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書:能三,不能二?

最 近

昨晚幾個朋友吃飯時聊到這事, 有人直言, 這些公號哪是為了宣導全民讀書, 不過是為了跟風弄個10萬+, 眼睛盯著的是五位數和六位數的廣告罷了。

也不知道他說的是否當真, 但我也有點心動, 看能不能蹭個熱點, 給“常言道”也弄個三位數的廣告來?

說到三位數, 突然聯想到古今很多名人, 有關自己的讀書方法和習慣都離不開一個“三”字:“三上”、“三到”、“三餘”、“三閑”、“三種境界”……

瞧, 基本是“三”, 沒有“二”。

這應該與老子有關。 老子說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以後, “三”便成了具有包容萬物和表示極致特性的一個數字了;中國人在總結和歸納時就喜歡上這個“三”了;人們在說話寫文章時也離不開這個“三”了。

什麼“飛流直下三千尺”啦, “東風染盡三千頃”啦, “烽火連三日”啦, “三人行必有我師”啦,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啦……不勝枚舉。

扯的有毫遠。 言歸正傳, 讀書, 怎麼個“三”法?

1.

朱熹, 是南宋朝時期著名理學大家、思想家。 他在自己編著的《訓學齋規》裡提到了一種讀書方法, 叫“三到”讀書法。 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在“三到”裡, 朱熹將“心到”放在第一位, 說明“心到”的重要性。 在朱熹看來, 如果我們在閱讀時, 心沒有真正地沉下來, 那麼眼睛也不可能真正地集中在書上, 嘴巴更不會認真地去朗讀。 如此一來, 文章過目而忘, 根本無法領會書中的意思。 而即便當時能記住, 過後也會忘卻。

對於讀書需“用心”一說, 有中國“現代三聖”之稱的馬一浮也有過精闢的論述。 現錄於此:“故欲讀書, 先須調心。 心氣安定, 自易領會。 若以散心讀書, 博而寡要, 勞而少功, 必不能入。 ”

他還批評了一種現象, 今天看來仍然沒有消除。

他說, 一些人讀書, 多以娛樂為主, 故散心“流覽”, 姑且求一樂矣。 然而要想深入閱讀, 則非“定心”不可。

2.

這是錢惟演的讀書方法。 錢是北宋大臣、文學家。 博學能文, 在文學創作上頗有建樹。 他最喜歡的是招徠文士, 獎掖後進, 歐陽修就受到過他的提攜。 所以歐陽修在《歸田錄》裡, 專門有介紹錢惟演“三上”讀書的文字。

錢惟演

錢惟演平生惟好讀書, “坐則讀經史, 臥則讀小說, 上廁則閱小辭”, 都從未有片刻不拿書的。

“經史”是先秦百家著作, 古代讀書人的必修書目, 所以必須一本正經地“坐”在書桌上讀, 方能顯示治學的態度。 “小說”乃各類雜記, 非必修書目, 完全由著興趣選看, “臥”在床上讀讀, 可用於放鬆身體, 亦可助睡眠。 “小辭”則是唐代以後民間曲子詞和文人詞, 算不得文學正宗, 像我們今天的一些速讀刊物, 也只能在“上廁”時隨手一翻, 屬於碎片化閱讀。

有一些文章說“三上”是歐陽修的讀書方法和習慣, 其實是錯誤的。 歐陽修受錢惟演影響, 也養成了“三上”的習慣:“余平生所作文章, 多在三上,

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但歐陽修的“三上”明明是指寫文章, 而不是指讀書啊。

3.

