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村落」寄居山水的“鬥寶之家”——翁源縣新江鎮太坪村大袁屋圍樓掠影

“圍屋圓圓門一個/進進出出一家親/上家點火下家明/有喜有難共條心/左鄰右舍如兄弟/八方來客當親人……”走進翁源縣新江鎮太坪村大袁屋圍樓, 一首溫情的山歌《圍屋圓圓一家親》不知不覺縈繞心頭。 只見那群山環抱裡, 一座由灰砂河石夯築的圍樓沉靜而寬厚地屹立在天地間, 遠眺筆架山, 近觀太坪河。

屹立于青山碧水間的大袁屋圍樓。

這一座始建于清嘉慶癸亥年(1803年)、由袁丙宗開基始造、屬袁姓的客家圍樓, 已走過200餘年的悠悠歲月。 它承載著“鬥寶之家”的富庶歷史, 也保留著袁姓家族化不開、鎖不住的童年回憶和美麗鄉愁。 2011年11月, 翁源縣人民政府公佈大袁屋圍樓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百年祖屋深藏靈秀

未入大袁屋圍樓, 正門前的三口荷塘便“先聲奪人”, 只見靠近大門的荷塘呈半月形, 與之相鄰的右邊兩口荷塘組成“日”字形。 “它的寓意是‘日月永恆’,

有著繁衍生息、代代相傳的美好祝福。 我們袁姓, 是從江西遷下來的, 我是袁丙宗的第十二代後人。 ”今年60歲的村民袁宏強, 熱情地向眾人介紹起他們的百年祖屋, 在他的帶領下, 這座客家圍樓的風情徐徐舒展。

走進圍樓細細品味, 只見屋簷下雕樑畫棟、精巧繁複。 圍牆的正面成直線, 背面兩牆角轉圓形;正面的兩角有三層角樓, 外加旁屋;枕屋當中立望樓, 前後三樓呈“品”字形。 四周以高約10米的圍牆和角樓、望樓連接, 靠外牆的二層4棟房屋以沙石砌牆基, 土坯磚砌結牆身, 屋頂四周設樓與樓相通的天街。 整座樓共有三道拱門, 紅砂岩石條門框, 圍樓整體佈局好, 基本保持原貌。

相通的天街具有防禦作用。

袁宏強介紹, 大袁屋圍樓總面寬41.5米、縱深約43米, 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 圍內七間三進, 中央為鬥寶公祠。 “因為我們的開基祖袁丙宗原是經營石灰、冬菇和草紙生意的商賈大戶, 他的金銀財寶可以用鬥量, 所以號‘鬥寶’。 ”袁宏強笑道, 圍樓兩邊原為議事廳、客廳、寢室等, 共有100多間房屋。

環繞而行, 可見大袁屋圍樓內, 基本保持原建築規模和特色, 但門窗損毀較嚴重, 北邊部分外牆和圍內幾間房屋已倒塌。 三道拱門的門檻前都有一個直徑0.4米、厚0.18米的圓形石墩。 “我們平時都走側門, 過年過節、辦紅白喜事才走正門。 這個石墩就是我們進出的墊腳石, 你看, 側門的石墩都被我們踏到凹陷下去了!”袁宏強指著已踏出一個腳印形狀的石墩說道, 這也是大袁屋圍樓人丁興旺、親朋好友紛至遝來的見證。

卅載締造堅實“堡壘”

大袁屋圍樓建于清嘉慶癸亥年(1803年), 卻在清道光癸巳年(1834年)竣工落成。 持續31年, 年復一年, 締造了一個聚族而居的堅實“堡壘”。

袁宏強介紹, 大袁屋圍樓建築的石材都來自當地, 砌築的青磚全部用手工打磨出來,

這裡還流傳著袁姓家族團結、齊心、和睦的“建築史”:袁丙宗婚後生有三個兒子, 長子芳蘭子承父業經商, 次子家蘭燒石灰種樹, 三子朝蘭燒磚做瓦。 為了建好這座古圍樓, 鬥寶給兄弟三人明細分工, 各司其職。 芳蘭負責籌集各項所需資金, 家蘭負責建築圍樓的石灰和木材, 朝蘭負責圍樓屋面和牆壁所需的磚瓦。 大袁屋圍樓就是這樣年復一年築起來的。

據介紹, 圍樓上面的兩個角樓, 原來可以拾階而上, 上面有相通的天街。 天街的圍牆如今還能看到一個個形狀各異的射擊孔及瞭望孔, 用以防止山賊、抵抗外敵的侵略。 同行的翁源縣博物館副館長郭寶華說道, 這座“堡壘”是典型的客家風格。 “客家人很多從外地遷過來, 擔心受欺負或被強盜侵擾,就聚族而居,建造這種具有防禦性功能的房子。”

圍樓裡的射擊孔。

2008年,郭寶華和同事們在普查中發現,大袁屋圍樓還有人居住,直到房屋出現裂縫,最後留守的村民也逐一搬離,如今已無人在圍樓居住,只是家族舉辦紅白喜事,都要回到鬥寶公祠。

祠堂大門上的雕畫十分精美。

客家情深圍住美麗鄉愁

“這間是我們家的,現在分給我哥哥了。我們以前家裡有七口人,房子結構太窄,住不下了。”在緊鎖的一間屋前,袁宏強回憶起了童年時代住在圍屋的歲月。“我們小時候住在這裡很熱鬧,逢年過節大家都在祠堂聚會,擺好桌凳,你端一點菜,我端一點菜,談天說地、吃飯喝酒,人情味比較濃。”

