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途中遇老虎 父選擇“和平解決”幸成 兒子為父親立傳

編前案:《享受父愛》中的父親曾明俊極具傳奇色彩——深夜手提豬肉回家, 突遇老虎橫臥路中, 心驚時老虎突然擺動尾巴示意其從身上跨過, 他依意而行但卻嚇出一身冷汗, 丟下豬肉與老虎達成“友好分手”。 惟有聖人老虎才如此禮遇!

湖北五峰作家王永紅根據其父創作的27萬字自傳體長篇小說情節感人, 有你我他父親的影子, 讀罷原著令人為之動容, 潸然淚下。

這篇8500字的配圖人物通訊, 不僅首次披露了作者創作該書諸多鮮為人知的內情, 而且對不少感人細節進行了點評。 敬請關注, 歡迎轉發。 謝謝!(胡振棟)

在鄂西五峰土家山寨, 鄉土作家王永紅可謂家喻戶曉, 在宜昌乃至湖北文藝界也是盡人皆知。 他從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漁洋關分館館長職位上退休後, 不僅自建農家書樓涵養一方百姓, 而且筆耕不輟, 滿含對慈父的深情, 以父親為原型創作出版了27萬字的自傳體長篇小說《享受父愛》, 被譽為天下父親的“大愛之碑”。

王永紅今年75歲, 筆名尹弘, 歷任民辦教師、大隊會計, 縣文化館文學創作輔導幹部、副研究館員等職, 系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聯名譽主席。 從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一輩子, 培養了不計其數的文學新人, 創作(主編)出版各類文藝作品400多萬字, 並有眾多作品獲獎。

圖為長江文藝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先後出版發行《享受父愛》。

長篇小說:創作之夢兩次破滅

王永紅說, 創作長篇小說是他兒時就有的夢想。 “寫一部長篇小說, 一直是我的一個夢。 這個夢, 讀書時就在做。 小時候, 我就喜歡讀長篇小說,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 直至高中畢業, 我的這個愛好從沒有改變過。

”1999年10月, 他在自己創作出版的小說集《子虛村紀事》後記中寫道:“退休後, 我還想重溫長篇小說夢。 所謂夢, 不一定能成現實。 這是後話。 ”

1962年, 王永紅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就開始醞釀長篇小說, 他構思出“人生三部曲”——《花紅》《柳綠》《松長青》。 並搜集了大量素材, 記滿了厚厚的6大本筆記, 擬定了寫作提綱和人物表, 斷斷續續地寫了10多萬字, 後來因文革爆發而付之一炬。 “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之夢就這樣被驚醒, 破滅了。 ”說到這裡, 王永紅深感惋惜。

1975年底, 王永紅從五峰縣文化館抽調到長陽川漢天然氣管道公路, 在縣指揮部編工地戰報, 辦工地廣播。 兩年後, 工程完工前夕, 宜昌地區指揮部安排他寫一部反映此次公路建設的長篇小說。

他一個星期就寫出了3萬多字的小說提綱——《在那風雲變幻的日子裡》, 領導看後很滿意, 就打發他回家正式寫作。 回家後, 他一口氣寫出了第一章2萬多字, 後來因某雜誌編輯對書中人物安排有異議而擱淺。 就這樣, 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夢又被粉碎了。

圖為2017年5月10日, 文化部機關報——《中國文化報》配圖報導王永紅深情創作《享受父愛》的感人事蹟。

走村串戶:萌發塑造偉岸父親

王永紅是一個群眾文化工作者, 搞群眾文化離不開與群眾打交道。 從公路工地回到縣文化館後, 他就上山下鄉、走村串戶, 踏遍了全縣所有鄉鎮農村, 接觸了全縣成千上萬的農民。

在同大山裡的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中, 他被廣大農民教育著、感動著。 特別是每家每戶那個當家的男人, 支撐著一個個家, 頂起一片片天, 立足一塊塊地, 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承擔著一份份責任。

當這些男人們的故事一次次感動他時, 他便想起了自己的父親。 “我父親正是他們中的一員, 很有代表性的一員。 當我把那些男人們同我的父親聯繫在一起的時候, 我父親的點點滴滴便湧上了我的心頭。”王永紅說,他父親經歷了新舊社會兩重天,歷經苦難,出生入死,艱苦奮鬥,百折不撓,“他勤勞、誠信、正直、堅韌,心裡充滿愛。他把愛全部給了妻兒、父母、親人、鄉鄰甚至陌生人。”“當他把一切愛都給了別人,人們也就把愛回贈給了他。”因此,在五峰便有了關於他父親的許多故事,甚至傳說。

王永紅聽到這些故事、傳說,就牢牢記在心裡,儲存進腦海裡了。“講我父親故事的,有我的婆婆、母親,有我的叔、伯、姑、舅、姨,還有鄉鄰、鄉親、鄉村幹部等。”父親的故事越講越多,父親的形象越來越偉岸、豐滿,父親越來越讓我感動,越來越讓我尊崇。王永紅說,父親的故事已經完全足以寫一部大書。

於是,王永紅就萌發了以“父親”為原型創作長篇小說的欲望。他表示,小說中的“父親”不僅包括他的父親,還有那些與他有過交往的成千上萬的頂天立地的農家男子漢,他們是一個群體。

圖為王永紅在自建農家書樓查閱資料,積累創作素材。

家人鼓勵:暗下決心寫好“父親”

“想寫、決心寫,可真要動筆時,還是把我難住了。” 王永紅說,他要寫就寫長篇小說,可已經兩試牛刀,全都失敗了。“我不甘心失敗,心想就先試試筆寫個中篇吧。”於是,王永紅寫了一個紀實性中篇小說《父親》,2萬多字,一氣呵成。寫成後,收進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集《絕景》。《絕景》公開出版後,反響還不錯,有一家省級文學雜誌準備編發,可處理這個稿件的編輯因工作調動而把他的稿子弄丟了,他也沒有再追問,此事也就沒了後話。

關於那個中篇,王永紅稱自己並不很滿意,那只是父親的點滴而已,他是想寫父親的一生,寫父親的全部。因此,非長篇小說不可。與他同在一個鄉鎮工作的二弟多次鼓勵他說:“大哥,寫一部以父親為主人公的書吧!憑您的生活積累、社會閱歷、寫作素養、思想涵養,您一定能寫出一部好書出來,也是圓了您的長篇小說夢!”

