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在石柱上塗鴉的都是元朝瓦匠,你說這個地方咋不讓考古專家迷戀?

在新樂一帶, 當地節氣的變化與農曆十分吻合。 尤其是在芒種, 這兩天正好就是小麥熟透的時候, 節氣與實際情況完全一致。 古老的曆法為何如此神奇?這不能不提到一個人, 這就是伏羲。 被尊為人文始祖的伏羲, 據史書記載曾在新樂何家莊一帶生活, 並在此創下了農曆曆法。 新樂長壽街道的何家莊村, 也因為村東的伏羲台, 而廣為人知。


“徒何族”形成的村莊

2006年4月的一天, 在距離新樂城區北十裡的何家莊附近的田野裡,

考古專家一臉興奮, 用沾滿泥土的手給時任新樂市文物管理所所長的相振穩打電話:“老相, 你要找的伏羲, 我們給挖出來了!”

儘管事情過了六年多, 但在67歲的相振穩的口中, 仿佛這件事就發生在昨天那麼清晰。 “他們說的伏羲, 實際上就是一些當地百姓司空見慣了的彩陶片。 之前我給他們打過招呼, 一定要告訴我。 ”

這次發掘, 是國務院批准的“南水北調”工程的前期考古發掘。 在考古專家們的眼中, 何家莊附近應該是一個曾經的新石器時代的人類聚集點。

果不其然, 這次考古發掘, 共清理出灰坑97座, 房址1座, 墓葬3座, 馬坑1座;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骨角器、青銅器、鐵器等約300件;遺存分屬新石器時代、夏商時期、西周晚期、戰國晚期和金代。

專家考證, 何家莊一帶出土的新石器文物性質屬西陰文化。 西陰文化發源于山西河南山西交界地區, 鼎盛時期, 整個中原均受西陰文化影響。 這些文物的出現, 也證明上古時期, 何家莊一帶的確發展到了相當的文明。

為何在上古時期, 何家莊一帶會有人類繁衍生息?

何家莊, 距離省會40公里。 現有人口5000多人, 在附近也算是一個大村。 如今的何家莊, 一片平原。 但在古時, 這裡卻是河水潺潺, 水草豐茂的寶地, 是當時人類所“宜居”的地方。 就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 何家莊村邊北的金水河, 從西北到東南, 常年流水。

至於何家莊的名字, 許多村中的老人都說不上來。 以姓氏命名?何家莊村中並無何姓百姓,

相反以李、韓等姓氏人口居多。 根據相振穩的考證, 何家莊村的先人為“徒何族”, 也就是北朝時期的鮮卑族, 來到這裡定居下來, 為了讓子孫後世牢記族名, 故將村子命名為徒何莊, 後將“徒”字去掉, 名為何家莊。 而“徒何”, 就是先秦時期的屠河方國, 在中央政權設置郡縣時, 因“屠”字不雅, 改“屠”為“徒”。 在歷史錯訛中, 有時寫作“徒何”。

也正是基於何家莊這裡水草豐茂的優勢地理環境, 至少在上古時期, 這裡就已經有人類居住。 而且這裡, 還生活著一位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 舉足輕重的人物, 這就是伏羲。

在何家莊村東, 就是聞名海內外的伏羲台。

從上古走來的伏羲台

“新樂何家莊, 有廟祀伏羲。 傳聞太昊氏, 降生始於斯。

表以畫卦台, 浴以洗兒池。 朱草昭瑞應, 紅光耀淪漪。 ……佃魚傳結網, 嫁娶制儷衣。 書契肇篆隸, 掛畫開文辭。 ……迄今羲臺上, 煜爍明朝羲。 詠歌資考證, 驥附前賢詩。 ”這是清光緒年間(1875年)文人趙文濂寫的詩。

