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同步教育:魯迅、傅雷、錢鐘書、賈平凹,他們怎樣讀書?

魯迅:不但選版本, 還解讀作者

大文豪魯迅非常講究讀書方法。 魯迅在博覽群籍的基礎上, 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

一是泛覽, 他提倡博采眾家, 取其所長, 主張在消閒的時候, 要“隨便翻翻”。 多翻。 魯迅先生說:“書在手頭, 不管它是什麼, 總要拿來翻一下, 或者看一遍序目, 或者讀幾頁內容。 ”他認為這種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壞書的欺騙, 還有開闊視野, 拓寬思路, 增長知識等好處。

二是硬看。 對較難懂的必讀書, 硬著頭皮讀下去, 直到讀懂鑽透為止。

三是專精。 他提倡以“泛覽”為基礎, 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 深入地研究下去。 否則, 讀書雖多, 終究還是一事無成。

四是活讀。 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 注意觀察並重視實踐。 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 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 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他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

五是參讀。 魯迅讀書不但讀選本,

還參讀作者傳記、專集, 以便瞭解其所處的時 代和地位, 由此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六是設問。 就是拿到一本書, 先大體瞭解一下書的內容, 然後合上書, 可一邊散步, 一邊給自己提一些問題, 自問自答:書上寫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要是自己, 這個題目又該怎麼寫?魯迅認為帶著這些問題去細讀全書, 效果會更好些。

七是跳讀。 讀書遇到難點, 當然應該經過鑽研弄懂它。 但是遇到一時無法弄懂的問題怎麼辦?魯迅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到那個地方, 那無論看到多久都不會懂。 所以跳過去, 再向前進, 於是連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八是背書。 魯迅的背書方法與眾不同, 他製作了一張小巧精美的書簽, 上面寫著“讀書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10個工工整整的小楷字。 他把書簽夾到書裡, 每讀一遍就蓋住書簽上的一個字, 讀了幾遍後, 就默誦一會兒, 等把書簽上的10個字蓋完, 也就把全書背出來了。

九是剪報。 魯迅十分重視運用“剪報”這一方法來積累資料。 他的剪報冊貼得很整齊,

分類也很嚴格, 每頁上都有他簡要的親筆批註。 魯迅曾利用這些剪報寫了不少犀利的雜文。 魯迅曾說過:“無論什麼事, 如果陸續收集資料, 積之十年, 總可成一學者。 ”

十是重讀。 這是指讀過的書, 隔些日子再重讀書中標記的重點, 花的時間不多, 卻有新的收穫。

傅雷:把讀書與做人聯繫在一起

傅雷一生博覽群書, 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等各個領域, 都有著極淵博的知識, 他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培養也要求極高。

次子傅敏曾回憶說, 剛進入初中, 父親就要求他讀《古文觀止》。 傅雷對兒子說:“這個古文選本, 上起東周, 下迄明末, 共輯文章220篇, 能照顧到各種文章體裁和多方面的藝術風格。 其中不少優秀文章反映了我國古代各家散文的不同風貌。

如《戰國策》記事的嚴謹簡潔;縱橫家說理的周到縝密;《莊子》想像的汪洋恣肆……無論它的說理、言情、寫景、狀物, 均堪稱典範, 對你的古文學習和修養有幫助。 ”他每星期天選擇其中一篇詳細講解, 孩子讀懂後便要背誦。

一次, 傅敏由於忙於球賽而未能背出《岳陽樓記》。 垂著頭, 心中忐忑不安, 等著父親批評。 平時對兒子要求極嚴的傅雷這回沒有發脾氣。 使勁吸著煙, 半晌才緩緩地說:“過去, 私塾先生要學生背書, 子曰、詩雲, 即使不懂, 也要鸚鵡學舌地跟著念和背。 誠然, 死記硬背不宜提倡。 然而平心而論, 似也有其道理。

七八歲的孩子, 記憶力正強, 與其亂記些無甚大用的順口溜, 不如多背些古詩古文。 中國的好詩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儲存在腦子裡。日子長了,印象極深。待長大些,再細細咀嚼、體味,便悟出了其中意義。這叫作反芻。若到了二三十歲,甚至更晚才開始背,怕也難記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都是經驗之談哪!……”

望著已經知錯的兒子,傅雷翻開《岳陽樓記》這一篇,讓兒子高聲朗讀,然後意味深長地說:“范仲淹先生登岳陽樓,將覽物之情歸納為悲喜二意,指出古之仁人憂多而樂少。然後說明自己之憂樂俱在天下,正見他確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真意。還記得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麼?”“記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傅雷點點頭:“那麼你想想看,為什麼同樣登高望遠,同樣登岳陽樓,所見之景是一樣的,而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他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和他的經歷、思想有什麼聯繫?全文是怎樣一層層展示它的中心的?……”

望著父親那眼鏡片後慈祥、智慧的目光,傅敏重重地點點頭。二十多年後傅敏回憶起來,耳邊似還響起父親那熟悉的聲音:“做學問需要切切實實地下功夫,不能自欺欺人呵!”

