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蘇軾詞作:豪放婉約總關情——我那年的畢業論文

­ 文學是感情的藝術, 是將主觀之情滲透在客觀描寫中的一種藝術, 唯其情真、情深、情新, 才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和長久的生命力。 ­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儘管被後人稱為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 可其詞作不僅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雄渾豪邁, 亦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委婉細膩。 蘇軾詞創造了多種風格, 除傳統的婉約清麗外, 他的詞或雄放、或清曠、或凝重、或空靈, 風格多樣佳作極多。 然不管怎樣, 其詞文總充溢著濃濃的真情和自然的實感。 ­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首倡“童心說”, 認為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

好的文學作品首先應有真情實感的流露, 清代袁枚也說到, “詩人者不失其稚子之心也”。 可以說, 古今中外, 大凡有成就的作家, 不管文章寫的如何磅礴大氣、氣象萬千, 觀其細微處、感情落腳點, 總有一種真情在流動。 流傳千古的好文章不是“做”出來的, 而是真性情、真懷抱與真境界自然而然的流露。 因為要想成為一位好作家, 觀察體驗生活必須要有敏銳獨到的感悟力和豐富細膩的情感, 否則文章就會空洞無韻味, 粗亂無章法。 ­

蘇軾一生屢遭貶謫, 詞作雖常常流露出失意不得志的感懷, 然而由於作者生性豁達樂觀, 所以其詞作格調依然視野開闊, 獨樹一幟, 不落俗塵。 比之同期詞人, 其作品少了幾分空洞說教,

多了幾分豪情大氣;少了幾分哀怨傷感, 多了幾分真情流露。 他以豪放著稱的詞作, 豪而不粗、放而不野, 以婉約見長的詞作, 婉而不膩, 約而不俗, 關鍵就在於其中總流動著淳樸真摯的稚子之情。 ­

這種文風的形成, 必然同作家自己的個性、教育、人格、生存環境等密切相關。 通讀蘇軾的詞作, 我們不難看出, 蘇軾既有粗獷豪放達觀灑脫的襟懷, 又有體貼入微自然真率的柔情, 表現在文學作品中, 可以說豪放婉約總關情,不管是豪放詞作, 亦或是婉約詞作, 其中都流動著蘇軾真誠自然的情感。 ­

以下分三個方面逐一論述: ­

一、深沉豪放的政治熱情 ­

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 蘇軾具有可貴的政治熱情, 希望登上政治舞臺, 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他年輕時就宣稱:“有筆頭千字, 胸中萬卷, 致君堯舜, 此事何難!”因此他始終關心國計民生, 儘管長期被貶謫, 可其政治熱情依然不減, 並沒有因為個人的起落沉浮而消極沉淪, 仍有為國為民成就一番偉業的豪情, 所以他的詞作於無形中便具有了一種壯闊雄奇的美感, 在一瀉千里的大氣與豪放不羈的豁達中給人以人生的啟迪和思索。 這類詞作在蘇詞中儘管數量不多, 但因其改革了固有的詞風, 開拓了詞境, 提高了詞品, 故向來被後人稱道。 比如其留傳千古的豪放詞代表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 ­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

不同生活閱歷感情體驗的人, 面對赤壁江邊的雄奇壯景都會產生不同的想法。 因為客觀事物提供的一種審美可能,

只有通過不同的遊人才會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 當時作者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謫到黃州, 作該詞時已四十七歲, 由於他太出色、太響亮, 將四周的筆墨比得寒磣, 把同代的文人比得狼狽, 所以引起一部分文人酸溜溜的嫉恨, 正如其弟蘇轍所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不公平的遭遇, 無端地貶謫使蘇軾的思想歷經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 同時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沉澱和昇華。 事已至此, 我蘇東坡又何必不曠達、又何必過分執著呢? ­

這首壯詞, 無論時間空間、人物形象、風格意境、遣詞用字等各方面, 都突破了傳統“女兒詞”的規範, 開闢了一個全新的詞世界。 明人王世貞曾讚譽說, “學士此詞, 亦自雄壯,感慨千古,果令銅將軍于大江奏之,必能使江波鼎沸。” ­

如同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大氣,一種從容,一種厚實在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得以充分地體現。該詞上闕以濡染大筆盡寫古戰場赤壁江邊雄奇之景,遙想歷史風雲英雄人物和他們的豐功偉績,下闕則由景生情,慨歎世事變遷而自己卻功業無成,結尾順勢抒發內心痛苦,借酒消愁以求解脫。面對江山美景他盡情讚美,遙想歷史風雲人物他由衷慨歎,對於自身的傷懷也沒有過多掩飾。就象一句影視常用語,“無情未必真豪傑”,也許讀過這首詞,我們會看到一個既豪放大氣又有情有義真實鮮活的蘇東坡。他並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信筆由來,毫無保留地任豪情與苦愁一併抒發。 ­

