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楊偉民談去產能:“不能只記住目標,而忘記了改革”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3月18日在京舉行。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會上就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表看法。 他表示, 理解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把握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當中的兩個大邏輯。

楊偉民介紹, 第一個邏輯是中國經濟運行當中出現的短期問題, 深刻的根源是重大的結構性失衡, 第二個邏輯是這些重大的結構性失衡, 根本原因是體制機制障礙, 使市場沒有充分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政府沒有更好的發揮應有的作用。

他舉例稱, 關於第一個邏輯, 實體經濟的結構性供需失衡是我們當前一個重大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產能過剩, 一方面供給不足。 、

對於產能過剩的原因, 他表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時候, 需求結構是一種面向低端消費以及出口需求和投資需求為主的結構。 現在的供給體系和這種需求結構相適應, 產能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體、低價格, 低品質, 低端消費及國際市場和投資需求。 但是現在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比如說從消費來看, 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擴大, 中高端的消費需求迅速擴大:原來那些低端產品, 低質的消費品的產能就變成了過剩產能。

他認為, 更深刻的變化是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消費需求減少:2012年以來,

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快速減少, 五年累計減少了將近1800萬人。 這樣原來面向這些人口的住房、汽車、家電、食品的消費也就減少了。 這反映在總量上, 消費的增長沒有原來那麼快。

“如果誤把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消費減少看作是週期性的需求不足, 從而刺激總需求, 不僅不會解決結構性問題, 反而會加劇產能過剩。 從出口需求和投資需求來看, 也都存在這些新的變化。 ”

楊偉民表示, 關於第二個邏輯, 就是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追根溯源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 市場還沒有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政府在配置資源中的影響力過大, 所以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

解決這種重大的結構性失衡。

他表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 雖然全面深化改革以來, 中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但是在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直接配置方面, 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落實需要進一步到位。

楊偉民表示, 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深化有兩個含義, 一個是範圍和任務的拓展, 從去年“三去一降一補”變成今年的“三去一降一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四個方面。 另一方面, 深化的含義是手段要深化, 要更多的用市場化、法制化的手段, 用改革的辦法。 比如就去產能而言, 不僅要盯著去產能進行目標管理,

更要研究採取市場化的手段去實現。 “不能只記住目標, 而忘記了改革。 ”他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