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西王母之山——涇川回山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水不在深, 有龍則靈”。 回山雖無泰山之高大, 華山之險峻, 峨眉之靈秀, 但它左帶涇水, 右繞汭河, 在正前方看有埃及金字塔之形貌;側觀呈猛虎棲臥之象, 又有蒼龍吟溪之勢。 登臨山巔有乘龍遙天之感。 回山歷史悠久, 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等人間君主親臨拜訪, 皆因拜謁一個人, 她就是中華女性人文先祖之一的西王母。

“西王母之山”周穆王姬滿題。

早在中華文明誕生之始, 西王母就連同她的那個神秘國度, 與中原文化形同手足卻又涇渭分明, 直至最後, 他們相互交融, 難分你我, 西王母成為一個人、神、國、巫、俗雜糅的複雜綜合體, 並與中原文明合一, 構成東西兩儀, 陰陽互補, 父育母養, 血肉相連的民俗文化共同體。 要認識西王母, 必須從五個方面去瞭解學習, 即民族西王母、神話西王母、道教西王母、民俗西王母、文學藝術西王母, 簡稱“西王母五論”。

根據《山海經》、《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記載:“西王母其狀如人, 豹尾虎齒而善嘯, 蓬發戴勝”。 而事實上這是戴著面具的西王母。 虎齒蓬發是面具, 豹尾是皮衣, 這與後來中原歷代皇帝服飾多以動物皮毛、羽毛或以動物圖案如華夏圖騰“龍”作為其特權的衣冠標飾是一樣的。

道教典籍載:西王母姓楊名回, 所以她所居住的山叫“回山”, 屋叫“回屋”。

涇川回山王母宮始建于漢武帝元封元年(西元110年), 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漢樂府以《上之回》作為專題來詠唱漢武帝在涇川(古稱涇州)祭祀西王母的史實。 唐人沈佺期在《上之回》中寫到:制書下關右, 天子問回中。 壇墠經過遠, 威儀侍從雄。 黃麾搖晝日, 青幰曳松風。 回望甘泉道, 龍山隱漢宮。 生動地描寫了漢武帝當年西會王母的宏大場面。 王母宮毀于清同治年間的兵豩戰亂中, 僅剩的建築在民國年間被當地住軍拆毀殆盡。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 西王母確有其人, 代有其人。 歷史學家吳晗明確指出:西王母是西元前3000年左右活動在陝甘高原一帶戎或西戎的別名。 戎族其實是西部諸多古代民族的先祖和總稱。 所以聞一多先生說:西王母是中華民族的總先妣。

西王母大殿於1992年農曆7月18日在西漢元封年間始建的王母宮遺址上重建, 1994年農曆九月十二日竣工, 建築工程費用180多萬元, 其中大部分由臺灣松山慈惠堂及信眾捐資。

《漢武帝內轉》載:西王母“年可三十許。 修短得中, 天姿掩靄, 容顏絕世”。 西王母騎虎, 反映了西王母古部族的圖騰象徵。

西王母大殿精美的壁畫(劉文君畫)。

西王母廟會始于宋開寶元年(西元968年), 至今已舉辦了1049屆。 每年農曆3日20日,涇川及周邊省、市、縣信眾超10萬之數,前來回山祈福納祥。而且一年比一年聲勢浩大。

宋開寶元年,王母宮由於年久失修,棟宇毀壞。時任涇州刺史、清河公張鐸複鎮涇州時主持重修了王母宮。碑文由四朝元老、翰林學士承旨八坐刑部尚書知制誥陶穀撰文,大書法家上官佖書丹,記載了有關西王母最珍貴的文史資料。

“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碑高2.83米,寬0.86米,960字,是國內倖存的記載西王母史跡和祖廟最早的碑刻。陶谷碑不僅是書法寶庫中的瑰寶,而且在文學、史學方面都有極高的價值。

王母宮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由涇州刺史抱嶷主持建造,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王母宮石窟因開鑿在王母宮山下的石崖上,故而被叫作“王母宮石窟”。石窟應該與王母宮沒有多大的因果關係。