秋收後的田野, 黃土裸露, 望之甚遠。 從何家莊向東望去, 有一片綠柳如茵的所在, 隱約其中的是一處處飛簷斗拱如同宮殿般的建築。 這裡就是伏羲台, 在當地也被稱之為人祖廟。

據相振穩介紹,伏羲台是新石器時期的古遺跡,距今已經有78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帝嚳巡遊此土,見伏羲之聖跡,集四方之民而化導養育之故。而築台修廟以祀之”。也就是說,在帝嚳時期開始,就已經在伏羲臺上祭祀人祖伏羲氏。

“自古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盤古是一個神話傳說,但伏羲卻是真有其人。據考證,伏羲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東夷部落的傑出首領,為三皇之首。7800多年前誕生于古之成紀(今甘肅天水),長於新市(今河北新樂),在位l15年,傳15世,死後葬于陳(今河南淮陽)。

新樂是伏羲生長、生活的地方,伏羲台就是一個見證。

伏羲台,實際上就是一個土台。伏羲台由上下三層用當地夾沙好土羅疊堆集而成, 總高度9.2米。最底層的第一層台高2.9米,第二層台高2米,最上邊的第三層台高4.19米,南北長53米,東西最寬處23.8米,最窄處17.9米,呈不等邊八角形,名八卦台,又稱伏羲畫卦台。

50年代初期伏羲台周圍還存有人工夯土城牆高4米,上寬3米,下寬8米,城牆長1200米。城牆南邊有影背高4米,上厚1.5米,下厚4米,長15米。至今伏羲臺北側還留有夯土層遺跡。

萬曆版本的《新樂縣誌》載:“羲台在縣(今承安鋪)西十五裡,碑字剝落,不可睹視(年代久遠),有城見《魏書》,今城廢,遺址屹然。其台高一丈八尺,東西闊十五丈有奇,南北長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廟,旭日初生,紅光照映,獨先後複繞浴水,稻田錯列,誠一方勝概也。

伏羲台前古跡多

現在我們看到的伏羲台,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分佈在一條中軸線上。該廟中軸線上的所有建築均建在高5米的夯土臺上,並在臺上築台逐層增高,形成高低錯落重點突出的平面佈局,從南至北依次為山門、六佐殿、龍師殿、寢宮。 這些建築已經過了歷代重修。

伏羲臺上保存九通明清時期重修伏羲台廟碑,這些碑刻分佈在二層臺上六佐殿北側,八卦台南十八級臺階兩側。這些碑刻大多是重修伏羲台記碑。

根據伏羲台周圍裸露大量的商周時期的磚瓦等建築構件,經河北省文物專家考證,伏羲台龍師殿、寢宮、六佐殿始建于商周。元大德五年(1301年)對六佐殿進行了維修。

在伏羲台下,至今還能看到當年的土牆痕跡。在這些殘垣斷壁中,一些古代的瓦當碎片隨處可見。“你看,這塊瓦片說不準就是商周時期的。”相振穩隨意用腳踢出一塊碎瓦說。在伏羲台還曾經出土過一些石斧、石鐮、骨刀等文物,及伏羲台的地層、地貌都證明了伏羲台是新石器時期的遺址。

六佐殿應該是伏羲臺上年代最久的完整的建築了。根據史料記載,六佐殿(原名十王殿)始建于商周,元大德五年曾進行大規模維修,現存梁架大部分是元代或元代以前的遺物。

在六佐殿中,有四根金簷柱,據介紹是用當地黃山之石斧鑿而成的,石柱表面很是粗糙,顯示出一種粗獷的古樸之美。在前簷西簷的石柱子上,陰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瓦劉三”字樣。據相振穩說,當年工匠的這一無心之作,無意間也給了後人一個精喜。建築專家對六佐殿評價:其獨特之處在於正脊的花飾突破了北方建築特色,其表現手法既非官方之作,又有民間古樸大方之氣質,實乃罕見。

