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王衛敲鐘、順豐上市那天,他可能是世界最悲傷的人!

作者 | 江直豎

來源 | 創業投資家(cytzjia)原創出品

23年前, 陳平和二哥陳東升創辦宅急送;僅10年前還和順豐、申通三分天下, 甚至想收購順豐。

如今順豐上市, 市值達2490億, 王衛身家超千億。

“中國快遞之父”陳平卻被迫出走, 眼睜睜看著宅急送在競爭中被狠狠甩開掉落第二梯隊, 只能獨自感歎:成王敗寇, 時也命也!

「正文」

日本求學被快遞業吸引

1959年陳平出生在湖北天門。 家中他排行老四, 上有一個姐姐和倆哥哥。

他與二哥陳東升相差2歲, 但性格截然相反。 陳東升內斂穩重, 從小就喜看書讀報, 後來考上武漢大學, 成為那時代的“天之驕子”, 30多歲就官至副局級。

陳平則性格外向、飽含激情, 喜歡瞎鼓搗小玩意兒, 1978年就當兵去了。

兄弟間的性格差異, 早期本是互補, 卻為創業中後期埋下隱患。

1990年, 從部隊轉業的陳平, 心中迷茫不安, 不知從哪重新開始。

這時, 二哥陳東升給他指點迷津:去日本學習深造吧,

學學人家怎麼做生意怎麼發展, 錢我來出。

在陳東升的資助下, 已經三十而立的陳平真的踏上去日本求學路。

果然, 這改變了他的一生。

到日本後, 陳東升原是學廣告影視。 沒過多久, 日本的“宅急便”快遞服務將他深深吸引。

便捷、便宜的快遞方式, 讓他感到驚奇:朋友落下的東西, 從東京寄到大阪只要兩天, 而且價格便宜且可支援貨到付款。

“這樣的公司中國還沒有, 如果做一家, 一定很有前景。 ”

他對此著了迷, 在接下來的一兩年裡, 一有空他就跑去“宅急便”的門店“偷師”。 為了創業的第一筆資金, 他和新婚妻子在日本省吃儉用, 連理髮店也不捨得去。

1992年, 鄧小平南巡講話, 讓改革開放再次燃起一把火。 日本國內對中國的開放同樣十分關注,

連續幾日報紙頭版頭條報導處於巨變關口的中國。

“時機到了!”1993年, 陳平放棄在日本安定的機會, 毅然帶著一家老小回國創業。

幾乎同時, 二哥陳東升也放棄公務員鐵飯碗轉而下海經商, 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拍賣公司“嘉德拍賣”, 其後又創辦了泰康人壽。

一開始就是“家族企業”