他津津樂道,茶餘飯後,老人們總會和孩子們講故事,其中必講的就是關於袁姓家族的神秘傳說。“傳說我們的開基祖袁丙宗,有一次晚飯後,走在半路,發現一道白光。他隨著白光走去,挖開白光透出的地面,竟然挖出了許多白銀,於是,他就想用白銀建造一個大圍樓……”

同樣為大袁屋圍樓增添幾分神秘色彩的,還有至今仍保存的“候選分府”、“候選儒學”共四塊牌匾。“這裡曾經開辦了學堂,也走出過貢生。這個學堂清朝、民國時都在開辦,直到解放後才停歇,我父親曾經也在這裡教過書。”袁宏強回憶道。

他們的袁姓家族現有400多人。袁宏強也有了三個兒女、兩個孫子,在圍樓附近建起了寬敞而舒適的新房。但無論走到哪裡,圍樓仍然是他們的牽掛。家族每房人,總會不時前來打掃維護。“逢年過節,我們會過來清掃地上的煙花爆竹,打理其他事務。我們也在想,合力把倒塌的圍牆和房屋修繕起來。”

在老一輩的耳濡目染下,未曾在圍樓住過的孩子們,也對這座老祖屋充滿興致。“他們會說,現在建的新房子不算什麼,能建我們過去這樣的老房子,那才叫厲害!”袁宏強笑道。如今,家族成員們打算舉家合力,把這聯結著血脈鄉情的圍樓維護起來,作為家族的文化存根,代代保留。

在這座靜靜佇立的圍屋前,圍不住的鄉愁已飛出圍屋,縈系著客家人的情誼,就像《圍屋圓圓一家親》所唱:“千年榕樹綠茵茵/都講客家人情最真/遊子情牽子母線/鄉音不改客家人/五洲四海留腳印/歲月悠悠洗風塵/人生易老情難老/隔山隔水難隔心……”

精彩不斷 驚喜不斷

更多內容請關注

韶關發佈|瞭解韶關大動向

韶關新聞網|瞭解韶關身邊事

韶關文明網|文明韶關與你同行

韶關廉信|瞭解韶關廉政資訊

作者:韶關日報記者 吳夢雁 特約記者 謝冰 通訊員 何小敏 照片由韶關日報記者 許張龍 攝

編輯:ZPHZ

擔心受欺負或被強盜侵擾,就聚族而居,建造這種具有防禦性功能的房子。”

圍樓裡的射擊孔。

2008年,郭寶華和同事們在普查中發現,大袁屋圍樓還有人居住,直到房屋出現裂縫,最後留守的村民也逐一搬離,如今已無人在圍樓居住,只是家族舉辦紅白喜事,都要回到鬥寶公祠。

祠堂大門上的雕畫十分精美。

客家情深圍住美麗鄉愁

“這間是我們家的,現在分給我哥哥了。我們以前家裡有七口人,房子結構太窄,住不下了。”在緊鎖的一間屋前,袁宏強回憶起了童年時代住在圍屋的歲月。“我們小時候住在這裡很熱鬧,逢年過節大家都在祠堂聚會,擺好桌凳,你端一點菜,我端一點菜,談天說地、吃飯喝酒,人情味比較濃。”

他津津樂道,茶餘飯後,老人們總會和孩子們講故事,其中必講的就是關於袁姓家族的神秘傳說。“傳說我們的開基祖袁丙宗,有一次晚飯後,走在半路,發現一道白光。他隨著白光走去,挖開白光透出的地面,竟然挖出了許多白銀,於是,他就想用白銀建造一個大圍樓……”

同樣為大袁屋圍樓增添幾分神秘色彩的,還有至今仍保存的“候選分府”、“候選儒學”共四塊牌匾。“這裡曾經開辦了學堂,也走出過貢生。這個學堂清朝、民國時都在開辦,直到解放後才停歇,我父親曾經也在這裡教過書。”袁宏強回憶道。

他們的袁姓家族現有400多人。袁宏強也有了三個兒女、兩個孫子,在圍樓附近建起了寬敞而舒適的新房。但無論走到哪裡,圍樓仍然是他們的牽掛。家族每房人,總會不時前來打掃維護。“逢年過節,我們會過來清掃地上的煙花爆竹,打理其他事務。我們也在想,合力把倒塌的圍牆和房屋修繕起來。”

在老一輩的耳濡目染下,未曾在圍樓住過的孩子們,也對這座老祖屋充滿興致。“他們會說,現在建的新房子不算什麼,能建我們過去這樣的老房子,那才叫厲害!”袁宏強笑道。如今,家族成員們打算舉家合力,把這聯結著血脈鄉情的圍樓維護起來,作為家族的文化存根,代代保留。

在這座靜靜佇立的圍屋前,圍不住的鄉愁已飛出圍屋,縈系著客家人的情誼,就像《圍屋圓圓一家親》所唱:“千年榕樹綠茵茵/都講客家人情最真/遊子情牽子母線/鄉音不改客家人/五洲四海留腳印/歲月悠悠洗風塵/人生易老情難老/隔山隔水難隔心……”

精彩不斷 驚喜不斷

更多內容請關注

韶關發佈|瞭解韶關大動向

韶關新聞網|瞭解韶關身邊事

韶關文明網|文明韶關與你同行

韶關廉信|瞭解韶關廉政資訊

作者:韶關日報記者 吳夢雁 特約記者 謝冰 通訊員 何小敏 照片由韶關日報記者 許張龍 攝

編輯:ZPHZ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