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開封大相國寺書肆:北宋極盛,民國漸亡(下)韋力撰

然而這位孟元老是親眼目睹之人, 他的所見應當是所言不虛, 而《夢華錄》一書中不但記錄了市井故事, 同時還記錄下了不少大內裡的活動。 這位孟元老究竟是什麼人?他怎麼能瞭解到這麼多事情?《四庫全書總目》在給《東京夢華錄》所寫的提要中說:“宋孟元老撰。 元老始末詳, 蓋北宋舊人, 于南渡之後, 追憶汴京繁盛, 而作此書也。 ”

五百羅漢殿內禁止拍照

看來, 四庫館臣也不知道這位孟元老的身世, 只能說他是北宋時的人, 流落南方之後靠回憶寫出了這部書。 也正因如此, 後世不斷地猜測這“孟元老”究竟是不是真名實姓。 民國年間, 張元濟在其所撰《涵芬樓燼餘書錄》中有《東京夢華錄》一篇題記, 張在此題記中講到大藏書家鄧邦述藏有一部道光年間常茂徠的抄本, 而這位常茂徠在該書中寫了一段跋語, 此跋非常重要, 因為他第一次談到了這位孟元老究竟是誰:

艮岳為一時巨觀, 且以萃天下之名勝, 獨缺而不書。 謝樸園序指為為宣和諱, 以餘觀之, 諱誠是矣, 而為宣和諱則非。 何則?花石之進, 為太守朱勔;艮嶽之築, 專其事者為戶部侍郎孟揆。 揆非異人, 即元老也, 元老其字而揆其名者也。 推元老之意, 亦知其負罪與朱勔等, 必為天下後世所共指責, 故隱其名而著其字。

常茂徠的推測很有意思, 他說北宋宮中最著名的建築就是用太湖石堆砌起來的艮嶽。 這個艮岳太有名了, 可是《東京夢華錄》一書中卻隻字未提, 顯然這是孟元老的有意回避。 他為什麼要回避此事呢?因為當年建造艮嶽勞民傷財, 為此令天下怨聲載道, 甚至有的人說北宋的滅亡就是跟建造艮嶽有一定的關係,

而當年負責此項工作的官員, 就是戶部侍郎孟揆。 所以, 常茂徠就認為《東京夢華錄》的作者有意回避艮嶽的原因只有一個, 那就是孟揆即為該書的作者, 並進一步認為, “元老”就是孟揆的字, 他在作該書時, 為了不遭天下罵而有意不寫自己的真名。

奇特的造型

但是常茂徠的這個說法受到了後世學者的質疑, 1980年第3期的《歷史研究》中載有孔憲易所撰《孟元老其人》一文, 該文中認為孟元老不可能是孟揆, 而有可能是孟昌齡的族人孟鉞。 後來李致忠先生寫有《作者續考》一文, 此文發表在《文獻》2006年第3期, 該文中又舉出了《靖康要錄》等三個新材料, 以此來佐證孔憲易的推論。

藏經樓

雖然如此, 李先生在其文中也說:“因此孟鉞是否真的就是孟元老, 尚缺乏更直接的證據。 ”看來, 這件事只能由專家們繼續研究下去了。 但不管怎麼樣, 《東京夢華錄》一書確實記載了許多北宋時開封汴梁的繁華景象, 而其也成為了書史上重要的引用材料。 唯一可惜的是, 孟元老在該書中未曾點出當時那些舊書店的具體名稱, 這使得後世對研究北宋時的書籍流通, 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到如今, 後人能夠知道當時的開封唯一的書店名稱乃是“榮六郎書鋪”, 這個資訊得到該書鋪所刻《抱樸子內篇》卷二十後所刻的一段廣告語:“舊日東京大相國寺東榮六郎家, 見寄居臨安府中瓦南街東,開印經史書籍鋪,今將京師舊本《抱樸子內篇》校正刊行,的無一字差訛,請四方收書好事君子,幸賜藻鑒。紹興壬申二十二年(1152年)六月旦日。”