東王公也叫木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玉皇大帝。東王公原指上古時期統治東方的君主的概括。商周後由於人們對天帝的信仰和崇拜十分廣泛,以為天上有一個天帝主宰著人間的吉凶、禍福,因而把東王公推崇為天帝,把東王公人神化。道教宣稱,“東王公是東華至真之氣所化生,主陽,主父;西王母是西華至妙至氣所生,主陰,主母,世間萬物是由他們倆化生養育”。西王母的歷史演變過程同東王公類同,即她先是戎族的女首領或巫師,後來在明代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的影響下成了主載天界的神,接著又成了至高無上的道教人物。《尓雅》言古中國之外的四方地功能變數名稱“四荒”,四荒之地有國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由此可知西王母先是國名,後才是人名。

東王公大殿從1995年工程開始到1999年8月竣工,其過程極為艱難。臺灣鳳德玉寶殿殿主黃雪香女士和其弟子,還有兩岸著名企業家林年雄先生等出鉅資,會同當地民間善款共同修建,功德大矣!同時經理會鄭志榮、宋鐘鵬、毛昌謀、劉根福、李生林、王立新等人集思廣益、夙夜辛勞,功不可沒!

明代重修王母宮碑載:王母宮自大明立國時重修至今垂二百年,宮宇因日久而頹敗、損毀,本地名人、大老多次計畫整修,但因多種緣故而未能見諸實施。涇州望族太學生呂沂感念父親兄長曾在回山王母宮讀書並完成學業,發動呂氏宗族的父兄、子侄捐出私產若干,以作宣導重修王母宮之用。涇州世家士族及庶民百姓都欣然響應,捐物捐資。是時駐平涼宗藩韓王也慷慨捐資。

重修王母宮工程從正德甲戌(西元1514年)五月上旬到嘉靖壬午(西元1522年),歷經8個春秋。

功成之日,派員持信去蘭州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彭澤撰文刻碑。碑今存于王母宮文管所院內碑牆上。

三清殿。“三清”,即道教尊奉的三位神靈。分別是“元始天尊”又稱“玉清大帝”;“靈寶天尊”又稱“上清大帝”;“道德天尊”又稱“太清大帝”。為道教的最高神。

三清殿於2008年由臺灣松山慈惠堂堂主郭葉子女士和弟子及其兄郭清秀先生按照清代《共成善果冊》中108廟圖複建的。2010年6月30日開光。

瑤池金母殿。瑤池金母就是西王母,又叫金母,金母之君。西王母跟金母是源與流的關係。瑤池金母是在西王母信仰盛行過程中,從西王母神格中逐漸離析出來的、一個更慈祥、更年長的老母親、老奶奶形象。在臺灣西王母信仰中,更偏重於尊奉後者。

2007年,臺灣慈心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謝政達先生在回山拜謁西王母時,認捐90萬人民幣,重修了瑤池金母殿。於2007年8月奠基開工,2009年7月建成開光。

三皇殿。供奉的人文始祖燧人氏,伏義氏,神農氏。

五帝殿。供奉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每年的三月二十日一大早,由民間道樂班子和當地信眾組成的浩浩蕩蕩的取水隊伍都會去瑤池取聖水。

搶頭香。從三月十九日下午4、5點人流開始增多,到晚上11點至淩晨1點達到高潮,整個西王母大殿院內人聲鼎沸、煙霧繚繞、鞭炮齊鳴,火焰竄至2米多高,香爐也被火燒得通紅。

設壇打醮。

農曆三月二十的民俗活動。摔麻鞭,插鋼釺,祛邪祈福。

“老爺”給小孩過關。

民俗歌舞表演

進香的信眾。

摩肩接踵。

人山人海。

85歲的老人,來自蘭州。每年三月二十必來朝拜王母。旁邊的小孩抱著幾把香。一老一小隨處可見。

過廟會,唱大戲必不可少。人們在驕陽下看得如癡如醉。

戲臺小天地;天地小戲臺。

“宮山曉鐘”。為涇川八景之一,亭子建在宮山之巔,站在這裡俯瞰涇川縣城,城區、大雲寺、涇河、汭河一覽無餘。

懸鐘為金代大安鐵鐘,原為山下佛寺遺物。大鐘鑄于金大安三年(西元1211年),鐘高2.5米,口周長4.6米,厚0.13米,重約萬斤。鐘身分5層。第一層和第五層為蓮花圖飾,第二層為“皇帝萬歲、臣佐千秋、國泰民安、法輪常轉”,第三四層為銘文32方,記所供奉的八大菩薩法號、官員、僧人、供養村社名,還有一方梵文文字的銘文。