1994年, 陳平和陳東升各出資25萬元, 創立北京雙臣快遞公司, “北京雙臣, 就是我和我二哥。 ”陳平說。

值得一提的是, 就在這前一年, 香港小夥子王衛向父親借了10萬元, 和幾個小夥伴在廣東順德成立順豐。

雙臣初創時, 陳平是總裁, 二哥陳東升是董事長, 大哥陳顯寶也來任副總裁。 因為二哥已創辦“嘉德拍賣”, 所以雙臣多是陳平在實際運營。

當時有規定, 私人要做快遞, 最少要有3輛車、7個人。 陳平就在街頭張貼招聘廣告招人, 招來4個待業青年, 開始幹了。

那時他們拼命拉單子, 只要能賺錢的都接:幫人接送孩子上學、取衣服、換煤氣罐、送蛋糕、送鮮花、搬家、接送車站的貨物……

除了日常要處理員工跟客戶矛盾、貨品沒及時送達等雞毛蒜皮的小事, 陳平最頭疼的還是資金。

和二哥最初的投的50萬在買3輛車後, 已所剩無幾。

半年後, 他只能通過出讓股權的方式, 向家人、親戚們求資金支援, 公司成為了一個家族企業, 成為日後剪不斷理還亂的根源。

在沒有領路人的中國市場, 陳平又橫衝直撞摸索了一年, 但很多單子就是跑腿的雜活, 不成規模。 既然國內沒人懂, 不如虛心向國外學習。

經過多次商談, 日本長野縣一城株式會社, 向雙臣快遞投資了180萬元, 雙方合資成立“北京雙臣一城快運有限公司”。

這次注資後, 雙臣有了質的飛躍, 開始駛上發展快車道。

10年前還想收購順豐

1997年, 陳平將雙臣主要業務確定為“以企業客戶為主的專案物流”。 不少手機、電腦、汽車廠商陸續成為雙臣大客戶;“宅急送”幾乎成了一些大牌外企的專業運輸隊。 例如, 僅服務雀巢一家, 一個月就可以拿到30多萬元;

1998年, 為快速跑馬圈地, 陳平做出大膽決定:總公司提供少量資金和雙臣這個“品牌”, 在北上廣、瀋陽、成都等全國各地招兵買馬, 迅速成立子公司佔領市場。 這一決定極大解放了雙臣的生產力和影響力, 一時間全國198個雙臣網點如雨後春筍冒出, 業務量飆升;

2002年,陳平引入新一輪4000萬資金,雙臣正式更名“宅急送”。宅急送商標,是一個綠色的、充滿動感的猴子。這也源于陳平的構想: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

2003年,宅急送營業額突破2億;2006年,宅急送營業額達到8億。

那幾年,宅急送與順豐、申通等各有側重,宅急送仍是機構物流為主,順豐則是散戶的小件物流,申通則開始深耕淘寶、電商領域。

他們在業務量與營業額上幾乎平分秋色,差距並沒如今這般大,業內流傳著“南順豐,東申通,北宅急送”說法。

2007年,宅急送營業額創紀錄達歷史最高點13億。現在回過頭看,那一年正是宅急送“倒V”型發展的巔峰點與轉捩點。

沉醉於宅急送傲人成績的同時,陳平被“悶聲發大財”的順豐所震撼。因為王衛從不接受採訪,也不參加行業協會活動,陳平只能從零星資訊中知道順豐。

偶然得知順豐靠小件物流賺得盆滿缽滿,陳平心動南下找到了王衛,甚至提出想收購順豐。不料,比他更強勢的王衛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兩人半點合作也沒談成。

以一己之力推行改革偉業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和順豐聯姻不成,陳平對小件物流仍然難以忘懷。

他開始意識到,小件快遞是個比機構客戶快遞更加廣袤的大草原,利潤和附加值更高,而且數以億計的個人客戶群讓他心動不已。

2008年,陳平調整業務重心,開啟搶佔小件快遞市場的“大躍進”模式。半年多時間,在全國新建網點近3000個,增開地面物流班車線路300多條,新招小件操作人員超6000人。

這次激烈的業務轉型,事後被認為是陳平失去宅急送“統治”地位的導火索:

1怨人:徹底點燃家族企業的內部矛盾

其實早在2002年前,因為陳平一開始的放權和鼓勵,急速擴張的分公司多權力過大,圈地為王,出現總公司“指令不出”,團隊執行力和服務品質下滑現象。

陳平痛定思痛選擇“削藩”,將權力從分公司收回。這一決定當時已引發許多“皇親國戚”不滿,就連大哥陳顯寶都沒有與陳平站統一戰線,上午陳平開會剛說的,下午大哥就推翻……

經歷2年漫長的拉鋸,陳平犧牲掉自己部分股權,終於穩定軍心並成功“削藩”。這次壯舉為宅急送2002年—2007年的高速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帶來“後遺症”:家族內部嫌隙漸生。

到2008年陳平大刀闊斧轉向小件快遞,在資金短缺的重壓下,股東們情緒集中爆發,對陳平已是極為不滿。

2怨天:金融危機中美國投資方撤資,上市也黃了

儘管受到股東們質疑與為難,但陳平一開始躊躇滿志,因為他自認手中握有資本。

2008年5月,宅急送與美國華平投資簽訂協定,計畫引入戰略投資3億。誰知僅3個月後,山呼海嘯般的金融危機席捲華爾街,美國華平宣佈放棄投資!

