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跋涉千山萬水的“絲路情懷”—探訪爾冬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中心

新華社上海5月12日電至細至柔的蠶絲, 在世界文明交流與合作的歷史長河中, 編織了長達兩千年的恢弘畫卷。 走進爾冬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中心, 仿佛讓人真實觸摸到了這幅恢弘畫卷的幽微細節。

數十萬張圖片、上萬冊珍貴文獻、各種各樣承載著絲路文化的器物, 塞滿了800多平方米的房間。

年逾五旬、清臒瘦削的爾冬強是上海著名攝影家、歷史影像學家。 過去17年來, 他跋涉千山萬水, 用自己的雙腳丈量著“一帶一路”的文化地標, 用手中的鏡頭記錄著“一帶一路”的歷史烙印。

“起初, 是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的壯美風光吸引著我樂此不疲地到一個個沿線古城拍攝。

但漸漸地,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深深地吸引著我, 越研究越深, 從此心無旁騖, 再也沒有離開這片領域。 ”爾冬強說, “一帶一路沿途有大量中國古代文化遺存, 有的沉寂了幾百年上千年, 我覺得應該用攝影這個視覺文獻的方法, 把它從古代文字中復活, 讓人們得以更直觀地親近它。 ”

2000年, 爾冬強啟動了絲綢之路視覺文獻拍攝計畫, 深入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採訪, 將各個歷史時期散落的文化遺產收錄在鏡頭中。 他根據文獻記載, 不僅把玄奘、法顯兩位法師千年前曾經走過的路重新走了一遍;還把斯坦因、李希霍芬、伯希和、斯文·赫定等國外探險家記錄的絲綢之路也重新走了一遍。

敦煌、樓蘭、米蘭、尼雅、塔克希拉、撒馬爾罕、希瓦、伊斯法罕、伊斯坦布爾……“一帶一路”上的沿線古城, 到處都留下了爾冬強執著頑強的身影。

2015年, 爾冬強又啟動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拍攝計畫。 他和團隊駕乘無動力帆船, 效仿古代先民通過信風揚帆, 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橫跨上萬海裡, 沿途採訪拍攝。 從日本平戶長崎、琉球、宮古島、石垣島, 沿著中國海岸線一路往南, 到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 再穿過麻六甲海峽, 到泰國、印度、斯里蘭卡, 實地拍攝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遺存。

重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波詭雲譎極為兇險。 在去新加坡的海路上, 爾冬強所在的航海團隊遭遇天氣突變, 帆船桅杆被風浪傾倒,

繩索帶著絞盤飛出船體, 主帆和前帆落入海中, 船帆拉拽著船隻, 將發動機螺旋槳拽入大海。 最後被迫切斷繩索, 在海上漂了七天七夜。 上岸後, 大海已經把他變成了一個白鬍子老頭。

為了追求心中的文化理想, 爾冬強遠離都市的舒適繁華, 長年風餐露宿、勞頓艱辛, 但他卻收穫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他說:“無論陸地還是海上的絲綢之路, 中國文化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 這種巨大的歷史存在, 以服裝、建築、舞蹈、音樂、語言、美食等多種形式沿襲至今。 在實地考察過程中, 時常見到中華文化的痕跡, 令人感慨萬千。 ”

多年來, 爾冬強傾其所有, 收集了大量關於“一帶一路”的文物資料。 老照片、歷史文本、通草畫、海撈瓷、中醫館招牌、華文學校校徽……凡是能反映絲綢之路經濟、生活、文化的物件,

他都收入囊中。 其中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絲綢之路”一詞的原版書、下南洋打拼的中國人給家人匯款並附信函的“僑批封”、佐證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外國商船已在上海出入的《引水員手冊》、為了進行貿易西方出版的多個版本的上海話辭典等, 都是爾冬強絲綢之路視覺文獻中心的展覽珍品。

爾冬強開創的絲綢之路視覺文獻, 從文化、歷史、地理和藝術的角度展現了沿線人民的生活與絲綢之路的緊密關係, 受到社會高度讚揚。 2016年, 他當選為“光榮與力量——2016感動上海年度十大人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