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懷疑人生!你早已破產,靠還沒倒閉的行業活著罷了

遇到幾件職場上的事情, 引發一些感觸, 在這裡一併寫出來, 與大家一起懷疑下人生。

我屬於那種樂觀型選手, 相信在現在這個世道, 不管是來自家人扶助、社會救濟, 或者有基本社會能力的成年人隨便找個工作, 溫飽都不會有問題, 至少餓不死。 有了這個底氣, 再去做什麼, 就看自己的能力、志趣和因緣了。 去年在上海, 有位雜誌編輯, 說他們的雜誌快不行了。

我便與他共勉:只有破產的公司, 沒有倒閉的個人。

兩個月前又見到一位同行, 他本是一家頗有名望的雜誌社老總, 如今再創業, 風生水起。 我問他用人之道,

他說很重要的一條心得是:儘量不用媒體人, 尤其是那些老部下。

這種說法讓我很是意外。 聽他一一道來:當年紙媒紅火的時候, 那些以“名記”身份行走傳媒江湖的人, 既眼高手低, 又好吃懶做, 真真徒有虛名, 名不副實。 整天樂於聽人恭維, 忙於開發佈會拿紅包, 急於炫耀自己社會關係之廣, 卻連篇軟文也寫不好。 我不由得表示贊同, 聽他接著說:這樣的名記, 是被他所在的媒體賦予的名聲, 並且也被慣壞了, 我要真把他招過來, 既不好用, 也用不起。

這位仁兄的偏見實在是頗有道理:有的人實際上已經個人破產, 只是在靠所供職的還沒倒閉的機構活著。

冷靜想一下, 我們是否已經讓自己處於這種境地?

想起當年電視臺如日中天炙手可熱的時候,

我領教過的一個台裡員工。 那位負責燈光的人被稱為“燈爺”, 對別人永遠是頤指氣使的口吻, 對自己永遠覺得含著天大的委屈, 找他做最簡單的事情都得陪著笑臉, 而他做最分內的事情都覺得是別人在給他添麻煩。

更可怕的是, 我們都對這樣的大爺習以為常。 他老人家稍微嘴臉好看點兒, 手腳勤快點兒, 便覺得是恩賜。

直到後來見識了一位香港“燈爺”:永遠不用你操心、催促, 在規定的時間內到位, 黑著臉不許別人碰他的器材, 手腳麻利地快速解決一切事情, 工作成效之高、之專業, 幾乎都讓你意識不到他的存在。

再看我們這位爺, 遇到潛在的金主, 想給自己撈點野活掙點外快, 就倨傲又殷勤地給人家遞名片:我是中央台的。

那時的我年輕氣盛, 看到這一幕, 鄙夷地想:把你名片上“中央電視臺”那幾個字劃掉, 你什麼也不是。

這些年, 中國房地產行業空前繁榮。 建築師這個職業, 應該是機會大大的, 掙錢多多的, 心裡美美的吧。

一位建築界的老師卻對我說, 高歌猛進的房地產行業, 還有那些地標式的公共建築, 不僅對城市、對環境造成破壞, 對公眾審美形成摧殘, 還把一代建築師給毀了。

我吃驚地問為什麼。 他的要點是:因為活兒太多, 素質不高的設計師也可以有幹不完的單子應接不暇;因為錢太好掙, 許多建築師沒有了自我提高的主動與自覺;因為工程太趕, 缺乏原創、智慧含量和時間成本越少的設計成為首選,

行業的水準線便越來越低。

一位做建築圖書的出版業同行, 準備引進一套歐洲建築叢書, 全套有二三百本, 囊括了當代建築的各位大師, 全面呈現其作品和建築理念。 我想當然地認為這套書會很好賣, 因為它本來口碑就好, 建築裝飾類圖書又永遠在書店裡佔據相當比重, 中國的建築設計行業人多, 錢多, 需求又大。

她說給我的發行量卻低得驚人。 這套書只引進了十幾種, 原來宏偉的出版計畫看來會中途夭折。

她的觀點也是:大家的學習動力沒有了, 因為錢太容易掙。 一個建築師不用看這些書, 照樣有掙不完的錢。

一個行業的繁榮, 對個人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們去年簽下一套英文書的版權, 寫人類偉大的歷史文化遺跡。

因為它和建築有很大關係, 所以我想邀請建築界的專家——外語又好、又懂建築的人來翻譯。

找到一位人脈廣的老師求助, 他說, 你可能在建築界找不到人。 沒人願意接你的活兒。 你看, 能夠勝任翻譯的人, 得是具備一定能力和資歷的人。 一本書的翻譯至少要幾個月的時間, 稿費最多幾萬塊錢, 可人家用幾個晚上時間畫建築圖紙, 就能掙幾萬塊。

我說, 這不正好嗎?用幾天時間畫圖, 把幾萬塊錢掙出來, 那不就沒有後顧之憂, 更能踏踏實實、專心致志搞翻譯了嗎?

你這個邏輯太自作多情了, 也把你的書看得太重要了。 人家想的是, 花幾個月時間來翻譯你這本書的話, 就意味著耽誤了畫多少圖、失去了掙多少錢的機會。 並且這種活兒都還排著隊等他來接呢,誰還稀罕為你翻譯,誰算不明白這筆賬呢?

一個人都溫飽無憂了,何必還為掙錢,把自己搞得連翻譯一本書這麼有樂趣的事都不做呢?我兀自不甘心地咕噥。

有了小房子還要改善性住宅,有了大房子還要弄別墅。永遠掙不完的錢,永遠畫不完的圖。大家的時間,都用來趕這些行活了。

好吧,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破產的公司、機構不計其數,但中國幾百家出版社,好像自始至終沒有一家倒閉的。

行業的繁榮或依賴政策形成的穩定,會給一些魚龍混雜、蜂擁而入的從業人員造成錯覺,相信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不思進取,甚至以為自己“亦有貢獻”。可在危機來臨之前,一個人的能力儲備、職業素養、知識更新、自我成長,會自覺地被激發、強調出來麼?

寫到這裡,我突然有一種擔心:這些永不倒閉的出版社,已經把一些編輯養殘,自我破產了。

我們有沒有勇氣和清醒,獨立於外部環境和行業冷暖,明白自己要做些什麼?

並且這種活兒都還排著隊等他來接呢,誰還稀罕為你翻譯,誰算不明白這筆賬呢?

一個人都溫飽無憂了,何必還為掙錢,把自己搞得連翻譯一本書這麼有樂趣的事都不做呢?我兀自不甘心地咕噥。

有了小房子還要改善性住宅,有了大房子還要弄別墅。永遠掙不完的錢,永遠畫不完的圖。大家的時間,都用來趕這些行活了。

好吧,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破產的公司、機構不計其數,但中國幾百家出版社,好像自始至終沒有一家倒閉的。

行業的繁榮或依賴政策形成的穩定,會給一些魚龍混雜、蜂擁而入的從業人員造成錯覺,相信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不思進取,甚至以為自己“亦有貢獻”。可在危機來臨之前,一個人的能力儲備、職業素養、知識更新、自我成長,會自覺地被激發、強調出來麼?

寫到這裡,我突然有一種擔心:這些永不倒閉的出版社,已經把一些編輯養殘,自我破產了。

我們有沒有勇氣和清醒,獨立於外部環境和行業冷暖,明白自己要做些什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