王永紅被說動了,開始構思起來,但還是遲遲沒有動筆。他顧慮很多,總是擔心自己能力和水準有限,因為從沒寫過長篇小說,而且之前已經失敗過兩次,難道還能失敗第三次嗎?雖說不敢動筆,但他心裡卻始終放不下“父親”,依然不停地思考著“父親”,“父親”的形象始終在他心裡,腦海裡活動著,那麼清晰,那麼活靈活現。

每到夜深人靜之時,王永紅就輾轉反側,興奮無比——這麼好一個“父親”,不寫出來,我怎麼對得起我的父親,怎麼對得起像我父親一樣的鄉村男子漢,怎麼對得起那些同我父親一樣的“父親”!

正當王永紅十分矛盾時,他在外地工作的大弟回到家,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說了一句話:“大哥,看來,您的長篇小說是不會寫了呀,那您就好好安度晚年吧!”這聽起來似乎很平常的一句話,卻似一聲驚雷響在他的耳旁,在他心裡掀起了波瀾——“這分明是對我遲遲沒有行動、沒有動筆的一種不滿呀!”

王永紅好久好久地望著大弟,望著父親,看著大弟那眼神,分明飽含著期望和鼓勵。“我不能,也不應該辜負這期望和鼓勵。”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寫出“父親”,寫好“父親”,圓自己的長篇小說夢。

圖為王永紅退休後仍堅持讀書學習,筆耕不輟。

創作“父親”:融入故事淚水盈眶

2007年春,王永紅正式動筆寫作。因為醞釀、構思時間早、時間長,“父親”的故事、情節都已了然於心,成竹在胸,寫起來也就特別得心應手。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融進了小說的境界之中,成了小說中的“我”。“我同小說中的人物同生死、共命運,同喜怒哀樂,共酸甜苦辣,仿佛寫的是真我,寫的是我親父親。”王永紅說,寫到動情處,他淚水盈眶,止也止不住,不得不放下筆,走出房間去調節心緒,等心緒平靜後再寫。寫著寫著,淚水又湧了出來。寫字臺上、地下時時有他扔下的浸濕了淚水的紙巾,眼睛經常是紅色的。

在創作“父親”的日子裡,是王永紅人生流淚最多的時刻。他是用真心、用真情在寫。“至今我重讀‘父親’的一些章節,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王永紅說,他寫“父親”構思的時間很長,真正寫的時間並不太長。沒多久,他就寫好了《享受父愛》冬之卷(即第一部分)四章,6萬多字。

初稿寫出來了,是好是壞,是優是劣,他沒有把握,就列印裝訂了兩本,送給本縣作家方一方、廖崇綱先生,請他們幫忙診斷把脈。王永紅頭一天晚上給他們,第二天早上他們就回了話,而且是異口同聲“寫得好!”這一下他終於吃了定心丸,要充滿信心繼續寫下去。

2008年下半年,五峰文聯文學季刊《柴埠溪》“秋季號”隆重推出《享受父愛》冬之卷。2009年《柴埠溪》“秋季號”又連發《享受父愛》春之卷、夏之卷。同年底,宜昌市文聯《三峽文學》雜誌選發《享受父愛》第十一章,並同時刊發評論文章。

2009年9月《享受父愛》定稿。2010年8月,《享受父愛》由湖北長江出版集團、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王永紅終於圓了自己一輩子的長篇小說之夢。手捧新書,他激動萬分,淚水禁不住奪眶而出。

《享受父愛》樸實感人,頗受讀者歡迎。2016年1月,深圳海天出版社結集原著與序言、書評再次出版。

王永紅一生酷愛學習,家中藏書不計其數,種類繁多。

《享受父愛》:為天下慈父立傳

《享受父愛》分為冬、春、夏、秋四卷,共十七章。在作品架構上,每一卷都可以獨立成章,體現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與寫作技巧。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曾奎生”的視角,並打“我”知事起再到讀書、工作、成家、立業的人生經歷為線索,從1943年抗日戰爭那個寒冬之夜展開,通過對“父親”——“曾明俊”歷經兩個時代的艱難困苦,以錚錚鐵骨撐起一個貧窮而多難的家庭,將全部的愛獻給了妻子兒女的故事描寫,展示了“曾明俊”胸懷博大,心地善良,堅忍不拔,愛恨分明,重情重義等性格特點,以及“再窮也要讓孩子讀書”的遠大目光,成功地塑造了“父親”這個典型的藝術形象。

2016年5月28日,宜昌市小說學會、五峰文聯主辦“王永紅小說作品研討會”,多位元有影響的文學大家齊聚一堂,對王永紅作品的創作特點、表現形式等進行深入分析,認為他集數十年文學探索取得的成績,是“作者對這片土地和人民充滿了愛與關懷的寫照。”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十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知名散文家、詞作家甘茂華認為,王永紅為父親立了一塊碑,那是一塊厚重的石碑,一塊質樸的詩碑。這塊碑上寫著四個字——《享受父愛》。這部27萬字的長篇小說,應該是為普天下父親立的碑,文學之碑,大愛之碑。它反映的是生存的困境,迸發的是血脈的深情,宣洩的是人生的憂傷,弘揚的是生命的價值,守護的是精神的家園,展示的是在平凡的世界中老一輩人生活的艱難、堅韌和壯美。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自治區文聯副主席、《草原》文學月刊主編尚貴榮表示,這是他這麼多年來讀到的第一本關於父親、父愛的優秀長篇小說。它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一生歷經苦難、出生入死、艱難奮爭的農民形象。他誠實,勤勞,堅韌,具有正義感,心裡充滿愛。兒女是他希望、信念和力量的源泉。

宜昌市小說學會會長閻剛說:“王永紅作品的一大重要收穫,是其在小說創作上做出了有意義的嘗試,他把傳統現實主義手法與民間文化有機揉和,對地域文化亦進行了準確的把握和闡釋。”

圖為王永紅創作出版的部分著作。

大愛“父親”:施人於善終得善報

王永紅筆下的“父親”胸懷博大,表現在他歷盡磨難仍能承受重負,在逆境中仍能預見光明的未來。“父親”飽嘗過沒有文化的苦頭,因此他要把子女們培養得個個有文化,即使是在“左借右借”“貸款無門”的情況下,就是下苦力掙角角錢,也要讓孩子們上學讀書,孩子們後來“知識改變命運”的感悟,就得于父親最實在的教育。