《抱樸子內篇》南宋紹興二十二年臨安榮六郎書籍鋪刻本

看來,這家榮六郎書鋪原本就在開封大相國寺內搞經營。靖康元年之後,此書鋪主逃到了浙江,而後他在那裡重操舊業,又開起了一間書鋪,而後他根據自己帶來的書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再次刊刻,這也就是《抱樸子內篇》一書的來由。這段廣告的重要性不僅僅是表明了開封大相國寺內有固定的書鋪在,更為重要者則可說明,當年浙江一地刻書之盛,有一定的原因則是跟開封等刻書作坊來到當地繼續營業有關。

看到“藏經樓”三字最讓我感到親切

金人南侵雖然使得開封的繁華不在,但還是有些書鋪在相國寺內繼續營業,海繼才、溫新豪所著《河南出版史話》一書中稱:“河南私刻起源于唐末洛陽,到北宋已形成一代風氣,金代由於中原屢遭戰火,河南只有開封、浚縣、登封等地保留了零星的私人雕版業,金代開封雖兩度暫定為首都,但也只有一些士大夫自刊詩文,並在相國寺賣書鋪出賣。”

空海像在這裡

看來,金代曾有兩次把開封定為首都,而那時的文人依然刊刻自己的著作並到相國寺去售賣。這裡的售書活動雖然到了清代有所衰落,但這裡依然是主要的售書處之一,《河南出版史話》一書中稱:“清代是河南坊刻最為興盛的時期。刻坊的分佈大多集中在開封、周口、洛陽、登封、光州、嵩縣、武陟等地。尤以開封的書坊為最多。開封的書坊大多集中在北興街和南北書店街一帶,東司門與相國寺附近也有一些較重要的書坊。”

捐款所購每片瓦的背面都寫著祝福的詞句

相國寺的書肆直到民國年間依然有經營,王繼文在《我在開封經營古舊書業的回顧》一文中,講到了晚清民國間在開封一地的五家古舊書店,而這其中一家就開在相國寺內:

文盛書社:開設於1934年,位於相國寺內西院路東原同樂舞台東邊拐角處,現相國寺劇場東頭。店主人即本文作者,原籍長垣縣人。營業室兩間。在這裡一直經營到1938年農曆五月初九日。日寇侵入開封時遷移到相國寺東院路西一大間門面內營業。到解放後遷至北興街路東,1956年又遷移至東大街路南門面房一間,仍經營古舊書及舊報紙、舊雜誌。解放後無字型大小。一直經營到1958年併入土產廢品合作商店書報門市部。該門市部在東大街中段路北,三間門面,即今開封市防疫站西隔壁,經營古今舊書、舊雜誌、舊報紙,而以古舊書為主。

如此說來,相國寺的書肆從北宋算起直到民國年間,竟然有上千年的經營歷史。這麼長的時段,估計在中國也是絕無僅有者。

看到這樣的功德碑就讓我心有餘悸

來到開封尋訪古書業的遺跡,這大相國寺當然是必訪之地。開封圖書館的張家路老師帶著我先看了書店街,而後穿過鼓樓一路前行,轉到了大相國寺的門前。從所走過的路徑看,此寺的側旁應當就是孟元老所說的“寺東門街巷”,按照他的說法,這一帶集中了妓院和書店。當然,到如今,妓院是沒有了蹤影,而書店在這一帶也不見一個。按照當地的規劃,這條街被建成了商業步行街,兩邊的商鋪經營的都是現代之物,而書店則全部集中到了鼓樓另一側的書店街中。但由此可以印證,此街當年與大相國寺一牆之隔,因為裡面面積有限,而經營的商鋪又太多,所以才擠佔到了寺院的外面。