蘇軾引陽剛之氣入詞時,並不滿足于由“關西大漢”來演唱描寫別的英雄人物,他還要脫去儒服,換上戎裝,親現自己俠士豪客的胸懷。如果說《念奴嬌/赤壁懷古》看到的是一個豪爽真情俱有的蘇東坡,那麼下面的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我們會看到一位壯心不已、彎弓衛國的古代英雄形象。 ­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

這首詞為作者知密州時所作,當時詞人蘇軾正值壯年(三十八歲),面對宋朝受到遼、夏威脅的局勢,蘇軾希望騎馬領兵彎弓衛國,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對於這首豪詞,蘇軾十分得意,據說,在密州寫成此詞後,“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此詞表現出蘇軾親上前線保衛邊疆的決心,文筆恣肆不羈,寫的極為灑脫豪邁。正值壯年的蘇東坡自稱為老夫,內心卻有著少年的輕狂和闖勁,黃狗、蒼鷹、千騎出獵,我們看不到一絲一毫古代文人的牽強做作,酒酣胸膽、持節雲中、弓射天狼,有的是英雄的坦蕩、自信和豪情。 ­

歷史風雲變幻,世事滄桑巨變,使作者思想感情在逆境中得以豐富昇華,蘇軾以其創作首先突破“詞為豔科”的藩籬,將詞從花間樽前兒女柔情中解放出來,開拓了詞的意境,然而蘇軾畢竟為北宋“詩莊詞媚”的時尚所限,在寫壯詞時不得不更多地寫時尚的婉體詞,同時也因為自身文士的氣質和身份所限,壯詞寫的不多,風雲之氣也稍顯不夠,但其創作無疑指出了向上一路,作品於無形中產生了一種壯美之感。 ­

二、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

蘇東坡作為古代文人的典型,他既有治國平天下的胸襟抱負,又有甘為平民的恬淡自然。當政治熱情被無情的現實遭遇所湮滅時,強烈的思想反差迫使他反思自己,生命的真諦到底在那裡,自然界的日月輪回,潮起潮落,使他的認識更為深刻,“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然而生來樂觀豁達的蘇軾依然對生活寄予了無限希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複雜多變的人生經歷令他將一切都看透了、看慣了、看淡了。因此其作平添了那份灑脫曠達、無拘無束的情懷。如敘寫日常生活遇雨小事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途中遇雨,本屬平常事,而在善於觀察體驗生活的作者眼裡,卻通過日常事敘寫出自己的處事態度——吟嘯徐行的瀟灑,憂樂兩忘的氣度,以及不為外物所動,不為憂患所擾的心情,在政爭風雨中詞人始終充滿自信,灑脫自如。他認為“君子可以寓於物,而不可留意於物”,顯然,道、佛兩家“無所往而不樂”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圓融通達,能夠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精神來解脫人生的憂患和苦惱,同時原有的儒家思想又使他能堅持正直人格,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對自然界的風雨他能處之泰然,對政治上的陰晴無定升沉難測,他同樣具有聽任自然的超脫氣度和不畏挫折的堅毅精神。不象有的文人那樣“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他是寵辱皆忘,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讓心態回歸那份自然,真可謂:榮謝不驚,山頭斜照卻相迎;去留無意,也無風雨也無晴。 ­

這副自畫像中的東坡居士,既風骨凜凜胸懷坦蕩,又簡要清通瀟灑樂觀。如此詼諧、活波、灑脫的情懷在日常小事中體現才顯其更為真切,言為心聲,此詞其中洋溢著的自信、坦蕩與瀟灑情懷,使人確信,蘇軾作此詞時,確乎是享盡人生之極樂,而不是在經歷痛苦與磨難。 ­

一首不太成名的老來詞作——《減字木蘭花》,因其所寫時,蘇軾遠謫荒島年歲已高,此時已根本無心政治功利,純粹是由景生情隨興而發,似乎更能體現其曠達樂觀的情感。 ­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