龍師殿和寢宮,都在1994年在其原址複建而成。龍師殿,是伏羲台的核心。這裡的八卦台,是後人為紀念伏羲始創八卦而修建,此台是整個伏羲城的制高點。台形似八角,寓意八卦八方。這裡其他建築和各種圖形也都蘊含著神秘的八卦含義,就連前殿前二株古柏亦有陰陽之分,無不叫人稱奇。在伏羲台的東部,還有為傳說中伏羲氏的母親華胥所建的廟。

葫蘆頭的美麗傳說

新樂有“羲皇聖裡”之說。伏羲台,就是伏羲的家。

在清代順治十四年,新樂知縣林華皖為伏羲台題記中提到的新樂邑南五裡許,有碑作隸古字雲“羲皇聖裡”之碑。碑立在大道五裡鋪,是去伏羲台的路口處,立碑時間大約在唐至元代之間。碑刻有:由碑以北行十裡,丘陵四起,周遭若城,城中有臺階以六十四方,以八為伏羲畫卦台、臺端璃頭殿角,複道離宮,高居遠覽,西依太行,東臨河水,心目所及,與時無盡……提醒過往行人,參拜“羲皇聖裡”,還能欣賞人祖廟景觀。

羲台曉日、浴河流紅、羲台芳草(剌兒草)這些都是新樂古代八景的內容。除了伏羲臺上的宏偉建築,葫蘆頭、浴兒池和金水河也是這些美景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何家莊的東北部,也就是伏羲台的土臺北側,如今是一片茂密的樹林。樹林期間隱約能看到一條河溝,這就是金水河。金水河,原名“浴河”,也叫做湧泉溝。河水的發源地是位於新樂西北十五裡的中同村。這裡曾經有“二畝泉水”,也被稱之為“中同蓮花池”。河水自此綿延而下,流入浴兒池,繞過伏羲台,最終注入大沙河。

越過樹林,就在金水河的河邊,也有一土台,名叫葫蘆頭。葫蘆頭下有一如今種滿了紅薯的土坑,這就是浴兒池。傳說,當年洪水滔天,伏羲女媧兄妹藏身葫蘆,漂流到葫蘆頭,才躲過了洪水的災難。後來,二人以漁獵為生,尊天意結為夫妻,剩下一個肉蛋,伏羲用池邊菅草刺開,出現了男女嬰兒,後又用池水洗浴,血將池水染紅,並長流不止,於是便有了浴河流紅之說,後人便稱這一水池為浴兒池。

更值得一提的是,金水河是在伏羲氏在世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開挖的我國最早的人工灌渠之一,在那個時期就開始改水患變水利,開挖四十餘裡的人工灌渠,改旱田為水澆地,是我國水利史上和農業史上的一大創舉。

或許,也正是有此豐沃的水脈,何家莊的先民們才能在這裡富足而生,繁衍生息。

繁華的伏羲廟會

如今的伏羲台,早成為了重要的旅遊景點。其中,最為熱鬧的還是每年農曆三月十八的伏羲廟會。

伏羲廟會,或許是最古老的廟會了。這個廟會之前一致被稱之為何家莊廟會,但根據不少學者的考察,認為實際上這一廟會來源於對伏羲的祭祀。據說,農曆三月十八是伏羲的生日,也有說是伏羲的祭日。但肯定的是,當地人每年都在這一天來紀念伏羲。

傳說,祭祀時人們總是撒上一把泥土,日久天長,黃土堆積如山,形成了這個大土台。帝嚳來後,便借土台而築台修廟。於是便有了伏羲台,便有了人祖廟,而隨著前來進香的人越來越多,便形成了廟會。隨著伏羲的子孫越來越多,到商周時期,就形成了相當規模的人祖廟會。