董遇

董遇,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不知道這個人, 原來是漢代一個有點名氣的學者, 他的“三餘”讀書指的不是讀書方法, 而是讀書時間:“冬者歲之餘, 夜者日之餘, 雨者晴之餘。”

他的意思是說,冬天沒有什麼農活,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可多讀書;夜間天黑,肯定不能出去活動,這個空餘時間不能浪費,要挑燈讀書;雨天,不能下地幹活,也不能閑著,要聽雨讀書。如果將這三個空余時間利用起來讀書,必定會有收效。

“三餘”的讀書時代顯然已過去了。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化城市的人們,“夜”絕對不是“日之餘”,夜生活反而佔據了我們生活的主陣地。天黑時分,正是大傢伙出動娛樂的好時光呐。“雨”也絕不可能成為“睛之餘”,無論風和日麗,還是颳風下雨,都得屁顛屁顛地去上班,即使暴雨如注,公司老闆也從來不會讓我們閑在家裡,擠公交擠地鐵成了落湯雞也得趕去打卡。

“三餘”儘管不適用,但這種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多讀書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傳承的。

4.

顧炎武

顧炎武,大家非常熟悉。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關於他,有一個讀書的故事。顧炎武出生於江蘇古城昆山,從小就喜歡讀書,凡是昆山能搜羅到的書,他都千方百計借來看,以至整個昆山城裡沒有什麼書是他沒看過的,為此感慨:“昆山無書,昆山無書!”

顧炎武好讀書,更講究讀書方法。他的“昆山無書”故事被人廣為傳誦,而他的“三讀”也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

他的所謂“三讀”,就是“複讀法”、“抄讀法”和“遊戲法”。

根據這種讀書方法,他每年春秋兩季,分別複習冬夏兩季所讀的書,即半年讀書,半年複習,將閱讀和複習交叉進行,增強了記憶力,是為“複讀法”。

在每次複習時,面前放一本書,請別人也朗讀同樣一本書,他一邊聽一邊默記。如果發現自己默記的同朗讀的有出入,立馬查書糾正,然後再複讀幾遍,是為“遊戲法”。當今都愛讀書的小倆口不妨可以一試。

另外,他讀書時一定要動手抄錄,是為“抄讀法”。對這種讀書法感興趣的人很多。在顧炎武之前有蘇東坡,他曾自抄《漢書》一部,抄完後即自誇貧兒暴富。據說,蘇東坡從少年起,就陸續抄過許多經史書籍,有的書還不只抄一遍。在顧炎武之後有魯迅,他從小抄過《茶經》,中年抄過《謝承後漢書》、《晉書》。後來為校注《嵇康集》,他竟抄了三遍《嵇康集》。

5.

民國大師很多,王國維應是第一。他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著作包蘊了哲學、文學、史學、美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學、文字學、金石學、歷史地理學等。可惜,正當他學術生涯處於巔峰之際,卻於1927年6月2日自沉頤和園昆明湖而死。至今是個謎。

王國維

他提出的讀書“三境界”是很詩意的。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理解,王國維的“三境界”其實不僅告訴了我們讀書,也告訴了我們人生的全部意義。因為困惑、迷茫,我們才需要讀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要想拿到這把鑰匙,我們必然要有所付出,有所跋涉、有所追尋,當我們的所有付出和追尋有了結果,必然腦洞大開,豁然開朗,眼前一亮,必然會被引領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即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無論是“三”,還是幾,在我看來,讀書都是一件很個人的事,什麼時候讀書,在什麼地方讀書,怎麼讀書,為什麼讀書,都該因人而異。各人有各人的讀書方法和習慣,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他人的讀書方法和習慣只能作為一種借鑒和參考罷了。

當然,我們有一些讀書人似乎總是不太自信,喜歡打探別人,特別是一些名人的讀書方法和習慣,意欲模仿,以圖捷徑,乃東施效顰也。

也有一些所謂的名人,如孟子批評的那樣“好為人師”,總認為自己的讀書方法比別人高明,總想做一個教師爺教別人該怎麼怎麼讀書,這就不可愛了,不免有點二了,實為“人之患”也。

作者 夢筆生 資深媒體人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資料,版權歸原所有者)

雨者晴之餘。”

