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棣的永樂大典,被誰偷走了?

永樂大典全書22,937卷, 如今能夠看到的僅有800多冊, 且散落在世界各地。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 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這是朱棣留給後人的財富。

那麼, 是誰偷走了這本書?

朱棣之所以編纂永樂大典, 和朱元璋也有關係。

朱元璋起身于農民, 平時讀書較少, 所以非常渴望學到知識。 所以, 在朱元璋時期, 他就命人欲修纂類書, 商議“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 但未修成, 朱元璋就死了。

朱棣皇位來路不正, 但是處處都要顯示自己是正統皇帝, 所以要完成父親的遺願。 待朱棣坐穩江山後, 經常和身邊人談到要編纂一本著作。

朱棣的思路很清晰, 這本書要記載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 至於天文、地志、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 備輯為一書, 毋厭浩繁!”

最開始, 朱棣讓內閣首輔, 明朝大才子解縉帶頭編纂。 解縉很有速度,

一年後, 編輯完事, 初名《文獻集成》。 但是, 作為儒家的信徒, 解縉對詆毀儒家的書不收錄, 此舉引起朱棣的不滿, 認為編纂有問題。

永樂三年(1405年), 朱棣換將, 撤下解縉, 命太子少傅姚廣孝帶頭重修, 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 組織設監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等職, 負責各方面工作。

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進呈, 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 親自為序, 並命名為《永樂大典》, 清抄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書。

據《進永樂大典表》稱, 全書繕寫成22,877卷, 目錄60卷, 成書11,095冊。

永樂大典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 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 都要早300多年, 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

據粗略統計, 《永樂大典》採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 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 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 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

但是, 這本書也有很多缺陷, 專家表示, 《永樂大典》有不少錯漏, 並非如人所譽“不曾擅減片語”,

謝保成即指出《永樂大典》卷一九六三七“目”字韻下“醫目”條引《林唐語》, 原文出自《因話錄》卷六《羽部》, 《永樂大典》隨意刪改此文的情況非常嚴重, 連“善醫者沈師象”也訛作“喜醫者沉大師象”。

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部, 現今存世的皆為嘉靖年間的抄本。

明世宗十分喜歡《永樂大典》, 經常隨身攜帶, 翻閱查找驗方。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寫了一部。 隆慶初告成, 原本歸還南京。 其正本貯文淵閣, 副本別貯皇史宬。

有人猜想, 正本藏于嘉靖皇帝的陵中, 如果這樣的話, 還算好事, 能讓永樂大典存留下來。 但是, 嘉靖年間的抄本大多散失, 這本著作共計有2萬多冊, 如今能見到的只有800多冊, 且多散落在各地。

據說, 現今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161冊, 美國國會圖書館還藏有40冊, 英國各地包括英國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英國劍橋大學等存有51冊, 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德國科隆大學圖書館、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等存有5冊, 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三理圖書館、日本靜培堂文庫、日本斯道文訓、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日本石黑傳六、日本小川廣己和韓國舊京李王職文庫亦有搜集,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則存有62冊。

那麼,其餘的書被誰偷走了呢?

毀於明末說

根據史書記載,永樂年間曾經考慮過將新編就的《永樂大典》付梓,但因工費浩繁而罷。嘉靖副本重錄30年後,又有南京國子祭酒陸可教曾上書建議刊刻大典,因為同樣的原因未被採納。更有太史令李維楨批評《大典》“冗濫可厭,殊不足觀”,說明在明朝萬曆年間,《永樂大典》仍然存世。可到了明末,學者談遷和顧炎武卻認為大典在萬曆末年間就毀於大火了。熟悉明末宮闈舊事的宦官劉若愚寫的《酌中志》也說:“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真是一點線索也沒有。所以《四庫全書總目》就下了個結論,說“明祚既傾,南京原本和皇史宬副本並毀”,還說嘉靖錄副時,實際上是抄了正、副二本,錄副後,永樂原本歸還南京去了,一併毀於明末戰亂。這些說法看來並沒有明確的歷史依據。