據《新樂縣誌》記載,伏羲廟會,可謂是一方盛事。屆時“四方以香火至者,踵接肩摩” (明萬曆本),“新市一百有八村之人,牽車牛,治粢黍,赴羲台”,而且“不惟新市之人,即遠邇鄰封彼都人士,咸轂擊肩摩而駢臻焉”(康熙本)。而且這種盛大的祭典活動,完全來自民間,歷代官府只是屆時“縣官止具香楮一謁”而已,不過是應景為之,遠不及拜祭城隍、土地、八臘、關帝諸神仙那樣的盛典。直到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知縣趙一經才規定了官府對伏羲的祀典。

民間更有傳說,當年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也曾來自趕過人祖廟會,乾隆也曾前來拜祭。

如今,新樂市政府更是利用伏羲的影響力,成功舉辦了五屆伏羲文化節,每一屆都吸引到了全國各地的學者前來。而旨在將伏羲文化弘揚光大的伏羲文化產業園項目,也已有了初步規劃,相信未來一個規模宏大的伏羲文化產業園將出現在何家莊的東側。

■手記

中華民族從這裡走來

“中華民族從這裡走來”,看到伏羲台前公路上豎著的這個牌子,眼前一亮。

翻閱資料,發現早在多年前,中科院院士、著名地理學家吳傳鈞先生就說過:在中國,只有三個地方有“本領”做伏羲的文章,而新樂的題材最為豐富,但是開發卻落在了後面……

伏羲台和伏羲文化,賦予了新樂、石家莊市、河北省一份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人類的祖先在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華夏文明,亙古成為一個民族朝拜的聖地,伏羲女媧的後裔們,無論走多遠,無論在何處,都始終不忘中華民族這個根。

據說,常有千里迢迢,甚至來自國外的友人來自虔誠的拜祭。羲皇子孫不僅在燕趙,更在世界每一個角落。

正是有了這些“硬體”材料,才讓喊出這句話的人心裡有了底氣。敢想敢幹,才有收穫。如今,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伏羲文化的建設,伏羲產業園也在計畫之中,這些正是可喜之處。

專欄 ·閒聊

謙在說

關乎歷史、人文、思想的本土自媒體

閱讀一本書,瞭解一座城。

據相振穩介紹,伏羲台是新石器時期的古遺跡,距今已經有78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帝嚳巡遊此土,見伏羲之聖跡,集四方之民而化導養育之故。而築台修廟以祀之”。也就是說,在帝嚳時期開始,就已經在伏羲臺上祭祀人祖伏羲氏。

“自古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盤古是一個神話傳說,但伏羲卻是真有其人。據考證,伏羲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東夷部落的傑出首領,為三皇之首。7800多年前誕生于古之成紀(今甘肅天水),長於新市(今河北新樂),在位l15年,傳15世,死後葬于陳(今河南淮陽)。

新樂是伏羲生長、生活的地方,伏羲台就是一個見證。

伏羲台,實際上就是一個土台。伏羲台由上下三層用當地夾沙好土羅疊堆集而成, 總高度9.2米。最底層的第一層台高2.9米,第二層台高2米,最上邊的第三層台高4.19米,南北長53米,東西最寬處23.8米,最窄處17.9米,呈不等邊八角形,名八卦台,又稱伏羲畫卦台。

50年代初期伏羲台周圍還存有人工夯土城牆高4米,上寬3米,下寬8米,城牆長1200米。城牆南邊有影背高4米,上厚1.5米,下厚4米,長15米。至今伏羲臺北側還留有夯土層遺跡。

萬曆版本的《新樂縣誌》載:“羲台在縣(今承安鋪)西十五裡,碑字剝落,不可睹視(年代久遠),有城見《魏書》,今城廢,遺址屹然。其台高一丈八尺,東西闊十五丈有奇,南北長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廟,旭日初生,紅光照映,獨先後複繞浴水,稻田錯列,誠一方勝概也。

