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20年的過橋米線 20年不變的味道

開欄的話

“歡樂珠江源, 美食在曲靖”, 這是曲靖旅遊的品牌定位。 曲靖以吃著稱, 餐飲業已經成為旅遊經濟的重要支撐。 這個行業創造了大量稅收, 吸引了大量就業, 于經濟於社會發展, 功莫大焉。 為這個行業鼓與呼, 提升曲靖美食的知名度、美譽度, 我們義不容辭。 曲靖日報與曲靖市旅遊發展委員會、曲靖市餐飲美食協會合辦的“美食江湖”專版, 每期將由一兩位本土文化名人引領, 吸引食客參與, 講述業界故事, 推介名特菜品, 扶持新店創業, 舉辦美食排行, 攜手打響曲靖的美食品牌。 江湖風雲起, 美食有傳奇。

“美食江湖”將同步發佈在《曲靖日報》“掌上曲靖”新聞用戶端、曲靖新聞網, 有推介需求的業主, 願意跟隨名家品味名特菜品的食客, 均可通過“掌上曲靖”新聞用戶端報名(在“投稿”裡), 請你提供百字以內推薦文字, 我們將依據你的資料作出我們的選擇。

20年的過橋米線 20年不變的味道

就著滾燙的高湯, 把薄如蟬翼的肉片、新鮮的鵪鶉蛋、豆芽、韭菜、豆腐皮以及泛著肉香的香酥依次下到碗裡, 當粉色的肉片白白的飄上來, 我們就知道一碗過橋米線基本已經成了。

一個單純的想法

1997年的夏天, 天氣沒有現在炎熱。

走在曲靖街頭的楊焱正在找個地方, 開一家過橋米線。 為了開這個店, 他花了2年的時間跟師傅學手藝, 從熬湯、做小吃、泡鹹菜到選果蔬, 每一樣楊焱都學得非常認真。

楊焱以前做過很多事情, 退伍回來賣過餌塊、煙絲, 幹過建築、木活, 來曲靖是因為親戚在這裡的緣故。 1997年, 曲靖的早點還沒有“羊肉米線”“牛肉麵條”, 有的只是餌絲、鹵面、燒餌塊, 品種少得基本上沒有選擇的餘地。 楊焱抱著“把紅河的早點做給曲靖人吃吃”的簡單想法, 開啟了他的過橋米線之路。 做決定的那一天, 他沒想過自己的店一開就是20年, 更沒想過未來有一天會有人親切地稱他“米線哥”。

一個老店的變遷

還是1997年, 還是那個夏天, 一家叫蒙自楊過橋米線的早點鋪在文昌不夜城開門了。

離上一次楊焱在街頭找店時隔了2個月, 2個月的時間裡, 楊焱終於找到了他心儀的店鋪。

每天早上4點, 楊焱和他的媳婦便起床了。 他們花4個小時熬高湯, 8點準時開門迎客。 米線是從蒙自專門拉過來的, 因為蒙自米線口感好, 放到碗裡既不太硬, 也不太軟, 吃起來又有一點點彈性, 而高湯則用的是新鮮的筒子骨、排骨、雞。 將這些原料一併下鍋, 小火慢燉, 當高湯泛起奶白色、飄散出陣陣香氣, 米線變得柔軟有彈性, 這一天最重要的兩樣食材便算準備好了。

當時的文昌不夜城承載了曲靖人大部分的娛樂時間, 在那裡人們認識了第一家保齡球館, 接觸了第一個西餐店, 也嘗到了第一口蒙自過橋米線的味道。

那個店有80平方米, 6張桌子, 也不算太小, 店鋪的後面是一個停車場, 那時車還不多, 停車場顯得有些大。

讓楊焱覺得意外的是, 人們如此喜愛和推薦過橋米線。 那一年, 80平米的店鋪看起來小了, 6個服務員感覺每天都忙不過來, 後面的停車場, 即便不停車,也幾乎被簡易桌子擺滿了。每天鋪子裡坐滿了人,停車場的棚子裡也坐滿了人,經常能看到食客拿著票守著凳子。

