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臨川四夢》後,《長生殿》巡演首站又選廣州

蔡正仁飾演唐明皇、張靜嫻飾演楊貴妃

6月8日至11日, 上海昆劇團全本《長生殿》將在廣州大劇院上演, 四晚連台還原50折“曲中巨擘”。

這是繼去年6月, 上昆《臨川四夢》在廣州首度“合體”後, 上昆再度將全本《長生殿》全國巡演的首站放在廣州。

日前, 廣州日報記者獨家專訪了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和張靜嫻, 兩位年過七旬的藝術家將擔綱《長生殿》第三本《馬嵬驚變》。 他們對去年《臨川四夢》在廣州演出的盛況念念不忘, “昆曲在廣州受到如此歡迎, 終歸是因為廣州觀眾的文化修養高。 ”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素芹

在原著上做“減法”, “新舊”吻合

廣州日報:《長生殿》被譽為“中國戲曲鴻篇巨制”, 改編時遵循了什麼樣的原則?

張靜嫻:洪昇的《長生殿》歷時10年創作完成, 共50出折子戲, 全部演完要十幾天。 全本《長生殿》在舞臺上消失了300年, 我們從原著中選了43出摺子, 將其中的內容壓縮成36出,

每個晚上9出戲。 一個晚上一本戲, 分四晚演完。 頭一本《釵盒情定》、第二本《霓裳羽衣》、第三本《馬嵬驚變》、第四本《月宮重圓》。

改編的原則是濃縮精煉, 不改動, 都是在洪昇原詞的基礎上做減法, 都是原有摺子裡的內容, 可以說是最接近原著的。 以前經常演的《長生殿》的折子戲, 最多的也就是十幾出。 我們將原著的摺子“捏”出來進行整理、挖掘, 每本都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摺子是我們新排的。 比如:第一本裡的春睡、獻發、複召, 第二本裡的聞樂, 第三本裡的密誓是演得較少的, 還有冥追。

廣州日報:這樣的挖掘是不是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蔡正仁:對, 通過排練《長生殿》, 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就是把過去沒有見到的但在昆曲史上有文本的,

可以挖掘出來進行排練, 新排出來, 給人感覺和我們保留下來的經典的折子戲是完全吻合的, 它的精髓仍在。 可以參照這個方式, 挖掘、復活很多精彩的傳統戲。

有些人看昆曲只知道傳統的, 其實新排戲也有很多。 比如《臨川四夢》, 我們帶了四本戲, 其中真正算是從小跟老師學的也不多, 比如《牡丹亭》有55場戲, 但老師教過的只有十幾場。 《邯鄲記》、《南柯記》都是我們自己在傳統的基礎上排出來的。

廣州日報:10年前, 為什麼想到要創排全本《長生殿》?

蔡正仁:在60多年的昆曲生涯中, 我一直想在有生之年, 讓全本《長生殿》在舞臺上體現出來, 這是我念念不忘的願望。 雖然我已經77歲了, 基本上不會演了。 但是這次來廣州, 我下定決心:哪怕在臺上出洋相,

我也要演, 也要唱。 看看我這個師妹, 也已經過70歲了。

張靜嫻:全力以赴, 這是我們自己跟自己的挑戰。

廣州日報:據說全本《長生殿》已演出超過100場了, 這次複排有什麼新變化?

張靜嫻:要重新打磨。 在第一次演出的時候就充實了新鮮的血液, 隊伍從演員到樂隊都年輕化了。 有些演員還演過摺子, 有些是一點都不會的。 學習排練的過程也是蠻辛苦的。 我們從春節後就開始排練了。

蔡正仁:這也是一個傳承的過程。

五班三代行當齊全, 才能將全本《長生殿》搬上舞臺

廣州日報:同為“明清傳奇三巨著”, 相對於《牡丹亭》、《桃花扇》而言, 《長生殿》在舞臺上演得較少, 為什麼?

張靜嫻:因為《長生殿》規模最大, 場面最恢宏。 這個戲考驗一個劇團的綜合實力,

文戲武戲要兼備, 行當一定要齊全。 這次是上昆有史以來抬出的最強陣容, 有老中青昆曲五班三代人。

蔡正仁:從《長生殿》的主要人物來看, 閨門旦中, 楊貴妃這個角色最難演, 要求雍容華貴, 唐明皇又是昆曲小生行當中號稱大官生的重頭戲。 找出這麼一對演員來演真的很困難。 全本《長生殿》根據劇情、時空的轉換, 安排了四個楊貴妃、四個唐明皇、四個高力士, 充分展現了上昆的綜合實力。

廣州日報:連臺本戲, 在演員的配置上如何體現各自的優點?