心地善良是“父親”最明顯的性格特點,他不僅對家人,就是對鄰居,對同事,對素不相識的人都是以友好的態度相待。因為善待他人,他也因此被人善待,電站職工踴躍為他二兒子“彤華”上大學捐款的義舉,正是他之前施人於善的回報;“劉隊長”和“父親”一行人到湖南買“救命糧”,“曾明生”打開自家的糧倉鼎力相助,亦是“父親”當年“救人一命”這種善行的報答。

“父親”有著堅強的毅力。“父親”是家庭的頂樑柱,“父親”是靠山,“父親”是全家庇蔭乘涼的大樹。每當家庭發生變故,每當家庭遭逢危難,“父親”都是當仁不讓地擔起全部重擔,“彤華”考取大學需要幾百元費用,在農村家家都窮借款無力的情況下,年近花甲的“父親”毅然去為電站日夜背沙,用苦力掙錢為兒子積攢學費,整整背了49天掙了400元,終於讓兒子按時到大學報到……

“父親”有著愛恨分明的感情。“父親”的愛是博愛,他愛妻子兒女,他愛親朋好友,他愛集體,愛國家,愛政府,他愛他所做的那份事業,不論是放排,當電站工人,還是當倉庫保管員,他都能把那份工作做得特別出色,能受到上級領導的誇獎。他恨一切惡的東西,不論是日本鬼子的暴行,還是後來官場上的歪風邪氣,不論是為富不仁,心術不正者的惡行,還是極“左”路線的倒行逆施,“父親”都是恨在骨子裡,鬥在行動上。

這,就是一個鄂西土家山寨傳奇農民“曾明俊”最樸素的感情。

圖為湖北省宜昌市小說家學會、五峰縣文聯等舉辦的“王永紅小說作品研討會”。

險象環生:“父親”令人肅然起敬

在《享受父愛》的開篇,主人公“父親”曾明俊初次露面,即有一連串險象環生的經歷,使其樸實、剛正、重情重義、愛恨分明的美德卓然而立。那是1943年,曾明俊在寒冬雪夜妻兒焦急盼望中“滿臉的血,滿身的雪,一隻腳穿著草鞋,另一隻腳光著,腳上、腿上也到處是血和雪”,衣褲被撕得筋筋條條地回到家。

原來,曾明俊的父親帶著他和兩個弟弟放排,到達清江木材碼頭,結帳順利,可父親突患急症;返程前夕,未料又遭遇一夥國民黨潰兵,把木材款洗劫一空;三兄弟輪流背著父親趕路回家,剛到分水嶺即遇逃難人群,才知家鄉漢洋關已被渡江南犯的侵華日軍佔領,繞道又被日軍發現追趕,父子四人“鑽荊棘,爬懸崖”抄近路,甩脫追兵,將父親護送到曾家畈老家後,曾明俊連夜往家趕。

不料走到清溪灣老虎洞前,真的遇上老虎,曾明俊臉被抓傷衣被抓破,拼命掙脫虎口,又遇大雪,“連滾帶爬,總算活著回來了。可是,我的命是保住了,一分一文錢都沒帶回來呀,我真沒有臉見你們啦!”讀完這段深摯的自敘和自責,立即令人肅然起敬:這是多麼值得敬重的一家之主啊——自己險些喪命,還內疚沒給家裡掙回錢!

第二天,日軍十多架飛機轟炸清溪灣。全家以及全村男女老少,不約而同地湧上虎頭堖樹林中。為了全村百多口人不當敵機掃射的活靶子,曾明俊目睹妻子將乳頭死死塞進兩歲小女兒嘴裡,緊緊抱著不讓啼哭,小女亂抓亂刨,將乳頭咬破,血水湧了出來,不一會即被活活憋死的慘狀,他“眼緊閉著,不忍心看,心已被撕碎”,“牙齒深深咬進嘴唇,雙眼血紅,臉上大汗淋漓”。

日軍飛機飛走了,他雙手抱起妻兒和小女,“瘋狂地沖出密林,沖下虎頭堖,奔跑著,咆哮著:‘狗日的日本鬼子,你們不得好死!不得好死呀!’”字裡行間充滿個性,簡短的素描中內涵極為豐富。

圖為王永紅(右三)多次榮獲“德藝雙馨文藝人才”等榮譽。

兒子挨打:“父親”毅然攜子別妻

接著,《享受父愛》順時敘事,圍繞“父愛”鋪排情節,鏡頭隨時光推進。妻子被咬去乳頭,傷口感染,腫脹、化膿,老不癒合。曾明俊到處找郎中、抓藥,熬著喝,嚼後敷,咀嚼草藥氣味難忍,噁心、嘔吐,還生怕嚼得不細影響療效,儘管被嗆得淚水直流,仍叮囑兒子千萬不要告訴母親,怕她傷心。

他在20多裡外打短工,結了工錢回來,不僅給兒子縫了新棉衣,還給被活活憋死、當天即滿“五七”的小女兒做了一件印花棉襖,“燒寄”過去好過冬。妻子亡歿,他按照妻子遺願,請求八大金剛抬三十多裡陡峭山路,從湖南九峰山移柩到湖北清溪灣安葬,並拉著幼小的兒子,代替兒子給八大金剛一遍遍磕頭,直磕得雙膝血漬斑斑……這些細節,既體現了夫妻恩愛之情,又把父愛表現得淋漓盡致。

曾明俊的再娶,有個最基本的人格尺度,那就是兒子必須喜歡,女方一定要承諾能夠善待自己的兒子。他的第二次婚姻,說來也巧,先是兒子喜歡,還畢恭畢敬地喊了媽,但造化捉弄人,恰巧有一後媽卡死了3歲小伢,引來曾明俊做噩夢,導致堅決退婚不說,還被富戶坑拐了9塊銀元。

不久,即由說一不二的家公(外公)做主,逼他與過繼尹家的么姑娘續弦,即兒子奎生的么姨。么姨妹做了填房——曾明俊之所以勉強應允這樁親事,主要是基於女方是兒子的親么姨,心想親上加親,她怎麼也不至於讓兒子受到太多的委屈。卻沒想到皆因他父子倆都未從亡妻喪母的陰影中解脫出來,兒子不願認母喊媽,父親為袒護兒子,根本無心接納新婚妻妹的熱情,從而鬧出了許多隔閡和矛盾。

