲。

有媒體報導, 知乎上一位叫汪維的用戶曾列舉了娃哈哈曾經模仿的幾款經典產品。

他在文中調侃預測, 市面上什麼新飲料賣得還可以味道也還行, 娃哈哈90%可能性都會出同款。 因此, 娃哈哈在業內還有個外號叫“飲料界騰訊”。

不過, 李老濕倒是認為, 第一個吃螃蟹的未必成功,

抄襲者未必都是失敗。

德國是通過後發優勢, 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 超躍法國、英國。 蘋果不是MP3創造者, 也不是智慧手機創造者, 但這不影響蘋果業績和品牌形象。 有人總結說, “不做第一, 後發制人”才是蘋果成功秘訣。 賓士汽車在做完新品、行銷、售後之後, 建立起自己的後發優勢, 超越了寶馬、奧迪。

只追求字面意義上的“第一”、“創新”並無多大意義。

糾住這點不放的人, 多少有些成王敗寇的味道。

只是, 娃哈哈的確已經不是當年的娃哈哈。 如今, 娃哈哈不得不面對:不斷下滑的業績, 不斷嘲諷的管理風格, 不斷出新的網路謠言, 以及白酒、童裝、商超、速食麵、瓜子、榨菜等多元化的敗局。

宗慶後被打臉

4月20日, 2017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

娃哈哈宗慶後、騰訊馬化騰、聯想楊元慶、經濟學家周其仁、財經作家吳曉波等大佬齊聚一堂。

吳曉波主持分量最重的圓桌對話, 他現場問宗慶後, 如果馬化騰女兒過生日, 需要10箱定制化的營養快線, 娃哈哈能不能製作出來?馬化騰願意出2倍價格。

宗慶後說, 吹牛是可以的, 像飲料這樣的產品, 是規模化生產, 個人定制沒辦法實現。

我們不禁反問, 傳統行業的西服可以定制, 襪子可以定制, 飲料真的不可以定制嗎?

頗具嘲諷意義的還有,4.24日,2017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開幕。西門子推出一條飲料生產線,邊上帶有感測器的鏡頭,在電腦上輸入一行字或一張圖片,這個鏡頭就可以把文字或照片直接列印到飲料外包裝上,從而完成個性化定制。

西門子打了宗慶後的臉。

現在看來,是真的無法定制,還是宗慶後老先生不知窗外工業4.0之事?

英雄遲暮。

娃哈哈究竟土不土?

之前的媒體報導說,“娃哈哈真的太土了。”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小虎說起來自己家鄉最大的飲料公司時,多少帶點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這位92年的杭州男生從小一直喝AD鈣奶,但上大學之後,他開始喜歡上可口可樂,娃哈哈就悄無聲息地從他的“飲料品牌庫”中消失了。“也沒有為什麼,反正就是不喝了,大概看起來不很中產階級吧。”

娃哈哈很土。對,相比娃哈哈大單品營養快線、聯銷體模式、代言人王力巨集、中國首富、民族企業等,娃哈哈品牌形象很少受人關注。

品牌怎麼時尚起來?

品牌像一個人,要有自己的個性,充滿特定的人格魅力。品牌不要求完美,但要有獨特的定位,與眾不同,安全的富豪、豪華的賓士、樂趣的寶馬……

如果品牌老化,很難吸引90後主力消費者,那麼就要考慮品牌重新定位,就像可口可樂、肯德基一樣,儘管都是百年品牌,卻依舊充滿活力。

1、改變領導人形象

一家企業領導人的形象,對塑造企業品牌形象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任何生活品味的設計師,怎能設計出一幅出彩的畫面?一群正襟危坐的企業領導人,怎能創造出一個充滿時尚氣息的品牌?

一個時尚的領導人經常出入公眾場合,就會不斷強化時尚品牌形象,反之亦然。

任正菲與華為品牌形象一致;約伯斯簡約著裝與蘋果一致……

宗慶後是40年代出生的老爺爺,出現公眾場合次數越多,“品牌印象”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差,是減分項,就好比當年張藝謀策劃讓李甯點燃奧運會聖火一樣,90後驚呼“原來李寧是這樣老的形象?!”

宗老爺子,今後,您少出來露面?一來保障人身安全,二來有利於塑造年輕的品牌形象。

2、LOGO升級

企業的成長是一系列戰術組合,不僅僅包括產品升級、管理工具升級、管道優化、文化成熟等,也包括品牌升級。品牌升級不是為客戶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品牌升級會受技術變革、社會發展、文化沉積,甚至友商競爭目標的影響,升級的目的是為了區別友商,是為了在消費者心智中再次與眾不同。