張靜嫻:演員配置, 第一組華麗漂亮, 選了形象很好的倪徐浩、羅晨雪;第二組歌舞性強, 要成熟一點的, 黎安和沈昳麗就很合適;第三組是大喜大悲的高潮戲, 《長生殿》中最驚心動魄的一本,對情感的把控要求很高,就我們這些老師來演;第四組以唱功為主,選擇了在唱腔上有優勢的衛立和餘彬。這樣的組合能突出演員在各方面的優點。當然,我們的武戲也很精彩火爆好看。

廣州日報:記得去年的《臨川四夢》只用了一堂景,今年的《長生殿》在舞美上有什麼講究?

張靜嫻:今年基本上也是一堂景,在燈光等技術上做處理,不要聲光電,戲曲講究寫意,用劇情和表演來吸引觀眾。

廣州日報:《長生殿》不是才子佳人戲,在表演上有什麼差異?

蔡正仁:老夫少妻跟才子佳人,在處理上有很多不同。這兩個人物的很多側面,能在全本中表現出來,有深度、有寬度。劇中唐明皇是畫了鬍子的。在京劇中,唐明皇這個角色可能需要老生來演,昆曲裡則用小生來演,因為這個角色的定位,他風流倜儻、多才多藝,小生畫鬍子,表演上非常豐富。

張靜嫻:楊貴妃這個人物不簡單,她聰明、美麗、追求感情,所謂“情深妒亦真”。劇中有感情起伏,兩人越來越有知音之感,尤其是藝術上的知音。楊貴妃的撒嬌,既有妻子的成分,又有晚輩對長輩的呵求。比如,《絮閣》撒嬌,很有情趣,個人覺得只有在昆曲裡才能體現。小時候不一定能理解,如今才能充分展現對人物理解的深度。摺子只有技術性,看了全本才有深度的瞭解,這也是排全本版的必要性。

巡演首站選在廣州,因為廣州觀眾文化素質高

廣州日報:為什麼昆曲這個地方戲曲能受到這麼多年輕人的追捧?

張靜嫻:可能跟知識界、文化界的審美追求比較一致,吸引了它們。昆曲如此受到歡迎,在於它的文學性和表演的綜合度,文本詩詞化,唱腔委婉優美抒情,演員在手眼身法步方面的手段豐富,尤其是經典劇碼,表演的綜合度很高。

昆曲一直注重培養年輕觀眾,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做“昆曲進校園”始終未中斷過。上昆有昆曲班,這兩年火爆得不得了,很多白領去報班,這在十年前是想不到的。以前看昆曲的多是白髮觀眾,現在多是年輕觀眾,文明又安靜,演員在台上演,能感覺到和觀眾的心心相印。

廣州日報:去年《臨川四夢》在廣州上演,引發了轟動。

張靜嫻:去年我沒來,但是首演當晚我們就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觀眾盛裝出席,我覺得昆曲當得起,這也提醒我們要做得更好。昆曲的主要觀眾在江蘇、浙江,沒想到在廣州也有這樣高的出票率。

蔡正仁:我來過廣州多次,以前來演出覺得廣州人不太看得懂昆曲。去年演《臨川四夢》,我沒有過來但是很牽掛,但聽說首演《牡丹亭》1800個座位坐滿,我一聽吃了一驚。我很興奮、很高興。

去年《臨川四夢》演完,劇院馬上就預訂了今年的《長生殿》。這個戲我們也有6年沒演了,我們就馬上啟動,充實了演職員隊伍。

廣州日報:是什麼原因讓廣州觀眾這麼喜歡看昆曲?