當曾明俊外出做工回來,發現兒子身上那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疤之後,“他一邊撫摸著我的傷痕,一邊揩著我湧流的淚水,對我說:‘孩子,你受苦了,我們走吧,離開這鬼窩子!’”曾明俊為避免給兒子帶來更多的傷害,終止這場痛苦的婚配時,態度非常堅決:“父親抱著我,走出破草屋,走進黑夜中,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那使我皮肉受苦、飽受劫難的地方。我和父親再也沒有進過那間破草屋了。”

攜子別新婚,這種憐子情結,竟然發生在一個年長男人與親姨妹之間,這在湘鄂邊界、五峰境內都是十分罕見的。

圖為王永紅(右)在自建農家書樓指導年青人閱讀文學名著。

虎臥路中:擺尾示意“父親”跨過

後來,曾明俊遇上了心地善良的田月芬,對婚姻仍然心存餘悸的他說:“我總是放心不下呀,萬一再遇上像么姨那樣的人,我就害苦了奎生啊!”“她會不會永久心疼我的兒子,這一條她做不到的話,我寧可打一輩子光棍!”婆婆勸,兒子支持,他的第三次結婚方式很自由,男不為娶,女不為嫁,一家三口,和睦相處,十分融洽。

曾明俊為盡丈夫的責任,好不容易買了點豬肉,利用夜晚時間提回家給懷孕七八個月的妻子補補身子,竟然發生了虎臥路中間,還擺動尾巴示意讓他從身上跨過,然後跟在後面“護送”的奇跡。為此,他只好將一塊肥肉丟給老虎,與老虎達成“友好分手”的默契。

此後,直到後母臨產,父親不僅找好房子、做飯、洗衣,而且還大包大攬了所有的農活和家務。曾明俊對妻子十分疼愛,他們夫妻平等,互敬互愛,連子女取名也可以隨母親的姓氏。女兒出生後,他毅然決然給孩子取名田春燕。春燕不幸因公受傷早亡,他為了安慰悲痛不已的妻子,又主動把兒子曾彤華改隨母姓,更名為田彤華。

曾明俊的這些做法,在鄂西南山區農家是犯忌的,除非男到女家入贅,做了倒插門女婿。但曾明俊敢開這個先河,他大膽革除“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些千年傳教下來的禮數,以此來安撫妻子,平復喪女母親心中深深的創傷,這大概就是大愛無邊吧!

圖為當地群眾在王永紅自建的農家書樓看書看報。

妻子病危:“父親”不棄藥到病除

《夏之卷》第十二章,先喜後憂那一段令人為之動容,先是曾明俊為兒子曾奎生幾經曲折,得以招到縣文化館工作而歡喜不盡,一家人既殺雞又買酒,盡興慶賀;接著,卻發生了生產隊保管室包穀被盜的案件,他身為保管員無端蒙冤受辱好一陣子,結果及時順藤摸瓜,當即找出了盜竊犯,心態上可謂是憂喜參半……

接著,妻子病重,大醫院讓準備後事,而曾明俊卻不棄不舍,用背架子背、打杵歇,艱難背送病妻爬上天柱山,找到老中醫開3服中藥回來,藥到病除症狀全無;可是沒想到喜至憂來,18歲的女兒不慎在搶收割谷時左手意外受傷,赤腳醫生又接連處置失誤,導致愛女破傷風發作,在區醫院早逝……

曾明俊用板車拖著女兒屍體回家,一路上,“心裡像捅著一把刀,雙腿裡像灌滿了鉛,怎麼也邁不動步”;為給女兒釘個木頭匣子,跪求生產隊長批幾根杉樹,隊長卻獅子大開口要扣他1000工分(相當於硬勞力100個勞動日所得)……

情節跌宕起伏,讀時淚流滿面,無不為這位本真老農的遭遇憤懣不平。但細細想來,這是從另一側面真實地記錄了當時農村、農民的悲慘處境。的確,那時的農民就是這樣步履艱難地走過來的,這可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啊!

山清水秀的鄂西五峰土家山寨,有王永紅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圖為王先生閒暇之余在家侍弄花草。

兒子入贅:“父親”難舍悄然抹淚

在《享受父愛》中,“我”和父親一道去湖南天頂山背救命糧,他背100斤,“我”背70斤還步履蹣跚走不動,他說:“背不起,走不動了吧?把背簍歇下來,往我口袋裡倒些過來吧。”他多背20斤後,寧可自己累得氣喘如牛,也要心疼“我”這個已滿20歲的兒子。

父親得知“我”愛上欲招郎成親的金雪柳,立即毫不猶豫地支持“我”去上門入贅,“我”入贅走的那一天,父親卻悄悄躲在家裡抹眼淚。“我”因為計劃生育結紮傷口破裂,兒子曉青又不慎摔傷,父子倆同時住進醫院,父親聞訊,連夜攔了一輛拉煤的過路車,把自己弄成了一個渾身黑不溜秋的煤疙瘩,給我們送來臘肉、羊腿、山雞等金貴的營養品。“我”望著父親,禁不住鼻子發酸,眼淚奪眶而出。

“我”沒考上大學,父親儘管也有失落感,但他依然鼓勵“我”不要背思想包袱。“我”偷偷寫小說,父親最支持,他希望兒子能夠寫出書來。“我”去與村友們打花牌消磨時光,父親就專門給我買來鋼筆、墨水、白紙,還特意打回一壺供“我”挑燈夜戰的煤油(當時山區沒有電燈,照明靠煤油燈),鼓勵“我”振作起來,不要玩物喪志。兒子(曾奎生)出了書,父親發言時激動不已,說兒子為家鄉長了臉。讀到此處,令人為之動容。

父親知道兒子(曾奎生)曾經喜歡過艾珍珍姑娘,當兒子結婚時,艾珍珍托人給兒子送來一對鴛鴦戲水的繡花枕頭,心細如發的父親卻把枕頭扣留下來,不讓“我”帶走,他是怕“我”睹物思人,舊情難忘,語重心長地說:“奎生哪,你們都是有家室的人了,不能再有別的心思呀,忘記艾珍珍吧!”

