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漢劇“新生代”王荔講述舞臺背後故事 闖進陳伯華病房主動表演

記者宋磊 餘坦坦 羅斌 通訊員盧錦鋒

王荔與戲迷互動交流 記者劉斌 攝

一位武漢戲曲演員將漢劇首次搬上央視春晚舞臺, 她表演的《王昭君》讓全國觀眾領略漢劇魅力。 她就是國家一級演員、武漢漢劇院演出團第一副團長王荔。

昨日, 王荔登上由長江日報與市民之家聯合主辦的市民大講堂第165期, 與觀眾分享她的漢劇感悟和舞臺故事。

初學練功“每天都是哭著過去的”

父母當初並不支持王荔學漢劇, 後來母親覺得孩子有副好嗓子, 不唱戲可惜了, 才讓12歲的她接受科班訓練。 因個頭大, 柔韌性不夠,

劈橫叉、壓腿、下腰對她來說, 如同受刑, 痛苦不堪。 “那時, 每天都是哭著過去的, 但我不想放棄”。

憑著一股倔勁, 大半年後, 王荔硬是從全省千余考生中脫穎而出, 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武漢市藝術學校漢劇班。 2002年畢業後, 進入武漢漢劇院工作。

50多天排演《王昭君》斬獲全國金獎

王荔說, 主演《王昭君》成功是她戲曲人生的重要轉捩點。

2003年, 王荔刻苦訓練, 業務穩定提升, 但卻因種種原因, 沒有當上主角, 甚至在劇院坐“冷板凳”, 讓她心灰意冷, 三年沒有登上漢劇舞臺。

王荔沒有一天中斷過練功, 經常在劇院過道裡一個人孤獨地練習, 並儘量讓自己心情樂觀。 那段時間, 王荔研究芭蕾舞、話劇、歌劇, 後又調到武漢京劇院學京劇, 這些為她漢劇唱腔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王荔嘗試將西洋美聲、京劇唱腔融入漢劇, 一改傳統漢劇唱腔尖銳、單薄的音色, 創新出更圓潤、厚實、有力的漢劇女聲。 還借鑒芭蕾舞動作, 讓舞臺動作更柔美、雅致。

2006年底, 市漢劇院新排漢劇《王昭君》, 王荔被主創人員相中, 開始了52天的封閉排演。 “每天就是看記譜子、自己琢磨唱腔, 頭髮大把大把地掉。 ”終於, 由王荔主演的《王昭君》, 榮獲第十屆中國戲劇節金獎。 “挫折是人生的低谷, 也是‘跳板’, 能讓我學會更多”。

“死臉皮”贏得漢劇大師青睞

在藝校學習期間, 王荔學唱陳伯華代表劇《宇宙鋒》, 總找不到感覺、差點味道。 一天, 她跟母親講了自己的困惑, 母親對她說:你敢不敢去找陳伯華?王荔說:敢!於是, 她穿著戲服,

頂著盛夏烈日, 滿頭大汗闖進陳伯華的病房, 愣頭愣腦提出求教要求, 並主動開始表演, 但演了十幾遍都讓陳伯華不停搖頭。

王荔戲稱自己是“王大膽”“死臉皮”, 之後, 她多次拜訪求教, 讓陳伯華對她產生好感, 收下這個徒弟, 甚至把她看成孫女。 “她平易近人、思想前衛, 有大師風範。 ”王荔牢記恩師一句話:“學我, 但不要像我。 ”

“為了漢劇, 她用生命守護, 我也要一樣”。

[分享人生精彩]

報名電話

59222222

1.撥打講堂熱線電話13377853101;

2.發送郵件至705715760@qq.com;

4.加市民大講堂QQ群215893491;

互動>>>

現場普及戲曲常識

觀眾不懂漢劇 演員有責任

昨日市民大講堂互動環節氣氛熱烈, 來自育才小學、武漢市藝校的學生上臺演唱, 中老年戲迷現場提問, 王荔認真指導表演, 耐心解答提問。

得知台下觀眾很多是戲迷、歌迷, 王荔分享了一個演唱小訣竅——用肚子唱。 她說, 很多人唱歌有誤區, 認為唱歌唱戲靠嗓子, 其實不然, 學會用氣沉丹田, 聲音才更渾厚、有穿透力。

一位老年觀眾說, 他是位楚劇迷, 很少聽漢劇, 感覺漢劇和京劇很像, 他想知道漢劇的不同之處在哪裡。 王荔用歌曲來解釋戲曲:楚劇、越劇、黃梅戲等如同通俗歌曲, 用真嗓唱, 唱詞多是白話文, 強調生活情趣;漢劇、京劇、昆劇等如同美聲歌曲, 多用假嗓, 更講究專業發聲, 唱詞也多是文言文, 更講究詩意與格調。 京劇來源於漢劇, 在很多地方的確很相似, 但比起京劇, 漢劇聲腔多用一字板, 聲線更平直, 字與字間隔更緊密。

“聽不出漢劇與京劇的區別, 是我們漢劇演員的責任,

漢劇的普及任重道遠, 我們要努力讓更多人熟悉漢劇。 ”王荔說。 (記者宋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