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十二年前的大尺度國產劇也就A片能比了

在《人民的名義》熱播的時候,

很多人都直呼這部國產政治劇的尺度大到爆炸,

簡直可以用瞠目結舌來形容。

殊不知這樣的高口碑、大尺度的國產劇,

我們在十幾年, 甚至二十年前就有了。

89版《封神榜》, 露點、血腥、黃暴、驚悚、屎尿屁, 百無禁忌,

絕對是8090後的童年陰影。

一手捧紅陸毅的《永不瞑目》在當時也是舌吻、床戲、摸褲襠,

這可比劉翔前女友的“褲襠藏雷”早了不止一個level。

還有“天地之間有桿秤”的《宰相劉羅鍋》,

那香豔尺度放到現在可就只能看“大頭娃娃”了。

除此之外, 還有一部直戳現實, 刻畫了一幫有血有肉的小人物的神劇,

豆瓣評分9.4, 常年穩居國產劇前十行列。

時隔十幾年, 還有不少觀眾能夠喊出劇中人物的名字, 薛六、薛五、陸長友、謝老大、王家才……

唯一的不足就是看過的人還是太少,

因為這部《生存之民工》聚焦的是一群討薪的民工, 現實且不討喜的題材註定很少有人關注。

在新聞聯播勾勒的美好社會中是不會有它的立足之地。

這部《生存之民工》是第一部刻畫民工的電視劇。

在2013年的時候, “閹割”版在山東衛視播出,

由於黃渤的走紅, 戲中加大了黃渤的戲份,

片名也由《生存之民工》改為《春天裡》, 寓意自然不用言語。

與原版相比, 這次的重映版也比之前少了2小時24分, 占比達到整部劇的10%。

而刪減的部分都是不利於“觀影”的,

比如開頭的跳樓討薪。

比如謝老大由於討債被關起來浸石灰水的那場戲。

比如王家才被打得頭破血流。

的確,現實太尖銳,有人不讓看。

而重播的溫柔版的《民工》,用難以自圓其說的字幕,為角色安排了大團圓結局。

從沉重的《生存之民工》改成飄飄然的《春天裡》簡單,但這也只是強行叫春。

因為現實這東西,不會像劇名一樣,可以隨便改,

也不會像劇情一樣,可以隨意剪輯和刪除,

它只會冷冷盯著你,看著你的無力、無助和呐喊。

與一些浮誇的電視劇不同,它很真實,一點也不嬌氣,

故事也取材於真實事件。

故事發生在東北小城松江市,

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懷揣著形形色色的夢想來到大城市打工,

每天起得比雞早,睡的比狗晚,辛辛苦苦地工作了很長時間卻得不到一分錢。

老闆推三阻四,甚至拍屁股溜走,

沒有辦法,他們只有集體追討,

可是等待他們的卻是無恥的威脅和恫嚇。

一年的時間過去了,上百名民工依舊擠在簡陋的工棚裡,有家難回。

那些毫無良知的老闆拖欠他們的工資始終沒有消息,

他們中好多人指著這點錢送孩子上學、為老人看病。

到了秋收的季節,他們要趕著回家務農,

可是,一分錢也沒有到手,每個人都不甘心,

因此,他們想了各種辦法去討。

有一個工人追上了老闆的麵包車,

但沒想到不但沒有給錢還囂張跋扈地命令手下將其打了一頓,頭破血流。

但是他們沒有死心,

經過商議,決定留下一部分人繼續討薪,其餘人回家秋收。

然而事實並非他們想的那麼簡單,討薪之路註定不太平。

本劇的導演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管虎,

在拍攝這部劇之前鍾情於拍電影的,

只不過他拍的電影讓投資方賠了個底朝天,所以他才轉拍電視劇賺錢。

《民工》同樣不會受到市場的青睞,當時的投資方一個勁地勸管虎不要拍這種賠錢貨,但是倔脾氣上來的他又怎麼會局限於市場的驅使,

帶著團隊就投身於劇本的創作和現場拍攝中。

為了讓劇中的演員們更貼近農民工的形象,

