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專注影雕一夢十年

製作影雕作品的陶世清

今年67歲的陶世清, 是皋蘭縣的一位普通農民, 他窮盡十年之力, 在石材上雕刻完成《紅樓夢》全集主要人物故事,

還原了“石頭記”, 完成了他心中的一個夢。 他說, 做這樣的事情, 是想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

A

結緣影雕苦苦練習

陶世清是皋蘭縣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 年輕時喜愛書畫和攝影, 但他還沒有接觸過影雕這種獨特的藝術。 2000年左右, 50多歲的陶世清和朋友去福建旅遊, 在那裡他第一次見到了影雕, 感觸很深, 他感歎於在石頭上也可以做出精美的畫面, 覺得不可思議。 當時, 工藝品店的老闆並不肯告訴他影雕的製作方法, 但這件事兒他一直記在了心上。 過了一段時間, 通過朋友的幫助, 他接觸到了當地會製作影雕的工藝美術師傅, 本來想要拜師好好學習這種工藝, 但由於當地的拜師儀式比較繁瑣, 要求必須得當夠三年學徒,

再加上當時他已經50多歲, 年齡偏大, 沒有人願意教他。 出於對影雕的“一見鍾情”, 他提出能否觀摩學習製作過程, 最終得到了應允。 他認真觀摩著工藝師怎樣進行影雕創作, 因為機會難得, 他每一個步驟都看得很仔細, 他還總結出關鍵是要看工藝師怎樣處理畫面的層次和人物的表情。 大概十天的時間, 他和影雕的緣分就這樣開始了。 回到蘭州後, 他苦苦練習基本功, 也從中琢磨出了一點門道。 據他瞭解, 影雕在中國興起也就是40年左右的時間, 在傳統工藝製作中, 都是利用合金錐體在石板上敲打一個一個的點來組成畫面, 甚至是一根頭髮絲都由“點”來組成。 他在苦練基本功的時候, 嘗試將中國工筆劃的一些元素加入其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B

石頭上刻出“石頭記”

為什麼想到把《紅樓夢》作為他的影雕創作題材?陶世清給出了答案:全世界現在有100多個國家的人在閱讀《紅樓夢》, 在四大名著中, 唯獨只有《紅樓夢》衍生出了“紅學”, 是得到世界公認的一部文學巨著。 同時, 作為《紅樓夢》的愛好者, 他把這本書讀了很多遍, 可以說是讀進了心裡。 陶世清說:“《紅樓夢》剛剛創作完成時叫《石頭記》, 所以想到了用影雕的辦法, 把這本書搬到石頭上。 ”

有了這樣的初衷, 他就開始籌畫, 從學藝回到家, 他天天苦練。 有時幫別人刻刻老人像, 有時刻刻風景。 通過大量的練習, 他掌握力度的大小以及總結刻畫的好壞, 時間一長, 他的“功力”得到不斷提高。

做好了準備,

認為已經具備了雕刻《紅樓夢》的能力, 他開始了創作與雕刻, 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這一開始, 就刻了十年。 當作品完成的時候, 他流下了淚水, 因為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能夠體會。 2004年開始, 已經55歲的陶世清毅然放下所有的事情, 全身心的投入《紅樓夢》人物故事系列影雕創作。 他一遍一遍研讀《紅樓夢》, 理清人物關係, 探究人物性格特徵, 還原故事場景和故事發生的季節, 並且翻閱了大量的美術書籍。 為了記錄雕刻時候的想法, 他將創作每一個“單元”故事的想法都用筆記錄下來。 光是創作筆記, 就寫了十幾萬字。

完成後的影雕《紅樓夢》分9大板塊, 每個板塊又分3至4個故事畫面, 共計32個故事。 每個板塊都是在1塊長1.4米, 寬0.5米,

厚0.016米, 重約40公斤的蒙古黑石材上雕刻而成。 整個作品360多個人物以及所處環境的桌椅帷幔、宮燈屏風, 還有亭臺樓閣、花草鳥獸無不精緻細膩。 他說本來計畫7個板塊, 但在製作過程中, 他發現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他所認為不得不“搬上”石頭的故事, 他只能再加大工作量, 最終完成了9個板塊。 一下下的雕琢, 每天超過4小時的工作, 造成50多歲的陶世清脊椎嚴重變形, 視力下降, 但這10年中, 他每一天都想的是怎樣更好的完成作品, 並沒有想過放棄。 他說雖然每天頸椎疼痛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但既然開始了製作《紅樓夢》, 他就決心一定要把它完成。

C

一夢而成希冀傳承

有志者, 事竟成。 在他60多歲的時候, 終於完成了這樣一件作品, 回想起10年的創作, 他總結自己是想了、夢了、做了、完成了,也是對自己一個最大的安慰。在《紅樓夢》這個作品完成後,他就想過將學到的東西傳下去。如今,隨著年齡慢慢增大,這種想法愈加強烈。他希望有繪畫功底和攝影基礎的年輕愛好者能夠將這種工藝製作傳承下去,能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影雕這種藝術的美。

他總結自己是想了、夢了、做了、完成了,也是對自己一個最大的安慰。在《紅樓夢》這個作品完成後,他就想過將學到的東西傳下去。如今,隨著年齡慢慢增大,這種想法愈加強烈。他希望有繪畫功底和攝影基礎的年輕愛好者能夠將這種工藝製作傳承下去,能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影雕這種藝術的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