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高陽河西村:北方昆曲發祥地

□記者 王思達 林鳳斌

閱讀提示

昆曲, 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它對京劇、川劇、越劇等許多劇種都產生過直接影響, 被稱為“百戲之祖”, 與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

昆曲肇始於江蘇昆山, 曾盛行于大江南北。 然而, 清代中後期, 隨著新興戲種的興盛, 這種曲高和寡的高雅藝術開始在京城衰落, 流落于冀中民間, 並和地方劇種相互雜糅、取長補短。 從此, 昆曲中一個新的支派——北方昆曲在冀中大地誕生。

位於京南地區的高陽縣河西村, 就是北方昆曲最具代表性的流行區域。

河西村, 也因此被稱為北方昆曲的發祥地。

暮春時節, 陽光正好。

河西村, 位於高陽縣東南, 是冀中平原上一個普普通通只有幾百戶人家的小村莊。 道路兩旁的農田裡, 已經抽穗的麥子綠油油的, 一眼望不到邊。 村子裡的人們靠種地維持生計, 乍一看, 跟附近其他村子沒有太大區別。

可就是這樣一個小村, 卻在昆曲在北方的發展、傳承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甚至成為北方昆曲發祥地。

河西村究竟在昆曲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過什麼樣的作用?又為何被稱為北方昆曲發祥地?

這一切, 要從一個戲箱講起。

1957年, 韓世昌, 另一班改名為祥慶昆劇社。

1936年, 祥慶社與榮慶社同時出發巡迴演出, 祥慶社主要活動在山東、河南、河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省, 歷時兩年多, 擴大了高陽昆曲在南方的影響。 而榮慶社則去了天津一帶巡演。

巡迴演出時, 正值日軍侵華戰爭爆發, 各地人心惶惶, 演出無以為繼, 祥慶社只能無奈解散。 一部分人去搭別的班跑龍套, 另一部分人則回鄉務農。

“河西村的演員們大多回到家鄉, 他們積極參加本村的子弟會活動, 還招收了一批青少年來培養, 每晚必聚在一起分工教戲。 後來, 在北京養病的韓世昌把他的一套戲箱送來, 子弟會能排練成戲, 在農閒時演出, 使得昆曲在河西村更加普及。 ”侯滿意當時雖然剛剛記事, 卻對這些細節記憶猶新, “當時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學唱昆曲的, 附近村莊的人們開玩笑說, ‘就連河西村的狗叫也有點昆曲調門兒。 ’”

1945年, 日本無條件投降後, 韓世昌與白雲生共同成立了慶生社, 班裡成員有侯永奎、魏慶林、劉慶雲、常連太、李鳳雲等7人, 與北京昆曲學會合作演出, 後來並稱為北京昆曲社。

但時值內戰, 昆曲社境遇不佳, 藝人們有時連飯都吃不上,

北方的昆曲又處在了一息尚存的狀態。

3 重生:北方昆曲劇院的成立

2017年4月30日, 河西村春河小學迎來了三位從北京來的客人, 他們是來自北方昆曲劇院的昆曲藝術家喬燕和、張國泰和侯寶江。

他們此行的目的, 是對學校裡學習昆曲的孩子們進行培訓。 自從2011年北方昆曲劇院把春河小學作為北方昆曲河西村培訓基地以來, 這樣的定期培訓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兩次。

雖然三位老師都不是土生土長的河西村人, 但他們都把回河西村的行程稱作“尋根之旅”。

事實上, 北方昆曲劇院的成立, 和河西村的藝人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昆曲藝術的恢復得到了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當年十月, 文化部派人到河北農村尋訪高陽昆曲藝人,

侯玉山、孟祥生、侯炳文等昆曲演員被接到北京, 重新安排工作、生活。 同時還尋找到了流散在城市裡的韓世昌、白雲生、馬祥麟、侯永奎、魏慶林、吳祥禎、陶小庭等人, 為恢復北方昆曲做好了充分準備。 ”談及那段歷史, 身為韓世昌入室弟子的喬燕和如數家珍。

1950年10月, 浙江昆劇團進京演出了《十五貫》, 得到了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等領導的高度評價。 周總理讚歎道:“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 ”