這種樹叫“石楠”,不知是否可作雕版

何以見得當初的書店多到這樣的程度呢?宋吳自牧在《孟梁錄》中有這樣幾句話:“市肆謂之‘團行’者,蓋因官府回買而立此名,不以物之大小,皆置為團行,雖醫卜工役,亦有差使,則與當行同也。”看來,早在北宋因為書店太多,他們竟然組成了自己的團會。

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書牌

對於這個團會的作用,楊玲在《宋代出版文化》一書中做了如下的解讀:“凡是從事書籍刊刻、販賣的書坊、書肆經營者,都被納入書商的行業組織。行業的首領稱為行頭或行老,多由有名望的書坊大戶擔當。書行的主要任務是維護行業利益,防止不正當競爭,共同佔有圖書市場。同時還要替官府向本行的行戶收取捐稅攤派各種勞役。”由此可證,在北宋時期,開封一地的書店是何等之多,可惜這樣的繁華就如孟元老所說的“夢”一樣,到如今我完全看不到了。好在大相國寺依然處在原位,這至少能讓我走進此寺,憑著想像去感受當年的繁華。

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卷首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一直稱此寺為相國寺,而今我在此寺看到的匾額卻是“大相國寺”。從歷史記載來看,該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即西元555年,最初的名稱是“建國寺”,而後此寺荒廢。到了唐代,該寺成了鄭王府中的花園。到唐神龍元年,一位法號惠雲的僧人又在原址上建起了佛寺。唐景雲元年,李旦繼位,因為這位李旦曾被封為相王,於是此寺就被改名為“相國寺”。

巍峨

可是到了北宋初年,相國寺在擴建之後,又請太宗皇帝題了塊匾額,王栐在《燕翼詒謀錄》卷二中說:“太宗皇帝至道二年,命重建三門,為樓其上甚雄。宸墨親填書金字曰‘大相國寺’,五月壬寅賜之。”看來,到了趙光義時,此寺就由“相國寺”改名為“大相國寺”。可是孟元老只稱其為“相國寺”,如此推論起來,他的這種說法只是簡稱,而並非是用古名。

而今的大相國寺門票是40元一位,張老師買票後,我二人來到了寺內。因為昨天是元宵節,所以該寺的第一進院落依然掛滿了紅燈籠,但也因為時節剛過,使得該寺的遊客並不多,但他們入門後大多會向左方行走。張老師告訴我,因為那裡有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雕像。我也湊過去觀看,果真在那裡看到了這尊雕像,但我覺得雕像中魯智深雙手拔起的那棵柳樹遠不如電視劇裡的那樣粗壯,也許這尊雕像更為寫實吧。按照《水滸傳》上的描寫,魯智深來到的寺院就是“大相國寺”,看來此寺加“大”字才是通用的稱呼方式。

《誦芬堂詩鈔續集》六卷,清道光十三年序開封刻本

看罷雕像繼續沿著中軸線前行,總體感覺大相國寺的面積遠不如我想像的那麼大,但張老師說而今院落的面積已經比當年小了許多。今日天氣晴朗,竟然沒風也沒霧霾,這讓我的心情也感到了清爽,可是走到放生池前時,卻看到水面上漂著許多人民幣的零錢。以往在他地所見者,都是往裡扔硬幣,而今連紙幣也往裡扔,不知這是否表明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確實是提高了。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這放生池內漂著一片紙幣,總是有礙觀瞻。

一直向前走就來到了藏經樓前,在裡面未曾看到擺放經櫃,而所見者則是後方正在建造高大的樓宇,可能是因為場地有限,為了增加面積,只能伸向天空,但這麼高大的廟宇我還是第一次見到,說不定這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好辦法。一直走到院落的最後方,我也未曾找到一家書店,這樣的乾淨,多少還是讓我有點兒失落:哪怕是賣新書,也至少能夠表明大相國寺千年以來的售書之業不絕如縷,可惜我不知道應該向什麼部門提出自己的建議。

