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信陽潢川——你不知道的黃國故城,光州故里,中華黃姓發源地

潢川, 古稱光州, 是中華黃姓和浮光陳氏發源地, 位於河南省東南部, 信陽市中部。 民國二年(1913年)光州改名潢川。

潢川南依大別山,

北臨淮河, 西靠光山, 南接商城, 東連固始, 北與息縣、淮濱隔淮河相望, 自古為豫東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這裡不但歷史悠久, 也是英雄輩出之地, 更是“莫道楚鄉風物陋, 文章屈宋到如今”的人文薈萃之地。

潢川是集公路、鐵路(京九鐵路、寧西鐵路、京九高鐵、甯西高鐵、濮潢鐵路)、水路(淮河)、航空(潢川機場)為一體的交通樞紐,

被譽為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金三角”, 為重點建設的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

潢川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土壤肥沃, 物產豐富, 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 有“中國優質糯米之鄉”、“中國花木之鄉”、“甲魚王國”之稱。

盛產水稻、油菜、小麥、水產等, 特產有光州茶、光州貢面、中華鱉、潢川金桂、卜集州姜、淮南麻鴨等。

黃國故城位於河南省潢川城區西北6公里隆古鄉境內, 遺址至今保存完好,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椐考古專家考證,

黃國故城最遲在西周時期已經形成規模。 城呈長方形, 周長6720米, 總面積為2.8平方公里。 現存城牆系用黃土夯築而成, 城牆高處為7—8米, 低處為4—5米, 基寬59米, 上寬10—25米, 如今尚存三處城門豁口, 其牆之厚、路之闊、基之固, 均可見當年之巍峨。 如今在故城遺址內, 仍遍佈著陶片、瓦當和多處青銅器作坊遺址, 從這裡曾鑄造出許多精美作品, 僅在潢川、光山等當年黃國疆域內出土的黃國青銅器就有800餘件, 其中有銘文的為38件, 現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黃太子伯克盤、黃父盤、黃君簋、叔單鼎4件青銅器, 均出土於潢川, 被郭沫若收錄入其所著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 1978年, 考古工作者又在潢川李老店磨盤山收集到一批青銅器, 其中的銅鐳肩部有“黃孫鬚子亞伯”銘文。
銘文中所提“黃孫”就是黃國貴族;“鬚子”即須頸子, 是亞伯臣的稱號, 由此又證明黃國在潢川。

潢川是中華黃姓的發源地。 上海城市之父春申君黃歇故里。

追根溯源, 自有黃國, 方形成“以國為氏”的黃姓。 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篡》雲:“黃, 陸終之後,受封于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宋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載:“黃氏蠃姓,陸終之後,受封于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裡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公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北宋江夏黃氏族譜序中亦稱:“考我黃氏,始于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高陽氏曾孫陸終之後有南陸公,兄弟三人,公居其二,食邑于黃,遂因地而賜姓焉,黃地在光州十二裡,有黃城。”北京、湖南、山西等地出版的姓氏專著以及出自廣東、福建、河南等地的黃氏族譜,均有類似的記載。大量史實證明,黃姓源于黃國,根在光州。黃氏家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歷經滄桑,幾度興衰,不斷繁衍壯大,逐漸形成黃姓望族。

光州古城,一水隔兩城,黃國—弋陽—光州—潢川,一脈相承。光州古城在兩千多年前已形成。從西漢初年到盛唐設州,南城經歷近千年的建設,已頗具規模。今天,這裡不但保留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黃國故城遺址;還保存有始建于西漢初年的弋陽古鎮。弋陽古鎮是目前中原地區特別是信陽市範圍內比較少有的保存相對完整的古街古城社區。這裡不但歷史悠久,也是英雄輩出之地,更是“莫道楚鄉風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的人文薈萃之地。

黃歇:戰國時期楚國人,原籍楚國屬國黃國,著名政治家。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曾任楚相。黃歇遊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

陳元光:唐代光州弋陽人,乾隆《光州志·忠義列傳·陳元光》載:“陳元光,字廷炬,弋陽人,生於顯慶二年二月十六日”。此載符合《唐書·地理志》。陳元光,初唐弋陽人,弋陽(郡)即光州。曾率5000弟子開發閩南,把中原文明傳播到福建、臺灣等地,被歷代皇帝追封為“豹韜鎮國大將軍”、“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昭烈候”,後被乾隆皇帝封為“開漳聖王”。

劉伶:光州醪酒醉劉伶。羨君好飲變常經,誰向墳頭奠醁醽。天地有情長許醉,山川改面莫須醒。竹林夜月鳥啼遍,淮上秋煙暮雨零。荷鍤苦心人未識,臨風憑弔看雲停。這首詩的題目是《伯倫古塚》,出自清朝光州訓導何兆渤(字扶鯨,洛陽人)手筆,是何兆渤在清雍正年間任光州訓導時寫下的《光州十景》10首組詩之一。詩中所詠之人即“竹林七賢”之一劉伶,而劉伶墓就在今天的潢川縣牛崗胡圍子村。

陸終之後,受封于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宋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載:“黃氏蠃姓,陸終之後,受封于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裡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公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北宋江夏黃氏族譜序中亦稱:“考我黃氏,始于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高陽氏曾孫陸終之後有南陸公,兄弟三人,公居其二,食邑于黃,遂因地而賜姓焉,黃地在光州十二裡,有黃城。”北京、湖南、山西等地出版的姓氏專著以及出自廣東、福建、河南等地的黃氏族譜,均有類似的記載。大量史實證明,黃姓源于黃國,根在光州。黃氏家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歷經滄桑,幾度興衰,不斷繁衍壯大,逐漸形成黃姓望族。

光州古城,一水隔兩城,黃國—弋陽—光州—潢川,一脈相承。光州古城在兩千多年前已形成。從西漢初年到盛唐設州,南城經歷近千年的建設,已頗具規模。今天,這裡不但保留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黃國故城遺址;還保存有始建于西漢初年的弋陽古鎮。弋陽古鎮是目前中原地區特別是信陽市範圍內比較少有的保存相對完整的古街古城社區。這裡不但歷史悠久,也是英雄輩出之地,更是“莫道楚鄉風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的人文薈萃之地。

黃歇:戰國時期楚國人,原籍楚國屬國黃國,著名政治家。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曾任楚相。黃歇遊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

陳元光:唐代光州弋陽人,乾隆《光州志·忠義列傳·陳元光》載:“陳元光,字廷炬,弋陽人,生於顯慶二年二月十六日”。此載符合《唐書·地理志》。陳元光,初唐弋陽人,弋陽(郡)即光州。曾率5000弟子開發閩南,把中原文明傳播到福建、臺灣等地,被歷代皇帝追封為“豹韜鎮國大將軍”、“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昭烈候”,後被乾隆皇帝封為“開漳聖王”。

劉伶:光州醪酒醉劉伶。羨君好飲變常經,誰向墳頭奠醁醽。天地有情長許醉,山川改面莫須醒。竹林夜月鳥啼遍,淮上秋煙暮雨零。荷鍤苦心人未識,臨風憑弔看雲停。這首詩的題目是《伯倫古塚》,出自清朝光州訓導何兆渤(字扶鯨,洛陽人)手筆,是何兆渤在清雍正年間任光州訓導時寫下的《光州十景》10首組詩之一。詩中所詠之人即“竹林七賢”之一劉伶,而劉伶墓就在今天的潢川縣牛崗胡圍子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