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超凡戰隊》廢柴組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TM難

這部《超凡戰隊》(Power Rangers), 就是曾經不少80後小夥伴看過的那套劇集《恐龍戰隊》, 但這其中有個糾結的地方, 因為《恐龍戰隊》其實是有兩個版本, 本片是改編自美版。

作為一款情懷向電影, 如下文字基本確定會加入很多個人主觀向的因素, 但還是想挖掘一下電影潛力, 本片IMDB的評分6.8分, 算是不錯, 但在國內很一般, 可能其中也有著美國觀眾的情懷問題, 這裡並不是要為本片正名, 只是要挖掘一下這部最新的超級英雄電影, 在如今超英電影大潮中, 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有什麼潛力可以挖。

《恐龍戰隊》的奇幻漂流

一切故事還要追溯到1992年, 東映的一款特攝劇集, 《恐龍戰隊獸連者》, 當時記得在衛視中文台播過, 應該有不少80後曾經看過這套劇集。 這是日版“超級戰隊系列”之一, 後者內容五花八門, 但主角都是幾位五顏六色的緊身衣小哥。

但這套劇集小弟實際上是沒有看過的, 只是些許瞭解大致故事, 因為我玩過同名FC遊戲, 小時候的印象非常深刻, 那個時期應該是FC時代後期了, 親戚送俺的一盤四合一黑色卡帶, 裡面就有《恐龍戰隊》, 這款遊戲連同《鳥人戰隊噴射人》一同是我當年最愛的遊戲之一, 因為角色都是類似奧特曼,

五顏六色的小人, 最後都能組合成大機器人。

而且FC《恐龍戰隊》遊戲, 在我印象裡這遊戲難度指數是超高的。 不為別的, 就是每位角色中途從槍換成冷兵器我就受不了, 紅色的大劍, 粉色的弓箭、藍色的三叉戟都可以, 唯獨黃色的小匕首太難打,

死了無數回, 在那個沒有存檔的年代, 好歹最後通關了, 那一刻成就感十足。

這就是俺對日版《恐龍戰隊獸連者》的主要印象, 沒有看過劇集, 只知道主角叫做檄, 具體內容僅限於遊戲中的打打殺殺。

因為玩過日版遊戲, 有這麼個情感, 所以後來才關注美版。

而美版我是先看了電影, 才看了劇集。

美版就是如今的《Power Rangers》, 是由美國SABAN公司1993年向日本東映公司買下《超級戰隊系列》的海外改編版權後而來。

劇集起初也是沒關注, 但有一次去租錄影帶的時候, 偶然發現了這部電影, 自然很激動, 這部電影是在1995年公映的, 直到後來我才知道,電影版就是當年劇集的剪輯版。而且說道改編,其實就是美版一些主演的鏡頭,混合了日版各類“超級戰隊”一些戰鬥場面的混血產品,除了《恐龍戰隊獸連者》,還包括五星戰隊大連者、超力戰隊王連者、激走戰隊車連者等等。

美國人的剪輯水準那是沒的說,就說他們把《戰國魔神》、《亞空大作戰》融合為一部《麥克瑞一號》就知道,美國動畫類作品對日版的拼接剪輯也是沒的說,不但保留了精彩的場面,連主題都給你換了。

所以,當年看過美版電影之後,又看了美版劇集,很長時間,我都不知道日版的存在,還一直在納悶,怎麼電視劇跟遊戲不太一樣???

相信看過這兩個版本的小夥伴不少,能夠對比出二者的不同。這裡之所以囉嗦這麼多,除了一些情懷向之外,還要為了突出美日版本的不同,不同之處除了演員之外,還有故事的精神內核。

所以這套《超凡戰隊》,最直接的來源是美版,與日版的故事沒有半毛線關係,這跟好萊塢改編的奇爛無比的《龍珠》,替換了原版的世界招致粉絲狂噴不一樣,《超凡戰隊》可是根苗正紅的有自己的原版,美式青少年戰隊的特色。

廢柴聯盟五小強

電影版《超凡戰隊》,基本沿用了美版的設定,尤其是第一季的劇情,只是在人設上進行了相應的變化,印象中當年黃色的隊員是一位亞洲人,藍色的隊員是一位技術宅,黑色小哥是一位黑人。到了電影中,黑色變成林路迪飾演的紮克,藍色技術宅變成了黑人,黃色隊員則是一位拉丁裔女孩。