這讓陳平徹底傻眼了。要知道,他之所以敢豪賭“大躍進”,就是因這3億!

現在3億說沒就沒了,已經拉長的戰線怎麼收?而且,因為華平的撤退,原本打算這兩年上市的計畫被打亂,別說上市了,公司怎麼活下來都是問題。

更邪乎的是,原本以為不是問題的小件快遞的政府批文在最後關卡,竟被攔了下來,這意味著宅急送未能取得相關業務的經營權。

空有一身抱負的陳平,在這一連串的打擊中,迅速敗下陣來。

事後回想,他在當時主導的“小件革命”若能成型,對宅急送是大有裨益的。

快遞專家趙小敏就曾感歎,陳平在快遞領域的操盤能力位居行業前列,“他當時力推改革的方向從現在來看沒有問題,只是時機不佳和執行不如人意”。

3怨己:一力難扭轉乾坤

從外界評價看,陳平是個有抱負,並敢於實踐的人,同時卻不如二哥般沉穩冷靜,長袖善舞。

在以一己之力推行“小件快遞”業務時,對他獨斷專行的不服之聲從未斷絕,可他並未及時解決這樣的矛盾。

在與各方的博弈中,他甚少借力,如孤膽英雄般想要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奈何失了天時人和,功敗垂成。

2008年末,多方壓力下,陳平以“身體不適”為由離開宅急送,大哥陳顯寶接替陳平主持工作,不久就宣佈全面收縮戰線,幾乎推翻陳平此前佈局。

關於他在知天命之年“忍痛”離開宅急送,一說是,兩位哥哥陳東升與陳顯寶從頭到尾都不贊成他的改革宏圖,最後“逼宮”使其離開;一說是,陳平自己感到心力交瘁,自動請辭。

孰是孰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陳平還是沒能帶領宅急送攀上中國快遞最高峰。

“我是家族企業的掌門人,但我不是這個家族的掌門人。所有成功的家族企業一定是這個家族的掌門人,在家族裡有很高的權威感。”陳平曾懊惱地說。

在長期的家族掣肘中,陳平沒有擁有如王衛在順豐“說一不二”的統治地位。讓宅急送在內部博弈中,消耗掉不少精力與少了些遠見、魄力。

對於電商業務和小件配送兩大趨勢擁抱不夠迅速,讓宅急送被順豐等同行迅速超越、甩開。

馬雲投了7000萬仍無力回天

告別宅急送以後,陳平不是沒想過東山再起。

2009年,他自主創立了“星晨急便”,主攻他看好的小件物流領域、電商方向。

得知他出山創辦新的快遞企業,馬雲甚至第一時間送來7000萬元的投資資金。

只是,有了自主權,有了資金,有了明確方向,陳平卻沒有了逆襲的時機了。

他想要殺入的電商領域,早已被順豐和“四通一達”(申通中通圓通匯通和韻達)瓜分殆盡,要想再分一杯羹是難上加難。

而且就在這時,他與公司董事會的溝通再次出現問題,導致在收購另一家企業“鑫飛鴻”的最後關頭,仍然失敗。

投資1.2億的星辰急便,寄託了他翻盤和超越的願景,最終卻像背了太多心願的流星,太沉太重一閃而過了。

2015年,陳平也曾短暫回歸過宅急送,短短一年後仍然黯然離職。

經過多元化戰略折騰、高層變動與戰略失誤的宅急送,只能眼睜睜看著老對手順豐、四通一達紛紛上市,而自己只能退居中國快遞業第二梯隊,上市定在遙遠的2019年。

著名評論人、華商韜略作者張軍智評論道:陳平的結局本不該如此。他是一個願意為夢想獻身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曾累到心臟病突發而緊急送醫,康復後卻依然如故;他被認為是業內最善待員工的老闆,重新創業後,有上千舊部從全國四面八方回應而來……

“我不管是不是第一大股東,我往往在利益面前,基本上都是以犧牲自己為前提,這可能就是大家說的理想主義者都是這樣。就是說只要這個理想你不讓我破滅,在這些利益問題上我都可以讓步。”在談及自己兩次離開創辦的企業時,陳平心酸地說,自己的讓步都沒有換取最好的回報。

如果,結局真的不該如此,又是什麼導致了“已經如此”呢?