管虎從建築工地找了40多位民工與演員們同吃同住而且全程採用肩扛拍攝,

以至於本片在市級地面頻道播出的時候,好多人都以為這是一部紀錄片而非電視劇。

拍到最後,黃渤、陶澤如、雪村等人與其他農民工蹲在一起的時候,

就連劇組的工作人員都分不清哪個是演員,哪個是農民工了。

所有的演員在拍攝時也直呼過癮,

因為從來沒有一部劇能夠讓他們這樣不按劇本隨意發揮,

最重要的是,導演後期都沒有減掉。

有了足夠的空間,演員們就放手去演,

那可是真的放手。

飾演工長的馬少驊,這個摔下樓梯的戲,堅持不用替身,

拍完,整個背部淤青。

要知道,他可是《走向共和》、《建黨偉業》裡的孫中山呐。

扮演王家才的孫松在磚廠挨打的戲,挨的可是真棍子,

而他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把自己原本白嫩的皮膚曬的黝黑,

他在休息時就夾著鋪蓋卷到賓館遮雨台去曬,

還被賓館的保安誤以為他要跳樓。

客官們看一下,曾經在《渴望》裡的白麵小生王滬生,

他也憑藉這個角色獲得過金鷹獎最佳男配。

除了敬業精神,劇中的所有人包括群眾演員都貢獻了影帝般的演技。

如在工友和老闆中受著夾板氣的馬少驊,

操著一口河南話,口頭禪是“木有”,

最傳神的是他的嗓音,聲嘶力竭,遊走在破音邊緣,

那種掏錢時窘迫又小心翼翼的樣子,被他演的震撼人心。

就連最難注意到的指甲都髒兮兮的,

因為在拍攝時專門將指甲用黑泥染黑。

螢幕反差最小的是劇中民工討薪的終極大boss,演公司老闆的丁勇岱,

沒有辦法,長相和氣質決定了他天生一副帝王相,

《琅琊榜》中的梁王就是他。

那時的黃渤,還沒有從北影畢業,管虎讓整個劇組停工,等他期末考試完再開機。

一開始所有人不解,可是看了黃渤進組的第一場戲,所有人都服氣。

薛六的痞勁、樂呵勁,民工的全貌,詮釋的淋漓盡致。

有些觀眾小時候看的時候都不覺的他是個演員,一致認為他就是導演請來的民工,

甚至黃渤的哥們在電視上看見,還真以為黃渤當了民工,打電話給他寄錢。

陶澤如飾演的老陸,陸長友,

是一個有正義感、執著、堅強但又同時心機很重。

他想方設法賺錢但是命運卻對他不公,

老婆當了有錢人的情人,那個有錢人還是他知己的搓背顧客,

兒子上了大學後,不僅沒有體諒家裡的難處反而變本加厲的要錢,

最心酸的是,為了圓兒子的慌,他還的裝成大老闆,

最後,現實把他徹底逼瘋了。

其中,有一場戲,是他得知事情真相後站在大街上破口大駡,

演到了人戲不分、幾近癲狂的狀態,

演完之後,他的精神恍惚了很久才緩過來。

《民工》中的種種驚喜與高光時刻,對於今天連底線都難以守住的影視劇來說,無疑是種奢侈。

已經有太多的演員認為反正片酬都定了,檔期也排好了,多在片場耗著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

而《民工》裡的演員們的觀念就太“落後”,他們反而認為拿到一個角色,把他演的耿浩才有價值。

而最難重現還是它的現實主義氣質,

去年大熱的《歡樂頌》被不少人冠以“現實主義”的頭銜,很可惜,剛剛開播的第二部已經失去初心。

反觀《民工》並沒有一味的美化他們的淳樸、善良,

在管虎的視角下,他們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有缺點,不完美。

但是這部劇所反映的現實問題同樣壓的人喘不過氣,

對於民工群體,他們賣命的幹活,用血汗去構築城市的美好,為的只是用勞動換來卑微的生存和可以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他們拼命、討薪,都是為了活著,