王母宮道長樊誠和(于2017年古4月8日羽化)

道士韓嗣昇和臺灣無極慈鳳宮信眾。

道士馬高玉。

涇川博物館珍藏的一份珍貴的清代版本的《共成善果冊》,此為清末官員程履豐升任涇州直隸州刺史職,為政一方、政績顯著,意欲重修王母宮,但迫於上級垂涎善款,修葺之事被迫終止,所幸在此次修復回山的募資登記冊前,詳細繪製了清代回山108座廟宇、名勝存毀情況,為後世留下的一個文圖並茂的精美畫冊。

《共成善果冊》上的108座廟宇,每個建築名稱都用紅紙條寫好,貼在旁邊。並注明“毀”或“存”字樣。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這本冊子是解放前由瑤池溝裡最後一個老道――劉芝陽傳給當時只有七、八歲的劉玉林(考古學家,牛角溝“涇川人”化石的發現者),劉玉林此後不久又交給縣博物館才得以保存下來的,委實不可多得。

王母宮山太極圖。由涇川已故畫家郭志遠先生繪製于1961年。右為汭河,左為涇河,此景奧秘只有在高空中俯瞰方可辨識。

涇河、汭河在王母宮山前交匯。

“兩河分開安定驛,一城高枕太平關”。涇河雖不大,但在歷史上卻是名河。唐太宗在涇州大戰薛舉、薛仁杲父子,涇河曾助其一臂之力。此役一勝,遂奠定了大唐基業。於是唐太宗在回山北敕建“五龍廟”,封涇河龍為“龍君”。後有“魏征斬涇河老龍”及“柳毅傳書”的故事。尤其“涇渭分明”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影響深遠。

民俗學家賈芝的題詞。

二天門。這裡既是上回山、謁王母的第二道門,也是走進瑤池的大門,一門關兩景。

2016年9月3日,臺灣松山慈惠堂堂主郭葉子率弟子及經師團、樂師團又一次來王母宮為三清殿修繕完工重開光舉行祈安法會。

縣上領導親切接見郭葉子女士。

有幸和郭葉子女士合影(2016年9月3日)。1990年12月7日,由郭葉子率領的240人的臺北松山慈惠堂第一次叩開了臺灣到涇川王母宮的漫漫朝聖之旅,至今,遍及臺灣全島的上千個朝聖團,成千上萬的女子朝聖者來涇川西王母祖祠尋根謁祖。最多的一天來了12個團隊。

1992年農曆8月16日,黃雪香率30多人的朝聖團第二次來到回屋,跪在王母的造像前拜著、望著、訴說著。這一切好似夢,又不是夢,她和弟子們熱淚盈眶、情不能抑!回到臺灣洗出彩照後,奇跡發生了,從西王母額頭的天眼射出一道彩虹,這是王母顯靈的最好解釋。這張照片不斷發表、出版、印刷、再印刷,累計達數萬張。近二十年來在世界上廣為流傳。1993年9月12日黃雪香和她的弟子捐資12萬元,會同省計委專款10萬元修復了回屋。

樂師奏樂、經師頌經,信眾膜拜。

千里參香為一念。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成千上萬的臺胞跋山涉水,千里尋根,涇川王母宮成了他們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

他們以最虔誠的心來拜謁西王母,同時也以最樸素的方式表達著對西王母的崇敬之情。

應該記住福建省中國旅行社廖東紅先生,他是叩開台胎信眾走進王母宮門扉的先行者。還有林幃玲、雷雅雲、許鳳鶯、張延平等等為王母宮做出巨大貢獻的臺胞們!更應該記住重修回山王母宮經理會首任會長雷發雯,副會長劉映祺、王國棟,理事:樊國亭、宋鐘鵬、劉斌文、李泮生、李生林、張定國、張克亮,幹事:毛昌謀、王喜煥等人,他們都是當地有聲望有影響力的人,其中劉映祺先生是當地研究西王母文化的第一人。現在大部分人都已故去