這些文字扣題特緊,可以說是《享受父愛》情節中的“畫龍點睛”之處,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圖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享受父愛》作者王永紅近照。

榜樣引路:“父親”為兒女樹標杆

《享受父愛》中,曾明俊堅持給兒女們做出榜樣,這一點,書中寫得很到位,也特別引人手不釋卷。

曾明俊年輕時在水運隊工作,擔任過放排的小隊長,對同事、對領導態度友善、熱情真誠,樂觀穩重,工作勤奮,參加集體活動積極認真。在三年困難期間,國家精簡職工,他主動申請返鄉。在生產隊,他起早貪黑、年復一年地從事砍楂子、燒火糞,春耕秋收之類的農活,農閒時就近打工。後在龍洞水電站當臨時工,他又把電站兩公里路旁綠化成蔭,把一平方公里的廠區整治得一年四季花豔草綠,鳥語花香,從無 閑著的時候。

子女們都成家立業後,他和老伴才張羅著把舊房子簡單地進行裝修,任憑別人怎麼勸說也拒不吊頂。他說:“我們家一不開歌舞廳,二不開賓館,吊什麼頂啦?”在他骨子裡,仿佛全都浸潤著傳統美德、傳統觀念、傳統文化……這不正是今天踐行“中國夢”所需要的務實精神嗎?

在曾明俊的行為中,也始終貫穿著他的意志,多數時候說一不二,家裡大事一般都是他說了算,但也依從妻子放生過娃娃魚;家門口的大香樟樹無緣無故地枯死,他憑直覺,預感到自己的來日不多,便帶著兒子串親訪友,到髮妻墳頭祭拜,著手“辭路”;沉屙纏身的他心中卻平靜如水,晚輩為讓他靜養,除夕之夜不放鞭炮,他卻催促子孫照放不誤。他說:“千年的傳教,為我哪能就改變呢?”

書中一連串精選的細節、一段段簡短的話語,把個性十足、內心複雜、地地道道的農民“父親”勾畫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讀完全書,曾明俊高大的形象、完整的人生、健全的人格,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已深深疊印在廣大讀者的腦海之中。

這是王永紅用心良苦,以神來之筆,著成27萬字自傳體長篇小說的精神動力,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山區農民,一位值得敬重的主人公,不僅把這位主人公寫成了鄂西土家山寨歷史上璀璨明星似的“父親”,而且圍繞著他,把身邊的一批批人物寫得鮮活、生動,把山裡人的追求、希望和對未來的嚮往,交代得清清楚楚,表達得明明白白。

這勢必會對鄂西土家山寨一代又一代人產生有益的社會影響。

(原載:中國文化傳媒)

我父親的點點滴滴便湧上了我的心頭。”王永紅說,他父親經歷了新舊社會兩重天,歷經苦難,出生入死,艱苦奮鬥,百折不撓,“他勤勞、誠信、正直、堅韌,心裡充滿愛。他把愛全部給了妻兒、父母、親人、鄉鄰甚至陌生人。”“當他把一切愛都給了別人,人們也就把愛回贈給了他。”因此,在五峰便有了關於他父親的許多故事,甚至傳說。

王永紅聽到這些故事、傳說,就牢牢記在心裡,儲存進腦海裡了。“講我父親故事的,有我的婆婆、母親,有我的叔、伯、姑、舅、姨,還有鄉鄰、鄉親、鄉村幹部等。”父親的故事越講越多,父親的形象越來越偉岸、豐滿,父親越來越讓我感動,越來越讓我尊崇。王永紅說,父親的故事已經完全足以寫一部大書。

於是,王永紅就萌發了以“父親”為原型創作長篇小說的欲望。他表示,小說中的“父親”不僅包括他的父親,還有那些與他有過交往的成千上萬的頂天立地的農家男子漢,他們是一個群體。

圖為王永紅在自建農家書樓查閱資料,積累創作素材。

家人鼓勵:暗下決心寫好“父親”

“想寫、決心寫,可真要動筆時,還是把我難住了。” 王永紅說,他要寫就寫長篇小說,可已經兩試牛刀,全都失敗了。“我不甘心失敗,心想就先試試筆寫個中篇吧。”於是,王永紅寫了一個紀實性中篇小說《父親》,2萬多字,一氣呵成。寫成後,收進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集《絕景》。《絕景》公開出版後,反響還不錯,有一家省級文學雜誌準備編發,可處理這個稿件的編輯因工作調動而把他的稿子弄丟了,他也沒有再追問,此事也就沒了後話。

關於那個中篇,王永紅稱自己並不很滿意,那只是父親的點滴而已,他是想寫父親的一生,寫父親的全部。因此,非長篇小說不可。與他同在一個鄉鎮工作的二弟多次鼓勵他說:“大哥,寫一部以父親為主人公的書吧!憑您的生活積累、社會閱歷、寫作素養、思想涵養,您一定能寫出一部好書出來,也是圓了您的長篇小說夢!”

王永紅被說動了,開始構思起來,但還是遲遲沒有動筆。他顧慮很多,總是擔心自己能力和水準有限,因為從沒寫過長篇小說,而且之前已經失敗過兩次,難道還能失敗第三次嗎?雖說不敢動筆,但他心裡卻始終放不下“父親”,依然不停地思考著“父親”,“父親”的形象始終在他心裡,腦海裡活動著,那麼清晰,那麼活靈活現。

每到夜深人靜之時,王永紅就輾轉反側,興奮無比——這麼好一個“父親”,不寫出來,我怎麼對得起我的父親,怎麼對得起像我父親一樣的鄉村男子漢,怎麼對得起那些同我父親一樣的“父親”!

正當王永紅十分矛盾時,他在外地工作的大弟回到家,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說了一句話:“大哥,看來,您的長篇小說是不會寫了呀,那您就好好安度晚年吧!”這聽起來似乎很平常的一句話,卻似一聲驚雷響在他的耳旁,在他心裡掀起了波瀾——“這分明是對我遲遲沒有行動、沒有動筆的一種不滿呀!”

王永紅好久好久地望著大弟,望著父親,看著大弟那眼神,分明飽含著期望和鼓勵。“我不能,也不應該辜負這期望和鼓勵。”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寫出“父親”,寫好“父親”,圓自己的長篇小說夢。

圖為王永紅退休後仍堅持讀書學習,筆耕不輟。

創作“父親”:融入故事淚水盈眶

2007年春,王永紅正式動筆寫作。因為醞釀、構思時間早、時間長,“父親”的故事、情節都已了然於心,成竹在胸,寫起來也就特別得心應手。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融進了小說的境界之中,成了小說中的“我”。“我同小說中的人物同生死、共命運,同喜怒哀樂,共酸甜苦辣,仿佛寫的是真我,寫的是我親父親。”王永紅說,寫到動情處,他淚水盈眶,止也止不住,不得不放下筆,走出房間去調節心緒,等心緒平靜後再寫。寫著寫著,淚水又湧了出來。寫字臺上、地下時時有他扔下的浸濕了淚水的紙巾,眼睛經常是紅色的。

