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麥論解盤:不安氛圍持續發酵 週三後會逐日明朗

滬市上證指數週一成交額降低到1583億元, 麥氏理論採用10及20日均量線高峰值統計比較分別降低到59.33%及62.64%, 22天持續縮量形成的萎縮特徵演變,

說明市場資金退潮的速度與頻率比較高。 10及20日均量線分別降到1830及1943億元仍比日成交額大, 說明降低的幅度還不夠, 仍具有再度壓縮的動作, 至於要壓縮到何種程度呢?有三個主要的判斷依據如下:

一、依據區域的縮量進行橫向特徵比較, 直到區域縮量停止再縮量為止, 初步是10日均量線穩定後向上交叉20日均量線, 增量特徵出現後才可以確認,倘若還是無法增量也會在時間週期自然迴圈運行認下完成低位量週期;

二、依據量潮的時間週期特徵解讀, 例如從4月11日縮量形成“斷層量”後持續縮量目前運行22天, 以橫向週期的區域量演變特徵觀察, 20天后再10~20天, 尤其是進入第二個週期的20天, 即使再弱化也會進入時間週期的完成而穩定;

三、比較前期均量線縮量特徵觀察, 例如2月8日20日均量線1639億元後見低反轉, 比較前面週期也降低到1542億元, 這個階段是否也會如此?作為近期不斷縮量後的論證比較, 最關鍵是採用TAPI值的比較, 前段週期還有19%的比率空間有待再壓縮, 從4月14日拐頭下移至今未見明顯回升, 還有待市場的回暖。

週一的縮量市場總會在事後找到很多理由解釋為何縮量的原因, 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其實不必在意, 只要採取整體量潮解讀結果還是一樣, 趨勢量潮的演繹最終結果還是如此。 比較滬深300指數特徵, 或上證180及50指數的不同週期狀況觀察, 可以清楚看到主要樣本股呈現明顯的籌碼有效鎖定狀況, 但指數的演變卻有高低不同的變動,

最大差別在於上證50在上週五拔高而漲的突兀表現。 採取保險及銀行板塊中的少數幾隻個股可以拉高指數, 但就整體盤勢而言通常會有兩個結果:一是市場認同齊齊跟上造就後來的啟動走高;其次是市場不認同形成唱獨角戲最終落寞收場。

究竟會是那一種狀況演繹的可能性為大呢?市場總是認為A股市是政策市, 最終還是會回到政策主導的演變中來運行。 從上市公司總資產比較, 國資委持有的上市公司資產比重確實非常高, 他們的一舉一動難免會引起市場的關注與矚目, 但不能總是偏向單一板塊發力, 如果無法做到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拉拔股市, 最後結果還是功虧一簣。

麥氏理論認為上證指數均量線及均價線趨勢有三個問題必須注意:

1、在10日均量線及均價線尚未有效扭轉改變以前, 不能輕易認為會跌深而反彈, 反而要注意在10日均線沒有“突破、越過、站穩”之前, 隨時會再跌破低點;

2、價格的連環壓低形態演變說明價格的破壞性會一環接一環, 需要時間週期的修復, 時間整理不足就不會輕易翻越前面的破位壓力, 其中20日均線是最大的阻力, 當更大週期如40/60及120日均線都形成跌勢時, 還是要等待自然迴圈壓低後才有改變的出現;

3、麥氏理論雙保險指標指標中的20KD雖然跌到20°以下, 在20日均線下跌趨勢沒改變以前20°不會站穩, 即使翻揚都必須注意後面更大的破壞助跌。 10MACD也一樣有這個特徵, 一旦在擴大下跌會形成量價與指標明顯背離特徵,

這個時候才會進入更明顯的“跌深反彈”, 未來3~5天是一個短週期演變, 5~8天是更大週期改變。

作者簡介:

作者本名陳少川, 筆名麥克, 匿名笑笑人生, 祖籍廣東省潮安縣, 1960年生於馬來西亞, 80年赴台求學, 87年接觸期貨, 89年轉戰臺灣股票市場, 熱愛證券投資行業, 將它當成自己終身事業追求, 兢兢業業、勤勤懇懇, 孜孜不倦, 認真踏實經營, 專研各種市場分析理論至今超過27年, 創立麥氏量潮分析理論。

本文來源財富動力網, 未經財富動力網書面授權, 禁止轉載, 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合作請聯繫:周先生(020-6621837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