,但他們的名字和王母宮共存。

2016年農曆7月18日在第四屆海峽兩岸共祭華夏母親(西王母)大典上國民黨副主席林正則向西王母敬獻花籃。

政協甘肅省委員會副主席張景輝敬獻花籃。

著名作家賈平凹、高建群、冀福記、孔令燕、楊海蒂、牛國慶、陳有倉敬獻花籃。

王母宮碑牆。在王母宮山下、文管所院內有一塊很大的碑牆,碑牆上鑲嵌了宋、明、清、民國一些文人墨客、朝中大臣詠頌古涇州和王母宮勝景的一些詩詞和書法作品的碑刻共30多塊

,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文管所後院的“三碑室”珍藏有涇川目前最珍貴的三塊石碑:北魏南石窟之碑、宋陶穀碑、元鎮海之碑。

王母宮馱碑的神獸――贔屭。龍生九子之老六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三山五嶽。

明代的石獅子。

光,石柱,對聯三者完美結合。

瑤池牌坊。瑤池牌坊上的“瑤池”二字及王母宮門匾額上的“王母宮”三字皆為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于右任老先生手書。1942年于右任回靜甯尋訪舅家時途經涇川,登臨回山王母宮,拜謁了西王母,並欣然提筆撰寫了一副楹聯:千年氣接文孫駕;萬里雲開王母宮。

李商隱故居。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開成三年(西元838年)李商隱在涇州進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府署做幕僚。後娶王茂元的女兒王宴媄為妻;稍後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從此仕途坎坷,壯志難酬。但與王氏的愛情卻未曾發生絲毫改變,反而這種患難中的溫馨讓他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經典愛情詩作。如在政治打擊下接到妻子王氏的安慰和勸勉信後,李商隱深受感動,寫下了一首《無題》詩:

照梁初有情,出水舊知名。

裙衩芙蓉小,釵茸翡翠輕。

錦長書鄭重,眉細恨分明。

莫近彈棋局,中心最不平。

李商隱住過的窯洞。大中元年(西元849年

)李商隱隨鄭亞遠赴江西桂海任掌書記。大中三年底,又隨盧宏止到江西武甯節度使府任判官,到大中五年春夏間離職回家後,王氏已病死。賭物思情,悲從中來,他寫下了著名的《錦瑟》以表對亡妻的追念之痛: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淪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還有著名的《夜雨寄北》、《無題》。其中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都成為千古絕唱。

開成三年(西元838年),李商隱赴京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被讒言落選後回到涇州,當他懷著複雜的心情登上雄偉的安定城樓時,心情豁然開朗,遂寫下了不朽的《安定城樓》詩: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之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里重陰非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並覺今朝粉態新。

表達了他雖遭讒言不能實現遠大抱負,卻冰清玉潔,志存高遠,不屑與權貴為伍的高尚情懷。

《穆天子傳》中記述了周穆王駕八駿西巡的史實。周穆王追擊犬戎至涇河上游一帶,在涇川回山瑤池與西王母之邦的酋長進行會晤舉行和談。好客的西王母在瑤池以美酒、蟠桃、歌舞款待了這位東方君主。告別時西王母懷著依依惜別之情唱了一首《白雲謠》:

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裡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複來。

周穆王和唱了《黃竹歌》:

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複而野。

表達了東土和西土兩位君主友好相會,共謀和平的深情厚誼。

後來周穆王因年老和國事繁忙,再也沒有踏上西土之邦。

李商隱著名的詩《瑤池》,就是詠歌了周穆王在瑤池會西王母的事實: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唐人胡曾的《回中》詩,描述了另外一位人間君主漢武帝多次拜謁西王母的史實:

武皇無路及昆丘,

青鳥西沉隴樹秋。

欲問生前躬祀日,

幾煩龍駕到涇州。

夜月亭。“瑤池夜月”乃涇川八景之一。該亭樓始建於明代,後世多有修繕。當年亭是敞開的,每當月夜正中時,月亮可以照入水中,所以叫“夜月亭”。每逢中秋月圓之夜,前來賞月吟詩者絡繹不絕。

“夜月亭”三字為明代大書法家王鐸手跡。兩側楹聯為民國劉世安所撰:流水如有意;孤雲獨去閑。橫額:別有天地。

清人有詩贊曰:

