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張派小生創始人張德福追憶80年評劇生涯

雖然現在評劇在城市裡感覺式微, 但提到評劇界張派小生創始人張德福的名字, 恐怕很多人都不陌生, 他在《劉巧兒》、《小二黑結婚》中擔任重要角色。 他和他的搭檔新鳳霞、小白玉霜, 為那個年代的評劇創作了一系列經典角色。 尤其是他在《楊三姐告狀》中的高占英、《無雙傳》中的王仙客、《金沙江畔》中的金明、《金印記》中的蘇秦和《高山下的花環》中的雷軍長等, 都是光彩照人, 近日他再收青年評劇演員賈甯為親傳弟子, 以80多歲高齡悉心傳授他幾十年的藝術實踐所形成表演、念白、唱腔技巧。 近日, 北京晨報記者隨張德福的徒弟賈甯來到他的家中進行採訪,

聽他講述那些老戲班的故事。

張德福在《春香傳》中飾演李夢龍, 新鳳霞作為搭檔飾演春香。

張德福(左)與徒弟賈甯。

在戲班裡先學挨打再學戲

“因為小時候家裡特別窮, 總想著減輕家裡的負擔, 我六歲就帶著幾個饅頭當乾糧, 自己跑到天橋看戲, 誤打誤撞就進了一個戲班的後臺。 那時候評劇的戲班裡沒有女演員, 評劇起源是落子, 不像京劇那樣行當齊全, 那會兒的評劇大部分都是寫婦女的生活, 所以評劇被稱為‘三小戲’, 基本就是‘小旦、小生、小丑’。

我整天貓在後臺看戲, 也沒人理我。 在後臺待了幾天之後, 終於有人理我了, 就是後來我的師父孫寶亭, 他跟我說, ‘像你這麼一個新來乍到的坯子, 要想學戲, 必須過兩道坎, 第一道要懂規矩, 第二道就是要幹好通活兒。 ’所謂的通活兒就是得有眼力價兒, 比如後臺燒開水給師父和演員們卸妝用, 給師父買煙等。 後來我開始跑龍套, 每一個龍套都跑一遍, 你不可能一上來就是主角, 沒跑過龍套, 主角站哪你恐怕都不知道。 終於有一天龍套都跑遍了, 師父開始讓我做‘半開口活兒’, 其實也就是‘嗯、啊、是’之類的簡單臺詞, 結果第一天張口太緊張就嘴裡拌蒜了”。 下臺之後, 張德福按照規矩, 自己提前趴在長凳子上等著挨師父的打, 因為挨打是戲班裡的家常便飯,
看過電影《霸王別姬》的觀眾恐怕還有印象。 但這一次出人意料是師父沒有打他, 師父那天心情不錯, “起來吧, 下回記住就行了”, 這次經歷反而讓今年已經80多歲的張德福難忘一生。

最開始不想學小生行當

進“四月仙”的評劇班之後, 張德福憑著天資聰慧、勤奮好學, 八九歲時就已經是“小角兒”了。 但師父孫寶亭卻始終沒有給他歸行, 後來他才明白, 這是師父為了打開他的戲路, 才沒有過早給他歸行, 各種角色都讓他演。 一年之後, 孫寶亭見他嗓音響亮、甜潤, 扮相俊美、表演細膩才給他歸了小生行。 張德福一開始並不願意, “小生有時候塗脂抹粉的, 我不喜歡, 後來我又擔心我的嗓子上不去, 當時正好趕上女生可以進戲班演戲了,

女生的音域比男生高得多, 所以迎來了一波小生淘汰潮。 ”但即便如此, 張德福還是從十三歲起開始演正工小生, 短短兩年左右就演了十幾出大戲。 他在《唐伯虎三笑點秋香》中扮演唐伯虎, 在《玉堂春》中扮演王金龍。 聰慧俊俏的扮相, 瀟灑飄逸的表演迅速在同行和觀眾中引起關注。

演《高山下的花環》突然開竅

小時候在天橋學藝, 張德福看見拉洋片的、相聲場子、耍大刀賣大力丸的, 都喜歡湊熱鬧看看, 到各處跟著學, 那時候不到十歲的他最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同一齣戲還有那麼多不同的演法, 可是又沒人把這層窗戶紙給他捅破, 舊社會有“寧給一畝地, 不教一齣戲”的說法, 只能自己這麼打聽著學。

十六歲時張德福嗓子倒倉,他和女生的嗓子差八度,這樣早年的積累派上用場,他研究出了男女同度不同唱法的方式,經過和樂隊磨合,就定下了“你唱你的腔,我唱我的曲”的調子,隨後又琢磨著評劇音樂的“板腔體”改革,“板是腔的根,腔是人物的魂”,經過三年的舞臺實踐,張德福研究出了15種板式——流水板、散板、慢板等,這樣再演起人物來,就能順暢地抒情了,改變了小生“二六板”無腔可使的局面。後來,張德福在《三裡灣》一段唱腔中有一個全新的大甩腔,一炮打響,讓兄弟院團也爭相學起創新的“大甩腔”來,在《無雙傳》中的正調慢板等成套的唱腔,《金沙江畔》中的激越高亢的越調唱腔,《櫻花戀》的反調慢板等有意義的新唱腔的嘗試,都是與音樂家合作完成的。

《高山下的花環》中雷軍長這個角色是張德福臨時救場的,他苦於自己那時身高不夠又非常瘦,有人就建議他穿胖襖、穿厚靴,就在他為自己的形象發愁時,有一天突然從電視上看到了鄧小平,一下豁然開朗了,“演軍長為什麼非從自己沒有的形象入手呢?”他運用戲曲道白的節奏、氣口、韻調和“千斤道白四兩唱”的功夫,將這個角色塑造得很精彩。