在創作“父親”的日子裡,是王永紅人生流淚最多的時刻。他是用真心、用真情在寫。“至今我重讀‘父親’的一些章節,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王永紅說,他寫“父親”構思的時間很長,真正寫的時間並不太長。沒多久,他就寫好了《享受父愛》冬之卷(即第一部分)四章,6萬多字。

初稿寫出來了,是好是壞,是優是劣,他沒有把握,就列印裝訂了兩本,送給本縣作家方一方、廖崇綱先生,請他們幫忙診斷把脈。王永紅頭一天晚上給他們,第二天早上他們就回了話,而且是異口同聲“寫得好!”這一下他終於吃了定心丸,要充滿信心繼續寫下去。

2008年下半年,五峰文聯文學季刊《柴埠溪》“秋季號”隆重推出《享受父愛》冬之卷。2009年《柴埠溪》“秋季號”又連發《享受父愛》春之卷、夏之卷。同年底,宜昌市文聯《三峽文學》雜誌選發《享受父愛》第十一章,並同時刊發評論文章。

2009年9月《享受父愛》定稿。2010年8月,《享受父愛》由湖北長江出版集團、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王永紅終於圓了自己一輩子的長篇小說之夢。手捧新書,他激動萬分,淚水禁不住奪眶而出。

《享受父愛》樸實感人,頗受讀者歡迎。2016年1月,深圳海天出版社結集原著與序言、書評再次出版。

王永紅一生酷愛學習,家中藏書不計其數,種類繁多。

《享受父愛》:為天下慈父立傳

《享受父愛》分為冬、春、夏、秋四卷,共十七章。在作品架構上,每一卷都可以獨立成章,體現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與寫作技巧。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曾奎生”的視角,並打“我”知事起再到讀書、工作、成家、立業的人生經歷為線索,從1943年抗日戰爭那個寒冬之夜展開,通過對“父親”——“曾明俊”歷經兩個時代的艱難困苦,以錚錚鐵骨撐起一個貧窮而多難的家庭,將全部的愛獻給了妻子兒女的故事描寫,展示了“曾明俊”胸懷博大,心地善良,堅忍不拔,愛恨分明,重情重義等性格特點,以及“再窮也要讓孩子讀書”的遠大目光,成功地塑造了“父親”這個典型的藝術形象。

2016年5月28日,宜昌市小說學會、五峰文聯主辦“王永紅小說作品研討會”,多位元有影響的文學大家齊聚一堂,對王永紅作品的創作特點、表現形式等進行深入分析,認為他集數十年文學探索取得的成績,是“作者對這片土地和人民充滿了愛與關懷的寫照。”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十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知名散文家、詞作家甘茂華認為,王永紅為父親立了一塊碑,那是一塊厚重的石碑,一塊質樸的詩碑。這塊碑上寫著四個字——《享受父愛》。這部27萬字的長篇小說,應該是為普天下父親立的碑,文學之碑,大愛之碑。它反映的是生存的困境,迸發的是血脈的深情,宣洩的是人生的憂傷,弘揚的是生命的價值,守護的是精神的家園,展示的是在平凡的世界中老一輩人生活的艱難、堅韌和壯美。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自治區文聯副主席、《草原》文學月刊主編尚貴榮表示,這是他這麼多年來讀到的第一本關於父親、父愛的優秀長篇小說。它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一生歷經苦難、出生入死、艱難奮爭的農民形象。他誠實,勤勞,堅韌,具有正義感,心裡充滿愛。兒女是他希望、信念和力量的源泉。

宜昌市小說學會會長閻剛說:“王永紅作品的一大重要收穫,是其在小說創作上做出了有意義的嘗試,他把傳統現實主義手法與民間文化有機揉和,對地域文化亦進行了準確的把握和闡釋。”

圖為王永紅創作出版的部分著作。

大愛“父親”:施人於善終得善報

王永紅筆下的“父親”胸懷博大,表現在他歷盡磨難仍能承受重負,在逆境中仍能預見光明的未來。“父親”飽嘗過沒有文化的苦頭,因此他要把子女們培養得個個有文化,即使是在“左借右借”“貸款無門”的情況下,就是下苦力掙角角錢,也要讓孩子們上學讀書,孩子們後來“知識改變命運”的感悟,就得于父親最實在的教育。

心地善良是“父親”最明顯的性格特點,他不僅對家人,就是對鄰居,對同事,對素不相識的人都是以友好的態度相待。因為善待他人,他也因此被人善待,電站職工踴躍為他二兒子“彤華”上大學捐款的義舉,正是他之前施人於善的回報;“劉隊長”和“父親”一行人到湖南買“救命糧”,“曾明生”打開自家的糧倉鼎力相助,亦是“父親”當年“救人一命”這種善行的報答。

“父親”有著堅強的毅力。“父親”是家庭的頂樑柱,“父親”是靠山,“父親”是全家庇蔭乘涼的大樹。每當家庭發生變故,每當家庭遭逢危難,“父親”都是當仁不讓地擔起全部重擔,“彤華”考取大學需要幾百元費用,在農村家家都窮借款無力的情況下,年近花甲的“父親”毅然去為電站日夜背沙,用苦力掙錢為兒子積攢學費,整整背了49天掙了400元,終於讓兒子按時到大學報到……

“父親”有著愛恨分明的感情。“父親”的愛是博愛,他愛妻子兒女,他愛親朋好友,他愛集體,愛國家,愛政府,他愛他所做的那份事業,不論是放排,當電站工人,還是當倉庫保管員,他都能把那份工作做得特別出色,能受到上級領導的誇獎。他恨一切惡的東西,不論是日本鬼子的暴行,還是後來官場上的歪風邪氣,不論是為富不仁,心術不正者的惡行,還是極“左”路線的倒行逆施,“父親”都是恨在骨子裡,鬥在行動上。

這,就是一個鄂西土家山寨傳奇農民“曾明俊”最樸素的感情。

圖為湖北省宜昌市小說家學會、五峰縣文聯等舉辦的“王永紅小說作品研討會”。

險象環生:“父親”令人肅然起敬

在《享受父愛》的開篇,主人公“父親”曾明俊初次露面,即有一連串險象環生的經歷,使其樸實、剛正、重情重義、愛恨分明的美德卓然而立。那是1943年,曾明俊在寒冬雪夜妻兒焦急盼望中“滿臉的血,滿身的雪,一隻腳穿著草鞋,另一隻腳光著,腳上、腿上也到處是血和雪”,衣褲被撕得筋筋條條地回到家。

