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樂悠遊」聲音也能被看見——記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透明的聲音》特展

“透明的聲音”特展於上週末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 策展人詹姆斯·吉魯東依據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獨特空間結構, 將來自中國、法國、美國、比利時等26位元藝術家的45件作品分佈在核心筒與迴旋坡道展廳裡, 演繹出了一場光與影、明與暗、聲場與視域、人工與科技之間的時空對位。

“透明的聲音”以“透明”為主題, 展現了自20世紀中後期以來視覺藝術、音樂、劇場、科技對“聲音”作為一種新的媒介、表現形式、載體和資訊的跨領域的探索。 聲音, 不僅僅變得可聽、可見、可感知、可傳播和可互動, 亦從傳統的音樂和表演中脫胎出來,

演變成一門獨立且貫通的藝術門類。 展覽由“玻璃、光與影”“聲響空靈的空間”“靜默, 微乎其微”“虛擬領地”四條線索交叉構成。

《天使墜落》 皮埃爾-阿蘭﹒雅弗雷努 2003 聲音及視覺裝置

“玻璃、光與影”表現出了“透明”所含的光學狀態以及視覺表達能力:德尼·凡桑在玻璃板上用金箔書寫出了汩汩聲流;《此時此地》就像一場不會蘇醒的夢,

創造出一個線條、聲音與光線交錯的空間;躁動的聲音在光線空間裡遊弋, 並在皮埃爾-阿蘭·雅弗雷努的作品《天使墜落》中迸發出強光;帕斯卡·弗瑞芒《此處時間長流》利用圖像的幻化和消解, 讓觀眾仿佛進入了一個若隱若現的不確定空間……這些作品借助各種透明/透光材料和技術, 擴大了不同官能之間的資訊傳遞, 產生前所未有的感官合擊, 呈現了一種“可感知的詩意”。

《72擊》 楊﹒奧拉瑞、克里斯多夫·勒佈雷東、塔菲克工作室 2013 互動裝置

“聲響空靈的空間”則表達了策展人對於“聲學建築”的闡述:楊·奧拉瑞&塔菲克工作室的作品《72擊》是一個互動式聲光裝置, 光線和聲音在空間中穿梭, 觀眾可以通過觸控式螢幕創造出屬於自己邏輯的聲響和光線;皮埃爾-洛朗·卡希埃的《聽覺義肢》擴大了觀眾對於聲學空間的體驗;《綠色聲音》通過各種科技手段, 在展覽空間內重現了花園的視聽環境……在這個篇章中,

以空間化設計為基礎的作品, 讓觀眾看到了聲音在空間維度上建立起的一座座“聽覺大廈”。

《囈語》 鄧悅君 2015 聲音裝置

“靜默, 微乎其微”讓人們通過靜默理解聽覺的本真。 蜜雪兒·弗朗索瓦的作品《在霓虹燈上走過》包含了聲響和沉默的關係,

觀眾被投射到步行者的腳步裡, 仿佛感受到玻璃碎裂的狀態變化, 但現場並沒有任何聲響;江元皓的一組《見花又是花》低調但同樣不失靜默;作品《水的懸滯》與《墨的懸滯》儘管靜止而靜默, 但結局未曾可知, 它徘徊在輕巧和沉重之間, 始終等待著解脫;蕭昱的《想太多就會……》中竹子的扭曲雖然無聲, 卻呈現出聲音的張力;《橢圓》則讓人感到每個聲響分子在空間內劃出的軌跡;《幻影》以一個30米長的卷軸風景圖, 演奏了一曲倒掛而沉默的樂章……整個展覽將上述八個裝置融為一體, 用聲響直接勾起想像。

《墨的懸滯》 蜜雪兒﹒弗朗索瓦 1999 裝置

“ 我們用了幾乎兩個世紀打造了一個世界性大腦,其中的每個人始終保持著互相連接和交流。在這個“資訊場域”中,我們的生命已經數碼化並仰賴於此。” 策展人在“虛擬領地”中,讓物態和數碼以不同的態勢混雜,重新把知覺帶入虛空之中。比如皮埃爾-阿蘭·雅弗雷努的《綠色聲音》,借助有動作捕獲功能的智慧手機,由電腦按照演算法即時更新呈現效果,讓參觀者主動參與到聲音的建造之中;而斯特凡·博瑞爾、克里斯多夫·勒佈雷東和隨機實驗室的作品《智慧領地-嬉游曲》中,以“笑聲”為素材,每部手機互相聯繫、傾聽與應和,當觀眾給予作品不同聲響時,作品回饋的也是不同笑聲;而格裡高利·沙通斯基的《地平線》則提醒觀眾:“網路是由一個重型架構組成,它可以是大洲之間的電纜,也可以是一個集合網際網路資料的空間”……沒錯,世界變得越來越“通透”,因為它從未如此非物質化,如此反應神速。展覽通過不同的情境,把我們變成聲音、圖像和不曾感知到的領域的窺探者。

《墨的懸滯》 蜜雪兒﹒弗朗索瓦 1999 裝置

“ 我們用了幾乎兩個世紀打造了一個世界性大腦,其中的每個人始終保持著互相連接和交流。在這個“資訊場域”中,我們的生命已經數碼化並仰賴於此。” 策展人在“虛擬領地”中,讓物態和數碼以不同的態勢混雜,重新把知覺帶入虛空之中。比如皮埃爾-阿蘭·雅弗雷努的《綠色聲音》,借助有動作捕獲功能的智慧手機,由電腦按照演算法即時更新呈現效果,讓參觀者主動參與到聲音的建造之中;而斯特凡·博瑞爾、克里斯多夫·勒佈雷東和隨機實驗室的作品《智慧領地-嬉游曲》中,以“笑聲”為素材,每部手機互相聯繫、傾聽與應和,當觀眾給予作品不同聲響時,作品回饋的也是不同笑聲;而格裡高利·沙通斯基的《地平線》則提醒觀眾:“網路是由一個重型架構組成,它可以是大洲之間的電纜,也可以是一個集合網際網路資料的空間”……沒錯,世界變得越來越“通透”,因為它從未如此非物質化,如此反應神速。展覽通過不同的情境,把我們變成聲音、圖像和不曾感知到的領域的窺探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