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層樓皆瑰寶 江山何磅礴——走進遼上京博物館

博物館是人類收藏歷史記憶和熔鑄新文化的殿堂, 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宣傳文明成就的重要標誌和視窗。 博物館擔負著保護、研究和展示文化遺產, 融匯生態文明和科技文明, 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職能。 加快博物館事業發展, 對於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文化自覺, 創新發展草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多年來, 內蒙古的博物館事業發展以黨的政策為指導,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在場館建設、免費開放、陳列展示、社會教育、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文化產業、對外交流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內蒙古第十次黨代會提出,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 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弘揚先進文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編者

備食圖

備飲圖

儀衛圖

備行圖

西元907年唐代滅亡之後,

契丹人耶律阿保機稱可汗, 916年正式建國, 國號“契丹”, 後稱“大遼”。 這個立國200餘年的多民族王朝, 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璀璨文明。

以遼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型博物館

遼代皇都遼上京, 位於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 始建於西元918年。 坐落于林東鎮契丹廣場的遼上京博物館是內蒙古唯一一座遼代皇都博物館, 也是我國唯一一座以遼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型博物館。

“巴林左旗的遼文化資源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壟斷優勢, 作為遼文化的發祥地, 巴林左旗的契丹遼文化遺存有700多處。 博物館是弘揚民族精神, 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 我們有必要系統介紹和展示遼代政治、經濟、文化等考古發掘研究成果。 ”遼上京博物館館長李建奎說。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是國家三級歷史類博物館, 創建於1959年, 如今使用的場館為2003年所建, 後經擴建, 目前展廳面積1800平方米。

遠觀遼上京博物館, 不高的四方形建築, 卻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 李建奎說:“我們這個博物館的外形, 是以遼祖州石房子為原形設計的。 ”果然, 那白色的磚牆如同幾塊堆積的巨石, 而醬紅色的牆磚則宛若洞開的石門。 石門中立著八根漢白玉柱子, 代表契丹八部。 柱子上方的橫樑上是漢白玉浮雕, 雕刻的是遼代佛教的一種妙音鳥。

走進一樓大廳, 迎面便是沙盤。 “這是按比例縮小的遼上京遺址模型。 ”李建奎說。 遼上京是契丹人在中國北方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都城, 有“草原第一都”的美譽, 位於巴林左旗林東鎮的南郊, 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沙盤模型可以讓參觀者對遼上京有個直觀的印象,從沙盤上可以清晰地看出,遼上京分為南北二城,北為皇城,南為漢城,兩城相連呈不規則的“日”字形。

遼代紅砂岩浮雕飛天造像。

遼代蟠龍柱侍女托銅燭臺。

遼上京遺址出土的契丹文銀幣,正面刻著陽文契丹大字。

館藏文物近3000套件

“遼上京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為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兼有全旗文物保護和管理雙重職能。”李建奎說,“我們目前看到的是館內的大型永久性陳列‘走近遼都——遼上京歷史文物陳列’,有4個展廳,共展出文物1000餘件,全面介紹遼上京遺址和契丹族建立遼上京城的發展史。”

從契丹族的傳說,到彰顯皇家氣派的建築材料;從奢華考究的樂舞飲食,到流光溢彩的馬具馬飾;從對契丹族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的草原絲綢之路,到技藝精湛、充滿藝術美感的燭臺瓷盤。第二展廳用各種珍貴實物展現了遼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展廳為遼代宗教、喪葬習俗展。李建奎指著展櫃中的銀幣告訴記者:“這是我們館的鎮館之寶,我們館的館徽就是以它為原型製作的。”這枚契丹銀幣直徑4釐米,厚0.2釐米,重21克。銀幣鑄作精緻,字跡清晰工整,方穿圓形,內有外廓,闊緣。正面刻著陽文契丹大字,譯為“天朝萬歲”,背刻陰文契丹小字,目前不識。據李建奎介紹,這枚銀幣是典禮性的壓勝錢,不是流通的貨幣,所鑄數量有限,當為稀世珍寶。“它是全國最早發現的遼代契丹大字銀幣,為研究北方少數民族古文字學、錢幣學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李建奎說。

“這是南塔石刻,飛天造像。”李建奎指著展櫃中的浮雕石刻說。只見浮雕人物形象十分優美,面容豐滿,體態秀麗,作飛翔姿態。遼代崇尚佛教,遼上京南塔為八角七級密簷式磚塔,塔身有赭色石質浮雕造像84尊,現存20尊。“這批浮雕不但是重要佛教資料,而且是極為珍貴的一批石刻藝術品。”李建奎說。