新鳳霞減肥吃動物餅乾

張德福和新鳳霞被稱為評劇界的黃金搭檔,張德福說:“我很佩服這位大姐,為了評劇她什麼苦都吃,那會兒她中年發福,為了減肥,每天不吃飯,只吃那種兒童的動物餅乾。新鳳霞大姐扮相英俊,嗓子高音16度,在全國也是拔一拔二的,但我最佩服她的,是她那會兒都名氣很大了,還是向自己的缺點進攻,因為她最美的音色是中音,她每天練嗓子,跟快板和鋼琴較勁,我也是受她影響,永遠不滿足。唉!可惜她走得太早了,消息傳來,我哭了兩天兩夜,我們那些年合作演出真是特別愉快!”北京晨報記者 和璐璐

在《花為媒》中,張德福飾演賈俊英。

張德福

1931年生於北京。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主攻小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劇協會會員,評劇張派小生創始人。

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八九歲時就已經是“小角兒”了。十歲時,他在天橋“小桃園”的戲班裡,拜孫寶亭為師。他從十三歲起開始演正工小生,在評劇舞臺上嶄露頭角,兩年左右就演了十幾出大戲。

1953年調入中國評劇院後,他的小生藝術得到了飛躍發展。在評劇舞臺上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他的代表作有:《劉巧兒》中的趙柱兒、《祥林嫂》中的祥林、《春香傳》中的李夢龍、《三裡灣》中的范登高、《六十年變遷》中的季交恕、《金沙江畔》中的金明、《楊三姐告狀》中的高占英、《會計姑娘》中的錢小滿、《阮文追》中的阮文追、《志願軍的未婚妻》中的鄭永剛、《金印記》中的蘇秦、《禦河橋》中的宣登敖、《楊乃武與小白菜》中的楊乃武、《無雙傳》中的王仙客、《花為媒》中的賈俊英、《櫻花戀》中的吳國光、《鋸碗丁》中的王善福、《高山下的花環》中的雷軍長等。

十六歲時張德福嗓子倒倉,他和女生的嗓子差八度,這樣早年的積累派上用場,他研究出了男女同度不同唱法的方式,經過和樂隊磨合,就定下了“你唱你的腔,我唱我的曲”的調子,隨後又琢磨著評劇音樂的“板腔體”改革,“板是腔的根,腔是人物的魂”,經過三年的舞臺實踐,張德福研究出了15種板式——流水板、散板、慢板等,這樣再演起人物來,就能順暢地抒情了,改變了小生“二六板”無腔可使的局面。後來,張德福在《三裡灣》一段唱腔中有一個全新的大甩腔,一炮打響,讓兄弟院團也爭相學起創新的“大甩腔”來,在《無雙傳》中的正調慢板等成套的唱腔,《金沙江畔》中的激越高亢的越調唱腔,《櫻花戀》的反調慢板等有意義的新唱腔的嘗試,都是與音樂家合作完成的。

《高山下的花環》中雷軍長這個角色是張德福臨時救場的,他苦於自己那時身高不夠又非常瘦,有人就建議他穿胖襖、穿厚靴,就在他為自己的形象發愁時,有一天突然從電視上看到了鄧小平,一下豁然開朗了,“演軍長為什麼非從自己沒有的形象入手呢?”他運用戲曲道白的節奏、氣口、韻調和“千斤道白四兩唱”的功夫,將這個角色塑造得很精彩。

新鳳霞減肥吃動物餅乾

張德福和新鳳霞被稱為評劇界的黃金搭檔,張德福說:“我很佩服這位大姐,為了評劇她什麼苦都吃,那會兒她中年發福,為了減肥,每天不吃飯,只吃那種兒童的動物餅乾。新鳳霞大姐扮相英俊,嗓子高音16度,在全國也是拔一拔二的,但我最佩服她的,是她那會兒都名氣很大了,還是向自己的缺點進攻,因為她最美的音色是中音,她每天練嗓子,跟快板和鋼琴較勁,我也是受她影響,永遠不滿足。唉!可惜她走得太早了,消息傳來,我哭了兩天兩夜,我們那些年合作演出真是特別愉快!”北京晨報記者 和璐璐

在《花為媒》中,張德福飾演賈俊英。

張德福

1931年生於北京。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主攻小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劇協會會員,評劇張派小生創始人。

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八九歲時就已經是“小角兒”了。十歲時,他在天橋“小桃園”的戲班裡,拜孫寶亭為師。他從十三歲起開始演正工小生,在評劇舞臺上嶄露頭角,兩年左右就演了十幾出大戲。

1953年調入中國評劇院後,他的小生藝術得到了飛躍發展。在評劇舞臺上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他的代表作有:《劉巧兒》中的趙柱兒、《祥林嫂》中的祥林、《春香傳》中的李夢龍、《三裡灣》中的范登高、《六十年變遷》中的季交恕、《金沙江畔》中的金明、《楊三姐告狀》中的高占英、《會計姑娘》中的錢小滿、《阮文追》中的阮文追、《志願軍的未婚妻》中的鄭永剛、《金印記》中的蘇秦、《禦河橋》中的宣登敖、《楊乃武與小白菜》中的楊乃武、《無雙傳》中的王仙客、《花為媒》中的賈俊英、《櫻花戀》中的吳國光、《鋸碗丁》中的王善福、《高山下的花環》中的雷軍長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