春天來了,春風春花,海南島上的一切變得更美,六十多歲久不填詞的蘇軾意興大發,寫出如此灑脫的詞句,這種壓抑不住的喜悅,如此歡快的節奏,誰又能想到這首詞竟是出於六十多歲被貶海南荒島的老人所寫的呢?面對春光美景,詞人信筆由韁,一任歡情喜悅盡情抒發,儘管歷經了太多的風雨,可他沒有慨歎一生的貶謫不順,無心傷感“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整篇不夾雜絲毫的春傷春愁,可以說這首詞將詞人達觀、豁達、看透世事的老來童情抒寫的淋漓盡致。 ­

命運賜予正直耿介而書生氣十足蘇軾的,是幾十年不間斷的重重生活磨難。他不幸陷入當時血腥黨爭的旋渦,成為腐敗官僚政治的重點打擊對象,只落得一次次的南遷北徙和滿肚子的牢騷憤懣。中年以後的蘇軾,以流放罪犯的身份輾轉于南國“蠻荒”之地,最後病勢於異鄉,所謂“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正是他對自己後半生的辛酸總結。 ­

然而蘇軾既沒有自我戕害,也不是自暴自棄,更不顧影自憐。他參透了人生和社會兩方面的底蘊之後,對主觀和客觀世界都達到了大徹大悟的自在境地,從而以曠適和達觀的態度獨立于世,成功地構築起心理調適和精神防禦的思想堡壘,藉以度過了社會人生的重重險關,獲得了心靈自由和愉悅。這種情感體驗他一覽無餘地表現在詞作中,所以讀他的詞,人們會不自覺產生那種灑脫不羈、自信達觀的情懷。 ­

三、真摯感人的人之常情 ­

生活在宋代官場中的蘇東坡,三次遭貶謫,複雜的生活閱歷豐富了他的情感,他留下的大量詞作中,既有為國為民實現理想的豪情篇,又有表現友情、愛情、親情等豐富內心情感的真情篇。其中或含蓄蘊籍或自然流露,無不貫穿著他的真性情,這是一種人所不及的天才流露與真情外化,而決不是匠人式的刻畫與雕琢。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全方位有血有肉的蘇東坡,男人的儒雅大氣、重情體貼通過詞作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如思念亡妻的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

雖十年生死相別,可夫妻恩情難忘。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作者選取普通的日常生活場景,真實藝術的再現了他們夫妻十年的恩愛。距離產生美,同時留給他無限美好真情的回憶。親人已經離去,苦痛思念留給自己,更增添了無言的傷感。白描手法的運用,“相顧無言淚千行”等細節特寫,表達了作者欲說還休豐富真實的情感世界。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將夫妻間的感情表達得深婉而執著。 ­

一首好詞,總要或隱或顯地表達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沒有深厚而純真的感情,寫不出好的詞作。蘇軾將一腔真摯的情感融注於筆端,其真情已透過紙背讓我們清晰可見。蘇軾在極其殘酷兇險的人生歷程中,既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和節操,又要應付紛至遝來的外部打擊使主觀精神不致崩潰,親人和朋友對他的關愛可以說是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

那闕著名的《蔔運算元/缺月掛疏桐》,更是用極美的意境道盡了孤獨無告這種精神境遇。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作者通過寫孤鴻而自擬,表明了作者為人處事不隨流俗,剛被貶到黃州,他政治上失意,心情上苦悶,情緒上孤獨,然而作者並沒有自怨自艾沉淪消極下去,而是極其誠懇地自我剖析梳理,力圖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孤獨中,能否徹底洗去人生的紛爭喧鬧,重新回歸自然的那份純淨和空靈?儘管他失去了功名、朋友,然而孤獨中的磨練洗禮又同時使其文學天賦得以凸現。

清代沈德潛很能識得蘇軾的文心,“蘇子瞻胸有洪爐,金銀鉛錫,皆歸熔鑄。其筆之超曠,等於天馬脫羈,飛仙遊戲,窮極變幻,而適如意中所欲出。”也許命運在關閉一扇門的同時,又公平地為他打開了一扇窗,他可以一心著他的文章。如果他熱心政治博得了功名,到今天又有幾人能識,正是這種一時看來的不公,使他能潛心著文章,英名留千秋。

蘇詞無論豪放曠達、亦或纏綿空靈,其詞作無不流動著作者真摯的感情,從而使其詞作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可以說蘇軾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真情融注成了這些流傳千年的藝術珍品! ­

