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琴——無可取代的珍品

古琴(即七弦琴)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有文字記載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如照傳說, “伏羲作琴, 神農作瑟”, 那就更早, 可以說是中國彈撥音樂的“鼻祖”了。

我非常喜歡古琴音樂, 年輕的時候, 聽過一些琴曲, 瞭解一些樂曲的性能, 那時古琴給我的印象, 似乎神秘, 深奧, 距現代生活十分遙遠。 近年來因為中國唱片總公司要出版一套古琴專輯, 臨時抱佛腳, 聽了一些錄音, 閱讀了一些資料, 學習了一下, 在驚訝之餘, 倒是有些體會。 古琴音樂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 素以題材廣泛、曲目豐富而著稱。 據《琴曲集成》一書載, 僅60年代前後收集到的琴曲就有3000多首, 《琴談》、《琴賦》等理論著述一百五十餘種, 可見祖先留給我們這份藝術遺產分量很重, 的確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筆巨大財富, 值得保留繼承, 發揚光大。

古琴音樂作為高雅藝術, 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 歷代文人墨客都曾傾注心血,

譜曲填詞, 著述琴論, 從而推動古琴藝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境界, 湧現了許多琴家大師, 許多名曲經典流傳至今。 相傳春秋時期孔子學《文王操》, 作《幽蘭》, 伯牙作《高山》、《流水》, 師曠作《陽春》、《白雪》;西元140年戰國時期的《關山樂》;魏晉時期的《廣陵散》、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南北朝劉義慶的《烏夜啼》;唐代王維的《陽關三迭》、潘庭堅的《擣衣》;宋代郭沔的《瀟湘水雲》;元代毛遜的《漁歌》、《樵歌》、《山居吟》;明代朱權的《平沙落雁》, 李水南的《普庵咒》以及清代的《鷗鷺忘機》等等, 曾給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很大的影響, 還有許多生動的故事傳說, 膾炙人口, 如“俞伯牙遇知音, 司馬相如彈琴結良緣, 嵇康遭司馬氏殺害, 臨刑彈奏《廣陵散》以為寄託,
聶政為父報仇, 學琴十年, 刺殺韓王的故事;更有三國空城計:武侯彈琴退仲達”的演義等等, 為世人傳為佳話。

古琴能有這樣長久的影響, 不是偶然的, 它有幾個特點是值得提出的, 首先, 它的大部分作品是反映現實生活的, 像歌頌民族氣節的《蘇武思君》、《正氣歌》;充滿愛國熱情的《瀟湘水雲》;歌頌英勇鬥爭的《廣陵散》;借景抒懷的《陽春》、《白雪》、《佩蘭》;歌頌大自然美的《高山》、《流水》;同情女性不幸遭遇的《昭君出塞》、《秋霞吟》、《大胡笳》及《漢宮秋》等, 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其次, 七弦琴音樂從思想內容、藝術形式、曲體結構、表現技巧上都高於民間音樂, 但它是以民間音樂為基礎, 並從中吸取營養而發展提高的, 而且它的音樂語言和民間音樂幾乎完全相同,

像《矣欠(ai4)乃》一曲, 就是直接引用了勞動號子, 經過加工提煉而創作的;另像張鞠田編寫的十幾首琴曲, 都是從明清流行的民歌和戲曲音樂中選來加工改編的。 所以, 可以說七弦琴音樂與民間音樂有著血肉的聯繫, 第三, 七弦琴音樂是結合詩、歌、詞、賦, 並從民間傳統故事中吸取題材而發展的, 因此, 有著文化根底。 如《關雎》取材於詩經, 《離騷》取材于楚辭;《秋江夜泊》取材于唐張繼詩《楓橋夜泊》;《岳陽三醉》是根據蘇軾赤壁賦中的“羽化登仙”一句而作。 還有《手挽長河行》、《禹鑿龍門》是依據孟薑女和大禹治水的傳說而寫的。 至於歷來詩人詞家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岳飛、李清照、蘇氏三傑、姜白石等大師的作品,
不論在琴歌, 或在琴曲中, 則屢見不鮮, 數量是很多的。

近幾千年來, 古琴藝術一直比較輝煌, 只是在近百年當中有所冷落, 而且日趨凋寒。 為弘揚民族文化, 搶救祖國這筆音樂藝術遺產, 中國唱片總公司和中國音樂研究所聯手編輯了一套大型有聲節目--《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 第一部分共八集, 將在今年出版發行, 值得提出的是這八集彙集了五、六十年代初不同流派的著名琴家演奏的精品, 其中除了個別大師尚健在, 大多已先後作古, 成為絕版, 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它的問世, 對於繼承發展古琴藝術, 使之更好地為當今社會服務是不無重要意義的, 對於專業音樂工作者和廣大音樂愛好者欣賞、研究、借鑒, 也是很有價值的。

近年來古琴音樂開始復蘇,一些海內外有識之士通過交流研討,正掀起一股“古琴熱”,我們相信,經過大家的努力,振興古琴音樂大有希望,流傳了數千年的中國古琴音樂,一定會在新的藝術天地裡,重放異彩。

也是很有價值的。

近年來古琴音樂開始復蘇,一些海內外有識之士通過交流研討,正掀起一股“古琴熱”,我們相信,經過大家的努力,振興古琴音樂大有希望,流傳了數千年的中國古琴音樂,一定會在新的藝術天地裡,重放異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