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畫中之蘭亭”《富春山居圖》賞析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 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 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 全圖用墨淡雅, 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 墨色濃淡幹濕並用, 極富於變化, 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 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 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 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 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 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 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在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先生的決定下, 《富春山居圖》2011年6月在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七十九歲時, 一次從松江歸富春山居, 偕好友無用禪師同行。 暇日始于山居南樓援筆作此長卷。 黃公望晚年作品追求神采, 氣韻, 將詩, 書, 畫融為一體, 不重形似, 筆法簡練精到, 筆意深遠蒼茫, 峰巒渾厚, 氣勢雄秀。

《富春山居圖》長639.9釐米, 高33釐米, 用水墨技法描繪富春江一帶的初秋景色。

全圖用墨淡雅, 山和水佈置疏密得當, 墨色濃淡幹濕並用, 極富於變化, 用時六至七年才畫成, 是黃公望最花心血的作品。 清初畫家惲壽平在讚賞此圖時說,

“凡數十峰, 一封一狀, 數百樹, 一樹一態, 雄秀蒼茫, 變化極矣”。 這幅作品在元代文人中, 的確是一幅從真山真水中提煉概括出來的傑作, 畫被推為黃公望的“第一神品”。

元代以來, 歷代書畫家, 收藏家, 鑒賞家, 乃至封建帝皇權貴都對《富春山居圖》推崇備至,

並以能親眼目睹這件真跡為榮幸, 使得這卷寶圖既備受讚頌, 也歷盡滄桑。 明末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 極喜愛之, 臨死前下令此畫焚燒殉葬, 險在其侄子從火中搶救出, 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

“豎畫三寸, 當千仞之高, 橫墨數尺, 體百里之迥”,

《富春江山居圖》描繪兩岸初秋景色, 坡陀起伏, 林巒深秀。 隨著畫卷的展開, 繼而平波沙渚, 遠山隱約, 接著連綿起伏, 群峰爭奇的山巒, 再下是茫茫江水, 天水一色, 最後則高峰突起, 遠岫渺茫。 山間叢林茂密, 點綴村舍, 茅亭, 水中則有漁舟垂釣。 山和水佈置疏密得當, 層次分明, 筆墨紛披, 蒼茫簡遠。

凡數十峰,數百數,極富狀態,變化無窮。其山或濃或淡,都以乾枯的筆勾皴,疏朗簡秀,清爽瀟灑。山和水都以乾枯的線條寫出,無大筆的墨,惟樹葉有濃墨,濕墨,顯得山淡樹濃。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而似天成。將近20釐米的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極富靈氣,洋溢著平淡天真的神韻。

後世畫家對此圖評價極高,董其昌題詞:

“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

“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

“誠為藝林飛仙,迥出塵埃之外者也。”

黃公望長期浪跡山川,觀煙雲變化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得之於心,運之于筆,隨時寫生。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江山居圖》的創作有了扎實的基礎與來源,加上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千丘萬壑,越出越奇,重巒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現了富春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的特徵揮灑得淋漓盡致,整個畫面,似融有一種仙風道骨之神韻。

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黃公望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足可為其一生繪畫成就的最高代表,被後世譽為“畫中之蘭亭”。

《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元代畫家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常熟(今屬江蘇)人。擅長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因上司貪污案受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癡”,從此信奉道教,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他學畫生涯起步較晚。然由於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繪山水,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其筆法初學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後受趙孟頫薰陶,善用濕筆披麻皴,為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成為“元四家”(王蒙、倪瓚、吳鎮)中最負眾望的大畫家。此外,畫作之餘,留有著述,如《寫山水訣》、《論畫山水》等,皆為後世典範之學。

凡數十峰,數百數,極富狀態,變化無窮。其山或濃或淡,都以乾枯的筆勾皴,疏朗簡秀,清爽瀟灑。山和水都以乾枯的線條寫出,無大筆的墨,惟樹葉有濃墨,濕墨,顯得山淡樹濃。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而似天成。將近20釐米的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極富靈氣,洋溢著平淡天真的神韻。

後世畫家對此圖評價極高,董其昌題詞:

“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

“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

“誠為藝林飛仙,迥出塵埃之外者也。”

黃公望長期浪跡山川,觀煙雲變化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得之於心,運之于筆,隨時寫生。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江山居圖》的創作有了扎實的基礎與來源,加上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千丘萬壑,越出越奇,重巒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現了富春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的特徵揮灑得淋漓盡致,整個畫面,似融有一種仙風道骨之神韻。

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黃公望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足可為其一生繪畫成就的最高代表,被後世譽為“畫中之蘭亭”。

《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元代畫家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常熟(今屬江蘇)人。擅長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因上司貪污案受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癡”,從此信奉道教,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他學畫生涯起步較晚。然由於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繪山水,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其筆法初學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後受趙孟頫薰陶,善用濕筆披麻皴,為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成為“元四家”(王蒙、倪瓚、吳鎮)中最負眾望的大畫家。此外,畫作之餘,留有著述,如《寫山水訣》、《論畫山水》等,皆為後世典範之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