LOGO是品牌形象中的重要部分,企業遇到重大轉型、調整,一般會進行升級改變,以符合戰略需求。3-5年可以升級一次,10-20年也可以升級一次。

可口可樂

星巴克

蘋果

寶馬

娃哈哈LOGO自從誕生以來,始終是一個胖娃娃形象,建議娃哈哈對LOGO進行升級,以此為契機,將整個品牌形象全新包裝。

娃哈哈

3、產品變革

這十多年以來,“產品”本身其實已經發生了變化,其使用性已經大大降低,而它身上的附帶屬性逐漸出來。“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成了是一種場景。面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環境與寂寞。

可口可樂的流線狀的瓶子早已成了有力的視覺錘,極具個性的歌詞瓶、昵稱瓶不但拉近與消費者的關係,更是改變了可樂的屬性:對於核心消費人群18歲的少男來說,它是一種溝通、暗示的手段。

消費者和產品的關係被改變了。

我們執著於產品本身之外,還要考慮產品之外的因素。社群、場景可能是重要的出發點。"未來的生活圖譜將由場景定義,未來的商業生態也由場景搭建,未來是高毛利產品基於新場景蓬勃生長的紅利期。“

4、廣告統一

坦白地講,娃哈哈這些年的廣告缺少好的創意;廣告不是一句話,不是明星表演,它不僅僅是廣而告之,更深層次地講,廣告是對品牌DNA的理解,對定位的理解。

我總能悲哀的發現廣告界兩個現象:廣告主一味求全,想把產品所有優勢羅列窮盡;總是更換主題,從各個方面闡述產品性能如何強大。

我忠誠地給出兩個建議。一、廣告業賣的不是產品,而是品牌,品牌是市場競爭中的唯一單元,如若不然,消費者怎麼區別你和別的商家是不一樣的?是通過品牌,而不是產品。二、傳播只能有一個主題,長年不斷地講,而不是更換主題。比如,海飛絲的去屑,LEE的自由,賓士的豪華。

我更加喜歡農夫山泉的廣告。其一脈相承的品牌訴求,不斷將“天然水”這個語言釘子釘入消費者心智之中,越來越牢。

很多人都知道G20會議採用了農夫山泉的天然水,卻不知道:哇哈哈也貢獻了30萬箱,兩者各有半壁江山。

早期的農夫山泉廣告

後來的農夫山泉廣告

農夫山泉一直在講水質。

5、多元化要多品牌

多元化本身並沒有錯,儘管商界大都實施多元化策略,而理論界一般都不太贊同多元化。多元化像是一塊肥肉(不是瘦肉),不吃肚子餓,吃了會長膘!

有兩個問題要問自己,一是,企業為什麼要多元化,是遇到天花板了?企業能真的判斷出天花板在哪裡嗎?幾乎所有中國大型城市中(含杭州總部),娃哈哈市場佔有率非常低,何嘗天花板?二是,企業是不是為了做大業績,進入世界500強?要知道,抱有這種想法的中國企業不在少數。這種大業績是虛胖,虛胖總會惹出一身病。

方太掌門人茅忠群一句話,“不做500強,要做500年” ,令中國企業警醒。

除了北京娃哈哈大酒店盈利之外,娃哈哈其他多元化業務鮮有成功。

多元化且單一品牌,這對“娃哈哈”品牌形象是嚴重的損耗。因為品牌是品類的代表,可口可樂代表的是可樂,加多寶代表的是涼茶,海飛絲代表的是去屑洗髮水……不然,你怎麼不買可口可樂汽車,加多寶沙發,海飛絲電腦?

品牌不是萬能的代表,不能代表白酒,不能代表牛奶,不能代表商場,不能代表機器人。

李老濕建議,娃哈哈啟用多品牌策略。

頗具嘲諷意義的還有,4.24日,2017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開幕。西門子推出一條飲料生產線,邊上帶有感測器的鏡頭,在電腦上輸入一行字或一張圖片,這個鏡頭就可以把文字或照片直接列印到飲料外包裝上,從而完成個性化定制。

西門子打了宗慶後的臉。

現在看來,是真的無法定制,還是宗慶後老先生不知窗外工業4.0之事?

英雄遲暮。

娃哈哈究竟土不土?

之前的媒體報導說,“娃哈哈真的太土了。”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小虎說起來自己家鄉最大的飲料公司時,多少帶點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這位92年的杭州男生從小一直喝AD鈣奶,但上大學之後,他開始喜歡上可口可樂,娃哈哈就悄無聲息地從他的“飲料品牌庫”中消失了。“也沒有為什麼,反正就是不喝了,大概看起來不很中產階級吧。”

娃哈哈很土。對,相比娃哈哈大單品營養快線、聯銷體模式、代言人王力巨集、中國首富、民族企業等,娃哈哈品牌形象很少受人關注。

品牌怎麼時尚起來?

品牌像一個人,要有自己的個性,充滿特定的人格魅力。品牌不要求完美,但要有獨特的定位,與眾不同,安全的富豪、豪華的賓士、樂趣的寶馬……

如果品牌老化,很難吸引90後主力消費者,那麼就要考慮品牌重新定位,就像可口可樂、肯德基一樣,儘管都是百年品牌,卻依舊充滿活力。

1、改變領導人形象

一家企業領導人的形象,對塑造企業品牌形象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任何生活品味的設計師,怎能設計出一幅出彩的畫面?一群正襟危坐的企業領導人,怎能創造出一個充滿時尚氣息的品牌?

