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本打開之後即會受到教育的好書,作者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山祖師

一個小人物, 一個偶在的個體生命, 其命運就是如此地充滿了偶然性、荒謬性, 其人生悲劇就是如此地不可預料、不可逃避, 更談不到積極地給以預防。 說的就是卡夫卡的《變形記》。

這是一本打開之後即會受到教育的好書, 20世紀世界10部影響深遠的小說之一, 影響歷史進程的100本書之一, 卡夫卡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山祖師, 《變形記》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如果你想瞭解現代主義文學, 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反復閱讀《變形記》開始。

在本書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職員格裡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

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 內心裡卻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 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在荒誕的、不合邏輯的世界裡描繪“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及其逼真的細節”, 這正是著名小說家卡夫卡的天賦之所在。

閱讀《變形記》, 有一種思維的樂趣, 有一種睿智的感覺, 思想上的所得顯然多於心靈的收穫, 能從那極度的變形與誇張裡體會到生命的悸動與衝突。 本書比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與創造特點, 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青年作家郗曉波說, 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 而其實, 那另一世界原本屬於我們的人性之邦, 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 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 初見之下, 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

在描寫人被物化的作品中, 奧地利著名的“現代藝術的探險者”卡夫卡1912年完成的中篇小說《變形記》,

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中描寫人被異化的傑作。

西方文壇推崇“卡夫卡是本世紀最佳作家之一”, 並說“如果要舉出一個作家, 他與我們時代的關係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係, 那麼, 卡夫卡是首先會想到的名字”。

儘管這些贊詞未免有過甚其詞之嫌, 但以《變形記》為代表的卡夫卡的作品, 的確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以至形成了一門專門研究和討論其作品的“卡夫卡學”。

《卡夫卡傳》裡說到, 如果你讀書是為了找樂趕時髦, 卡夫卡的《變形記》絕對不適合你, 不適合你美酒加咖啡的浪漫。 書中荒誕的痛苦, 會將你剛剛舉起的酒杯輕易擊碎。 如果你不是一個盲目的樂觀主義者,

此書可謂精彩至極, 可反復閱讀、細細品味。

陌生的卡夫卡

什麼是好小說?這是個永遠可以談論卻又永遠難以求解的問題。 但好小說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說, 不一定適合大眾讀者的閱讀口味, 因為好小說都是新鮮的、獨特的。 它在與傳統閱讀習慣“對抗”過程中提供了新的藝術因素,

使習慣于傳統閱讀的讀者不得不陷入難解之謎的深淵, 所以也往往給人們留下了不怎麼好看的印象。

閱讀卡夫卡的《變形記》, 對讀者是一種智力、情感上的挑戰, 因為他的作品是文學上的一個變數, 很陌生, 用傳統的閱讀方法很難解讀。

《變形記》超越時空的限制, 對事件的交代極其模糊, 不指明具體的時間、地點和背景。 甚至泯滅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 虛幻與現實難解難分地結合成一個整體了。

看來, 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 而其實, 那另一世界原本屬於我們的人性之邦, 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 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稱小說家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說的使命確定為“通過想像的人物對存在進行深思”,“揭示存在不為人知的方面”。

卡夫卡的《變形記》就是探究存在之謎的,但他所關注的重點是“不可視的內心生活”——人的內心同樣作為現實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變形記》就是以深邃的寓意體現人類的某種常常被遺忘的存在狀態。

卡夫卡的小說是“夢與真實的絕妙混合。既有對現代世界最清醒的審視,又有最瘋狂的想像”。

所以如果我們聯想一下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當我們自身的存在被一些誰也無法預料、無法逃避的境況所決定時,生活的荒誕與這個故事的荒誕就有了一種比擬的聯繫,那麼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尖銳了:當我們突然無法動彈,在完全無能為力,喪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辦卡夫卡的小說帶出了我們深深的疑問。

顯然,在如此荒誕的突變中,卡夫卡敏銳地覺察到現實生活某些帶本質性的問題,才用這種象徵、誇張甚至荒誕的手法加以表現。

卡夫卡冷峻的眼光聚焦的是“真”。在他看來,“真”若要體現,就必須借助於“醜”。於是《變形記》中出現了大量的醜陋的意象,卡夫卡毫不客氣地放逐了文學的審美價值,似乎他覺得醜就是醜,甚至根本沒必要用美作為小說結束之前的一點安慰。

所以,一直到小說的結尾,卡夫卡也沒有讓這些醜陋的意象從背面發出一點美的光芒。

最後引用一句王小波的話來結束本文,他說:“我正等待著有一天,自己能夠打開一本書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變形記》就是一本這樣的好書。

每天閱讀五分鐘,人生從此大不同。關注有趣的讀物自媒體~讀書課代表,品讀更多精彩內容。

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稱小說家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說的使命確定為“通過想像的人物對存在進行深思”,“揭示存在不為人知的方面”。

卡夫卡的《變形記》就是探究存在之謎的,但他所關注的重點是“不可視的內心生活”——人的內心同樣作為現實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變形記》就是以深邃的寓意體現人類的某種常常被遺忘的存在狀態。

卡夫卡的小說是“夢與真實的絕妙混合。既有對現代世界最清醒的審視,又有最瘋狂的想像”。

所以如果我們聯想一下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當我們自身的存在被一些誰也無法預料、無法逃避的境況所決定時,生活的荒誕與這個故事的荒誕就有了一種比擬的聯繫,那麼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尖銳了:當我們突然無法動彈,在完全無能為力,喪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辦卡夫卡的小說帶出了我們深深的疑問。

顯然,在如此荒誕的突變中,卡夫卡敏銳地覺察到現實生活某些帶本質性的問題,才用這種象徵、誇張甚至荒誕的手法加以表現。

卡夫卡冷峻的眼光聚焦的是“真”。在他看來,“真”若要體現,就必須借助於“醜”。於是《變形記》中出現了大量的醜陋的意象,卡夫卡毫不客氣地放逐了文學的審美價值,似乎他覺得醜就是醜,甚至根本沒必要用美作為小說結束之前的一點安慰。

所以,一直到小說的結尾,卡夫卡也沒有讓這些醜陋的意象從背面發出一點美的光芒。

最後引用一句王小波的話來結束本文,他說:“我正等待著有一天,自己能夠打開一本書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變形記》就是一本這樣的好書。

每天閱讀五分鐘,人生從此大不同。關注有趣的讀物自媒體~讀書課代表,品讀更多精彩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