長子傅聰是著名的鋼琴藝術家。在傅雷的影響下,從小熟悉了貝多芬、克利斯朵夫等,培養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並在父親嚴格執教下學習音樂,練習鋼琴,從而走上成材之路。1954年傅聰赴波蘭參加國際鋼琴比賽,取得優異成績,並引起轟動。歐洲的評委們在幕後聽到傅聰的西洋曲子裡,隱隱約約地揉合了唐詩的意境。意境是中國式審美的特質,外國評委傾倒了。

東西方文化交融成了傅聰成功的秘訣。《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在海外學藝的兒子的部分家信。它記載了父輩對兒輩的精神上的家訓,記載了一位元歷經滄桑的飽學的長者對才華橫溢但又初入人世的青年人的忠告。這不是普通的家書,是充滿了父愛的教子篇,是一部青年修養的好讀本。

可見,傅雷是把讀書與做人,讀書與藝術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他希望兒子能做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事實也真像老人所期望的那樣,傅聰在異國飄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書信中,從父親所推薦、所分析的一系列書籍中吸取了豐富的精神和藝術的養料,從而對人生有更深切的瞭解,對藝術有更誠摯的愛。不管在人生旅途中遭到怎樣的風浪和坎坷,他都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錢鐘書:閱讀劄記“汗牛充棟”

錢鐘書:1910年生於無錫,曾任文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是我國現當代著名的學問家、翻譯家、小說散文家。他的長篇小說《圍城》、長篇學術巨著《管錐編》等都在國內外產生很大的影響。他的成就和造詣是多方面的。他的學問淵博,在當代中國可謂出類拔萃。就其治學之道,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博聞強志,深思慎取。

錢鐘書從啟學之時,就博覽群書。讀中學時,就讀了《天演論》等英文原版著作,還啃下了《古文辭類纂》、《駢體文鈔》、《十八家詩鈔》等,至於他喜愛的小說雜誌更是愛不釋手,披閱不倦。考入清華後,他的第一個志願是“橫掃清華圖書館”。他終日泡在圖書館內,博覽中西新舊書籍。自己的書就用又黑又粗的鉛筆劃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他閱讀面之廣,連許多教授也歎為觀止。

錢鐘書的博覽,不僅在清華聞名,而且蜚聲海外。1935年夏錢鐘書來到英國牛津大學。這裡擁有世界著名的專家、學者,尤其是擁有世界第一流的圖書館——牛津博多利圖書館,它不僅有規模龐大的中心圖書館,而且在其周圍建有幾十個專題圖書館。

錢鐘書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盡情閱讀文學、哲學、史學、心理學等各方面的書籍,他還閱讀了大量的西方現代小說。由於錢鐘書的知識面極寬,“牛津大學東方哲學、宗教、藝術叢書”曾聘他為特約編輯。

錢鐘書的博學,歸功於他的博覽。他閱讀書籍所寫的劄記,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毫不誇張,他寫學術巨著《管錐編》時,所用的資料足有幾麻袋。

錢鐘書做學問的深思慎取首先表現在對待前人的態度上。他的《管錐編》以劄記形式,糾正了前人的不少謬誤之處。同時也充滿了許多自創的新見。錢鐘書以文學的眼光發現不少被文學家忽視遺忘的“文心”,豐富了我國的文藝理論。其次,錢鐘書對當代權威敢論長短。

錢鐘書的深思慎取,又是與自己的獨創之見相聯繫的。他常常以新的觀點、新的方法、新的資料去豐富中國文學研究的寶庫。他以心理學來闡釋古典詩文、小說中的心理狀態。

錢鐘書主張先博後約,由博返約。即先廣泛涉獵,博覽群書,然後再在此基礎提煉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這種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僅使他成為一代學術泰斗,也為後學者指出了正確的成功之路。