蔡正仁:這個問題在我腦子裡也轉了好幾圈,我就想,到底是廣州這樣的省會城市、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觀眾的文化修養高,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我第一個感覺到的,就是廣州人的文化素質在不斷提高。掏錢買票去看戲,這個是不能作假的。

廣州也是《長生殿》的福地,2010年第九屆中國藝術節,《長生殿》精華版就是在蓓蕾劇院演的,演了2場,當時獲得了文華大獎的第一名。當時廣州就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此次《長生殿》巡演首站在廣州,我們認為也是理所當然的,是完全必然的。

《長生殿》觀賞性、趣味性、藝術性都很強,我們相信此次在廣州也一定能一炮打響。

《長生殿》中最驚心動魄的一本,對情感的把控要求很高,就我們這些老師來演;第四組以唱功為主,選擇了在唱腔上有優勢的衛立和餘彬。這樣的組合能突出演員在各方面的優點。當然,我們的武戲也很精彩火爆好看。

廣州日報:記得去年的《臨川四夢》只用了一堂景,今年的《長生殿》在舞美上有什麼講究?

張靜嫻:今年基本上也是一堂景,在燈光等技術上做處理,不要聲光電,戲曲講究寫意,用劇情和表演來吸引觀眾。

廣州日報:《長生殿》不是才子佳人戲,在表演上有什麼差異?

蔡正仁:老夫少妻跟才子佳人,在處理上有很多不同。這兩個人物的很多側面,能在全本中表現出來,有深度、有寬度。劇中唐明皇是畫了鬍子的。在京劇中,唐明皇這個角色可能需要老生來演,昆曲裡則用小生來演,因為這個角色的定位,他風流倜儻、多才多藝,小生畫鬍子,表演上非常豐富。

張靜嫻:楊貴妃這個人物不簡單,她聰明、美麗、追求感情,所謂“情深妒亦真”。劇中有感情起伏,兩人越來越有知音之感,尤其是藝術上的知音。楊貴妃的撒嬌,既有妻子的成分,又有晚輩對長輩的呵求。比如,《絮閣》撒嬌,很有情趣,個人覺得只有在昆曲裡才能體現。小時候不一定能理解,如今才能充分展現對人物理解的深度。摺子只有技術性,看了全本才有深度的瞭解,這也是排全本版的必要性。

巡演首站選在廣州,因為廣州觀眾文化素質高

廣州日報:為什麼昆曲這個地方戲曲能受到這麼多年輕人的追捧?

張靜嫻:可能跟知識界、文化界的審美追求比較一致,吸引了它們。昆曲如此受到歡迎,在於它的文學性和表演的綜合度,文本詩詞化,唱腔委婉優美抒情,演員在手眼身法步方面的手段豐富,尤其是經典劇碼,表演的綜合度很高。

昆曲一直注重培養年輕觀眾,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做“昆曲進校園”始終未中斷過。上昆有昆曲班,這兩年火爆得不得了,很多白領去報班,這在十年前是想不到的。以前看昆曲的多是白髮觀眾,現在多是年輕觀眾,文明又安靜,演員在台上演,能感覺到和觀眾的心心相印。

廣州日報:去年《臨川四夢》在廣州上演,引發了轟動。

張靜嫻:去年我沒來,但是首演當晚我們就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觀眾盛裝出席,我覺得昆曲當得起,這也提醒我們要做得更好。昆曲的主要觀眾在江蘇、浙江,沒想到在廣州也有這樣高的出票率。

蔡正仁:我來過廣州多次,以前來演出覺得廣州人不太看得懂昆曲。去年演《臨川四夢》,我沒有過來但是很牽掛,但聽說首演《牡丹亭》1800個座位坐滿,我一聽吃了一驚。我很興奮、很高興。

去年《臨川四夢》演完,劇院馬上就預訂了今年的《長生殿》。這個戲我們也有6年沒演了,我們就馬上啟動,充實了演職員隊伍。

廣州日報:是什麼原因讓廣州觀眾這麼喜歡看昆曲?

蔡正仁:這個問題在我腦子裡也轉了好幾圈,我就想,到底是廣州這樣的省會城市、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觀眾的文化修養高,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我第一個感覺到的,就是廣州人的文化素質在不斷提高。掏錢買票去看戲,這個是不能作假的。

廣州也是《長生殿》的福地,2010年第九屆中國藝術節,《長生殿》精華版就是在蓓蕾劇院演的,演了2場,當時獲得了文華大獎的第一名。當時廣州就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此次《長生殿》巡演首站在廣州,我們認為也是理所當然的,是完全必然的。

《長生殿》觀賞性、趣味性、藝術性都很強,我們相信此次在廣州也一定能一炮打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