亦自雄壯,感慨千古,果令銅將軍于大江奏之,必能使江波鼎沸。” ­

如同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大氣,一種從容,一種厚實在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得以充分地體現。該詞上闕以濡染大筆盡寫古戰場赤壁江邊雄奇之景,遙想歷史風雲英雄人物和他們的豐功偉績,下闕則由景生情,慨歎世事變遷而自己卻功業無成,結尾順勢抒發內心痛苦,借酒消愁以求解脫。面對江山美景他盡情讚美,遙想歷史風雲人物他由衷慨歎,對於自身的傷懷也沒有過多掩飾。就象一句影視常用語,“無情未必真豪傑”,也許讀過這首詞,我們會看到一個既豪放大氣又有情有義真實鮮活的蘇東坡。他並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信筆由來,毫無保留地任豪情與苦愁一併抒發。 ­

蘇軾引陽剛之氣入詞時,並不滿足于由“關西大漢”來演唱描寫別的英雄人物,他還要脫去儒服,換上戎裝,親現自己俠士豪客的胸懷。如果說《念奴嬌/赤壁懷古》看到的是一個豪爽真情俱有的蘇東坡,那麼下面的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我們會看到一位壯心不已、彎弓衛國的古代英雄形象。 ­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

這首詞為作者知密州時所作,當時詞人蘇軾正值壯年(三十八歲),面對宋朝受到遼、夏威脅的局勢,蘇軾希望騎馬領兵彎弓衛國,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對於這首豪詞,蘇軾十分得意,據說,在密州寫成此詞後,“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此詞表現出蘇軾親上前線保衛邊疆的決心,文筆恣肆不羈,寫的極為灑脫豪邁。正值壯年的蘇東坡自稱為老夫,內心卻有著少年的輕狂和闖勁,黃狗、蒼鷹、千騎出獵,我們看不到一絲一毫古代文人的牽強做作,酒酣胸膽、持節雲中、弓射天狼,有的是英雄的坦蕩、自信和豪情。 ­

歷史風雲變幻,世事滄桑巨變,使作者思想感情在逆境中得以豐富昇華,蘇軾以其創作首先突破“詞為豔科”的藩籬,將詞從花間樽前兒女柔情中解放出來,開拓了詞的意境,然而蘇軾畢竟為北宋“詩莊詞媚”的時尚所限,在寫壯詞時不得不更多地寫時尚的婉體詞,同時也因為自身文士的氣質和身份所限,壯詞寫的不多,風雲之氣也稍顯不夠,但其創作無疑指出了向上一路,作品於無形中產生了一種壯美之感。 ­

二、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

蘇東坡作為古代文人的典型,他既有治國平天下的胸襟抱負,又有甘為平民的恬淡自然。當政治熱情被無情的現實遭遇所湮滅時,強烈的思想反差迫使他反思自己,生命的真諦到底在那裡,自然界的日月輪回,潮起潮落,使他的認識更為深刻,“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然而生來樂觀豁達的蘇軾依然對生活寄予了無限希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複雜多變的人生經歷令他將一切都看透了、看慣了、看淡了。因此其作平添了那份灑脫曠達、無拘無束的情懷。如敘寫日常生活遇雨小事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途中遇雨,本屬平常事,而在善於觀察體驗生活的作者眼裡,卻通過日常事敘寫出自己的處事態度——吟嘯徐行的瀟灑,憂樂兩忘的氣度,以及不為外物所動,不為憂患所擾的心情,在政爭風雨中詞人始終充滿自信,灑脫自如。他認為“君子可以寓於物,而不可留意於物”,顯然,道、佛兩家“無所往而不樂”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圓融通達,能夠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精神來解脫人生的憂患和苦惱,同時原有的儒家思想又使他能堅持正直人格,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對自然界的風雨他能處之泰然,對政治上的陰晴無定升沉難測,他同樣具有聽任自然的超脫氣度和不畏挫折的堅毅精神。不象有的文人那樣“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他是寵辱皆忘,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讓心態回歸那份自然,真可謂:榮謝不驚,山頭斜照卻相迎;去留無意,也無風雨也無晴。 ­

這副自畫像中的東坡居士,既風骨凜凜胸懷坦蕩,又簡要清通瀟灑樂觀。如此詼諧、活波、灑脫的情懷在日常小事中體現才顯其更為真切,言為心聲,此詞其中洋溢著的自信、坦蕩與瀟灑情懷,使人確信,蘇軾作此詞時,確乎是享盡人生之極樂,而不是在經歷痛苦與磨難。 ­

一首不太成名的老來詞作——《減字木蘭花》,因其所寫時,蘇軾遠謫荒島年歲已高,此時已根本無心政治功利,純粹是由景生情隨興而發,似乎更能體現其曠達樂觀的情感。 ­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