皓月盈盈射錦塘,九天蟾兔飲瓊漿。

蘭波蕩漾濯水魄,玉鏡森沉搖碧蒼。

桃苑春深飛鳳替,瑤池夜靜映蟾妝。

宮巒隱隱汭河北,山紫煙凝不勝涼。

水從石龍嘴裡流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這就是“瑤池聖水”。2008年地震後水位下降,水量已很小了,現在只聞滴嗒之聲。

吉祥樹。

從瑤池拾級而上,路曲徑幽,鳥鳴婉囀。走過鐘亭、靈官廟、子孫宮、攀上李商隱故居、關帝廟,沿上天梯可達回山頂的金母殿、三清殿。

關帝廟。這裡也是民國瑤池溝裡最後一個老道――劉芝陽故居。劉芝陽,山東蓬萊人,曾在吳佩孚部任獨立旅長,後看破紅塵,蓄髮學道。1944年經當局允諾,劉芝陽率徒崔圓慧主持瑤池山。師徒二人勤耕善植,又兼行醫,至1949年解放,共結存小麥45.8石,後報政府擬作舉辦免費醫院基金,再後來縣上決定把糧用於籌建瑤池公園。劉芝陽用行醫所得長期雇用工人2人,率其開山築路、植樹種花,截止1953年在山間修窯莊兩處,丹房一座,還先後建起了洗心池、三孔橋、樓亭、超凡門等,並開荒40餘畝,種植桃、梨、杏、蘋果、核桃、楊、柳、楸、桐、榆、松、柏等樹木7193棵,栽植葡萄300株,牡丹、芍藥等各種花卉應有盡有。

瑤池溝現保存較早的建築“子孫宮”。

門上的舊畫。

民間有關三月二十子孫宮的文頭。

遠離喧囂的鬧市,仿佛置身於另一個世界,讓人留戀往返。

瑤池溝裡的靈官廟。

每天早上總有人或結伴或獨自一人登臨瑤池,尋找精神上的安靜。

洗眼泉。

瑤池廣場。

瑤池勝境。

碧波蕩漾(遊客中心)。

虯龍(瑤池溝的斷崖上)。

明《重修王母宮記》載:王母宮坐落在涇川城西五裡的回山之頂,是祭祀西王母的宮祠,也是遠古傳下來的遺跡。宋代大學士陶秀實(陶谷)著文記述十分詳盡、清楚。山下大道是東南西北往來的交通要衢,古今往來于此的文人墨客都曾登臨遊覽回山勝境,拜謁王母,故以回山、王母為題材寫文吟詩者不可勝數。

三月二十日的蟠桃詩會。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吟詠回山的詩作,此後的2500年間,共有簡文帝蕭綱、張正見、蕭愨、陳子昂、盧照鄰、沈佺期、孟浩然、李白、李賀、李商隱、柳宗元、蘇軾、王安石、司馬光、譚嗣同、于右任等140多位歷代名人歌詠回中。

張懷群先生和他編輯的《回中詩選》。張懷群先生,著名作家、學者、民俗專家。長期致力於西王母文化的研究和推介工作,著作等身、成績斐然。成為海峽兩岸研究西王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張懷群在他的《回中詩選.續集》自序中寫到:

“《回中詩選.續集》共收錄《回中詩選》之外新發現的153位詩人詩詞431首,其中新發現的《上之回》14首,寫涇州王母宮的詩作59首

……”

我相信還有許多詩詞被煙沒在浩如煙海的書冊典籍中,至今未被發現或已遭毀滅。

本篇文字資料大多參考張懷群先生所著的《臺灣――涇川(西王母朝聖之旅20年)》一書。在此向先生表示深深地謝意!