據李建奎介紹,壁畫和墓誌是博物館的館藏特色。第四展廳的哈拉海場遼墓壁畫是遼上京博物館館藏遼代壁畫的代表作。該壁畫共4幅。第一幅描繪7名女子為主人備食的場景,第二幅描繪了4名男子在一老僕的帶領下為主人備飲的場景,第三幅是儀衛圖,第四幅是等待主人出行的備行圖。只見這4幅壁畫,色彩濃重鮮豔,人物表情豐富,畫面自然生動。“這批壁畫是從遼墓中揭取出的,從2000年開始博物館掌握了揭取技術,以前都是根據墓葬內壁畫按一比一的比例臨摹的。”李建奎說,“契丹壁畫豐富多彩、題材廣泛,地域風格和民族特點濃厚,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據李建奎介紹,為了更全面地展示遼文化,堅定本地區人民的文化自信,遼上京博物館除了大型永久性陳列,歷年來還舉辦了多次專題陳列,主要有《巴林左旗簡史》《石刻文物展》《南塔山、茫圖壩遼墓文物展》《遼代壁畫展》《遼代墓誌展》《遼代宗教文化展》《遼代喪葬習俗展》《遼代社會生活展》等。

遼上京博物館館藏豐富,珍品薈萃,藏有遼代歷史文物近3000套件,其中:一級文物59件,二級文物230件,三級文物284件,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左圖:學生們在觀看沙盤上的遼上京遺址模型。

遼上京博物館的外形以遼祖州石房子為原形而設計。

準備把博物館搬上互聯網

“我們館是以遼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型博物館,它的功能不只是收藏、展示,我認為更多的是其研究和保護功能。”李建奎說。

近年來,遼上京博物館接待了劉鳳翥、馮永謙、宋德金、董新林、田廣林、塔拉、陳永志、吳英喆、任愛君等多位研究遼代歷史專家學者,並聯合舉辦大型學術會議。2016年8月召開的契丹遼文化暨第三屆契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來自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國家以及我國的30餘所高校和科研所的80余名專家學者來到遼上京博物館參觀學習。

據李建奎介紹,近年館內研究人員在《文物》《考古》《北方文物》《文史》等刊物發表著述百餘篇,其中契丹文字、遼代葬俗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在國內外有一定的影響。

“博物館還負責巴林左旗周邊遺址的保護和巡查工作。”李建奎說,“博物館與遺址附近的村民、小學教師、文物愛好者等簽訂責任狀,成立村級保護小組和縣級保護組織,由他們負責日常的保護和巡查,一旦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博物館。”

將來,遼上京博物館將更加注重互動性和參與性,使文物展覽變得更加靈活生動。“2013年我們建設了新館,目前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預計今年就會投入使用。”李建奎說。

據李建奎介紹,新館位於遼上京遺址西側,文物展廳面積約3400平方米,新館將採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文物展示的有文字、圖版、電子觸控式螢幕、音訊設備、影像、3D影廳、場景模擬雕塑、墓誌書法臨摹互動、電子拓印墓誌互動等多種手段。

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免費開放以來,遼上京博物館平均每年接待10萬餘人次。“未來,我們還將打造數字博物館,把博物館搬上互聯網,讓更多的人來瞭解遼文化。”李建奎說。

(圖片均由遼上京博物館提供)

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沙盤模型可以讓參觀者對遼上京有個直觀的印象,從沙盤上可以清晰地看出,遼上京分為南北二城,北為皇城,南為漢城,兩城相連呈不規則的“日”字形。

遼代紅砂岩浮雕飛天造像。

遼代蟠龍柱侍女托銅燭臺。

遼上京遺址出土的契丹文銀幣,正面刻著陽文契丹大字。

館藏文物近3000套件

“遼上京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為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兼有全旗文物保護和管理雙重職能。”李建奎說,“我們目前看到的是館內的大型永久性陳列‘走近遼都——遼上京歷史文物陳列’,有4個展廳,共展出文物1000餘件,全面介紹遼上京遺址和契丹族建立遼上京城的發展史。”