一種味道的傳承

再後來,人們不愛打保齡球了,新建起的麒麟巷開起了一家家西餐店,人們開始討論買房、買車,開始喜歡咖啡和紅酒。很多東西都開始變化,文昌不夜城也面臨著拆遷。

2007年,楊焱把他的過橋米線搬到了現在這個地方——文昌街市人大培訓中心對面。這個店可以放下30張桌子,有30個員工。搬店的時候,楊焱沒有做過宣傳。

在這個新店裡,楊焱做過中餐,最終沒有做下去,是他覺得做中餐太累了。或許印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新店開業後,2個月的時間,顧客們就慢慢找過來了,遠的甚至到了貴州和四川。

“有一次,一位客人,自己從貴州找過來。他們到店時,我都很詫異,問他們怎麼找到的,他們說開導航。”楊焱說,這些客人在這裡吃過一頓後,就變成了常客,常常隔三不五時地就要來吃一頓。而在楊焱的顧客中,有的食客是從讀書的時候就吃他家的過橋米線,工作了還是到這裡來吃,感覺這裡的味道一直沒有變。“味道一直沒有變”是楊焱聽著最受用的一句話,在他看來,這樣的評價很好。從最初開始做過橋米線,楊焱就本著傳統又認真的方式,從選材到用料,每一樣他都精雕細琢,大到土雞、排骨的選材,小到鹹菜、辣椒的醃制和炒制。

保證味道的純正是楊焱最開始的想法,也是最永恆的堅持。

●相關連結

關於過橋米線的傳說

過橋米線最初起源于滇南的蒙自縣城。相傳在城外有一個南湖(現在猶存),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成行。湖心有個小島,島上不僅有亭臺樓閣,而且翠竹成林,古木參天,景色優美,空氣清新宜人,是附近學子們攻讀詩書的好地方。有個書生到湖心的小島去讀書備考,但因為埋頭用功,常常忘記吃妻子送去的飯菜,等到吃的時候往往又涼了。由於進食不規律,天長日久,身體日見消瘦,賢妻十分心疼。有一次,妻子殺了一隻肥母雞,用砂鍋熬好後送去,並使用當地人喜歡吃的米線和其他佐料放入,不但味道很鮮美,而且很長時間仍然溫熱。書生很喜歡吃,賢慧的妻子就常常照此做好送去。後來,書生金榜題名,但他念念不忘妻子的盛情,戲說是吃了妻子送的雞湯米線才考中的。因為他妻子送米線到島上要經過一段曲徑小橋,書生便把這種做法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此事一時傳為美談。人們紛紛仿照書生妻子的方法做米線,過橋米線從此流傳開來。經過後人的加工改進,過橋米線越做越好,越傳越遠。

●老饕點評(謝曉東)

米線是中華傳統風味小吃,雲南稱米線,中國其他地區稱米粉。過橋米線起源于蒙自,發展成為雲南特有的名小吃,根據傳說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如今,過橋米線以其制湯考究、吃法特異、鮮美可口而著稱。如今的過橋米線從簡單的幾道食材發展到8碟、16碟等配料,光是葷食的材料就有魚片、肉片、雞肉、豬肝、香酥等,做法也根據不同廚師創新而形成不同的風味。這家過橋米線,食材多樣,味道濃郁鮮美,營養豐富,常常令食客讚不絕口。

●老饕點評(李艾紋)

蒙自過橋米線,米線Q滑爽口,湯汁香醇濃郁。用高溫將食材的新味和營養價值固定在食材中,這種飲食方式既健康又營養。同時,還能讓食客感受到肉片和蔬菜的新鮮。在湯裡既能嘗到筒子骨的香味,又能品到雞肉的鮮味,也是很難得的。

