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宋氏三姐妹的媽,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辣媽

倪桂珍以她的才識、愛心贏得丈夫和兒女們的尊敬和愛戴。 後來三姐妹在自己的婚姻家庭中克守己身, 盡心盡力支持丈夫, 都離不開母親的薰陶和表率。

宋氏三姐妹, 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三姐妹, 他們這個家庭, 對一個國家的命運影響力令人驚歎。 而培養出她們的母親更是令人尊敬。 可以說, 她才是中國最強“辣媽”!

當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一個個名字在中國的關鍵事件中出現,

我的好奇心慢慢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他們的母親—— 倪桂珍。

當網上不停瘋傳, 哪個媽媽培養出多少博士、多少富豪時.....歷史告訴我們:

中國最強“辣媽”, 是這位低調到只有從別人的嘴裡才知道她一些事兒的母親, 一位培養出所有孩子擁有超凡社會影響力的媽媽。

倪桂珍

倪桂珍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1869年出生于川沙城廂鎮, 排行老三。 父親倪蘊山, 是耶穌教上理公會的牧師, 母親徐氏是明代大學者徐光啟的後裔。

倪桂珍從小受中西文化的薰陶, 當時以所謂“三寸金蓮”為美, 她卻堅持不纏腳。 幼年在川沙私塾讀書, 曾配“娃娃親”, 因在私塾受“未婚夫”的欺負, 她堅決要求父母退婚。

14歲時, 她被父母送到上海教會學校——稗文女子中學讀書, 擅長數學, 愛彈鋼琴, 成績優異, 畢業後留校任教。

1887年, 18歲的倪桂珍與在教會中相識相戀的宋耀如結婚。 在隨後的16年間, 她生下6個子女, 過上相夫教子的生活。

宋氏全家福

宋耀如曾這樣評價他的愛妻:“桂珍是生活在東方的堅強女性, 她的偉大在於敢自己選擇愛人, 這在東方, 在中國, 簡直是不可思議。 ”

婚後, 倪桂珍跟隨宋耀如到各地傳教, 過著不穩定卻有著美好憧憬的生活。

直至1890年宋耀如在上海虹口郊區建造了自己設計的一幢房子, 他們才有了安定的居所。

帶著堅定的信仰,

倪桂珍始終信任丈夫、支持丈夫事業, 但決不參政, 不對丈夫的事業指手畫腳。 兒女們在回憶中說:

“我們的母親, 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 仍給我們以快樂而舒適的生活。 ”

倪桂珍以她的才識、愛心贏得丈夫和兒女們的尊敬和愛戴。 由此相信, 後來三姐妹在自己的婚姻家庭中克守己身, 盡心盡力支持丈夫, 都是離不開母親地薰陶和表率。

倪桂珍與宋氏三姐妹

在兒女的教育上,宋家卻非傳統式的“嚴父慈母”,而是“慈父嚴母”:倪桂珍在家裡有最大的權威。

宋耀如是位實業家,忙於社會活動,在家裡總顯得熱忱、和藹、隨和放任。而倪桂珍為嚴肅家教付出了最大精力。宋美齡說:

“母親的個性,處處表示出她的嚴厲剛強,而絕對不是優柔善感的。”

從一開始,嚴母就對兒女制定了清晰且一致的規則限制。埃爾默·特·克拉克著的《中國的蔣家》一書中形容倪桂珍為“虔誠地信守十誡,省吃儉用採用斯巴達人的訓練方法...還要進行禮貌規矩地訓練。”

斯巴達克人以勤勞、刻苦著稱。倪桂珍也是從嚴從實要求子女,不許養成飲酒、賭博、撒謊、偷懶等不良習慣。她認為溺愛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日後難成大器。

宋家優裕的生活環境,足可供兒女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嚴母要求女兒們從小學會做飯、燒菜、做針線活。

年幼的慶齡和美齡學成巧手,唯老大藹齡學不來這種慢手藝。最後總算得到父親的說情,母親才允許她不學女紅這一項。

那時,當人們剛剛開始認真考慮女孩子的教育問題,倪桂珍卻早已打定主意:她的所有女兒都應該到國外去學習。

宋藹齡,17歲隻身一人漂洋過海,前往美國威斯裡安女子學院求學。因她在學校的出眾表現,兩個妹妹慶齡和美齡隨後也順利到該校就讀。

威斯裡大學校長曾評價,宋氏父母是具有想像力及勇氣的東西文化融合的前驅。

宋美齡60歲生日會上,光腳玩遊戲

在要求子女們成為有遠大抱負、有成就、為祖國有作為的公民的同時,倪桂珍同樣教育孩子要成為一個有情趣不死板的人。

她和丈夫為孩子們在上海郊外的一片綠茵茵的莊稼地中間,親自設計建造了一座有海南特色的房屋,門前有小溪流過,房屋後面則開闢了菜園,讓孩子們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另一方面,倪桂珍親自教導孩子閱讀和演奏鋼琴。從孩提時代起,他們夫婦就開始對孩子們進行中、英文雙語訓練,從美國購買大量幼兒讀物,輪流教孩子們讀寫。

倪桂珍喜愛彈奏鋼琴,宋耀如又喜歡唱歌,於是週末舉辦家庭晚會成了宋家的慣例。在家中的藝術薰陶下,宋藹齡繼承了父親的歌唱,宋美齡學會了跳舞、畫畫,宋慶齡則繼承了母親的一手好鋼琴。

《宋慶齡傳》中寫道:

“正是這樣,宗教、田園、鋼琴、英語和民主精神,使這個家庭與當時中國萬千個普通家庭相比較,處在一種‘世外桃源’的優越環境中,既有基督教嚴格的生活秩序,又有和諧、歡樂和詩情畫意的氛圍。”

