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專欄·孟暉|從出土及傳世文物中推測古代同心結式樣

同心結, 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結?本文作者從出土及傳世文物中推測, 標準的同心結乃是通過固定打法形成“田”字結心且帶有對耳式環的花結。 早期, 同心結被用在服飾、器物的飾帶之上。 到隋唐時代, 出現了獨自成件的同心結, 實際上成了貴重的飾物。

同心結, 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結?喜歡中國古典文學的人大約在心裡都會存一分好奇。

明人王圻《三才圖會》有“魂帛圖”, 其中介紹“結帛式”為:“用白絹一匹, 結如世裕所謂同心結式。 ”配圖則展示為:把一條白絹從正中對折, 在近對折處打出一個結。 這個結的編制顯然需依循特定技巧,

能同時在結的兩邊各挽成一個裝飾性的圈環, 兩環的大小與形狀均形成對稱。 依書中說法, 這樣的結就是“同心結”。

蘇州曹氏墓出土百結衣帶(元)

蘇州南郊元末張士誠母曹氏墓中出土有一條綢帶, 是將經過裁剪縫製、兩端呈劍形的白綢對折,

並在近對折處接連打出兩個結, 這兩個結的雙側均帶有對稱的圈環。 如此的形制恰與《三才圖會》所示“魂帛”之“結帛式”相近, 不同處僅在於打了雙結。 因此, 曹氏墓所出綢帶應該正是一條“魂帛”實物。 那麼, 這條魂帛上的結, 也就是古代同心結的實物標本了。

曹氏魂帛上的同心結, 不僅帶有對耳式飾環, 而且中央的實心結被精心打成“田”字形。 一旦注意到這一點, 就不難發現, 在出土以及傳世文物中, 如此中心打成“田”字形、帶有對耳式環的花結出現頻率頗高。 由此或可推論, 標準的同心結, 乃是此類通過固定打法形成“田”字結心且帶有對耳式環的花結。

南朝梁武帝《有所思》一詩有句雲:“腰中雙綺帶, 夢為同心結。

”說來讓人驚奇, 現代考古發現讓我們得以親見甚至比梁武帝的詩句還要更有歲月的同心結實物。 新疆尉犁縣營盤墓地三十號墓出土有一件漢晉時代的“鏤金”錦香囊, 該香囊有四條長飾帶, 每兩條相綰在一起, 打出一個標準的同心結, 這樣, 就在香囊兩側形成一雙對稱的、飾有花結的流蘇飄帶。 另外, 新疆尼雅墓地出土的一件漢晉時代錦緣氊帽殘件, 則是在帽的尾部垂一對長帶, 帶上打出同心結。 由此看來, 早期, 同心結被用在服飾、器物的飾帶之上。

河南偃師杏園唐李鬱墓出土 銀盒

不過, 據《隋書》“後妃傳”, 楊廣曾“遣使者齎金合子, 帖紙於際, 親署封字, 以賜(宣華)夫人”, “見合中有同心結數枚”。 這裡出現的同心結竟是獨自成件, 不附屬於任何他物, 並且一送就是好幾枚。 河南偃師杏園唐李鬱墓出土有一件銀盒, 盒蓋上的主題紋飾居然便是一個用兩束長絲編成的獨立的同心結。 相比漢晉香囊、帽緣上真實的結飾, 銀盒蓋上的這一圖案有著遠為複雜和精巧的組織結構,

甚至串有一顆心形的珠子或寶石。 此般線索顯示, 到隋唐時代, 出現了獨自成件的同心結, 這種同心結並非依附在服飾、器物上的裝飾細節, 而是作為一件單體的工藝品加以設想、編制, 其上有時甚至穿貫珠寶, 實際上成了貴重的飾物。 也只有這樣的精美小玩意, 才可能在一個小金盒裡放入數枚, 送到意中人前討巧賣乖啊。

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玉佩花題

遼代陳國公主墓中,更是進一步出現了以玉材琢製成的、高度圖案化的同心結。這一玉同心結長6.5釐米、寬4.1釐米、厚0.6釐米,被作為一組玉佩的“花題”,下側環帶上系有五條鍍金銀鏈,每條銀鏈末端吊有一件玉墜。可見,同心結在長期流行當中,還演變出以玉、金等珍材製作的形式。因此,古時多情男女互相贈送的同心結,有時會是這類金鏨玉琢的飾件,而不必然是絲穿帶繞的軟結。

