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南京大學藏宋拓孤本王羲之墨蹟摹本《大觀帖》亮相

南京大學藏宋拓孤本王羲之墨蹟摹本《大觀帖》首度公開展示。 申冉 攝

中新網南京5月16日電 (記者 申冉)5月16日, 為慶祝南京大學115周年校慶,

“褚墨留真——南京大學藏金石拓片展”在該校美術館開幕。 展品中的宋拓孤本《大觀帖》, 為中國書法大家王羲之的墨蹟摹本, 系1934年南京大學接受美國傳教士福開森捐贈後的首度公開展示。

據介紹, 本次展覽展品從南京大學博物館珍藏的兩萬多件中國歷代金石拓片中精選出百餘件進行展覽。

展覽主要分為7個部分, 分別是金石輝映、南京碑銘、蜀中畫像、法書經典、昭陵六駿、墓誌紋飾以及宋拓《大觀帖》等冊頁。 展品風格多樣, 蔚為大觀, 部分拓片的原石已有損毀, 只能靠拓片窺其全貌, 更顯彌足珍貴。

部分拓片的原石已有損毀, 只能靠拓片窺其全貌, 更顯彌足珍貴。 申冉 攝

據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介紹, 百年名校南京大學在文物收藏和研究方面源遠流長。 自20世紀20年代起, 歷經幾代專家學者苦心經營, 目前學校共珍藏兩萬餘件中國歷代金石拓片,

大部分是南京大學前身之一、民國金陵大學的舊藏, 其中尤以金陵大學創辦人、美國傳教士福開森和晚清金石名家端方的捐贈最為珍貴。

據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曉春介紹, “福開森捐贈的宋拓孤本《大觀帖》第六卷殘本(即椎場殘本), 為書法家王羲之墨蹟摹本, 已是海內孤本, 亦是傳世碑拓中的真品, 被譽為‘古代刻帖第一精品’。 ”

楊曉春告訴記者, “根據貼上題跋可知, 此帖在明代收藏於江南一帶, 乾隆年間為翁方綱所得, 後為同治帝師、大學士祁祁寯藻所得, 其間被諸多文壇名家過目賞閱、留下批註。 庚子之役後,此帖流入北京琉璃廠,1930年,福開森以不流入異域為條件自古董商處購得,1934年捐給當時的金陵大學。此次展出不僅是南京大學接受捐贈後的首次現真容,也是這件國寶百餘年來流轉藏家之手後的首度公開展示。”

“該帖的無價之處在於:每頁貼的天地頭和左右隔書部分書寫下的大量考證和眉批,貼後附錄的明清以來董其昌、王稺登、王世貞、張謇等文壇名家留下的大量題跋,以及全貼鈐有‘晉觀堂’、‘翁方綱印’等近百方藏印。”據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徐興無品評,該帖不僅可欣賞王羲之墨蹟,更可看到中國明清以來諸多書法大家的墨寶,可謂中國書法史的一份重要資料。

拓片歷史悠久,藝術價值極高。據介紹,金石拓本,藉助中國獨有的椎拓技藝,以極輕盈之紙張,極簡明之黑白對比,展現青銅器、石刻等古代文物的風韻,加之印章和題跋,形成一種全新的藝術品。因此,金石拓片也成為了金石學研究的主要物件,並推動中國傳統文物,藝術品的鑒賞和研究。

據悉,本次展覽由南京大學主辦,南京大學博物館承辦,展出時間將持續到26日。(完)

庚子之役後,此帖流入北京琉璃廠,1930年,福開森以不流入異域為條件自古董商處購得,1934年捐給當時的金陵大學。此次展出不僅是南京大學接受捐贈後的首次現真容,也是這件國寶百餘年來流轉藏家之手後的首度公開展示。”

“該帖的無價之處在於:每頁貼的天地頭和左右隔書部分書寫下的大量考證和眉批,貼後附錄的明清以來董其昌、王稺登、王世貞、張謇等文壇名家留下的大量題跋,以及全貼鈐有‘晉觀堂’、‘翁方綱印’等近百方藏印。”據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徐興無品評,該帖不僅可欣賞王羲之墨蹟,更可看到中國明清以來諸多書法大家的墨寶,可謂中國書法史的一份重要資料。

拓片歷史悠久,藝術價值極高。據介紹,金石拓本,藉助中國獨有的椎拓技藝,以極輕盈之紙張,極簡明之黑白對比,展現青銅器、石刻等古代文物的風韻,加之印章和題跋,形成一種全新的藝術品。因此,金石拓片也成為了金石學研究的主要物件,並推動中國傳統文物,藝術品的鑒賞和研究。

據悉,本次展覽由南京大學主辦,南京大學博物館承辦,展出時間將持續到26日。(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