賈平凹:既要博又要專

賈平凹:1953年出生於陝西丹鳳縣棣花村一個農民家庭。他原名賈平娃,上大學後改名賈平凹。現任中國作協陝西分會副主席,為專業創作員。

賈平凹認為:書之為友不能一日不交;書是財富,要逼者自己靜心地讀書。他將自己的讀書方法總結為“觸一通三”法。他認為讀書面不可狹窄,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築、美術、樂理、武術、繪畫、舞蹈……

凡是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若讀書面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他甚至主張連植樹造林、做飯炒菜方面的知識都要略知一二才好。

但博並非不要專。在這種泛覽中,他認為只有精專於一,才能觸類旁通。他對孫犁的《白洋澱記事》這本散文集,不只是讀一遍完事,而是讀了一遍又一遍,每遍都力求從中學到一些寫作知識。這次學開頭、結尾,下次學結構、景物描寫,再次學語言的運用,這樣就逐漸摸索出寫散文的門道。這本書讀通了,讀其他散文書就順當了。對重點書他堅持多遍閱讀,先欣賞,次吟味,再研究,然後方有得有悟。

賈平凹尤喜歡讀莊子的散文。他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老莊思想,又有長期在農村生活的基礎,因而他的作品在手法上集人、事、理於一體,從內涵看又融道、佛、儒於一爐,逐漸形成了恬淡、詼諧、豁達的藝術風格。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說《滿月兒》獲1978年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浮躁》獲美國美孚飛馬獎。

中國同步教育網是最全的線上教育平臺,主要面向全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生等進行線上學習輔導。並且針對家長和孩子分別開發了不同的學習課程,讓孩子在家長陪伴學習中成長,讓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中得到快樂。其中語文閱讀、作文頻道獨具特色。媽媽課堂,家庭急救,廚房烹飪,親子話題,保健養生,國學智慧、傳統文化,電腦學習,農業知識,企業管理,夕陽學院,藝術教育,商務禮儀,線上考場等20多個版塊,為孩子和家長提供了一站式學習平臺。

現誠招區域代理加盟商,歡迎垂詢。

線上教育 中國同步教育學院

線上教育 中國同步教育學院

中國的好詩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儲存在腦子裡。日子長了,印象極深。待長大些,再細細咀嚼、體味,便悟出了其中意義。這叫作反芻。若到了二三十歲,甚至更晚才開始背,怕也難記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都是經驗之談哪!……”

望著已經知錯的兒子,傅雷翻開《岳陽樓記》這一篇,讓兒子高聲朗讀,然後意味深長地說:“范仲淹先生登岳陽樓,將覽物之情歸納為悲喜二意,指出古之仁人憂多而樂少。然後說明自己之憂樂俱在天下,正見他確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真意。還記得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麼?”“記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傅雷點點頭:“那麼你想想看,為什麼同樣登高望遠,同樣登岳陽樓,所見之景是一樣的,而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他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和他的經歷、思想有什麼聯繫?全文是怎樣一層層展示它的中心的?……”

望著父親那眼鏡片後慈祥、智慧的目光,傅敏重重地點點頭。二十多年後傅敏回憶起來,耳邊似還響起父親那熟悉的聲音:“做學問需要切切實實地下功夫,不能自欺欺人呵!”

長子傅聰是著名的鋼琴藝術家。在傅雷的影響下,從小熟悉了貝多芬、克利斯朵夫等,培養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並在父親嚴格執教下學習音樂,練習鋼琴,從而走上成材之路。1954年傅聰赴波蘭參加國際鋼琴比賽,取得優異成績,並引起轟動。歐洲的評委們在幕後聽到傅聰的西洋曲子裡,隱隱約約地揉合了唐詩的意境。意境是中國式審美的特質,外國評委傾倒了。

東西方文化交融成了傅聰成功的秘訣。《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在海外學藝的兒子的部分家信。它記載了父輩對兒輩的精神上的家訓,記載了一位元歷經滄桑的飽學的長者對才華橫溢但又初入人世的青年人的忠告。這不是普通的家書,是充滿了父愛的教子篇,是一部青年修養的好讀本。

可見,傅雷是把讀書與做人,讀書與藝術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他希望兒子能做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事實也真像老人所期望的那樣,傅聰在異國飄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書信中,從父親所推薦、所分析的一系列書籍中吸取了豐富的精神和藝術的養料,從而對人生有更深切的瞭解,對藝術有更誠摯的愛。不管在人生旅途中遭到怎樣的風浪和坎坷,他都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錢鐘書:閱讀劄記“汗牛充棟”