同年, 由文化部組織的北京昆曲代表團赴上海參加了“南北昆曲觀摩彙報演出”, 韓世昌、侯玉山、馬祥麟等河西村昆曲藝人也是代表團成員。

1957年6月22日, 北方昆曲劇院成立大會在文化部禮堂舉行, 以10位老藝人為主。 這些老藝人曾從藝于慶長社和榮慶社, 其中5位是高陽縣河西村人。

“成立之初,北方昆曲劇院主要由河北籍的老藝人如韓世昌、侯永奎、白雲生、馬祥麟和戲曲學校畢業生,以及南方調來的一些演員組成,韓世昌任院長。”喬燕和說。

自此,昆曲終於以一個國家劇院的形式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上,再不是“跑大棚”的戲班了。

從河西村走出來的北方昆曲由此重獲新生。

河西村春河小學的孩子正在排演昆曲《春香鬧學》。 王思達攝

後來,韓世昌與梅蘭芳、馬祥麟合演了《牡丹亭》中的《鬧學》《驚夢》。這也是韓世昌與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相識40年的第一次合作演出。

“韓世昌與梅蘭芳都是陳德霖老師的高徒,但梅蘭芳先生每每自謙是韓世昌的學生,覺得自己向韓世昌學藝沒學到家。”喬燕和說。

北方昆曲劇院建立後,急需增加一些有一定藝術水準的年輕演員,但當時昆曲演員幾乎絕跡,只有高陽縣河西村有這樣的人才,於是劇院將該村的侯長治、侯新英、王圈、侯廣有(侯玉山之子)、侯寶珠(侯炳武之子)等人選入,他們很快成為劇院的骨幹。劇院的樂隊隊長以及打擊樂的全體教師,也是從河西村調來的。

“可以說,河西村的昆曲藝人撐起了北方昆曲劇院成立時的半壁江山。”喬燕和表示。

60年來,北方昆曲劇院以保護、繼承、發展、革新昆曲藝術為宗旨,整理、改編、移植、新創了一大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優秀傳統戲,培養了一批在海內外有影響的優秀專業昆曲演員。

劇院還以不同形式30餘次出訪過美國、日本、芬蘭、俄羅斯、瑞典、義大利、丹麥等國家,受到海外各界人士的高度稱讚,為昆曲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其中5位是高陽縣河西村人。

“成立之初,北方昆曲劇院主要由河北籍的老藝人如韓世昌、侯永奎、白雲生、馬祥麟和戲曲學校畢業生,以及南方調來的一些演員組成,韓世昌任院長。”喬燕和說。

自此,昆曲終於以一個國家劇院的形式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上,再不是“跑大棚”的戲班了。

從河西村走出來的北方昆曲由此重獲新生。

河西村春河小學的孩子正在排演昆曲《春香鬧學》。 王思達攝

後來,韓世昌與梅蘭芳、馬祥麟合演了《牡丹亭》中的《鬧學》《驚夢》。這也是韓世昌與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相識40年的第一次合作演出。

“韓世昌與梅蘭芳都是陳德霖老師的高徒,但梅蘭芳先生每每自謙是韓世昌的學生,覺得自己向韓世昌學藝沒學到家。”喬燕和說。

北方昆曲劇院建立後,急需增加一些有一定藝術水準的年輕演員,但當時昆曲演員幾乎絕跡,只有高陽縣河西村有這樣的人才,於是劇院將該村的侯長治、侯新英、王圈、侯廣有(侯玉山之子)、侯寶珠(侯炳武之子)等人選入,他們很快成為劇院的骨幹。劇院的樂隊隊長以及打擊樂的全體教師,也是從河西村調來的。

“可以說,河西村的昆曲藝人撐起了北方昆曲劇院成立時的半壁江山。”喬燕和表示。

60年來,北方昆曲劇院以保護、繼承、發展、革新昆曲藝術為宗旨,整理、改編、移植、新創了一大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優秀傳統戲,培養了一批在海內外有影響的優秀專業昆曲演員。

劇院還以不同形式30餘次出訪過美國、日本、芬蘭、俄羅斯、瑞典、義大利、丹麥等國家,受到海外各界人士的高度稱讚,為昆曲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