伏羲台前古跡多

現在我們看到的伏羲台,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分佈在一條中軸線上。該廟中軸線上的所有建築均建在高5米的夯土臺上,並在臺上築台逐層增高,形成高低錯落重點突出的平面佈局,從南至北依次為山門、六佐殿、龍師殿、寢宮。 這些建築已經過了歷代重修。

伏羲臺上保存九通明清時期重修伏羲台廟碑,這些碑刻分佈在二層臺上六佐殿北側,八卦台南十八級臺階兩側。這些碑刻大多是重修伏羲台記碑。

根據伏羲台周圍裸露大量的商周時期的磚瓦等建築構件,經河北省文物專家考證,伏羲台龍師殿、寢宮、六佐殿始建于商周。元大德五年(1301年)對六佐殿進行了維修。

在伏羲台下,至今還能看到當年的土牆痕跡。在這些殘垣斷壁中,一些古代的瓦當碎片隨處可見。“你看,這塊瓦片說不準就是商周時期的。”相振穩隨意用腳踢出一塊碎瓦說。在伏羲台還曾經出土過一些石斧、石鐮、骨刀等文物,及伏羲台的地層、地貌都證明了伏羲台是新石器時期的遺址。

六佐殿應該是伏羲臺上年代最久的完整的建築了。根據史料記載,六佐殿(原名十王殿)始建于商周,元大德五年曾進行大規模維修,現存梁架大部分是元代或元代以前的遺物。

在六佐殿中,有四根金簷柱,據介紹是用當地黃山之石斧鑿而成的,石柱表面很是粗糙,顯示出一種粗獷的古樸之美。在前簷西簷的石柱子上,陰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瓦劉三”字樣。據相振穩說,當年工匠的這一無心之作,無意間也給了後人一個精喜。建築專家對六佐殿評價:其獨特之處在於正脊的花飾突破了北方建築特色,其表現手法既非官方之作,又有民間古樸大方之氣質,實乃罕見。

龍師殿和寢宮,都在1994年在其原址複建而成。龍師殿,是伏羲台的核心。這裡的八卦台,是後人為紀念伏羲始創八卦而修建,此台是整個伏羲城的制高點。台形似八角,寓意八卦八方。這裡其他建築和各種圖形也都蘊含著神秘的八卦含義,就連前殿前二株古柏亦有陰陽之分,無不叫人稱奇。在伏羲台的東部,還有為傳說中伏羲氏的母親華胥所建的廟。

葫蘆頭的美麗傳說

新樂有“羲皇聖裡”之說。伏羲台,就是伏羲的家。

在清代順治十四年,新樂知縣林華皖為伏羲台題記中提到的新樂邑南五裡許,有碑作隸古字雲“羲皇聖裡”之碑。碑立在大道五裡鋪,是去伏羲台的路口處,立碑時間大約在唐至元代之間。碑刻有:由碑以北行十裡,丘陵四起,周遭若城,城中有臺階以六十四方,以八為伏羲畫卦台、臺端璃頭殿角,複道離宮,高居遠覽,西依太行,東臨河水,心目所及,與時無盡……提醒過往行人,參拜“羲皇聖裡”,還能欣賞人祖廟景觀。

羲台曉日、浴河流紅、羲台芳草(剌兒草)這些都是新樂古代八景的內容。除了伏羲臺上的宏偉建築,葫蘆頭、浴兒池和金水河也是這些美景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何家莊的東北部,也就是伏羲台的土臺北側,如今是一片茂密的樹林。樹林期間隱約能看到一條河溝,這就是金水河。金水河,原名“浴河”,也叫做湧泉溝。河水的發源地是位於新樂西北十五裡的中同村。這裡曾經有“二畝泉水”,也被稱之為“中同蓮花池”。河水自此綿延而下,流入浴兒池,繞過伏羲台,最終注入大沙河。

