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他是“要做屈原和李白傳人”的臺灣詩人,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餘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批評家、翻譯家。 “藍星”詩社的創始人之一。

1953年, 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

餘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 他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 即先西化後回歸。

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 餘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 如他自己所述, “少年時代, 筆尖所染, 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 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

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 一般來說, 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 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 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 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鐘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餘種。

其中最著名的是《鄉愁》。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國, 禮贊“中國, 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 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 已出版詩文及譯著共40餘種。

2012年4月, 84歲的餘光中受聘為北京大學“駐校詩人”。 2015年7月, 獲得第13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大獎。

餘光中最著名的《鄉愁》, 將臺灣同胞對大陸母親的思念表達地淋漓盡致, 已被入選中國的課本教材。

《鄉愁》

——餘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