曲靖日報記者李艾紋/文 謝曉東/圖

即便不停車,也幾乎被簡易桌子擺滿了。每天鋪子裡坐滿了人,停車場的棚子裡也坐滿了人,經常能看到食客拿著票守著凳子。

一種味道的傳承

再後來,人們不愛打保齡球了,新建起的麒麟巷開起了一家家西餐店,人們開始討論買房、買車,開始喜歡咖啡和紅酒。很多東西都開始變化,文昌不夜城也面臨著拆遷。

2007年,楊焱把他的過橋米線搬到了現在這個地方——文昌街市人大培訓中心對面。這個店可以放下30張桌子,有30個員工。搬店的時候,楊焱沒有做過宣傳。

在這個新店裡,楊焱做過中餐,最終沒有做下去,是他覺得做中餐太累了。或許印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新店開業後,2個月的時間,顧客們就慢慢找過來了,遠的甚至到了貴州和四川。

“有一次,一位客人,自己從貴州找過來。他們到店時,我都很詫異,問他們怎麼找到的,他們說開導航。”楊焱說,這些客人在這裡吃過一頓後,就變成了常客,常常隔三不五時地就要來吃一頓。而在楊焱的顧客中,有的食客是從讀書的時候就吃他家的過橋米線,工作了還是到這裡來吃,感覺這裡的味道一直沒有變。“味道一直沒有變”是楊焱聽著最受用的一句話,在他看來,這樣的評價很好。從最初開始做過橋米線,楊焱就本著傳統又認真的方式,從選材到用料,每一樣他都精雕細琢,大到土雞、排骨的選材,小到鹹菜、辣椒的醃制和炒制。

保證味道的純正是楊焱最開始的想法,也是最永恆的堅持。

●相關連結

關於過橋米線的傳說

過橋米線最初起源于滇南的蒙自縣城。相傳在城外有一個南湖(現在猶存),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成行。湖心有個小島,島上不僅有亭臺樓閣,而且翠竹成林,古木參天,景色優美,空氣清新宜人,是附近學子們攻讀詩書的好地方。有個書生到湖心的小島去讀書備考,但因為埋頭用功,常常忘記吃妻子送去的飯菜,等到吃的時候往往又涼了。由於進食不規律,天長日久,身體日見消瘦,賢妻十分心疼。有一次,妻子殺了一隻肥母雞,用砂鍋熬好後送去,並使用當地人喜歡吃的米線和其他佐料放入,不但味道很鮮美,而且很長時間仍然溫熱。書生很喜歡吃,賢慧的妻子就常常照此做好送去。後來,書生金榜題名,但他念念不忘妻子的盛情,戲說是吃了妻子送的雞湯米線才考中的。因為他妻子送米線到島上要經過一段曲徑小橋,書生便把這種做法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此事一時傳為美談。人們紛紛仿照書生妻子的方法做米線,過橋米線從此流傳開來。經過後人的加工改進,過橋米線越做越好,越傳越遠。

●老饕點評(謝曉東)

米線是中華傳統風味小吃,雲南稱米線,中國其他地區稱米粉。過橋米線起源于蒙自,發展成為雲南特有的名小吃,根據傳說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如今,過橋米線以其制湯考究、吃法特異、鮮美可口而著稱。如今的過橋米線從簡單的幾道食材發展到8碟、16碟等配料,光是葷食的材料就有魚片、肉片、雞肉、豬肝、香酥等,做法也根據不同廚師創新而形成不同的風味。這家過橋米線,食材多樣,味道濃郁鮮美,營養豐富,常常令食客讚不絕口。

●老饕點評(李艾紋)

蒙自過橋米線,米線Q滑爽口,湯汁香醇濃郁。用高溫將食材的新味和營養價值固定在食材中,這種飲食方式既健康又營養。同時,還能讓食客感受到肉片和蔬菜的新鮮。在湯裡既能嘗到筒子骨的香味,又能品到雞肉的鮮味,也是很難得的。

曲靖日報記者李艾紋/文 謝曉東/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