原來,曾明俊的父親帶著他和兩個弟弟放排,到達清江木材碼頭,結帳順利,可父親突患急症;返程前夕,未料又遭遇一夥國民黨潰兵,把木材款洗劫一空;三兄弟輪流背著父親趕路回家,剛到分水嶺即遇逃難人群,才知家鄉漢洋關已被渡江南犯的侵華日軍佔領,繞道又被日軍發現追趕,父子四人“鑽荊棘,爬懸崖”抄近路,甩脫追兵,將父親護送到曾家畈老家後,曾明俊連夜往家趕。

不料走到清溪灣老虎洞前,真的遇上老虎,曾明俊臉被抓傷衣被抓破,拼命掙脫虎口,又遇大雪,“連滾帶爬,總算活著回來了。可是,我的命是保住了,一分一文錢都沒帶回來呀,我真沒有臉見你們啦!”讀完這段深摯的自敘和自責,立即令人肅然起敬:這是多麼值得敬重的一家之主啊——自己險些喪命,還內疚沒給家裡掙回錢!

第二天,日軍十多架飛機轟炸清溪灣。全家以及全村男女老少,不約而同地湧上虎頭堖樹林中。為了全村百多口人不當敵機掃射的活靶子,曾明俊目睹妻子將乳頭死死塞進兩歲小女兒嘴裡,緊緊抱著不讓啼哭,小女亂抓亂刨,將乳頭咬破,血水湧了出來,不一會即被活活憋死的慘狀,他“眼緊閉著,不忍心看,心已被撕碎”,“牙齒深深咬進嘴唇,雙眼血紅,臉上大汗淋漓”。

日軍飛機飛走了,他雙手抱起妻兒和小女,“瘋狂地沖出密林,沖下虎頭堖,奔跑著,咆哮著:‘狗日的日本鬼子,你們不得好死!不得好死呀!’”字裡行間充滿個性,簡短的素描中內涵極為豐富。

圖為王永紅(右三)多次榮獲“德藝雙馨文藝人才”等榮譽。

兒子挨打:“父親”毅然攜子別妻

接著,《享受父愛》順時敘事,圍繞“父愛”鋪排情節,鏡頭隨時光推進。妻子被咬去乳頭,傷口感染,腫脹、化膿,老不癒合。曾明俊到處找郎中、抓藥,熬著喝,嚼後敷,咀嚼草藥氣味難忍,噁心、嘔吐,還生怕嚼得不細影響療效,儘管被嗆得淚水直流,仍叮囑兒子千萬不要告訴母親,怕她傷心。

他在20多裡外打短工,結了工錢回來,不僅給兒子縫了新棉衣,還給被活活憋死、當天即滿“五七”的小女兒做了一件印花棉襖,“燒寄”過去好過冬。妻子亡歿,他按照妻子遺願,請求八大金剛抬三十多裡陡峭山路,從湖南九峰山移柩到湖北清溪灣安葬,並拉著幼小的兒子,代替兒子給八大金剛一遍遍磕頭,直磕得雙膝血漬斑斑……這些細節,既體現了夫妻恩愛之情,又把父愛表現得淋漓盡致。

曾明俊的再娶,有個最基本的人格尺度,那就是兒子必須喜歡,女方一定要承諾能夠善待自己的兒子。他的第二次婚姻,說來也巧,先是兒子喜歡,還畢恭畢敬地喊了媽,但造化捉弄人,恰巧有一後媽卡死了3歲小伢,引來曾明俊做噩夢,導致堅決退婚不說,還被富戶坑拐了9塊銀元。

不久,即由說一不二的家公(外公)做主,逼他與過繼尹家的么姑娘續弦,即兒子奎生的么姨。么姨妹做了填房——曾明俊之所以勉強應允這樁親事,主要是基於女方是兒子的親么姨,心想親上加親,她怎麼也不至於讓兒子受到太多的委屈。卻沒想到皆因他父子倆都未從亡妻喪母的陰影中解脫出來,兒子不願認母喊媽,父親為袒護兒子,根本無心接納新婚妻妹的熱情,從而鬧出了許多隔閡和矛盾。

當曾明俊外出做工回來,發現兒子身上那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疤之後,“他一邊撫摸著我的傷痕,一邊揩著我湧流的淚水,對我說:‘孩子,你受苦了,我們走吧,離開這鬼窩子!’”曾明俊為避免給兒子帶來更多的傷害,終止這場痛苦的婚配時,態度非常堅決:“父親抱著我,走出破草屋,走進黑夜中,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那使我皮肉受苦、飽受劫難的地方。我和父親再也沒有進過那間破草屋了。”

攜子別新婚,這種憐子情結,竟然發生在一個年長男人與親姨妹之間,這在湘鄂邊界、五峰境內都是十分罕見的。

圖為王永紅(右)在自建農家書樓指導年青人閱讀文學名著。

虎臥路中:擺尾示意“父親”跨過

後來,曾明俊遇上了心地善良的田月芬,對婚姻仍然心存餘悸的他說:“我總是放心不下呀,萬一再遇上像么姨那樣的人,我就害苦了奎生啊!”“她會不會永久心疼我的兒子,這一條她做不到的話,我寧可打一輩子光棍!”婆婆勸,兒子支持,他的第三次結婚方式很自由,男不為娶,女不為嫁,一家三口,和睦相處,十分融洽。

曾明俊為盡丈夫的責任,好不容易買了點豬肉,利用夜晚時間提回家給懷孕七八個月的妻子補補身子,竟然發生了虎臥路中間,還擺動尾巴示意讓他從身上跨過,然後跟在後面“護送”的奇跡。為此,他只好將一塊肥肉丟給老虎,與老虎達成“友好分手”的默契。

此後,直到後母臨產,父親不僅找好房子、做飯、洗衣,而且還大包大攬了所有的農活和家務。曾明俊對妻子十分疼愛,他們夫妻平等,互敬互愛,連子女取名也可以隨母親的姓氏。女兒出生後,他毅然決然給孩子取名田春燕。春燕不幸因公受傷早亡,他為了安慰悲痛不已的妻子,又主動把兒子曾彤華改隨母姓,更名為田彤華。

曾明俊的這些做法,在鄂西南山區農家是犯忌的,除非男到女家入贅,做了倒插門女婿。但曾明俊敢開這個先河,他大膽革除“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些千年傳教下來的禮數,以此來安撫妻子,平復喪女母親心中深深的創傷,這大概就是大愛無邊吧!