從契丹族的傳說,到彰顯皇家氣派的建築材料;從奢華考究的樂舞飲食,到流光溢彩的馬具馬飾;從對契丹族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的草原絲綢之路,到技藝精湛、充滿藝術美感的燭臺瓷盤。第二展廳用各種珍貴實物展現了遼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展廳為遼代宗教、喪葬習俗展。李建奎指著展櫃中的銀幣告訴記者:“這是我們館的鎮館之寶,我們館的館徽就是以它為原型製作的。”這枚契丹銀幣直徑4釐米,厚0.2釐米,重21克。銀幣鑄作精緻,字跡清晰工整,方穿圓形,內有外廓,闊緣。正面刻著陽文契丹大字,譯為“天朝萬歲”,背刻陰文契丹小字,目前不識。據李建奎介紹,這枚銀幣是典禮性的壓勝錢,不是流通的貨幣,所鑄數量有限,當為稀世珍寶。“它是全國最早發現的遼代契丹大字銀幣,為研究北方少數民族古文字學、錢幣學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李建奎說。

“這是南塔石刻,飛天造像。”李建奎指著展櫃中的浮雕石刻說。只見浮雕人物形象十分優美,面容豐滿,體態秀麗,作飛翔姿態。遼代崇尚佛教,遼上京南塔為八角七級密簷式磚塔,塔身有赭色石質浮雕造像84尊,現存20尊。“這批浮雕不但是重要佛教資料,而且是極為珍貴的一批石刻藝術品。”李建奎說。

據李建奎介紹,壁畫和墓誌是博物館的館藏特色。第四展廳的哈拉海場遼墓壁畫是遼上京博物館館藏遼代壁畫的代表作。該壁畫共4幅。第一幅描繪7名女子為主人備食的場景,第二幅描繪了4名男子在一老僕的帶領下為主人備飲的場景,第三幅是儀衛圖,第四幅是等待主人出行的備行圖。只見這4幅壁畫,色彩濃重鮮豔,人物表情豐富,畫面自然生動。“這批壁畫是從遼墓中揭取出的,從2000年開始博物館掌握了揭取技術,以前都是根據墓葬內壁畫按一比一的比例臨摹的。”李建奎說,“契丹壁畫豐富多彩、題材廣泛,地域風格和民族特點濃厚,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據李建奎介紹,為了更全面地展示遼文化,堅定本地區人民的文化自信,遼上京博物館除了大型永久性陳列,歷年來還舉辦了多次專題陳列,主要有《巴林左旗簡史》《石刻文物展》《南塔山、茫圖壩遼墓文物展》《遼代壁畫展》《遼代墓誌展》《遼代宗教文化展》《遼代喪葬習俗展》《遼代社會生活展》等。

遼上京博物館館藏豐富,珍品薈萃,藏有遼代歷史文物近3000套件,其中:一級文物59件,二級文物230件,三級文物284件,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左圖:學生們在觀看沙盤上的遼上京遺址模型。

遼上京博物館的外形以遼祖州石房子為原形而設計。

準備把博物館搬上互聯網

“我們館是以遼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型博物館,它的功能不只是收藏、展示,我認為更多的是其研究和保護功能。”李建奎說。

近年來,遼上京博物館接待了劉鳳翥、馮永謙、宋德金、董新林、田廣林、塔拉、陳永志、吳英喆、任愛君等多位研究遼代歷史專家學者,並聯合舉辦大型學術會議。2016年8月召開的契丹遼文化暨第三屆契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來自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國家以及我國的30餘所高校和科研所的80余名專家學者來到遼上京博物館參觀學習。

據李建奎介紹,近年館內研究人員在《文物》《考古》《北方文物》《文史》等刊物發表著述百餘篇,其中契丹文字、遼代葬俗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在國內外有一定的影響。

“博物館還負責巴林左旗周邊遺址的保護和巡查工作。”李建奎說,“博物館與遺址附近的村民、小學教師、文物愛好者等簽訂責任狀,成立村級保護小組和縣級保護組織,由他們負責日常的保護和巡查,一旦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博物館。”

將來,遼上京博物館將更加注重互動性和參與性,使文物展覽變得更加靈活生動。“2013年我們建設了新館,目前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預計今年就會投入使用。”李建奎說。

據李建奎介紹,新館位於遼上京遺址西側,文物展廳面積約3400平方米,新館將採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文物展示的有文字、圖版、電子觸控式螢幕、音訊設備、影像、3D影廳、場景模擬雕塑、墓誌書法臨摹互動、電子拓印墓誌互動等多種手段。

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免費開放以來,遼上京博物館平均每年接待10萬餘人次。“未來,我們還將打造數字博物館,把博物館搬上互聯網,讓更多的人來瞭解遼文化。”李建奎說。

(圖片均由遼上京博物館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