國家級西王母廟會傳承人張學俊先生(于2017年3月8日去世)

靠低保租房子住的農民張學俊從2002年開始 ,或步行或騎自行車用了10年時間跑遍了全縣1466個村莊,調查記錄了以回山西王母廟為主體而又輔射到周邊川原上的298座女神廟的事實,並撰寫了長達10萬字的《涇川女神》文稿,後在別人的資助下成書。使我們感受到了西王母文化的厚重以及她為何久經不衰魅力四射的真正原因。西王母即她所代表的女神集中表現了和平、長壽、母愛、團圓等文化內涵。

我在王母宮拍到的著名作家賈平凹(2016年農曆7月18日)。

瑤池農莊。

瑤池暖泉。

佛道一家。

宮山頂上的漢墓(又說陳平墓)。

宮山頂上的烽火臺。

滄海桑田(二天門處)。

俯瞰王母宮山。經過多少人的不懈努力和默默付出,王母宮已名揚天下。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數以萬計。王母宮現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國家民俗文化重點景區”,“國際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中華西王母祖祠“,“天下王母第一宮”等等。

“逝者如斯未嘗往;後之視昔亦猶今”。

每年農曆3日20日,涇川及周邊省、市、縣信眾超10萬之數,前來回山祈福納祥。而且一年比一年聲勢浩大。

宋開寶元年,王母宮由於年久失修,棟宇毀壞。時任涇州刺史、清河公張鐸複鎮涇州時主持重修了王母宮。碑文由四朝元老、翰林學士承旨八坐刑部尚書知制誥陶穀撰文,大書法家上官佖書丹,記載了有關西王母最珍貴的文史資料。

“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碑高2.83米,寬0.86米,960字,是國內倖存的記載西王母史跡和祖廟最早的碑刻。陶谷碑不僅是書法寶庫中的瑰寶,而且在文學、史學方面都有極高的價值。

王母宮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由涇州刺史抱嶷主持建造,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王母宮石窟因開鑿在王母宮山下的石崖上,故而被叫作“王母宮石窟”。石窟應該與王母宮沒有多大的因果關係。

東王公也叫木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玉皇大帝。東王公原指上古時期統治東方的君主的概括。商周後由於人們對天帝的信仰和崇拜十分廣泛,以為天上有一個天帝主宰著人間的吉凶、禍福,因而把東王公推崇為天帝,把東王公人神化。道教宣稱,“東王公是東華至真之氣所化生,主陽,主父;西王母是西華至妙至氣所生,主陰,主母,世間萬物是由他們倆化生養育”。西王母的歷史演變過程同東王公類同,即她先是戎族的女首領或巫師,後來在明代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的影響下成了主載天界的神,接著又成了至高無上的道教人物。《尓雅》言古中國之外的四方地功能變數名稱“四荒”,四荒之地有國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由此可知西王母先是國名,後才是人名。

東王公大殿從1995年工程開始到1999年8月竣工,其過程極為艱難。臺灣鳳德玉寶殿殿主黃雪香女士和其弟子,還有兩岸著名企業家林年雄先生等出鉅資,會同當地民間善款共同修建,功德大矣!同時經理會鄭志榮、宋鐘鵬、毛昌謀、劉根福、李生林、王立新等人集思廣益、夙夜辛勞,功不可沒!

明代重修王母宮碑載:王母宮自大明立國時重修至今垂二百年,宮宇因日久而頹敗、損毀,本地名人、大老多次計畫整修,但因多種緣故而未能見諸實施。涇州望族太學生呂沂感念父親兄長曾在回山王母宮讀書並完成學業,發動呂氏宗族的父兄、子侄捐出私產若干,以作宣導重修王母宮之用。涇州世家士族及庶民百姓都欣然響應,捐物捐資。是時駐平涼宗藩韓王也慷慨捐資。

重修王母宮工程從正德甲戌(西元1514年)五月上旬到嘉靖壬午(西元1522年),歷經8個春秋。

功成之日,派員持信去蘭州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彭澤撰文刻碑。碑今存于王母宮文管所院內碑牆上。

三清殿。“三清”,即道教尊奉的三位神靈。分別是“元始天尊”又稱“玉清大帝”;“靈寶天尊”又稱“上清大帝”;“道德天尊”又稱“太清大帝”。為道教的最高神。

三清殿於2008年由臺灣松山慈惠堂堂主郭葉子女士和弟子及其兄郭清秀先生按照清代《共成善果冊》中108廟圖複建的。2010年6月30日開光。

瑤池金母殿。瑤池金母就是西王母,又叫金母,金母之君。西王母跟金母是源與流的關係。瑤池金母是在西王母信仰盛行過程中,從西王母神格中逐漸離析出來的、一個更慈祥、更年長的老母親、老奶奶形象。在臺灣西王母信仰中,更偏重於尊奉後者。

