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李梅,靈台堆貼畫的復興者

堆貼畫作品“春”

正在創作堆貼畫的李梅

七片葉、六根莖、五朵花, 安靜地沉睡在白色的圓盤裡, 綠的明淨, 紅的搖曳, 一盤仙客來似乎沁出著微微的幽香。 記者看見一幅以布、膠粘貼而成的堆貼畫作品《仙客來》, 栩栩如生、形態逼真, 讓人不由得心生讚歎。 雖然是一幅看似簡單的花卉, 但李梅要用整整一周時間才能完成。

走上堆貼畫“復興”之路

1988年, 21歲的李梅高中畢業考入平涼市靈台縣百貨公司上班, 後因國營企業改制而下崗, 之後擺過地攤, 通過自學電腦開過列印店, 考導遊證做過導遊, 是靈台赫赫有名的女“創客”。 一次偶然的機會, 李梅迷戀上了堆貼畫, 走上了艱難的堆貼畫“復興”之路。

靈台堆貼畫又叫布藝堆繡畫, 其前身是絲綾堆繡,

起源于南北朝, 繁盛於唐朝, 是我國古老的手工藝術之一, 隨著時代發展, 這種古老的手藝幾乎失傳。

2014年5月, 李梅和幾位好友到靈台縣博物館參觀, 一下子就被博物館裡收藏的幾幅清朝時期的堆貼畫吸引住了。 “不管是人物還是花鳥, 每幅都很精緻, 透著一股靈氣, 你能想像用布可以搭配出這麼富有立體感的不尋常的藝術形式嗎?這是一個奇跡!”她決定嘗試製作堆貼畫。

剛開始製作, 可參考借鑒的東西很少, 一切幾乎從零開始, 有點美術基礎的李梅卻相信自己可以讓堆貼畫藝術重新“蘇醒”。

她首先從畫面佈局、布料特性和用膠等方面入手, 積極向懂美術的和愛好手工製作的朋友請教, 為了找到適合的布料和粘合劑,

她從網上購置了大量材料進行反複試做對比, 這樣的摸索無疑是很勞神的, 白天忙完, 收穫不大, 晚上突然有了靈感, 她等不到天亮就起床嘗試, 像著了魔一樣。

經過兩個多月的摸索實踐, 終於摸索出了一套製作堆貼畫的流程, 她的第一件像樣的作品《仕女圖》得以完工。

李梅對堆貼畫入了迷, 她不停創作、體驗, 技法上越來越成熟,但她總覺得自己的作品還有提升的空間, 為了提高美術功底, 她在網上報了工筆劃培訓班, 提高繪畫的技藝。

創新中傳承古老的手藝

一次, 她借助平涼市婦聯組織赴清華大學培訓的機會, 有幸參觀了北京婦女手工編織基地, 取材豐富、形態逼真的滕氏布糊畫打開了她創作的靈感,

她汲取了布糊畫創作的精華, 在用料和上色上做了一些改進, 創新性地把絲網花製作技藝和中國結編織元素運用到堆貼畫中, 使堆貼畫的創作水準和觀賞性更進一步。

經過不懈努力, 她所做的花鳥魚蟲、人物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 省婦聯搭建的“隴原巧手”平臺將她的作品推上網路, 為堆貼畫遠銷省外打開了一扇窗戶。

“堆貼畫的特點就是立體感強, 色彩豐富, 既有工筆劃的細膩, 又有浮雕的立體感, 全部是用膠將布料粘連起來, 不用一針一線。 ”為了將這種獨特而珍貴的技藝傳承下去, 李梅還開設了培訓班, 免費教當地婦女製作。

“每當心情煩躁的時候, 就做堆貼畫, 整個靈魂就會安穩了下來。 ”

李梅告訴記者, 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想將靈台堆貼畫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 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堆貼畫製作中來,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好這一古老的手藝。通訊員曹鵬偉馬紅梅蘭州晚報記者常舒清文/圖

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堆貼畫製作中來,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好這一古老的手藝。通訊員曹鵬偉馬紅梅蘭州晚報記者常舒清文/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