圖為當地群眾在王永紅自建的農家書樓看書看報。

妻子病危:“父親”不棄藥到病除

《夏之卷》第十二章,先喜後憂那一段令人為之動容,先是曾明俊為兒子曾奎生幾經曲折,得以招到縣文化館工作而歡喜不盡,一家人既殺雞又買酒,盡興慶賀;接著,卻發生了生產隊保管室包穀被盜的案件,他身為保管員無端蒙冤受辱好一陣子,結果及時順藤摸瓜,當即找出了盜竊犯,心態上可謂是憂喜參半……

接著,妻子病重,大醫院讓準備後事,而曾明俊卻不棄不舍,用背架子背、打杵歇,艱難背送病妻爬上天柱山,找到老中醫開3服中藥回來,藥到病除症狀全無;可是沒想到喜至憂來,18歲的女兒不慎在搶收割谷時左手意外受傷,赤腳醫生又接連處置失誤,導致愛女破傷風發作,在區醫院早逝……

曾明俊用板車拖著女兒屍體回家,一路上,“心裡像捅著一把刀,雙腿裡像灌滿了鉛,怎麼也邁不動步”;為給女兒釘個木頭匣子,跪求生產隊長批幾根杉樹,隊長卻獅子大開口要扣他1000工分(相當於硬勞力100個勞動日所得)……

情節跌宕起伏,讀時淚流滿面,無不為這位本真老農的遭遇憤懣不平。但細細想來,這是從另一側面真實地記錄了當時農村、農民的悲慘處境。的確,那時的農民就是這樣步履艱難地走過來的,這可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啊!

山清水秀的鄂西五峰土家山寨,有王永紅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圖為王先生閒暇之余在家侍弄花草。

兒子入贅:“父親”難舍悄然抹淚

在《享受父愛》中,“我”和父親一道去湖南天頂山背救命糧,他背100斤,“我”背70斤還步履蹣跚走不動,他說:“背不起,走不動了吧?把背簍歇下來,往我口袋裡倒些過來吧。”他多背20斤後,寧可自己累得氣喘如牛,也要心疼“我”這個已滿20歲的兒子。

父親得知“我”愛上欲招郎成親的金雪柳,立即毫不猶豫地支持“我”去上門入贅,“我”入贅走的那一天,父親卻悄悄躲在家裡抹眼淚。“我”因為計劃生育結紮傷口破裂,兒子曉青又不慎摔傷,父子倆同時住進醫院,父親聞訊,連夜攔了一輛拉煤的過路車,把自己弄成了一個渾身黑不溜秋的煤疙瘩,給我們送來臘肉、羊腿、山雞等金貴的營養品。“我”望著父親,禁不住鼻子發酸,眼淚奪眶而出。

“我”沒考上大學,父親儘管也有失落感,但他依然鼓勵“我”不要背思想包袱。“我”偷偷寫小說,父親最支持,他希望兒子能夠寫出書來。“我”去與村友們打花牌消磨時光,父親就專門給我買來鋼筆、墨水、白紙,還特意打回一壺供“我”挑燈夜戰的煤油(當時山區沒有電燈,照明靠煤油燈),鼓勵“我”振作起來,不要玩物喪志。兒子(曾奎生)出了書,父親發言時激動不已,說兒子為家鄉長了臉。讀到此處,令人為之動容。

父親知道兒子(曾奎生)曾經喜歡過艾珍珍姑娘,當兒子結婚時,艾珍珍托人給兒子送來一對鴛鴦戲水的繡花枕頭,心細如發的父親卻把枕頭扣留下來,不讓“我”帶走,他是怕“我”睹物思人,舊情難忘,語重心長地說:“奎生哪,你們都是有家室的人了,不能再有別的心思呀,忘記艾珍珍吧!”

這些文字扣題特緊,可以說是《享受父愛》情節中的“畫龍點睛”之處,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圖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享受父愛》作者王永紅近照。

榜樣引路:“父親”為兒女樹標杆

《享受父愛》中,曾明俊堅持給兒女們做出榜樣,這一點,書中寫得很到位,也特別引人手不釋卷。

曾明俊年輕時在水運隊工作,擔任過放排的小隊長,對同事、對領導態度友善、熱情真誠,樂觀穩重,工作勤奮,參加集體活動積極認真。在三年困難期間,國家精簡職工,他主動申請返鄉。在生產隊,他起早貪黑、年復一年地從事砍楂子、燒火糞,春耕秋收之類的農活,農閒時就近打工。後在龍洞水電站當臨時工,他又把電站兩公里路旁綠化成蔭,把一平方公里的廠區整治得一年四季花豔草綠,鳥語花香,從無 閑著的時候。

子女們都成家立業後,他和老伴才張羅著把舊房子簡單地進行裝修,任憑別人怎麼勸說也拒不吊頂。他說:“我們家一不開歌舞廳,二不開賓館,吊什麼頂啦?”在他骨子裡,仿佛全都浸潤著傳統美德、傳統觀念、傳統文化……這不正是今天踐行“中國夢”所需要的務實精神嗎?

在曾明俊的行為中,也始終貫穿著他的意志,多數時候說一不二,家裡大事一般都是他說了算,但也依從妻子放生過娃娃魚;家門口的大香樟樹無緣無故地枯死,他憑直覺,預感到自己的來日不多,便帶著兒子串親訪友,到髮妻墳頭祭拜,著手“辭路”;沉屙纏身的他心中卻平靜如水,晚輩為讓他靜養,除夕之夜不放鞭炮,他卻催促子孫照放不誤。他說:“千年的傳教,為我哪能就改變呢?”

書中一連串精選的細節、一段段簡短的話語,把個性十足、內心複雜、地地道道的農民“父親”勾畫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讀完全書,曾明俊高大的形象、完整的人生、健全的人格,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已深深疊印在廣大讀者的腦海之中。

這是王永紅用心良苦,以神來之筆,著成27萬字自傳體長篇小說的精神動力,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山區農民,一位值得敬重的主人公,不僅把這位主人公寫成了鄂西土家山寨歷史上璀璨明星似的“父親”,而且圍繞著他,把身邊的一批批人物寫得鮮活、生動,把山裡人的追求、希望和對未來的嚮往,交代得清清楚楚,表達得明明白白。

這勢必會對鄂西土家山寨一代又一代人產生有益的社會影響。

(原載:中國文化傳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