春天來了,春風春花,海南島上的一切變得更美,六十多歲久不填詞的蘇軾意興大發,寫出如此灑脫的詞句,這種壓抑不住的喜悅,如此歡快的節奏,誰又能想到這首詞竟是出於六十多歲被貶海南荒島的老人所寫的呢?面對春光美景,詞人信筆由韁,一任歡情喜悅盡情抒發,儘管歷經了太多的風雨,可他沒有慨歎一生的貶謫不順,無心傷感“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整篇不夾雜絲毫的春傷春愁,可以說這首詞將詞人達觀、豁達、看透世事的老來童情抒寫的淋漓盡致。 ­

命運賜予正直耿介而書生氣十足蘇軾的,是幾十年不間斷的重重生活磨難。他不幸陷入當時血腥黨爭的旋渦,成為腐敗官僚政治的重點打擊對象,只落得一次次的南遷北徙和滿肚子的牢騷憤懣。中年以後的蘇軾,以流放罪犯的身份輾轉于南國“蠻荒”之地,最後病勢於異鄉,所謂“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正是他對自己後半生的辛酸總結。 ­

然而蘇軾既沒有自我戕害,也不是自暴自棄,更不顧影自憐。他參透了人生和社會兩方面的底蘊之後,對主觀和客觀世界都達到了大徹大悟的自在境地,從而以曠適和達觀的態度獨立于世,成功地構築起心理調適和精神防禦的思想堡壘,藉以度過了社會人生的重重險關,獲得了心靈自由和愉悅。這種情感體驗他一覽無餘地表現在詞作中,所以讀他的詞,人們會不自覺產生那種灑脫不羈、自信達觀的情懷。 ­

三、真摯感人的人之常情 ­

生活在宋代官場中的蘇東坡,三次遭貶謫,複雜的生活閱歷豐富了他的情感,他留下的大量詞作中,既有為國為民實現理想的豪情篇,又有表現友情、愛情、親情等豐富內心情感的真情篇。其中或含蓄蘊籍或自然流露,無不貫穿著他的真性情,這是一種人所不及的天才流露與真情外化,而決不是匠人式的刻畫與雕琢。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全方位有血有肉的蘇東坡,男人的儒雅大氣、重情體貼通過詞作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如思念亡妻的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

雖十年生死相別,可夫妻恩情難忘。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作者選取普通的日常生活場景,真實藝術的再現了他們夫妻十年的恩愛。距離產生美,同時留給他無限美好真情的回憶。親人已經離去,苦痛思念留給自己,更增添了無言的傷感。白描手法的運用,“相顧無言淚千行”等細節特寫,表達了作者欲說還休豐富真實的情感世界。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將夫妻間的感情表達得深婉而執著。 ­

一首好詞,總要或隱或顯地表達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沒有深厚而純真的感情,寫不出好的詞作。蘇軾將一腔真摯的情感融注於筆端,其真情已透過紙背讓我們清晰可見。蘇軾在極其殘酷兇險的人生歷程中,既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和節操,又要應付紛至遝來的外部打擊使主觀精神不致崩潰,親人和朋友對他的關愛可以說是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

那闕著名的《蔔運算元/缺月掛疏桐》,更是用極美的意境道盡了孤獨無告這種精神境遇。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作者通過寫孤鴻而自擬,表明了作者為人處事不隨流俗,剛被貶到黃州,他政治上失意,心情上苦悶,情緒上孤獨,然而作者並沒有自怨自艾沉淪消極下去,而是極其誠懇地自我剖析梳理,力圖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孤獨中,能否徹底洗去人生的紛爭喧鬧,重新回歸自然的那份純淨和空靈?儘管他失去了功名、朋友,然而孤獨中的磨練洗禮又同時使其文學天賦得以凸現。

清代沈德潛很能識得蘇軾的文心,“蘇子瞻胸有洪爐,金銀鉛錫,皆歸熔鑄。其筆之超曠,等於天馬脫羈,飛仙遊戲,窮極變幻,而適如意中所欲出。”也許命運在關閉一扇門的同時,又公平地為他打開了一扇窗,他可以一心著他的文章。如果他熱心政治博得了功名,到今天又有幾人能識,正是這種一時看來的不公,使他能潛心著文章,英名留千秋。

蘇詞無論豪放曠達、亦或纏綿空靈,其詞作無不流動著作者真摯的感情,從而使其詞作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可以說蘇軾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真情融注成了這些流傳千年的藝術珍品!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