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殘忍而絕美的雪域供佛藝術——酥油花

西藏, 在世人心中一向都是神聖而美好的。 從西藏流傳下來的藝術瑰寶也是數不勝數, 位處青海西寧的塔爾寺, 以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而聞名, 但是更讓世人震驚的是“藝術三絕, 即壁畫、堆繡和酥油花。 其中, 美妙絕倫的酥油花與傳統藏戲及青海熱貢藝術結合, 經過藝僧十幾代師徒的相傳和幾百年的創新發展, 成為獨具魅力的藝術奇葩。

西元1409年, 也就是永樂七年, 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學佛成功後, 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 當年正月在拉薩大昭寺舉行了萬人祈願大法會。 法會期間, 宗喀巴夢見荊棘變成明燈, 雜草化為鮮花。 瓊宇奇境, 光華萬丈, 其中種種美不勝收, 妙不可言。 宗喀巴認為這是仙界在夢中的顯示, 為使信眾亦能得見仙界, 宗喀巴組織信眾、僧侶用酥油塑成各種花卉樹木、奇珍異寶, 再現夢境, 連同酥油供燈奉獻在佛前。

而“仔卓”這種特殊材質、特殊工藝和特殊形式的雕塑作品, 也得以在歷史的瞬間大放異彩。 其素材內容也於此開始演進, 從一種最初的宗教供奉之用的作品, 發展成為包含宗教、傳說、民生百態的、極具包容性和藝術性的群眾藝術。 其形式也由最初僅限供品上的小小貼花,

發展成大型故事和人物立體群像。 沿襲至今, 在藏語中稱為“美多卻傑”的酥油花燈節, 已經成為藏族同胞重要的禮俗之一。 期間寺院舉辦跳神等歌舞活動, 跳神者身穿繡袍, 臉戴面具, 在藏式喇叭、嗩呐、牛皮鼓和鑼鼓的伴奏下, 邊舞邊歌, 以示歡慶。

每到正月十五, 恰好是藏曆年的上元月, 是黃教寺院每年都要舉行的第一個大法會。 許多大寺院, 在正月新月最圓的時辰, 總要給釋迦牟尼佛像前敬獻幾束酥油花, 以示宗喀巴代表佛教信徒對佛陀的敬仰。 大昭寺、紮什倫布寺、德格寺、塔爾寺的酥油花, 年年都有創新, 都會舉辦盛大的酥油花展。

牛皮作底酥油面, 裝點玲瓏繪陸離。

下列朦朧燈兒盞, 鼇山元夜大昭圍。

—清·項應蓮《西昭竹枝詞》

花無百日, 美好的事物通常易逝難存。 酥油花彩塑因酥油材質的原因, 特別細膩逼真, 體現的花瓣或者人物皮膚, 色彩柔和有透明感, 百看不厭。 然而, 酥油熔點很低, 15度變形, 25度左右融化, 所以在燈火通明的夜裡展覽過後,

這精美的藝術品就會黯然傾覆, 偶有倖存, 隨著大地回春, 天氣日暖, 也要恢復酥油的本相。 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 現在可以用空調隨時保持恒定低溫, 但是, 展出時間一長, 仍然會影響到酥油花的色彩, 最多維持兩年, 便要重塑。

製作酥油花是一個很“殘忍”的創作過程。 由於酥油遇熱即化,而藝僧的手是有體溫的,用手觸摸、拿捏酥油膏,酥油就會溶化。因此,藝僧們在製作酥油花時,首先要解決手溫的問題。每年的11月和12月,是青藏高原最冷的月份,藝僧們挑來一擔擔冰冷刺骨的雪水,然後,將兩隻手緩緩放入閃著寒光的冰水之中。

溫熱的雙手剛一接觸零度的寒水,人體的所有器官都被寒氣逼迫和包圍,他們不斷打著寒顫,膚色變得發紅,發紫,發白。此時,藝僧們的頭腦因為冰水的浸潤而更加清醒和冷靜,他們要儘快地將手臂、手掌、手指乃至整個體溫降下來,一直降到與冰水同溫——零度!唯有如此,他們的雙手才能與酥油親密接觸,才能將極易溶化的酥油膏雕塑成生動的造型。說到這裡,小趙忽然流露出失落的的神情,她說,因為製作酥油花太過痛苦,現在,專心研習這門技藝的僧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酥油花製作四步驟

首先是“紮骨架”,根據所表現的內容,用加工的柔軟草束、麻繩、竹竿、棍子等物紮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

其次是“做胚胎”, 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來的陳舊酥油花摻和上草木灰反復捶打,製成韌性好彈性強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後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準確的一個個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

再次是“敷塑”,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狀的乳白色酥油中揉進各色礦物質顏料,調和成五顏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細地塗塑在做好的形體上,有的還要用金、銀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

最後是“裝盤”,將塑好的酥油花按設計的總圖要求,用鐵絲一一安裝到位,固定在幾塊大木板上或特製的盆內,高低錯落有致,件件立體懸空,觀賞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瞻玩味。佈局成單一的花卉圖案或整幅的故事畫面,俗稱“酥油花架”,展出時,“酥油花架”會用高杆立起,最高可達十幾米,人們在下以仰視角度觀看,更覺佛法莊嚴,寶像生輝。

由於酥油遇熱即化,而藝僧的手是有體溫的,用手觸摸、拿捏酥油膏,酥油就會溶化。因此,藝僧們在製作酥油花時,首先要解決手溫的問題。每年的11月和12月,是青藏高原最冷的月份,藝僧們挑來一擔擔冰冷刺骨的雪水,然後,將兩隻手緩緩放入閃著寒光的冰水之中。

溫熱的雙手剛一接觸零度的寒水,人體的所有器官都被寒氣逼迫和包圍,他們不斷打著寒顫,膚色變得發紅,發紫,發白。此時,藝僧們的頭腦因為冰水的浸潤而更加清醒和冷靜,他們要儘快地將手臂、手掌、手指乃至整個體溫降下來,一直降到與冰水同溫——零度!唯有如此,他們的雙手才能與酥油親密接觸,才能將極易溶化的酥油膏雕塑成生動的造型。說到這裡,小趙忽然流露出失落的的神情,她說,因為製作酥油花太過痛苦,現在,專心研習這門技藝的僧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酥油花製作四步驟

首先是“紮骨架”,根據所表現的內容,用加工的柔軟草束、麻繩、竹竿、棍子等物紮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

其次是“做胚胎”, 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來的陳舊酥油花摻和上草木灰反復捶打,製成韌性好彈性強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後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準確的一個個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

再次是“敷塑”,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狀的乳白色酥油中揉進各色礦物質顏料,調和成五顏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細地塗塑在做好的形體上,有的還要用金、銀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

最後是“裝盤”,將塑好的酥油花按設計的總圖要求,用鐵絲一一安裝到位,固定在幾塊大木板上或特製的盆內,高低錯落有致,件件立體懸空,觀賞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瞻玩味。佈局成單一的花卉圖案或整幅的故事畫面,俗稱“酥油花架”,展出時,“酥油花架”會用高杆立起,最高可達十幾米,人們在下以仰視角度觀看,更覺佛法莊嚴,寶像生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