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解決君相權矛盾的棋子,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丞相—胡惟庸(一)

空印案和郭桓案在洪武四大案中雖然涉嫌人物眾多, 但是論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 必定這件事莫屬—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名至實歸的丞相。

此後, 中國封建王朝“丞相”職位徹底消亡。 從這個意義上說, 不管他是奸是忠, 他是最後一個敢向皇帝權威挑戰的丞相, 也是最後一個能與皇帝匹敵的丞相, 胡惟庸被動地改變了中國歷史。

洪武六年(1373), 胡惟庸在擠走了另一個丞相汪廣洋之後, 獨攬丞相大權, 並掌權七年之久。

但讓人費解的是, 朱元璋卻對胡惟庸的犯上行為無任何表示, 這是很不尋常的。 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欲望極強的人, 他自血火之中奮戰而出, 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人才, 李善長僅僅是稍微獨斷專行了些, 就被他勒令退休, 胡惟庸何許人也?即無軍功, 也無政績, 居然敢如此放肆!

這就實在讓人不解了, 很多的歷史資料上記載了種種胡惟庸不法及朱元璋置之不理的故事,

並由此推斷出胡惟庸罪有應得, 朱元璋正當防衛的結論。 當我們揭開事實的表像, 分析其中的本質時, 就會發現大有文章。

歷史上著名的鄭莊公, 一直不為其母親所喜愛, 他的弟弟也仗著母親的溺愛,

向他提出種種不合理的要求, 而鄭莊公總是滿足他, 直到最後, 他的弟弟企圖謀反, 鄭莊公才出兵滅掉了他的弟弟。 後人往往以為鄭莊公仁至義盡, 傳為美談, 可是也有人指出, 鄭莊公是真正的偽君子, 是想要他弟弟的命, 才縱容他的不法。 當我們深刻理解了這個故事後, 對朱元璋的這種反常舉動就會有一個清晰的結論——這是一個陰謀。 這個陰謀在不同的語言方式中有不同的說法, 成語是欲擒故縱, 學名叫捧殺, 俗語是將欲取之, 必先與之, 用小兵張嘎的話來說是“別看今天鬧得歡, 當心將來拉清單”。

但我們還有一個疑問, 對付一個小小的胡惟庸, 朱元璋需要動這麼多腦筋, 要忍耐他七年之久嗎?不錯, 當我們仔細的分析歷史,

就會發現, 胡惟庸絕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標, 朱元璋要毀滅的是胡惟庸背後的那個龐然大物。 朱元璋甘願忍受胡惟庸的專橫, 讓這個跳樑小丑盡情表演, 套用圍棋裡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不為小利, 必有大謀”, 他經歷如此多的磨難, 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這些當世豪傑都不是他的對手, 何況小小的胡惟庸!他這樣委屈自己, 只因他的目標對手太過強大, 這個對手並不是李善長, 也不是淮西集團, 而是胡惟庸身後那延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 自從朱元璋當皇帝後, 他一直都覺得這個制度過於限制他的權力, 他一向認為自己的天下是靠他的能力爭來的, 偏偏有人要來分權, 真是豈有此理!

但是這個制度已經有了很多年的歷史,

無論是大臣還是一般的百姓都認為丞相是必不可少的。 要廢除這個制度, 必須有一個充分的理由, 而胡惟庸這樣無德之人的任意妄為正好可以為他提供一個藉口。

他靜靜的注視著胡惟庸, 等待著機會的到來。

之後發生的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很多史料記載, 是胡惟庸準備謀反, 為人揭發, 所以朱元璋動手解決了胡惟庸。 然而也有一些史料記載, 此事另有隱情, 所以也有很多人認為, 後者可能更有可信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