其實電影的改編目的很明確,五位元少年分別來自不同的五大洲(粉色是一位英格蘭演員,代表歐洲),倒是讓人想起了當年大風車裡的動畫片《地球超人》,不過雖然人設上代表五大洲,但本片骨子裡面還是一如既往的美式青少年文化,這種風格,看看當年的《蜘蛛俠》甚至《忍者神龜》就明白了,美國Teenagers的行為模式,在這類電影中無處不在,本片也是一樣。

不過《超凡戰隊》更為極端一些,片中所出場的幾位,無一例外屬於青少年文化中那些小眾群體,簡單而言,就是廢柴。

美國電影中,這類角色通常被形容為freak、nerd、Weird,就是一群怪胎,電影中的這幾位,甚至連Geek都算不上,跟《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還不同。倒是可以參考老版《蜘蛛俠》中的托比·馬奎爾飾演彼得·派克,平時不愛說話,也沒什麼朋友,在學校甚至還被人欺負。

★本片的主角就是這樣一群人,隊長斯科特雖然有著一副好人緣的條件,但總是衝動,甚至衝動到還犯了事。

★金伯莉看上去是個比較受歡迎的美女,但自己也有內心陰暗面,導致自己也被孤立。

★比利,技術宅本身就比較古怪,還是一位技術宅黑人,這沒有種族歧視的意思,但現實就是這樣。

★紮克和特裡尼就更不用說,都是移民裔,而且因為家庭原因,一位總喜歡闖禍,一位非常自閉。

這五位元構成了電影的主題,本片目的很明確,通過人設的變化,主要描述了一幫廢柴的故事,讓廢柴拯救地球,符合美式超級英雄電影中的中心思想,因為後者的故事,永遠是小兵扛大旗,越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就越容易最後“嚇你一跳”。美式英雄片特點就是在這裡,拒絕東方比較流行的血統論,而是專注于小人物,泛英雄論。

就拿最近的《銀河護衛隊》來說,也是這類主題,都是一幫邊緣人組隊,還能拯救宇宙,尤其是星爵,本來還擁有天神血統,但在電影中還拒絕這份血統,甘願當個普通人。

《超凡戰隊》,其實就是廢柴版五小強的故事。

大家都是廢柴,所謂魚找魚蝦找蝦,人以類聚,自然彼此之間能夠建立聯繫了。但是《超凡陸戰隊》最特殊的地方,不是上來就讓廢柴們統一戰線,而是重點描述廢柴們是如何建立團隊的。

一言不合就組隊?沒門!

電影在這方面跟當年的劇集很像,不同的是將變身的過程變成主題。不要以為獲得超能力就能拯救地球,遇見一群超能力者,就可以組隊,沒門。

當年《復仇者聯盟》幾位大咖上來也是互相懟,直到同仇敵愾之後,才被迫統一戰線。《超凡戰隊》則不同了,幾位獲得超能力之後,危機還未出現,並沒有義務去拯救地球,而是被迫站在了一起。

一個普通人突然獲得超能力之後,通常會有兩種發展,一種是變成蜘蛛俠類似的英雄,另一種就是《超能失控》裡結局。本片的前半部分,很像《超能失控》,包括紮克脫離團隊自己開著佐德到處跑的場面,都是暗示失控的可能。

但隨後故事的發展進行了轉折,跟其他超級英雄電影一樣,大反派突然出來作死,自己找上門來,被迫讓他們感受到危機感,從而統一戰線。但本片還有更奇怪的一環轉折,想要變身,必須心連心,從內部團結,否則別想穿戰衣。

這大概是很多超級英雄電影都忽略的一點。

一幫個性的怪胎,本身就很孤僻或者自閉,讓他們敞開心扉,彼此心連心?無疑難上加難。個人認為這個設定很有意思,有點“反超級英雄”的意思,別看各類超級英雄電影中一言不合就組隊,但你們能保證每位隊員都是一致對外嗎?難道誰沒有點兒私心?

