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把握好“守”和“變”的關係

——二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 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 這些年, 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日益加深,

追溯文化源流, 矚望文化振興,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得了很大進展。 但同時, 也出現了諸如復古泥古、重表像輕實質、庸俗化功利化等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是要把握好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和“變”的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基本方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世代傳承積澱, 又在不斷推陳出新中賡續綿延。 “兩創”方針與我們黨宣導的“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等一脈相承、一以貫之, 同時又結合新的時代要求作出了新的理論概括, 是我們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開關, 也是新形勢下處理“守”和“變”關係的科學指南。

“兩創”方針與“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各有側重、相輔相成, 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其中, “二為”方向深刻回答了文化發展的目標方向問題, “雙百”“兩創”方針深刻回答了文化發展的路徑方法問題, 三者都是管根本、管長遠的, 集中體現了我們党對文化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

怎樣“守”和怎樣“變”, 歸結起來就是, “揚棄繼承、轉化創新”。 揚棄繼承, 就是尊重文化發展規律, 堅持不忘本根、辯證取捨, 有鑒別地加以對待,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守住中華文化本根, 傳承中華文化基因。 只有揚棄繼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才能充分挖掘, 價值才能充分顯現,

生命力才會充分激發。 轉化創新, 就是著眼服務當代、面向未來, 堅持古為今用、守正開新,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 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 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充分弘揚, 為今人所取、為今人所用。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只有適應深刻變化的時代和日新月異的中國, 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文化支撐。 因此, 無論是繼承還是創新傳統文化, 都要突出實踐標準, 主要看能不能解決今天中國的問題和需求, 能不能回應時代的課題和挑戰, 能不能轉化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財富。 只有通過揚棄繼承、轉化創新,
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的文化, 有利於助推社會發展的文化, 有利於培育時代精神和時代新人的文化。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 必須打牢“一個基礎”、抓好“四個融入”。 “一個基礎”, 就是做好研究梳理這項基礎工作, 萃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精華。 利用比較充裕的物質資源、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 摸清我們的文化家底, 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 在浩瀚的文化遺產中把那些具有代表性、富有當代價值的文化內容挖掘出來, 使其中的精華閃亮起來, 而不是重複搞規模浩大、大而全的古籍編纂工作。 “四個融入”, 就是融入國民教育,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始終,

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進入課堂教學和教材體系;融入道德建設,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資源, 進行合乎時代精神的闡發運用, 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將其納入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全過程, 培育積極健康的社會風尚;融入文化創造, 加強對傳統文學藝術的扶持, 積極發展民族民間文化, 從傳統文化中提煉題材、激發靈感、汲取養分, 使當代文藝創作具有更加鮮明的中國風格;融入生產生活, 強化實踐養成, 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融入到人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 弘揚中國傳統建築美學, 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宣言)

(宣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