錢鐘書:1910年生於無錫,曾任文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是我國現當代著名的學問家、翻譯家、小說散文家。他的長篇小說《圍城》、長篇學術巨著《管錐編》等都在國內外產生很大的影響。他的成就和造詣是多方面的。他的學問淵博,在當代中國可謂出類拔萃。就其治學之道,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博聞強志,深思慎取。

錢鐘書從啟學之時,就博覽群書。讀中學時,就讀了《天演論》等英文原版著作,還啃下了《古文辭類纂》、《駢體文鈔》、《十八家詩鈔》等,至於他喜愛的小說雜誌更是愛不釋手,披閱不倦。考入清華後,他的第一個志願是“橫掃清華圖書館”。他終日泡在圖書館內,博覽中西新舊書籍。自己的書就用又黑又粗的鉛筆劃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他閱讀面之廣,連許多教授也歎為觀止。

錢鐘書的博覽,不僅在清華聞名,而且蜚聲海外。1935年夏錢鐘書來到英國牛津大學。這裡擁有世界著名的專家、學者,尤其是擁有世界第一流的圖書館——牛津博多利圖書館,它不僅有規模龐大的中心圖書館,而且在其周圍建有幾十個專題圖書館。

錢鐘書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盡情閱讀文學、哲學、史學、心理學等各方面的書籍,他還閱讀了大量的西方現代小說。由於錢鐘書的知識面極寬,“牛津大學東方哲學、宗教、藝術叢書”曾聘他為特約編輯。

錢鐘書的博學,歸功於他的博覽。他閱讀書籍所寫的劄記,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毫不誇張,他寫學術巨著《管錐編》時,所用的資料足有幾麻袋。

錢鐘書做學問的深思慎取首先表現在對待前人的態度上。他的《管錐編》以劄記形式,糾正了前人的不少謬誤之處。同時也充滿了許多自創的新見。錢鐘書以文學的眼光發現不少被文學家忽視遺忘的“文心”,豐富了我國的文藝理論。其次,錢鐘書對當代權威敢論長短。

錢鐘書的深思慎取,又是與自己的獨創之見相聯繫的。他常常以新的觀點、新的方法、新的資料去豐富中國文學研究的寶庫。他以心理學來闡釋古典詩文、小說中的心理狀態。

錢鐘書主張先博後約,由博返約。即先廣泛涉獵,博覽群書,然後再在此基礎提煉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這種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僅使他成為一代學術泰斗,也為後學者指出了正確的成功之路。

賈平凹:既要博又要專

賈平凹:1953年出生於陝西丹鳳縣棣花村一個農民家庭。他原名賈平娃,上大學後改名賈平凹。現任中國作協陝西分會副主席,為專業創作員。

賈平凹認為:書之為友不能一日不交;書是財富,要逼者自己靜心地讀書。他將自己的讀書方法總結為“觸一通三”法。他認為讀書面不可狹窄,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築、美術、樂理、武術、繪畫、舞蹈……

凡是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若讀書面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他甚至主張連植樹造林、做飯炒菜方面的知識都要略知一二才好。

但博並非不要專。在這種泛覽中,他認為只有精專於一,才能觸類旁通。他對孫犁的《白洋澱記事》這本散文集,不只是讀一遍完事,而是讀了一遍又一遍,每遍都力求從中學到一些寫作知識。這次學開頭、結尾,下次學結構、景物描寫,再次學語言的運用,這樣就逐漸摸索出寫散文的門道。這本書讀通了,讀其他散文書就順當了。對重點書他堅持多遍閱讀,先欣賞,次吟味,再研究,然後方有得有悟。

賈平凹尤喜歡讀莊子的散文。他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老莊思想,又有長期在農村生活的基礎,因而他的作品在手法上集人、事、理於一體,從內涵看又融道、佛、儒於一爐,逐漸形成了恬淡、詼諧、豁達的藝術風格。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說《滿月兒》獲1978年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浮躁》獲美國美孚飛馬獎。

中國同步教育網是最全的線上教育平臺,主要面向全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生等進行線上學習輔導。並且針對家長和孩子分別開發了不同的學習課程,讓孩子在家長陪伴學習中成長,讓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中得到快樂。其中語文閱讀、作文頻道獨具特色。媽媽課堂,家庭急救,廚房烹飪,親子話題,保健養生,國學智慧、傳統文化,電腦學習,農業知識,企業管理,夕陽學院,藝術教育,商務禮儀,線上考場等20多個版塊,為孩子和家長提供了一站式學習平臺。

現誠招區域代理加盟商,歡迎垂詢。

線上教育 中國同步教育學院

線上教育 中國同步教育學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