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信仰與人生」心清明了,才能解決種種問題

本周導讀:佛教告訴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心, 如何來認識自己心上面的問題?本周繼續推出“信仰與人生”系列, 讓佛法帶我們保持一種健康、平常心的狀態, 超越自我, 開創幸福、美滿、自在的人生!

佛言祖語:時彼諸天眾, 心之所樂欲。 心與心所法, 疑惑而分別。 ——《佛說帝釋所問經》

學誠法師開示:佛教告訴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心, 如何來認識自己心上面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要從自己的內心著手。

文章:心清明了, 才能解決種種問題

長期以來, 我們都是在為自己的一個小我在忙碌, 因此自己的生命就會變得非常局限、瑣碎, 甚至變得非常地無聊, 沒有意義。 我們每個人內心當中都有很多的痛苦, 這些痛苦, 是因為煩惱引發的, 貪欲引發的。

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有煩惱, 所以對客觀外境不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判斷, 總覺得, 容易發生同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對立起來,

發生矛盾, 關係緊張。

我們在認識外在的時候, 我們自己內心的狀態是不是非常平靜、非常祥和?沒有起伏、非常自在?內心所出現的都是一個非常明瞭、清明、圓滿的狀態?這樣的話, 我們對外在的事情和問題才能夠瞭解、分析、辨別清楚。

否則的話, 自己內心有起伏, 內心在動盪, 內心是無明狀態, 再好的外在的境界來到我們的面前, 都會變成模糊不清, 都會變成動態的狀態。 就猶如一面鏡子一樣, 鏡子上面蒙了很多的灰塵, 外在再好的境界, 再漂亮的鮮花, 再好的衣服, 水果等等, 在鏡子裡頭所反映出來的都是模糊的狀態, 都是一個不好的表現。

反過來說, 如果是一面非常乾淨的, 非常透明的鏡子, 那麼你外在是一個什麼境界, 外在是一樣什麼東西, 在鏡子裡頭的反映是了了分明, 清清楚楚, 能夠還其本來面目, 也就是不會被迷惑了。 所以我們內心裡面有迷惑、迷茫、問題, 就是有煩惱起作用。 這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佛教告訴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心,

如何來認識自己心上面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要從自己的內心著手。 因為人跟人都是一樣的——眾生平等。 所謂“眾生平等”, 就是說你的問題, 也有可能會成為我的問題。

因為你的問題, 你有問題, 那麼你做了很多事情, 就會影響到你周邊的人, 周邊的人再會影響到自己周邊的人, 就會影響到我們, 息息相關嘛。 那麼現在解決這個問題, 就必須要能夠靠懂得如何來解決這樣問題的人, 他告訴我們怎麼解決, 那麼我們才能夠得到解決。

也就是說, 問題出現的時候, 我們要去認識它究竟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內在的也有, 外在的也有。

外在的怎麼講呢?比如說:一個資料、一個指標弄錯了、抄錯了、計算錯了, 或者說, 汽車的一個零部件沒有安裝好,

可能他馬馬虎虎, 這個有問題。 但是這問題跟他的能力有關係——他也可能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他弄錯了;也有可能他有這個能力, 他不用心, 搞錯了。

他為什麼會不用心呢?他也不想說自己不用心, 他用不上心。 他不知道怎麼用心。 他今天的心就迷糊。 今天的心就搞不清怎麼回事, 所以做錯事、說錯話, 導致虧損, 導致很多問題的發生, 很多問題的出現。 然後呢?再影響到更多的人、影響到自己的單位……

如果我們老認為這個問題是別人的, 我們這種認識和態度, 就會有問題。 也就是說, 我們在一個單位裡頭發生的問題, 我們主管老認為說:“這是我們下面人的問題, 不是自己的問題”, 就會有問題。 反過來說, 我們在單位裡邊,如果問題的出現,老認為說“這是別人的問題,這是領導的問題”,這本身也是會有問題!

比如說:我們下面的人發生問題,就說明我們管理不善,我們教導無方,所以下面才會辦錯事,才會馬虎。他為什麼會這樣呢?說明他內心當中有情緒在發生,內心裡邊的這些情緒發生以後,導致了結果的失敗,結果的失誤。

我們常常就需要更加關心自己下面的人的想法,下面人的訴求,下面人的情緒。如果我們僅僅在外在去要求說:一定要怎麼做!怎麼做才對?一天要做多少?要幹幾個小時的活?要完成多少指標!?這個是不夠的。這個僅僅是一個工作指標,一個硬性的規定。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更多的情況下要在內心當中去找根源,尤其是要在自己的內心當中去找原因。因為外在的境界會在變,我們人也是會變。他今天做錯了,不等於說他明天也會做錯;今天做對了,也不等於說你明天就不會做錯。

所以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不能很執著。就不能很固定說:這個人就是不好!這個人做的事情肯定就會發生問題。都是在於人的教育、引導、管理以及我們對他的關心,那麼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單單從這件事情上面就能夠聯想到很多的事情,聯想到很多不瞭解的領域,應該要怎麼辦?

——摘自2007年學誠法師在北京大學企業家成長高層論壇上的講座《信仰與人生》

我們在單位裡邊,如果問題的出現,老認為說“這是別人的問題,這是領導的問題”,這本身也是會有問題!

比如說:我們下面的人發生問題,就說明我們管理不善,我們教導無方,所以下面才會辦錯事,才會馬虎。他為什麼會這樣呢?說明他內心當中有情緒在發生,內心裡邊的這些情緒發生以後,導致了結果的失敗,結果的失誤。

我們常常就需要更加關心自己下面的人的想法,下面人的訴求,下面人的情緒。如果我們僅僅在外在去要求說:一定要怎麼做!怎麼做才對?一天要做多少?要幹幾個小時的活?要完成多少指標!?這個是不夠的。這個僅僅是一個工作指標,一個硬性的規定。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更多的情況下要在內心當中去找根源,尤其是要在自己的內心當中去找原因。因為外在的境界會在變,我們人也是會變。他今天做錯了,不等於說他明天也會做錯;今天做對了,也不等於說你明天就不會做錯。

所以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不能很執著。就不能很固定說:這個人就是不好!這個人做的事情肯定就會發生問題。都是在於人的教育、引導、管理以及我們對他的關心,那麼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單單從這件事情上面就能夠聯想到很多的事情,聯想到很多不瞭解的領域,應該要怎麼辦?

——摘自2007年學誠法師在北京大學企業家成長高層論壇上的講座《信仰與人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