資料參考:

華商韜略:《王衛敲鐘、順豐上市那天,他可能是世界最悲傷的人》

廣州青年報:《陳平:“宅急送”克隆出來的神話》

中國新聞網:《把日本的宅急便搬到中國陳平:我是個送貨的》

經濟參考報:《宅急送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陳平二進宮失敗》

業務量飆升;

2002年,陳平引入新一輪4000萬資金,雙臣正式更名“宅急送”。宅急送商標,是一個綠色的、充滿動感的猴子。這也源于陳平的構想: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

2003年,宅急送營業額突破2億;2006年,宅急送營業額達到8億。

那幾年,宅急送與順豐、申通等各有側重,宅急送仍是機構物流為主,順豐則是散戶的小件物流,申通則開始深耕淘寶、電商領域。

他們在業務量與營業額上幾乎平分秋色,差距並沒如今這般大,業內流傳著“南順豐,東申通,北宅急送”說法。

2007年,宅急送營業額創紀錄達歷史最高點13億。現在回過頭看,那一年正是宅急送“倒V”型發展的巔峰點與轉捩點。

沉醉於宅急送傲人成績的同時,陳平被“悶聲發大財”的順豐所震撼。因為王衛從不接受採訪,也不參加行業協會活動,陳平只能從零星資訊中知道順豐。

偶然得知順豐靠小件物流賺得盆滿缽滿,陳平心動南下找到了王衛,甚至提出想收購順豐。不料,比他更強勢的王衛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兩人半點合作也沒談成。

以一己之力推行改革偉業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和順豐聯姻不成,陳平對小件物流仍然難以忘懷。

他開始意識到,小件快遞是個比機構客戶快遞更加廣袤的大草原,利潤和附加值更高,而且數以億計的個人客戶群讓他心動不已。

2008年,陳平調整業務重心,開啟搶佔小件快遞市場的“大躍進”模式。半年多時間,在全國新建網點近3000個,增開地面物流班車線路300多條,新招小件操作人員超6000人。

這次激烈的業務轉型,事後被認為是陳平失去宅急送“統治”地位的導火索:

1怨人:徹底點燃家族企業的內部矛盾

其實早在2002年前,因為陳平一開始的放權和鼓勵,急速擴張的分公司多權力過大,圈地為王,出現總公司“指令不出”,團隊執行力和服務品質下滑現象。

陳平痛定思痛選擇“削藩”,將權力從分公司收回。這一決定當時已引發許多“皇親國戚”不滿,就連大哥陳顯寶都沒有與陳平站統一戰線,上午陳平開會剛說的,下午大哥就推翻……

經歷2年漫長的拉鋸,陳平犧牲掉自己部分股權,終於穩定軍心並成功“削藩”。這次壯舉為宅急送2002年—2007年的高速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帶來“後遺症”:家族內部嫌隙漸生。

到2008年陳平大刀闊斧轉向小件快遞,在資金短缺的重壓下,股東們情緒集中爆發,對陳平已是極為不滿。

2怨天:金融危機中美國投資方撤資,上市也黃了

儘管受到股東們質疑與為難,但陳平一開始躊躇滿志,因為他自認手中握有資本。

2008年5月,宅急送與美國華平投資簽訂協定,計畫引入戰略投資3億。誰知僅3個月後,山呼海嘯般的金融危機席捲華爾街,美國華平宣佈放棄投資!

這讓陳平徹底傻眼了。要知道,他之所以敢豪賭“大躍進”,就是因這3億!

