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武則天宮鬥勝出除了美貌靠什麼?書法好成意外

熱播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中, 年輕時的武則天在複雜的宮廷政治鬥爭中, 因聰慧、果敢、善良、正直而立於不敗之地, 而歷史上真實的武則天, 僅靠“宮鬥”自然是不能上位的, 成為一代女皇, 還需要更多“利器”, 學識是最重要的一項, 從她存世的書法作品中可見一斑。

史上女書法家, “後宮”居上品

能夠進入中國書法史的女書法家並不多, 尤其在男尊女卑的古代, 更是寥若晨星, 如今為普通人熟知的古代女書法家只有兩位, 一位是“書聖”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 另一位就是女皇武則天。 大多女書法家很難留下一點斷簡殘篇,

能讓後人親眼目睹的作品少之又少, 而女皇武則天留下了一方《升仙太子碑》, 以證其書法造詣。

網路配圖

清代的厲鶚先生在他所著《玉台書史》中記錄了211位元中國歷史上的女書法家, 這也是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對我國古代歷史上女書法家的整體梳理。

其中第一卷《宮閨》中的女書法家最多, 共有55位女書法家, 可見“後宮”女書法家在歷史上的地位之重。 讓人驚訝的是, 從漢代的孝成許皇后起, 共有29位“皇后”進入書法史, 另外, 還有貴妃、公主、女官共二十餘人。 女書法家中皇后如此之多, 一是她們地位顯赫, 更有“話語權”, 正史記載中方有其一席之地,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書法讓這些女性不同於尋常之輩。

《玉台書史》記錄的這29位元皇后中, 其他人的敘述不過二三十字, 卻給武則天千字篇幅的記載, 可見其在書法史上地位之重。

李世民推崇王羲之李治鍾情於翰墨

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中, 才人徐惠為了博得李世民歡心, 投其所好, 勤練王羲之《蘭亭序》, 這是唐代後宮的真實寫照。

唐太宗李世民是文武兼備的英才。 據《全唐書》記載, 李世民喜好文藝, 擅長詩文, 對王羲之的書法尤其鍾愛, 在其一生中, 不遺餘力地重金求購王羲之的作品, 對《蘭亭序》更是推崇備至, 他曾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做贊, 還專門寫了書法論著《筆法訣》、《論書》《指意》等傳世, 李世民的《溫泉銘》唐拓片現存法國巴黎大學圖書館。

因為皇帝的喜好, 在科舉制度中, 書法也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指標。 《新唐書·選舉志下》中記載, 科舉“銓選”時, 會先試書法和判案的文詞, 綜合考慮德行才授官職。

當時, 出現了唐宮廷內外都競相練習書法的現象。 唐太宗還完善了書法教育, 國子監的弘文館負責教授書法, 讀者熟知的虞世南、褚遂良都是弘文館教授書法的老師。 皇宮內也設置教授書法的老師, 有“宮教”博士兩人, 武則天深受李世民影響, 在她執政期間, 對書法教育也尤為重視, 教授書法的“內教博士”擴展到十八人。

不得不說的是, 唐高宗李治也是一位不錯的書法家, 在電視劇中, 稚奴善良、懦弱,

其實從他留下的碑文可知, 李治配得上書法家這一稱號, 《新唐書》記載李治“非治世之才, 無心于王政, 鍾情於翰墨”, 書法也為李治帶來美譽, 有評論認為, “從其書法, 可知其人並非昏庸碌碌之輩, 乃別有性情者。 ”

女皇書法有“丈夫氣”開書法“肥瘦”分水嶺

著名書法家鐘明善評價武則天的書法“女書法家中一流”。 能成為史上女書法家中翹楚, 自然有其過人之處。 武則天為何能在書法史上有如此大的影響?武媚娘天資聰穎, 入宮前就已經有良好的書法基礎, 加上在宮內的薰陶, 有意無意迎合君王喜好, “書法一流”自然可以想見。

迄今發現的武則天書法遺存有《升仙太子碑》、《薦福寺碑》題額和《崇福寺題額》, 《升仙太子碑》是武則天76歲高齡時所寫, 現存于河南省偃師緱山仙君廟。武周聖曆二年(西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於緱山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碑文表面記述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故事,實則歌頌武周盛世。筆法婉約流暢,意態縱橫。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飛白體”書就,筆劃中絲絲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書和草書相間。而唐太宗李世民喜好王羲之書法,並在歷史上首次以行草入碑,可見武則天深受其影響。

眾所周知,武則天自名武曌,“曌”是武則天為自己所造的字,在她的書法中,也多處可見類似的自造字。《升仙太子碑》上就有多個武則天自己造的字,由此可見76歲高齡武則天的魄力與風采。

唐代歷代皇帝都推崇書法,書法史上有“唐書五變”之說,在唐代,書法經歷了五次變革,武則天統治時期,書法也經歷了一次轉變。《玉台書史》記載:“開書道之大變者,亦為婦人,則天之前,書道尚瘦勁,則天之後,書道尚肥厚,幾乎為書法的分水嶺。”指在武則天之後,書法“漸起肥法”,至唐明皇時“肥法”到達頂峰。

《宣和書譜》中對武則天書法的評價是:“凜凜英斷,脫去鉛華脂粉氣味,其行書馭馭能有丈夫勝氣。”“有丈夫氣”是多本書法專著對武則天書法的評價。

人常道,書法是心靈的藝術,也是精神的藝術,作為後宮佳麗的武媚娘陷在“宮鬥”中時,或許能讓書法説明她,以無目的為目的,在屏氣凝神的黑白世界中,獲得心靈上的絕對自由。

現存于河南省偃師緱山仙君廟。武周聖曆二年(西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於緱山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碑文表面記述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故事,實則歌頌武周盛世。筆法婉約流暢,意態縱橫。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飛白體”書就,筆劃中絲絲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書和草書相間。而唐太宗李世民喜好王羲之書法,並在歷史上首次以行草入碑,可見武則天深受其影響。

眾所周知,武則天自名武曌,“曌”是武則天為自己所造的字,在她的書法中,也多處可見類似的自造字。《升仙太子碑》上就有多個武則天自己造的字,由此可見76歲高齡武則天的魄力與風采。

唐代歷代皇帝都推崇書法,書法史上有“唐書五變”之說,在唐代,書法經歷了五次變革,武則天統治時期,書法也經歷了一次轉變。《玉台書史》記載:“開書道之大變者,亦為婦人,則天之前,書道尚瘦勁,則天之後,書道尚肥厚,幾乎為書法的分水嶺。”指在武則天之後,書法“漸起肥法”,至唐明皇時“肥法”到達頂峰。

《宣和書譜》中對武則天書法的評價是:“凜凜英斷,脫去鉛華脂粉氣味,其行書馭馭能有丈夫勝氣。”“有丈夫氣”是多本書法專著對武則天書法的評價。

人常道,書法是心靈的藝術,也是精神的藝術,作為後宮佳麗的武媚娘陷在“宮鬥”中時,或許能讓書法説明她,以無目的為目的,在屏氣凝神的黑白世界中,獲得心靈上的絕對自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