當然本片有著這樣一個比較出色的設定,最終讓他們敞開心扉、從內部團結的方式還是通過一致的遭遇危機來實現,依舊是“被動”完成。但過程比較曲折,最初是“座談會”,初步完成了隊友之間的互相交流,隨後再是幾位私下交談,但隊長發現佐德為了復活的私心之後,團隊瀕臨崩潰,隨著比利的“死”,才讓幾位重新心心相印,並讓佐德也放棄了自己的私心,從而達到空前的團結。

當幾位穿上戰衣的時候,也就進入到傳統美式大片的視覺奇觀中。go go power rangers

最終大戰沒什麼可說的,新觀眾看的奇觀,老觀眾能從熟悉的設定中找到情懷。

5個獸神佐德,霸王龍、劍齒虎、三角龍、乳齒象、翼手龍,最後組合成麥克佐德,全新形象和視覺特效的更迭,不變的是容納於其中的老式情感,尤其是幾位出發的場面,背景音樂竟然是當年的主題曲《Go Go Power Rangers》,這段場面非常燃。

而且大反派麗達也超有噱頭,原版具體設定我忘了,但本片中,女王一身土豪金裝備,還有那句“我要黃金”的臺詞,其實算是個笑點,果然是財迷啊,

還有片尾的彩蛋,新的綠衣戰士登場,湯米·奧利弗,這個老版劇集中最強大的綠衣戰士,未來應該會如劇集裡那樣黑化,假如電影會拍續集的話。

直到後來我才知道,電影版就是當年劇集的剪輯版。而且說道改編,其實就是美版一些主演的鏡頭,混合了日版各類“超級戰隊”一些戰鬥場面的混血產品,除了《恐龍戰隊獸連者》,還包括五星戰隊大連者、超力戰隊王連者、激走戰隊車連者等等。

美國人的剪輯水準那是沒的說,就說他們把《戰國魔神》、《亞空大作戰》融合為一部《麥克瑞一號》就知道,美國動畫類作品對日版的拼接剪輯也是沒的說,不但保留了精彩的場面,連主題都給你換了。

所以,當年看過美版電影之後,又看了美版劇集,很長時間,我都不知道日版的存在,還一直在納悶,怎麼電視劇跟遊戲不太一樣???

相信看過這兩個版本的小夥伴不少,能夠對比出二者的不同。這裡之所以囉嗦這麼多,除了一些情懷向之外,還要為了突出美日版本的不同,不同之處除了演員之外,還有故事的精神內核。

所以這套《超凡戰隊》,最直接的來源是美版,與日版的故事沒有半毛線關係,這跟好萊塢改編的奇爛無比的《龍珠》,替換了原版的世界招致粉絲狂噴不一樣,《超凡戰隊》可是根苗正紅的有自己的原版,美式青少年戰隊的特色。

廢柴聯盟五小強

電影版《超凡戰隊》,基本沿用了美版的設定,尤其是第一季的劇情,只是在人設上進行了相應的變化,印象中當年黃色的隊員是一位亞洲人,藍色的隊員是一位技術宅,黑色小哥是一位黑人。到了電影中,黑色變成林路迪飾演的紮克,藍色技術宅變成了黑人,黃色隊員則是一位拉丁裔女孩。

其實電影的改編目的很明確,五位元少年分別來自不同的五大洲(粉色是一位英格蘭演員,代表歐洲),倒是讓人想起了當年大風車裡的動畫片《地球超人》,不過雖然人設上代表五大洲,但本片骨子裡面還是一如既往的美式青少年文化,這種風格,看看當年的《蜘蛛俠》甚至《忍者神龜》就明白了,美國Teenagers的行為模式,在這類電影中無處不在,本片也是一樣。

不過《超凡戰隊》更為極端一些,片中所出場的幾位,無一例外屬於青少年文化中那些小眾群體,簡單而言,就是廢柴。

美國電影中,這類角色通常被形容為freak、nerd、Weird,就是一群怪胎,電影中的這幾位,甚至連Geek都算不上,跟《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還不同。倒是可以參考老版《蜘蛛俠》中的托比·馬奎爾飾演彼得·派克,平時不愛說話,也沒什麼朋友,在學校甚至還被人欺負。