見寄居臨安府中瓦南街東,開印經史書籍鋪,今將京師舊本《抱樸子內篇》校正刊行,的無一字差訛,請四方收書好事君子,幸賜藻鑒。紹興壬申二十二年(1152年)六月旦日。”

《抱樸子內篇》南宋紹興二十二年臨安榮六郎書籍鋪刻本

看來,這家榮六郎書鋪原本就在開封大相國寺內搞經營。靖康元年之後,此書鋪主逃到了浙江,而後他在那裡重操舊業,又開起了一間書鋪,而後他根據自己帶來的書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再次刊刻,這也就是《抱樸子內篇》一書的來由。這段廣告的重要性不僅僅是表明了開封大相國寺內有固定的書鋪在,更為重要者則可說明,當年浙江一地刻書之盛,有一定的原因則是跟開封等刻書作坊來到當地繼續營業有關。

看到“藏經樓”三字最讓我感到親切

金人南侵雖然使得開封的繁華不在,但還是有些書鋪在相國寺內繼續營業,海繼才、溫新豪所著《河南出版史話》一書中稱:“河南私刻起源于唐末洛陽,到北宋已形成一代風氣,金代由於中原屢遭戰火,河南只有開封、浚縣、登封等地保留了零星的私人雕版業,金代開封雖兩度暫定為首都,但也只有一些士大夫自刊詩文,並在相國寺賣書鋪出賣。”

空海像在這裡

看來,金代曾有兩次把開封定為首都,而那時的文人依然刊刻自己的著作並到相國寺去售賣。這裡的售書活動雖然到了清代有所衰落,但這裡依然是主要的售書處之一,《河南出版史話》一書中稱:“清代是河南坊刻最為興盛的時期。刻坊的分佈大多集中在開封、周口、洛陽、登封、光州、嵩縣、武陟等地。尤以開封的書坊為最多。開封的書坊大多集中在北興街和南北書店街一帶,東司門與相國寺附近也有一些較重要的書坊。”

捐款所購每片瓦的背面都寫著祝福的詞句

相國寺的書肆直到民國年間依然有經營,王繼文在《我在開封經營古舊書業的回顧》一文中,講到了晚清民國間在開封一地的五家古舊書店,而這其中一家就開在相國寺內:

文盛書社:開設於1934年,位於相國寺內西院路東原同樂舞台東邊拐角處,現相國寺劇場東頭。店主人即本文作者,原籍長垣縣人。營業室兩間。在這裡一直經營到1938年農曆五月初九日。日寇侵入開封時遷移到相國寺東院路西一大間門面內營業。到解放後遷至北興街路東,1956年又遷移至東大街路南門面房一間,仍經營古舊書及舊報紙、舊雜誌。解放後無字型大小。一直經營到1958年併入土產廢品合作商店書報門市部。該門市部在東大街中段路北,三間門面,即今開封市防疫站西隔壁,經營古今舊書、舊雜誌、舊報紙,而以古舊書為主。

如此說來,相國寺的書肆從北宋算起直到民國年間,竟然有上千年的經營歷史。這麼長的時段,估計在中國也是絕無僅有者。

看到這樣的功德碑就讓我心有餘悸

來到開封尋訪古書業的遺跡,這大相國寺當然是必訪之地。開封圖書館的張家路老師帶著我先看了書店街,而後穿過鼓樓一路前行,轉到了大相國寺的門前。從所走過的路徑看,此寺的側旁應當就是孟元老所說的“寺東門街巷”,按照他的說法,這一帶集中了妓院和書店。當然,到如今,妓院是沒有了蹤影,而書店在這一帶也不見一個。按照當地的規劃,這條街被建成了商業步行街,兩邊的商鋪經營的都是現代之物,而書店則全部集中到了鼓樓另一側的書店街中。但由此可以印證,此街當年與大相國寺一牆之隔,因為裡面面積有限,而經營的商鋪又太多,所以才擠佔到了寺院的外面。