現在3億說沒就沒了,已經拉長的戰線怎麼收?而且,因為華平的撤退,原本打算這兩年上市的計畫被打亂,別說上市了,公司怎麼活下來都是問題。

更邪乎的是,原本以為不是問題的小件快遞的政府批文在最後關卡,竟被攔了下來,這意味著宅急送未能取得相關業務的經營權。

空有一身抱負的陳平,在這一連串的打擊中,迅速敗下陣來。

事後回想,他在當時主導的“小件革命”若能成型,對宅急送是大有裨益的。

快遞專家趙小敏就曾感歎,陳平在快遞領域的操盤能力位居行業前列,“他當時力推改革的方向從現在來看沒有問題,只是時機不佳和執行不如人意”。

3怨己:一力難扭轉乾坤

從外界評價看,陳平是個有抱負,並敢於實踐的人,同時卻不如二哥般沉穩冷靜,長袖善舞。

在以一己之力推行“小件快遞”業務時,對他獨斷專行的不服之聲從未斷絕,可他並未及時解決這樣的矛盾。

在與各方的博弈中,他甚少借力,如孤膽英雄般想要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奈何失了天時人和,功敗垂成。

2008年末,多方壓力下,陳平以“身體不適”為由離開宅急送,大哥陳顯寶接替陳平主持工作,不久就宣佈全面收縮戰線,幾乎推翻陳平此前佈局。

關於他在知天命之年“忍痛”離開宅急送,一說是,兩位哥哥陳東升與陳顯寶從頭到尾都不贊成他的改革宏圖,最後“逼宮”使其離開;一說是,陳平自己感到心力交瘁,自動請辭。

孰是孰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陳平還是沒能帶領宅急送攀上中國快遞最高峰。

“我是家族企業的掌門人,但我不是這個家族的掌門人。所有成功的家族企業一定是這個家族的掌門人,在家族裡有很高的權威感。”陳平曾懊惱地說。

在長期的家族掣肘中,陳平沒有擁有如王衛在順豐“說一不二”的統治地位。讓宅急送在內部博弈中,消耗掉不少精力與少了些遠見、魄力。

對於電商業務和小件配送兩大趨勢擁抱不夠迅速,讓宅急送被順豐等同行迅速超越、甩開。

馬雲投了7000萬仍無力回天

告別宅急送以後,陳平不是沒想過東山再起。

2009年,他自主創立了“星晨急便”,主攻他看好的小件物流領域、電商方向。

得知他出山創辦新的快遞企業,馬雲甚至第一時間送來7000萬元的投資資金。

只是,有了自主權,有了資金,有了明確方向,陳平卻沒有了逆襲的時機了。

他想要殺入的電商領域,早已被順豐和“四通一達”(申通中通圓通匯通和韻達)瓜分殆盡,要想再分一杯羹是難上加難。

而且就在這時,他與公司董事會的溝通再次出現問題,導致在收購另一家企業“鑫飛鴻”的最後關頭,仍然失敗。

投資1.2億的星辰急便,寄託了他翻盤和超越的願景,最終卻像背了太多心願的流星,太沉太重一閃而過了。

2015年,陳平也曾短暫回歸過宅急送,短短一年後仍然黯然離職。

經過多元化戰略折騰、高層變動與戰略失誤的宅急送,只能眼睜睜看著老對手順豐、四通一達紛紛上市,而自己只能退居中國快遞業第二梯隊,上市定在遙遠的2019年。

著名評論人、華商韜略作者張軍智評論道:陳平的結局本不該如此。他是一個願意為夢想獻身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曾累到心臟病突發而緊急送醫,康復後卻依然如故;他被認為是業內最善待員工的老闆,重新創業後,有上千舊部從全國四面八方回應而來……

“我不管是不是第一大股東,我往往在利益面前,基本上都是以犧牲自己為前提,這可能就是大家說的理想主義者都是這樣。就是說只要這個理想你不讓我破滅,在這些利益問題上我都可以讓步。”在談及自己兩次離開創辦的企業時,陳平心酸地說,自己的讓步都沒有換取最好的回報。

如果,結局真的不該如此,又是什麼導致了“已經如此”呢?

資料參考:

華商韜略:《王衛敲鐘、順豐上市那天,他可能是世界最悲傷的人》

廣州青年報:《陳平:“宅急送”克隆出來的神話》

中國新聞網:《把日本的宅急便搬到中國陳平:我是個送貨的》

經濟參考報:《宅急送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陳平二進宮失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