一個時尚的領導人經常出入公眾場合,就會不斷強化時尚品牌形象,反之亦然。

任正菲與華為品牌形象一致;約伯斯簡約著裝與蘋果一致……

宗慶後是40年代出生的老爺爺,出現公眾場合次數越多,“品牌印象”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差,是減分項,就好比當年張藝謀策劃讓李甯點燃奧運會聖火一樣,90後驚呼“原來李寧是這樣老的形象?!”

宗老爺子,今後,您少出來露面?一來保障人身安全,二來有利於塑造年輕的品牌形象。

2、LOGO升級

企業的成長是一系列戰術組合,不僅僅包括產品升級、管理工具升級、管道優化、文化成熟等,也包括品牌升級。品牌升級不是為客戶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品牌升級會受技術變革、社會發展、文化沉積,甚至友商競爭目標的影響,升級的目的是為了區別友商,是為了在消費者心智中再次與眾不同。

LOGO是品牌形象中的重要部分,企業遇到重大轉型、調整,一般會進行升級改變,以符合戰略需求。3-5年可以升級一次,10-20年也可以升級一次。

可口可樂

星巴克

蘋果

寶馬

娃哈哈LOGO自從誕生以來,始終是一個胖娃娃形象,建議娃哈哈對LOGO進行升級,以此為契機,將整個品牌形象全新包裝。

娃哈哈

3、產品變革

這十多年以來,“產品”本身其實已經發生了變化,其使用性已經大大降低,而它身上的附帶屬性逐漸出來。“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成了是一種場景。面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環境與寂寞。

可口可樂的流線狀的瓶子早已成了有力的視覺錘,極具個性的歌詞瓶、昵稱瓶不但拉近與消費者的關係,更是改變了可樂的屬性:對於核心消費人群18歲的少男來說,它是一種溝通、暗示的手段。

消費者和產品的關係被改變了。

我們執著於產品本身之外,還要考慮產品之外的因素。社群、場景可能是重要的出發點。"未來的生活圖譜將由場景定義,未來的商業生態也由場景搭建,未來是高毛利產品基於新場景蓬勃生長的紅利期。“

4、廣告統一

坦白地講,娃哈哈這些年的廣告缺少好的創意;廣告不是一句話,不是明星表演,它不僅僅是廣而告之,更深層次地講,廣告是對品牌DNA的理解,對定位的理解。

我總能悲哀的發現廣告界兩個現象:廣告主一味求全,想把產品所有優勢羅列窮盡;總是更換主題,從各個方面闡述產品性能如何強大。

我忠誠地給出兩個建議。一、廣告業賣的不是產品,而是品牌,品牌是市場競爭中的唯一單元,如若不然,消費者怎麼區別你和別的商家是不一樣的?是通過品牌,而不是產品。二、傳播只能有一個主題,長年不斷地講,而不是更換主題。比如,海飛絲的去屑,LEE的自由,賓士的豪華。

我更加喜歡農夫山泉的廣告。其一脈相承的品牌訴求,不斷將“天然水”這個語言釘子釘入消費者心智之中,越來越牢。

很多人都知道G20會議採用了農夫山泉的天然水,卻不知道:哇哈哈也貢獻了30萬箱,兩者各有半壁江山。

早期的農夫山泉廣告

後來的農夫山泉廣告

農夫山泉一直在講水質。

5、多元化要多品牌

多元化本身並沒有錯,儘管商界大都實施多元化策略,而理論界一般都不太贊同多元化。多元化像是一塊肥肉(不是瘦肉),不吃肚子餓,吃了會長膘!

有兩個問題要問自己,一是,企業為什麼要多元化,是遇到天花板了?企業能真的判斷出天花板在哪裡嗎?幾乎所有中國大型城市中(含杭州總部),娃哈哈市場佔有率非常低,何嘗天花板?二是,企業是不是為了做大業績,進入世界500強?要知道,抱有這種想法的中國企業不在少數。這種大業績是虛胖,虛胖總會惹出一身病。

方太掌門人茅忠群一句話,“不做500強,要做500年” ,令中國企業警醒。

除了北京娃哈哈大酒店盈利之外,娃哈哈其他多元化業務鮮有成功。

多元化且單一品牌,這對“娃哈哈”品牌形象是嚴重的損耗。因為品牌是品類的代表,可口可樂代表的是可樂,加多寶代表的是涼茶,海飛絲代表的是去屑洗髮水……不然,你怎麼不買可口可樂汽車,加多寶沙發,海飛絲電腦?

品牌不是萬能的代表,不能代表白酒,不能代表牛奶,不能代表商場,不能代表機器人。

李老濕建議,娃哈哈啟用多品牌策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