毀于嘉慶乾清宮大火說

清朝康熙年間,學者徐乾學和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發現了《永樂大典》副本,已有殘缺。雍正間,這部副本被運到翰林院保存了起來。學者全祖望猜測永樂正本應該還在乾清宮中,希望能用正本來配補遺失的副本。清末的繆荃孫也執相同看法,並且明確說,正本是在嘉慶年間乾清宮大火中被焚毀了。可是乾隆間編纂《天祿琳琅書目》時並沒有記載正本的存在。而且乾隆皇帝在編纂《四庫全書》時,還尋找過丟失的副本,負責輯佚《永樂大典》的館臣們也沒有見過正本。所以正本毀于乾清宮大火的說法應該是靠不住的。

殉葬說

《永樂大典》殉葬說卻被很多學者所採納,他們從最喜愛《永樂大典》的明世宗的下葬時間和《永樂大典》錄副的進度來比較,以及從《永樂大典》正本突然失蹤的情況來判斷,猜測《永樂大典》的正本極有可能是殉葬在明世宗的陵墓──永陵中去了。

殉葬說並不意味著我們尚可以找到完整無損的《永樂大典》正本,可是這部資料價值極高而又歷經磨難的類書的命運又一次牽動了人們的神經,而被廣泛地關注和報導。《永樂大典》的命運已經成為人們心中永遠解不開的結,讓每個中華兒女都為之繃緊了神經,這種心情就像一位母親失去了自己的孩童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

(每日漢字)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則存有62冊。

那麼,其餘的書被誰偷走了呢?

毀於明末說

根據史書記載,永樂年間曾經考慮過將新編就的《永樂大典》付梓,但因工費浩繁而罷。嘉靖副本重錄30年後,又有南京國子祭酒陸可教曾上書建議刊刻大典,因為同樣的原因未被採納。更有太史令李維楨批評《大典》“冗濫可厭,殊不足觀”,說明在明朝萬曆年間,《永樂大典》仍然存世。可到了明末,學者談遷和顧炎武卻認為大典在萬曆末年間就毀於大火了。熟悉明末宮闈舊事的宦官劉若愚寫的《酌中志》也說:“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真是一點線索也沒有。所以《四庫全書總目》就下了個結論,說“明祚既傾,南京原本和皇史宬副本並毀”,還說嘉靖錄副時,實際上是抄了正、副二本,錄副後,永樂原本歸還南京去了,一併毀於明末戰亂。這些說法看來並沒有明確的歷史依據。

毀于嘉慶乾清宮大火說

清朝康熙年間,學者徐乾學和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發現了《永樂大典》副本,已有殘缺。雍正間,這部副本被運到翰林院保存了起來。學者全祖望猜測永樂正本應該還在乾清宮中,希望能用正本來配補遺失的副本。清末的繆荃孫也執相同看法,並且明確說,正本是在嘉慶年間乾清宮大火中被焚毀了。可是乾隆間編纂《天祿琳琅書目》時並沒有記載正本的存在。而且乾隆皇帝在編纂《四庫全書》時,還尋找過丟失的副本,負責輯佚《永樂大典》的館臣們也沒有見過正本。所以正本毀于乾清宮大火的說法應該是靠不住的。

殉葬說

《永樂大典》殉葬說卻被很多學者所採納,他們從最喜愛《永樂大典》的明世宗的下葬時間和《永樂大典》錄副的進度來比較,以及從《永樂大典》正本突然失蹤的情況來判斷,猜測《永樂大典》的正本極有可能是殉葬在明世宗的陵墓──永陵中去了。

殉葬說並不意味著我們尚可以找到完整無損的《永樂大典》正本,可是這部資料價值極高而又歷經磨難的類書的命運又一次牽動了人們的神經,而被廣泛地關注和報導。《永樂大典》的命運已經成為人們心中永遠解不開的結,讓每個中華兒女都為之繃緊了神經,這種心情就像一位母親失去了自己的孩童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

(每日漢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