越過樹林,就在金水河的河邊,也有一土台,名叫葫蘆頭。葫蘆頭下有一如今種滿了紅薯的土坑,這就是浴兒池。傳說,當年洪水滔天,伏羲女媧兄妹藏身葫蘆,漂流到葫蘆頭,才躲過了洪水的災難。後來,二人以漁獵為生,尊天意結為夫妻,剩下一個肉蛋,伏羲用池邊菅草刺開,出現了男女嬰兒,後又用池水洗浴,血將池水染紅,並長流不止,於是便有了浴河流紅之說,後人便稱這一水池為浴兒池。

更值得一提的是,金水河是在伏羲氏在世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開挖的我國最早的人工灌渠之一,在那個時期就開始改水患變水利,開挖四十餘裡的人工灌渠,改旱田為水澆地,是我國水利史上和農業史上的一大創舉。

或許,也正是有此豐沃的水脈,何家莊的先民們才能在這裡富足而生,繁衍生息。

繁華的伏羲廟會

如今的伏羲台,早成為了重要的旅遊景點。其中,最為熱鬧的還是每年農曆三月十八的伏羲廟會。

伏羲廟會,或許是最古老的廟會了。這個廟會之前一致被稱之為何家莊廟會,但根據不少學者的考察,認為實際上這一廟會來源於對伏羲的祭祀。據說,農曆三月十八是伏羲的生日,也有說是伏羲的祭日。但肯定的是,當地人每年都在這一天來紀念伏羲。

傳說,祭祀時人們總是撒上一把泥土,日久天長,黃土堆積如山,形成了這個大土台。帝嚳來後,便借土台而築台修廟。於是便有了伏羲台,便有了人祖廟,而隨著前來進香的人越來越多,便形成了廟會。隨著伏羲的子孫越來越多,到商周時期,就形成了相當規模的人祖廟會。

據《新樂縣誌》記載,伏羲廟會,可謂是一方盛事。屆時“四方以香火至者,踵接肩摩” (明萬曆本),“新市一百有八村之人,牽車牛,治粢黍,赴羲台”,而且“不惟新市之人,即遠邇鄰封彼都人士,咸轂擊肩摩而駢臻焉”(康熙本)。而且這種盛大的祭典活動,完全來自民間,歷代官府只是屆時“縣官止具香楮一謁”而已,不過是應景為之,遠不及拜祭城隍、土地、八臘、關帝諸神仙那樣的盛典。直到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知縣趙一經才規定了官府對伏羲的祀典。

民間更有傳說,當年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也曾來自趕過人祖廟會,乾隆也曾前來拜祭。

如今,新樂市政府更是利用伏羲的影響力,成功舉辦了五屆伏羲文化節,每一屆都吸引到了全國各地的學者前來。而旨在將伏羲文化弘揚光大的伏羲文化產業園項目,也已有了初步規劃,相信未來一個規模宏大的伏羲文化產業園將出現在何家莊的東側。

■手記

中華民族從這裡走來

“中華民族從這裡走來”,看到伏羲台前公路上豎著的這個牌子,眼前一亮。

翻閱資料,發現早在多年前,中科院院士、著名地理學家吳傳鈞先生就說過:在中國,只有三個地方有“本領”做伏羲的文章,而新樂的題材最為豐富,但是開發卻落在了後面……

伏羲台和伏羲文化,賦予了新樂、石家莊市、河北省一份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人類的祖先在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華夏文明,亙古成為一個民族朝拜的聖地,伏羲女媧的後裔們,無論走多遠,無論在何處,都始終不忘中華民族這個根。

據說,常有千里迢迢,甚至來自國外的友人來自虔誠的拜祭。羲皇子孫不僅在燕趙,更在世界每一個角落。

正是有了這些“硬體”材料,才讓喊出這句話的人心裡有了底氣。敢想敢幹,才有收穫。如今,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伏羲文化的建設,伏羲產業園也在計畫之中,這些正是可喜之處。

專欄 ·閒聊

謙在說

關乎歷史、人文、思想的本土自媒體

閱讀一本書,瞭解一座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