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老舍國際戲劇節:一手好牌小心別打壞了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標誌性的文化人物, 於北京而言, 老舍先生無疑是最到位的標誌人物之一。 因此, 聽到北京即將舉辦老舍國際戲劇節, 心中還是有點小雀躍的。

在北京以老舍之名辦戲劇節再合適不過, 他所代表的北京文化都使人心生嚮往, 更何況還有《茶館》《龍鬚溝》等經典劇作背書, 就連北京唯一的地方戲北京曲劇也是由老舍先生命名的。

設立老舍國際戲劇節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 但作為老舍先生的“腦殘粉”, 真心希望這是一個能夠長久辦下去、越辦越好的戲劇節, 能夠真正成為戲劇粉絲的節日。

如主辦方所表示, 要辦成英國愛丁堡藝術節那樣世界知名的藝術節。

愛丁堡藝術節今年已經整整七十歲, 為什麼能夠如此長壽?今天我們能夠看到許多戲劇作品來華演出時都會標出曾入選愛丁堡的藝術節, 這個節日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成為藝術品質的保證。 可見, 愛丁堡藝術節對內容把關嚴格, 已經成為它的品牌。 所以, 辦一個戲劇節光有好的名字和好的願望是不行的, 內容才是最具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也許愛丁堡太遠, 說個近的。 大家都知道“大導”林兆華戲劇邀請展辦得艱難, 每年都在賠錢, 每屆都是在捉襟見肘的資金中勉強舉辦。 前兩年因為付不出場租乾脆離開北京, 只在天津舉辦。 可是大家都知道,

“林展”的戲好, 即使在天津辦, 北京的粉絲也會坐著動車去追。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品牌影響力, “林展”才能在今年獲得北京藝術基金的支援, 擴大戲劇展規模並重返北京。

說到底, 現在的北京不缺一個戲劇節, 而是缺特色鮮明、有主張有堅持的戲劇節。 其實, 老舍國際戲劇節就在老舍先生身上做文章也是大有可為, 如果首屆戲劇節不僅只演出北京人藝的經典《茶館》, 還能夠邀請到世界各國的導演都來導演《茶館》, 讓老舍的作品真正國際化, 是不是會更有意義?希望老舍先生對待藝術的嚴格要求, 也能夠成為戲劇節的標準, 主辦者千萬別把戲劇節當成一個筐, 什麼都往裡裝。

老舍先生身上最著名的標籤“人民藝術家”,

他的作品最接地氣, 寫的都是底層普通人的生活。 希望老舍國際戲劇節不要冠上了國際名頭, 就忘了普通人。 一個好的藝術節不但要有好的內容, 還要盡可能讓更多人分享。 比如, 已經舉辦了七屆的北京國際電影節, 能夠成為一個大眾的節日, 就是因為有水準很高的“北京展映”單元, 讓北京乃至全國的影迷都能看到精彩的影片。

戲劇相對小眾, 但能夠把老舍先生推崇的這門藝術推廣到更大範圍, 是不是更有意義?說個有點遠的例子。 一位專門前去參加丹麥兒童戲劇節的媽媽回來後最感慨地就是, 這是一個屬於所有孩子的戲劇節。 為了保證舉辦城市的孩子們能參與其中, 戲劇節不僅所有劇碼免費向公眾開放,

還會有部分非公開演出在學校和公共機構進行, 走進幼稚園和學校為孩子們演出。 試想, 這些孩子在幼稚園就能夠看到世界最好的兒童劇, 怎麼還會覺得戲劇節只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無關事件呢?當然, 我們不是要一個免費的戲劇節, 而是要一個坐在觀眾席, 從公眾的角度出發去籌畫的戲劇節。

新生往往代表著希望, 老舍國際戲劇節也不過是才呱呱墜地的嬰兒, 也代表著更多可能性和更多希望。 既有“老舍”品牌, 又坐擁北京的文化資源, 可以說這個戲劇節拿著一手好牌, 但也要小心別把一手好牌打壞了, 才能對得起“老舍”二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