老年倪桂珍

倪桂珍一面是如此的決斷和權威,另一面的“平等和尊重”為她贏得更高的美譽。

她身邊人對她的評價:

“平時樂善好施,尤非他人所能及。聞其對於各處教會學校醫院以及臨時賑濟種種慈善事,無不慷慨捐助。

待老年人親如手足,待幼年人寶如孫子,一生自奉簡約,節食省衣,從未沾染奢華以表示自尊自貴之意,常自備佳宴恭請寓所近鄰同來作樂。”

朋友們稱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

蔣介石、宋美齡婚禮

宋氏三姐妹的三段重大的婚姻,其實都曾遭到倪桂珍的強烈反對。但最終嚴母尊重女兒們的選擇,在她們成家後,仍然給予她們深切的情感支持。

宋美齡在《祈禱的力量》中寫道:“她的去世對於她的子女是極慘重地打擊。可是對於我地打擊也許更重,因為我是她最小的女兒,曾十分依靠她而不自知。”

宋慶齡晚年時回憶她的母親:“她身負重荷,仍文雅高貴,端莊美麗,沒有一個畫家能夠畫出她那崇高的神韻。”

宋慶齡在去世前要求:“千萬別把我和丈夫埋在一起,讓我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去吧,我想陪陪他們。”

偉大的母親,就是家庭的核心。

她的兒女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

倪桂珍與宋氏三姐妹

在兒女的教育上,宋家卻非傳統式的“嚴父慈母”,而是“慈父嚴母”:倪桂珍在家裡有最大的權威。

宋耀如是位實業家,忙於社會活動,在家裡總顯得熱忱、和藹、隨和放任。而倪桂珍為嚴肅家教付出了最大精力。宋美齡說:

“母親的個性,處處表示出她的嚴厲剛強,而絕對不是優柔善感的。”

從一開始,嚴母就對兒女制定了清晰且一致的規則限制。埃爾默·特·克拉克著的《中國的蔣家》一書中形容倪桂珍為“虔誠地信守十誡,省吃儉用採用斯巴達人的訓練方法...還要進行禮貌規矩地訓練。”

斯巴達克人以勤勞、刻苦著稱。倪桂珍也是從嚴從實要求子女,不許養成飲酒、賭博、撒謊、偷懶等不良習慣。她認為溺愛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日後難成大器。

宋家優裕的生活環境,足可供兒女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嚴母要求女兒們從小學會做飯、燒菜、做針線活。

年幼的慶齡和美齡學成巧手,唯老大藹齡學不來這種慢手藝。最後總算得到父親的說情,母親才允許她不學女紅這一項。

那時,當人們剛剛開始認真考慮女孩子的教育問題,倪桂珍卻早已打定主意:她的所有女兒都應該到國外去學習。

宋藹齡,17歲隻身一人漂洋過海,前往美國威斯裡安女子學院求學。因她在學校的出眾表現,兩個妹妹慶齡和美齡隨後也順利到該校就讀。

威斯裡大學校長曾評價,宋氏父母是具有想像力及勇氣的東西文化融合的前驅。

宋美齡60歲生日會上,光腳玩遊戲

在要求子女們成為有遠大抱負、有成就、為祖國有作為的公民的同時,倪桂珍同樣教育孩子要成為一個有情趣不死板的人。

她和丈夫為孩子們在上海郊外的一片綠茵茵的莊稼地中間,親自設計建造了一座有海南特色的房屋,門前有小溪流過,房屋後面則開闢了菜園,讓孩子們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另一方面,倪桂珍親自教導孩子閱讀和演奏鋼琴。從孩提時代起,他們夫婦就開始對孩子們進行中、英文雙語訓練,從美國購買大量幼兒讀物,輪流教孩子們讀寫。

倪桂珍喜愛彈奏鋼琴,宋耀如又喜歡唱歌,於是週末舉辦家庭晚會成了宋家的慣例。在家中的藝術薰陶下,宋藹齡繼承了父親的歌唱,宋美齡學會了跳舞、畫畫,宋慶齡則繼承了母親的一手好鋼琴。

《宋慶齡傳》中寫道:

“正是這樣,宗教、田園、鋼琴、英語和民主精神,使這個家庭與當時中國萬千個普通家庭相比較,處在一種‘世外桃源’的優越環境中,既有基督教嚴格的生活秩序,又有和諧、歡樂和詩情畫意的氛圍。”

老年倪桂珍

倪桂珍一面是如此的決斷和權威,另一面的“平等和尊重”為她贏得更高的美譽。

她身邊人對她的評價:

“平時樂善好施,尤非他人所能及。聞其對於各處教會學校醫院以及臨時賑濟種種慈善事,無不慷慨捐助。

待老年人親如手足,待幼年人寶如孫子,一生自奉簡約,節食省衣,從未沾染奢華以表示自尊自貴之意,常自備佳宴恭請寓所近鄰同來作樂。”

朋友們稱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

蔣介石、宋美齡婚禮

宋氏三姐妹的三段重大的婚姻,其實都曾遭到倪桂珍的強烈反對。但最終嚴母尊重女兒們的選擇,在她們成家後,仍然給予她們深切的情感支持。

宋美齡在《祈禱的力量》中寫道:“她的去世對於她的子女是極慘重地打擊。可是對於我地打擊也許更重,因為我是她最小的女兒,曾十分依靠她而不自知。”

宋慶齡晚年時回憶她的母親:“她身負重荷,仍文雅高貴,端莊美麗,沒有一個畫家能夠畫出她那崇高的神韻。”

宋慶齡在去世前要求:“千萬別把我和丈夫埋在一起,讓我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去吧,我想陪陪他們。”

偉大的母親,就是家庭的核心。

她的兒女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