他的意思是說,冬天沒有什麼農活,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可多讀書;夜間天黑,肯定不能出去活動,這個空餘時間不能浪費,要挑燈讀書;雨天,不能下地幹活,也不能閑著,要聽雨讀書。如果將這三個空余時間利用起來讀書,必定會有收效。

“三餘”的讀書時代顯然已過去了。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化城市的人們,“夜”絕對不是“日之餘”,夜生活反而佔據了我們生活的主陣地。天黑時分,正是大傢伙出動娛樂的好時光呐。“雨”也絕不可能成為“睛之餘”,無論風和日麗,還是颳風下雨,都得屁顛屁顛地去上班,即使暴雨如注,公司老闆也從來不會讓我們閑在家裡,擠公交擠地鐵成了落湯雞也得趕去打卡。

“三餘”儘管不適用,但這種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多讀書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傳承的。

4.

顧炎武

顧炎武,大家非常熟悉。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關於他,有一個讀書的故事。顧炎武出生於江蘇古城昆山,從小就喜歡讀書,凡是昆山能搜羅到的書,他都千方百計借來看,以至整個昆山城裡沒有什麼書是他沒看過的,為此感慨:“昆山無書,昆山無書!”

顧炎武好讀書,更講究讀書方法。他的“昆山無書”故事被人廣為傳誦,而他的“三讀”也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

他的所謂“三讀”,就是“複讀法”、“抄讀法”和“遊戲法”。

根據這種讀書方法,他每年春秋兩季,分別複習冬夏兩季所讀的書,即半年讀書,半年複習,將閱讀和複習交叉進行,增強了記憶力,是為“複讀法”。

在每次複習時,面前放一本書,請別人也朗讀同樣一本書,他一邊聽一邊默記。如果發現自己默記的同朗讀的有出入,立馬查書糾正,然後再複讀幾遍,是為“遊戲法”。當今都愛讀書的小倆口不妨可以一試。

另外,他讀書時一定要動手抄錄,是為“抄讀法”。對這種讀書法感興趣的人很多。在顧炎武之前有蘇東坡,他曾自抄《漢書》一部,抄完後即自誇貧兒暴富。據說,蘇東坡從少年起,就陸續抄過許多經史書籍,有的書還不只抄一遍。在顧炎武之後有魯迅,他從小抄過《茶經》,中年抄過《謝承後漢書》、《晉書》。後來為校注《嵇康集》,他竟抄了三遍《嵇康集》。

5.

民國大師很多,王國維應是第一。他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著作包蘊了哲學、文學、史學、美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學、文字學、金石學、歷史地理學等。可惜,正當他學術生涯處於巔峰之際,卻於1927年6月2日自沉頤和園昆明湖而死。至今是個謎。

王國維

他提出的讀書“三境界”是很詩意的。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理解,王國維的“三境界”其實不僅告訴了我們讀書,也告訴了我們人生的全部意義。因為困惑、迷茫,我們才需要讀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要想拿到這把鑰匙,我們必然要有所付出,有所跋涉、有所追尋,當我們的所有付出和追尋有了結果,必然腦洞大開,豁然開朗,眼前一亮,必然會被引領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即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無論是“三”,還是幾,在我看來,讀書都是一件很個人的事,什麼時候讀書,在什麼地方讀書,怎麼讀書,為什麼讀書,都該因人而異。各人有各人的讀書方法和習慣,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他人的讀書方法和習慣只能作為一種借鑒和參考罷了。

當然,我們有一些讀書人似乎總是不太自信,喜歡打探別人,特別是一些名人的讀書方法和習慣,意欲模仿,以圖捷徑,乃東施效顰也。

也有一些所謂的名人,如孟子批評的那樣“好為人師”,總認為自己的讀書方法比別人高明,總想做一個教師爺教別人該怎麼怎麼讀書,這就不可愛了,不免有點二了,實為“人之患”也。

作者 夢筆生 資深媒體人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資料,版權歸原所有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