這種樹叫“石楠”,不知是否可作雕版

何以見得當初的書店多到這樣的程度呢?宋吳自牧在《孟梁錄》中有這樣幾句話:“市肆謂之‘團行’者,蓋因官府回買而立此名,不以物之大小,皆置為團行,雖醫卜工役,亦有差使,則與當行同也。”看來,早在北宋因為書店太多,他們竟然組成了自己的團會。

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書牌

對於這個團會的作用,楊玲在《宋代出版文化》一書中做了如下的解讀:“凡是從事書籍刊刻、販賣的書坊、書肆經營者,都被納入書商的行業組織。行業的首領稱為行頭或行老,多由有名望的書坊大戶擔當。書行的主要任務是維護行業利益,防止不正當競爭,共同佔有圖書市場。同時還要替官府向本行的行戶收取捐稅攤派各種勞役。”由此可證,在北宋時期,開封一地的書店是何等之多,可惜這樣的繁華就如孟元老所說的“夢”一樣,到如今我完全看不到了。好在大相國寺依然處在原位,這至少能讓我走進此寺,憑著想像去感受當年的繁華。

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民國十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氏照曠閣本,卷首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一直稱此寺為相國寺,而今我在此寺看到的匾額卻是“大相國寺”。從歷史記載來看,該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即西元555年,最初的名稱是“建國寺”,而後此寺荒廢。到了唐代,該寺成了鄭王府中的花園。到唐神龍元年,一位法號惠雲的僧人又在原址上建起了佛寺。唐景雲元年,李旦繼位,因為這位李旦曾被封為相王,於是此寺就被改名為“相國寺”。

巍峨

可是到了北宋初年,相國寺在擴建之後,又請太宗皇帝題了塊匾額,王栐在《燕翼詒謀錄》卷二中說:“太宗皇帝至道二年,命重建三門,為樓其上甚雄。宸墨親填書金字曰‘大相國寺’,五月壬寅賜之。”看來,到了趙光義時,此寺就由“相國寺”改名為“大相國寺”。可是孟元老只稱其為“相國寺”,如此推論起來,他的這種說法只是簡稱,而並非是用古名。

而今的大相國寺門票是40元一位,張老師買票後,我二人來到了寺內。因為昨天是元宵節,所以該寺的第一進院落依然掛滿了紅燈籠,但也因為時節剛過,使得該寺的遊客並不多,但他們入門後大多會向左方行走。張老師告訴我,因為那裡有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雕像。我也湊過去觀看,果真在那裡看到了這尊雕像,但我覺得雕像中魯智深雙手拔起的那棵柳樹遠不如電視劇裡的那樣粗壯,也許這尊雕像更為寫實吧。按照《水滸傳》上的描寫,魯智深來到的寺院就是“大相國寺”,看來此寺加“大”字才是通用的稱呼方式。

《誦芬堂詩鈔續集》六卷,清道光十三年序開封刻本

看罷雕像繼續沿著中軸線前行,總體感覺大相國寺的面積遠不如我想像的那麼大,但張老師說而今院落的面積已經比當年小了許多。今日天氣晴朗,竟然沒風也沒霧霾,這讓我的心情也感到了清爽,可是走到放生池前時,卻看到水面上漂著許多人民幣的零錢。以往在他地所見者,都是往裡扔硬幣,而今連紙幣也往裡扔,不知這是否表明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確實是提高了。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這放生池內漂著一片紙幣,總是有礙觀瞻。

一直向前走就來到了藏經樓前,在裡面未曾看到擺放經櫃,而所見者則是後方正在建造高大的樓宇,可能是因為場地有限,為了增加面積,只能伸向天空,但這麼高大的廟宇我還是第一次見到,說不定這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好辦法。一直走到院落的最後方,我也未曾找到一家書店,這樣的乾淨,多少還是讓我有點兒失落:哪怕是賣新書,也至少能夠表明大相國寺千年以來的售書之業不絕如縷,可惜我不知道應該向什麼部門提出自己的建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