可是,總有一些不法分子連他們最基本的希望都要剝奪,令人心寒。

這樣的影視作品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不遮掩、不討好,只為真相而活。

而刪減的部分都是不利於“觀影”的,

比如開頭的跳樓討薪。

比如謝老大由於討債被關起來浸石灰水的那場戲。

比如王家才被打得頭破血流。

的確,現實太尖銳,有人不讓看。

而重播的溫柔版的《民工》,用難以自圓其說的字幕,為角色安排了大團圓結局。

從沉重的《生存之民工》改成飄飄然的《春天裡》簡單,但這也只是強行叫春。

因為現實這東西,不會像劇名一樣,可以隨便改,

也不會像劇情一樣,可以隨意剪輯和刪除,

它只會冷冷盯著你,看著你的無力、無助和呐喊。

與一些浮誇的電視劇不同,它很真實,一點也不嬌氣,

故事也取材於真實事件。

故事發生在東北小城松江市,

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懷揣著形形色色的夢想來到大城市打工,

每天起得比雞早,睡的比狗晚,辛辛苦苦地工作了很長時間卻得不到一分錢。

老闆推三阻四,甚至拍屁股溜走,

沒有辦法,他們只有集體追討,

可是等待他們的卻是無恥的威脅和恫嚇。

一年的時間過去了,上百名民工依舊擠在簡陋的工棚裡,有家難回。

那些毫無良知的老闆拖欠他們的工資始終沒有消息,

他們中好多人指著這點錢送孩子上學、為老人看病。

到了秋收的季節,他們要趕著回家務農,

可是,一分錢也沒有到手,每個人都不甘心,

因此,他們想了各種辦法去討。

有一個工人追上了老闆的麵包車,

但沒想到不但沒有給錢還囂張跋扈地命令手下將其打了一頓,頭破血流。

但是他們沒有死心,

經過商議,決定留下一部分人繼續討薪,其餘人回家秋收。

然而事實並非他們想的那麼簡單,討薪之路註定不太平。

本劇的導演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管虎,

在拍攝這部劇之前鍾情於拍電影的,

只不過他拍的電影讓投資方賠了個底朝天,所以他才轉拍電視劇賺錢。

《民工》同樣不會受到市場的青睞,當時的投資方一個勁地勸管虎不要拍這種賠錢貨,但是倔脾氣上來的他又怎麼會局限於市場的驅使,

帶著團隊就投身於劇本的創作和現場拍攝中。

為了讓劇中的演員們更貼近農民工的形象,

管虎從建築工地找了40多位民工與演員們同吃同住而且全程採用肩扛拍攝,

以至於本片在市級地面頻道播出的時候,好多人都以為這是一部紀錄片而非電視劇。

拍到最後,黃渤、陶澤如、雪村等人與其他農民工蹲在一起的時候,

就連劇組的工作人員都分不清哪個是演員,哪個是農民工了。

所有的演員在拍攝時也直呼過癮,

因為從來沒有一部劇能夠讓他們這樣不按劇本隨意發揮,

最重要的是,導演後期都沒有減掉。

有了足夠的空間,演員們就放手去演,

那可是真的放手。

飾演工長的馬少驊,這個摔下樓梯的戲,堅持不用替身,

拍完,整個背部淤青。

要知道,他可是《走向共和》、《建黨偉業》裡的孫中山呐。

扮演王家才的孫松在磚廠挨打的戲,挨的可是真棍子,

而他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把自己原本白嫩的皮膚曬的黝黑,

他在休息時就夾著鋪蓋卷到賓館遮雨台去曬,

還被賓館的保安誤以為他要跳樓。

客官們看一下,曾經在《渴望》裡的白麵小生王滬生,

他也憑藉這個角色獲得過金鷹獎最佳男配。

除了敬業精神,劇中的所有人包括群眾演員都貢獻了影帝般的演技。

如在工友和老闆中受著夾板氣的馬少驊,

操著一口河南話,口頭禪是“木有”,

最傳神的是他的嗓音,聲嘶力竭,遊走在破音邊緣,

那種掏錢時窘迫又小心翼翼的樣子,被他演的震撼人心。

就連最難注意到的指甲都髒兮兮的,

因為在拍攝時專門將指甲用黑泥染黑。

螢幕反差最小的是劇中民工討薪的終極大boss,演公司老闆的丁勇岱,

沒有辦法,長相和氣質決定了他天生一副帝王相,

《琅琊榜》中的梁王就是他。

那時的黃渤,還沒有從北影畢業,管虎讓整個劇組停工,等他期末考試完再開機。

一開始所有人不解,可是看了黃渤進組的第一場戲,所有人都服氣。

薛六的痞勁、樂呵勁,民工的全貌,詮釋的淋漓盡致。

有些觀眾小時候看的時候都不覺的他是個演員,一致認為他就是導演請來的民工,

甚至黃渤的哥們在電視上看見,還真以為黃渤當了民工,打電話給他寄錢。

陶澤如飾演的老陸,陸長友,

是一個有正義感、執著、堅強但又同時心機很重。

他想方設法賺錢但是命運卻對他不公,

老婆當了有錢人的情人,那個有錢人還是他知己的搓背顧客,

兒子上了大學後,不僅沒有體諒家裡的難處反而變本加厲的要錢,

最心酸的是,為了圓兒子的慌,他還的裝成大老闆,

最後,現實把他徹底逼瘋了。

其中,有一場戲,是他得知事情真相後站在大街上破口大駡,

演到了人戲不分、幾近癲狂的狀態,

演完之後,他的精神恍惚了很久才緩過來。

《民工》中的種種驚喜與高光時刻,對於今天連底線都難以守住的影視劇來說,無疑是種奢侈。

已經有太多的演員認為反正片酬都定了,檔期也排好了,多在片場耗著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

而《民工》裡的演員們的觀念就太“落後”,他們反而認為拿到一個角色,把他演的耿浩才有價值。

而最難重現還是它的現實主義氣質,

去年大熱的《歡樂頌》被不少人冠以“現實主義”的頭銜,很可惜,剛剛開播的第二部已經失去初心。

反觀《民工》並沒有一味的美化他們的淳樸、善良,

在管虎的視角下,他們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有缺點,不完美。

但是這部劇所反映的現實問題同樣壓的人喘不過氣,

對於民工群體,他們賣命的幹活,用血汗去構築城市的美好,為的只是用勞動換來卑微的生存和可以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他們拼命、討薪,都是為了活著,

可是,總有一些不法分子連他們最基本的希望都要剝奪,令人心寒。

這樣的影視作品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不遮掩、不討好,只為真相而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