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於丹多部著作推出新版 補充成長中的心得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於丹〈論語〉心得》近日經過全面修訂推出新版,于丹特意撰寫自序,“補充十多年成長中的心得”,追溯自己與《論語》的緣起。

近日,于丹接受記者採訪,分享了她在《百家講壇》開講《論語》的心得,踏上《百家講壇》時她恰好40歲,“從初心到今天,匆匆十多年流光”。 而對於曾經加諸于身的榮光與質疑,她也有萬千感慨:“中年人身上每天其實都是風起雲湧的。 ”此前,於丹的代表作《於丹〈論語〉感悟》《於丹〈莊子〉心得》也推出了十年紀念新版。

先賢智慧:

照亮當下人的迷惑

2006年歲末,隨著央視《百家講壇》節目的熱播,《於丹〈論語〉心得》出版。 回憶踏上《百家講壇》的契機,於丹透露,最初只是和製片人聊節目的策劃,一開始她堅決反對自己來主講《論語》,因為她對後來的質疑聲是有預見的,“製片人萬衛說,我們找人挺困難的,你先來試講一次,看看用大眾傳播的策略、講故事的方式來講《論語》,觀眾能否接受?”爽快的於丹一口答應,直接穿著上課的衣服就去了。

到演播室時,工作人員發現於丹西裝裡穿的背心反光,她就到洗手間把背心反過來穿。

第一講是《天地人之道》,製片人對於丹提的唯一要求,就是講的內容要讓13歲的孩子聽得懂,“不是在大學的課堂上,也不是在研討會上,只是講出自己讀《論語》的心得”。 於丹說:“我碩士學哲學,博士讀的大眾傳播,我試圖用博士學到的大眾傳播,跟大眾講故事的方式,來啟動碩士時候讀的古典哲學。 ”她並不想把現代人拉回古典,而是想請古聖先賢穿過時光隧道,來到今天,讓他們的智慧照亮當下人的迷惑。

面對質疑:

對世界的瞭解是盲人摸象

從第一次開講到幾部代表作重新修訂,匆匆十多年流光,“對於中年人來講,時光的每一步都仿佛跨越萬水千山”。

于丹說,中年是不敢任性的時光,孩子是任性天真的,因為不諳事世,老人也可以天真,因為他們已經洞悉了事世。 孩子看山就是山,看水還是水,往往中年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這十多年裡,除了榮光,質疑聲也如影隨形,於丹感慨說,中年人身上每天其實都是風起雲湧的,她用自己的方式來與各種質疑和解,“‘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個人的自我成長就是更新,要從喧囂浮躁中安定下來,才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 人心不定,能有自己的所得嗎?”于丹並沒有與各方辯解,也沒有因此懷疑社會、人性,“我唯一越來越懷疑的是自己看待事物的視角,一個人在開始解釋一件事情的時候,少年意氣總是覺得胸有成竹。

成長其實是讓人越來越知道,我們對世界的瞭解,不過是盲人摸象,每個人可以觸及到的都只不過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如果肯平心靜氣地聽聽別人的描述,所有的印象組合在一起,才會接近真相”。

經典重版:

願意保留最初的青澀

《於丹感悟》《于丹心得》延續了《于丹心得》的獨特風格,從多個方面闡釋了《論語》的樸素與溫暖,《莊子》的恣肆之意,以及自始至終充滿的智慧。 在接受採訪時,於丹道出了她對兩部國學經典的敬意:“千百年來,《論語》和《莊子》互為表裡,是每一個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積澱。 《論語》教我們拿得起;《莊子》又教我們放得下。

《論語》是讓我們入世,成為一個角色;《莊子》讓我們出世,超越而成為自己”。

在全新修訂版《於丹〈論語〉心得》自序中,於丹說:“十年間我從‘不惑’而觸及‘知天命’的邊緣,浮沉于風雲際會大時代,大惑方熾,天命正遠,才明白《論語》中我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唯有以敬畏謙卑的姿態,悟出一份帶著體溫的心得。 ”

對於經典重版,於丹坦率地說自己並沒有做太大的修訂,“儘管當年有些東西是青澀的,我依然願意保留它的模樣。 從心出發,在覺悟的路上永遠都不晚,畢竟時光是一直向前走的,但是經典一直都緘默、微笑,留在我們的背後”。

閱讀先賢:

帶著“以文化人”的託付

閱讀先賢經典,對於於丹來說,身上帶著“以文化人”的託付,“對中國文化有一份赤誠的相信,用自己現在還熱的血液把它啟動,那些帶著體溫的文化,才是今天取捨抉擇的標準”。 所謂文化,前輩們留給我們的是他們眼神裡的熱度以及用生命接續的那種擔當,“他們一生堅守的信仰,文而化之的生命,在我們的血脈當中到底有多麼重要”。

於丹說,讀書是讓一個人的靈魂能夠走向萬水千山的那條路,也是從萬水千山回到靈魂的那條路,“閱讀絕不僅僅是讀書,而是讀世界、讀人心,讀到通透處,一個人就放下了。放不過別人,是不慈悲。放不下自己,是不智慧”。讀了世道人心是用來滋養自己的,滋養自己內心的尊嚴、自由、智慧、謙卑,這一切都會讓我們面對世界有更好的態度。

過去,資訊匱乏,而現在大眾則會在資訊過剩中迷惑。於丹認為,不管閱讀方式和讀者結構怎麼變,《論語》《莊子》《孟子》沒有變,中國的詩詞沒有變,“從先秦走過唐宋元明清,經典就是經典,如果你願意回去的話,經典隨時會成全你”。

[編輯: 焦琳]

所謂文化,前輩們留給我們的是他們眼神裡的熱度以及用生命接續的那種擔當,“他們一生堅守的信仰,文而化之的生命,在我們的血脈當中到底有多麼重要”。

於丹說,讀書是讓一個人的靈魂能夠走向萬水千山的那條路,也是從萬水千山回到靈魂的那條路,“閱讀絕不僅僅是讀書,而是讀世界、讀人心,讀到通透處,一個人就放下了。放不過別人,是不慈悲。放不下自己,是不智慧”。讀了世道人心是用來滋養自己的,滋養自己內心的尊嚴、自由、智慧、謙卑,這一切都會讓我們面對世界有更好的態度。

過去,資訊匱乏,而現在大眾則會在資訊過剩中迷惑。於丹認為,不管閱讀方式和讀者結構怎麼變,《論語》《莊子》《孟子》沒有變,中國的詩詞沒有變,“從先秦走過唐宋元明清,經典就是經典,如果你願意回去的話,經典隨時會成全你”。

[編輯: 焦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