至於以絲、帶打同心結的方法,似乎日本人武內元代《實用系結大全》中介紹的“總角結”頗可作為參考,後者與前者的形態完全一致。不管怎樣,對於古人來說,同心結的編結是會者不難,幾乎個個都熟練掌握其打法。所以,逢到需要告白的場合,含情的男女往往會臨時起興的打個同心結,向對方展示自己的一腔深意。歐陽修《武陵春》“金泥雙結同心帶,留與記情濃”,便是女性以發帶、衣帶一類私密物件打成同心結,送給中意之人。再如《初刻拍案驚奇》之《喬兌換鬍子宣淫》:“唐卿思量要大大撩撥他一撩撥,開了箱子取出一條白羅帕子來,將一個胡桃系著,結上一個同心結,拋到女子面前。”《二刻拍案驚奇》中的《趙縣君喬送黃柑》:“中又有小小紙封,裹著青絲發二縷,挽著個同心結兒。”

另外,據說有一種“流蘇髻”,乃是將同心結引用至髮式設計中的結果:“輕雲鬒發甚長,每梳頭,立於榻上,猶拂地。已綰髻,左右餘發各粗一指,結束作同心帶,垂於兩肩,以珠翠飾之,謂之流蘇髻。於是富家女子多以青絲效其制,亦自可觀。”(《謝氏詩源》)名叫“輕雲”的巧慧女性頭髮特別濃密,無法全部綰入髻中,每次盤髻之後,總是會在左右各剩出一指粗的發綹。於是她想到把每束髮綹分成兩股,編出一個同心結,再裝飾上珠寶,然後任余緒自然地垂向肩頭。髻的兩側各有一道帶花結的烏絲垂下,恰如流蘇飄帶,於是叫做“流蘇髻”。這一巧創引發了跟風,其他女性沒有那麼多的頭髮,便以黑絲線作為假髮,製成垂在髻子兩側的黑絲流蘇。

不知是否歷史上真的曾經有過“流蘇髻”的風行。反正在弄清同心結的具體形態之後,至少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在心海裡完成流蘇髻的可能的美麗。

(本文原載於《東方早報·藝術評論》)

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玉佩花題

遼代陳國公主墓中,更是進一步出現了以玉材琢製成的、高度圖案化的同心結。這一玉同心結長6.5釐米、寬4.1釐米、厚0.6釐米,被作為一組玉佩的“花題”,下側環帶上系有五條鍍金銀鏈,每條銀鏈末端吊有一件玉墜。可見,同心結在長期流行當中,還演變出以玉、金等珍材製作的形式。因此,古時多情男女互相贈送的同心結,有時會是這類金鏨玉琢的飾件,而不必然是絲穿帶繞的軟結。

至於以絲、帶打同心結的方法,似乎日本人武內元代《實用系結大全》中介紹的“總角結”頗可作為參考,後者與前者的形態完全一致。不管怎樣,對於古人來說,同心結的編結是會者不難,幾乎個個都熟練掌握其打法。所以,逢到需要告白的場合,含情的男女往往會臨時起興的打個同心結,向對方展示自己的一腔深意。歐陽修《武陵春》“金泥雙結同心帶,留與記情濃”,便是女性以發帶、衣帶一類私密物件打成同心結,送給中意之人。再如《初刻拍案驚奇》之《喬兌換鬍子宣淫》:“唐卿思量要大大撩撥他一撩撥,開了箱子取出一條白羅帕子來,將一個胡桃系著,結上一個同心結,拋到女子面前。”《二刻拍案驚奇》中的《趙縣君喬送黃柑》:“中又有小小紙封,裹著青絲發二縷,挽著個同心結兒。”

另外,據說有一種“流蘇髻”,乃是將同心結引用至髮式設計中的結果:“輕雲鬒發甚長,每梳頭,立於榻上,猶拂地。已綰髻,左右餘發各粗一指,結束作同心帶,垂於兩肩,以珠翠飾之,謂之流蘇髻。於是富家女子多以青絲效其制,亦自可觀。”(《謝氏詩源》)名叫“輕雲”的巧慧女性頭髮特別濃密,無法全部綰入髻中,每次盤髻之後,總是會在左右各剩出一指粗的發綹。於是她想到把每束髮綹分成兩股,編出一個同心結,再裝飾上珠寶,然後任余緒自然地垂向肩頭。髻的兩側各有一道帶花結的烏絲垂下,恰如流蘇飄帶,於是叫做“流蘇髻”。這一巧創引發了跟風,其他女性沒有那麼多的頭髮,便以黑絲線作為假髮,製成垂在髻子兩側的黑絲流蘇。

不知是否歷史上真的曾經有過“流蘇髻”的風行。反正在弄清同心結的具體形態之後,至少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在心海裡完成流蘇髻的可能的美麗。

(本文原載於《東方早報·藝術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