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廣元市青川有個當代“陸羽”

“禪茶一味, 佛茶始名, 唐時貢品, 女皇賜名……”茶香繚繞的辦公室裡, 青川縣農業局職工、農藝師、高級評茶師周遠成正在將七佛貢茶的歷史向記者娓娓道來。

這些文字均出自他親自撰寫的茶葉志。 對品茶知識信手拈來, 對青川縣的茶園如數家珍, 這樣的周遠成, 很難讓人相信他是“半路出家”。

建設茶產業“七佛貢茶”登上世界舞臺

如今, 青川縣的茶園面積已經超過25萬畝, 共有157家茶廠, 全縣25萬人中, 有127400人從事茶葉產業, 因此被農業部確定為優勢茶葉發展區域, 被中國茶葉學會授予“中國名茶之鄉”。

可在1997年, 青川只有9.6萬畝茶園,

茶廠只有12家, 而七佛貢茶, 只是當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

那一年, 在七佛茶廠, 一杯熱茶, 讓34歲的周遠成記憶猶新。 “喝了以後感覺整個人很舒暢, 也許這就是我和茶的緣分吧!”他笑道。 這就是他茶味人生的起點。

在周遠成的宣導下, 這12家茶廠聯合組建成了四川七佛貢茶集團, 並進行了食品品質安全QS市場准入認證, 建立了原料、加工、產品全過程的品質安全體系, 統一了採摘標準、機械設備、加工技術、品牌包裝, “七佛貢茶”品牌就此邁出了走向全國市場的第一步。

自此, 每一年, 他都會組織並帶領多家公司參加各地的“農博會”, 累計助推產品銷售額已達10.2億元。

2015年, “七佛貢茶”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中華文化名茶”。 去年和今年, “七佛貢茶”連續在亞太茶茗大獎賽中榮獲金獎, 這標誌著“七佛貢茶”已經具備和亞太地區綠茶競爭的優勢。

傳播茶技術新型茶農助推脫貧攻堅

“雙行雙株, 錯窩栽植, 可通風透光, 減少病蟲害。 ”說起技術革新, 周遠成的眼睛愈加有神。 20年潛心鑽研, 周遠成從茶樹栽植到茶葉加工, 摸索出了一套提升茶品的“茶經”。

工作間隙, 他時常帶著這套“茶經”下鄉, 為茶農免費培訓。 僅去年, 他就在26個鄉鎮開展了培訓, 發展了7000餘畝茶園。

他帶去參加茶葉技術系統培訓班的69人中, 有66人已取得中級制茶師資格,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茶農的綜合素質, 培育了一批新型職業茶農。

茶農越來越多, 為了幫助他們持續增收, 促進青川茶業可持續發展, 周遠成開創了以茶園、集體資金、土地入股的方式, 以龍頭企業帶動, 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 實現了扶貧增收“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2015年, 青川生產茶葉產量3920噸, 幫助茶農人均增收2750元。

探訪茶文化為全域旅遊增厚人文底蘊

武則天與七佛貢茶, 是周遠成工作之餘一直在進行的研究。

挖掘歷史著實不易, 為此他不斷去尋訪, 搜集了許多民間資料。

2008年, 周遠成家裡的房子在“5·12”地震中倒塌, 第二天趕回家的他, 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挖出辛辛苦苦搜集到的資料。

投稿合作郵箱:chuanbeiol@163.com 科技資訊訪問99科技網:http://www.99it.com.cn

“一份都沒丟!”提起這件事, 他依然很慶倖。

2010年, 周遠成終於在七佛鄉老場鎮尋訪到了武則天時期的老貢茶園。

山路筆陡, 為調查清楚山上有多少老茶樹, 他硬是手腳並用攀爬上去, 用紅繩系在一棵棵樹上計數, 數了整整兩天。

“一共發現了野生崖茶3174棵。 ”這個數字已經深深印在了他的腦海。

期間, 他還邀請國內知名史學、茶學、文化和考古學界專家、學者齊聚青川, 進行了現場考察、研討, 凝聚“七佛貢茶”歷史文化青川共識, 以茶文化為載體, 推進了茶產業與旅遊業一體化發展。

“希望自己能在退休之前, 完成這份七佛貢茶的茶葉志。 ”這是周遠成目前的頭等大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