★本片的主角就是這樣一群人,隊長斯科特雖然有著一副好人緣的條件,但總是衝動,甚至衝動到還犯了事。

★金伯莉看上去是個比較受歡迎的美女,但自己也有內心陰暗面,導致自己也被孤立。

★比利,技術宅本身就比較古怪,還是一位技術宅黑人,這沒有種族歧視的意思,但現實就是這樣。

★紮克和特裡尼就更不用說,都是移民裔,而且因為家庭原因,一位總喜歡闖禍,一位非常自閉。

這五位元構成了電影的主題,本片目的很明確,通過人設的變化,主要描述了一幫廢柴的故事,讓廢柴拯救地球,符合美式超級英雄電影中的中心思想,因為後者的故事,永遠是小兵扛大旗,越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就越容易最後“嚇你一跳”。美式英雄片特點就是在這裡,拒絕東方比較流行的血統論,而是專注于小人物,泛英雄論。

就拿最近的《銀河護衛隊》來說,也是這類主題,都是一幫邊緣人組隊,還能拯救宇宙,尤其是星爵,本來還擁有天神血統,但在電影中還拒絕這份血統,甘願當個普通人。

《超凡戰隊》,其實就是廢柴版五小強的故事。

大家都是廢柴,所謂魚找魚蝦找蝦,人以類聚,自然彼此之間能夠建立聯繫了。但是《超凡陸戰隊》最特殊的地方,不是上來就讓廢柴們統一戰線,而是重點描述廢柴們是如何建立團隊的。

一言不合就組隊?沒門!

電影在這方面跟當年的劇集很像,不同的是將變身的過程變成主題。不要以為獲得超能力就能拯救地球,遇見一群超能力者,就可以組隊,沒門。

當年《復仇者聯盟》幾位大咖上來也是互相懟,直到同仇敵愾之後,才被迫統一戰線。《超凡戰隊》則不同了,幾位獲得超能力之後,危機還未出現,並沒有義務去拯救地球,而是被迫站在了一起。

一個普通人突然獲得超能力之後,通常會有兩種發展,一種是變成蜘蛛俠類似的英雄,另一種就是《超能失控》裡結局。本片的前半部分,很像《超能失控》,包括紮克脫離團隊自己開著佐德到處跑的場面,都是暗示失控的可能。

但隨後故事的發展進行了轉折,跟其他超級英雄電影一樣,大反派突然出來作死,自己找上門來,被迫讓他們感受到危機感,從而統一戰線。但本片還有更奇怪的一環轉折,想要變身,必須心連心,從內部團結,否則別想穿戰衣。

這大概是很多超級英雄電影都忽略的一點。

一幫個性的怪胎,本身就很孤僻或者自閉,讓他們敞開心扉,彼此心連心?無疑難上加難。個人認為這個設定很有意思,有點“反超級英雄”的意思,別看各類超級英雄電影中一言不合就組隊,但你們能保證每位隊員都是一致對外嗎?難道誰沒有點兒私心?

當然本片有著這樣一個比較出色的設定,最終讓他們敞開心扉、從內部團結的方式還是通過一致的遭遇危機來實現,依舊是“被動”完成。但過程比較曲折,最初是“座談會”,初步完成了隊友之間的互相交流,隨後再是幾位私下交談,但隊長發現佐德為了復活的私心之後,團隊瀕臨崩潰,隨著比利的“死”,才讓幾位重新心心相印,並讓佐德也放棄了自己的私心,從而達到空前的團結。

當幾位穿上戰衣的時候,也就進入到傳統美式大片的視覺奇觀中。go go power rangers

最終大戰沒什麼可說的,新觀眾看的奇觀,老觀眾能從熟悉的設定中找到情懷。

5個獸神佐德,霸王龍、劍齒虎、三角龍、乳齒象、翼手龍,最後組合成麥克佐德,全新形象和視覺特效的更迭,不變的是容納於其中的老式情感,尤其是幾位出發的場面,背景音樂竟然是當年的主題曲《Go Go Power Rangers》,這段場面非常燃。

而且大反派麗達也超有噱頭,原版具體設定我忘了,但本片中,女王一身土豪金裝備,還有那句“我要黃金”的臺詞,其實算是個笑點,果然是財迷啊,

還有片尾的彩蛋,新的綠衣戰士登場,湯米·奧利弗,這個老版劇集中最強大的綠衣戰士,未來應該會如劇集裡那樣黑化,假如電影會拍續集的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