2007年,臺灣慈心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謝政達先生在回山拜謁西王母時,認捐90萬人民幣,重修了瑤池金母殿。於2007年8月奠基開工,2009年7月建成開光。

三皇殿。供奉的人文始祖燧人氏,伏義氏,神農氏。

五帝殿。供奉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每年的三月二十日一大早,由民間道樂班子和當地信眾組成的浩浩蕩蕩的取水隊伍都會去瑤池取聖水。

搶頭香。從三月十九日下午4、5點人流開始增多,到晚上11點至淩晨1點達到高潮,整個西王母大殿院內人聲鼎沸、煙霧繚繞、鞭炮齊鳴,火焰竄至2米多高,香爐也被火燒得通紅。

設壇打醮。

農曆三月二十的民俗活動。摔麻鞭,插鋼釺,祛邪祈福。

“老爺”給小孩過關。

民俗歌舞表演

進香的信眾。

摩肩接踵。

人山人海。

85歲的老人,來自蘭州。每年三月二十必來朝拜王母。旁邊的小孩抱著幾把香。一老一小隨處可見。

過廟會,唱大戲必不可少。人們在驕陽下看得如癡如醉。

戲臺小天地;天地小戲臺。

“宮山曉鐘”。為涇川八景之一,亭子建在宮山之巔,站在這裡俯瞰涇川縣城,城區、大雲寺、涇河、汭河一覽無餘。

懸鐘為金代大安鐵鐘,原為山下佛寺遺物。大鐘鑄于金大安三年(西元1211年),鐘高2.5米,口周長4.6米,厚0.13米,重約萬斤。鐘身分5層。第一層和第五層為蓮花圖飾,第二層為“皇帝萬歲、臣佐千秋、國泰民安、法輪常轉”,第三四層為銘文32方,記所供奉的八大菩薩法號、官員、僧人、供養村社名,還有一方梵文文字的銘文。

王母宮道長樊誠和(于2017年古4月8日羽化)

道士韓嗣昇和臺灣無極慈鳳宮信眾。

道士馬高玉。

涇川博物館珍藏的一份珍貴的清代版本的《共成善果冊》,此為清末官員程履豐升任涇州直隸州刺史職,為政一方、政績顯著,意欲重修王母宮,但迫於上級垂涎善款,修葺之事被迫終止,所幸在此次修復回山的募資登記冊前,詳細繪製了清代回山108座廟宇、名勝存毀情況,為後世留下的一個文圖並茂的精美畫冊。

《共成善果冊》上的108座廟宇,每個建築名稱都用紅紙條寫好,貼在旁邊。並注明“毀”或“存”字樣。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這本冊子是解放前由瑤池溝裡最後一個老道――劉芝陽傳給當時只有七、八歲的劉玉林(考古學家,牛角溝“涇川人”化石的發現者),劉玉林此後不久又交給縣博物館才得以保存下來的,委實不可多得。

王母宮山太極圖。由涇川已故畫家郭志遠先生繪製于1961年。右為汭河,左為涇河,此景奧秘只有在高空中俯瞰方可辨識。

涇河、汭河在王母宮山前交匯。

“兩河分開安定驛,一城高枕太平關”。涇河雖不大,但在歷史上卻是名河。唐太宗在涇州大戰薛舉、薛仁杲父子,涇河曾助其一臂之力。此役一勝,遂奠定了大唐基業。於是唐太宗在回山北敕建“五龍廟”,封涇河龍為“龍君”。後有“魏征斬涇河老龍”及“柳毅傳書”的故事。尤其“涇渭分明”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影響深遠。

民俗學家賈芝的題詞。

二天門。這裡既是上回山、謁王母的第二道門,也是走進瑤池的大門,一門關兩景。

2016年9月3日,臺灣松山慈惠堂堂主郭葉子率弟子及經師團、樂師團又一次來王母宮為三清殿修繕完工重開光舉行祈安法會。

縣上領導親切接見郭葉子女士。

有幸和郭葉子女士合影(2016年9月3日)。1990年12月7日,由郭葉子率領的240人的臺北松山慈惠堂第一次叩開了臺灣到涇川王母宮的漫漫朝聖之旅,至今,遍及臺灣全島的上千個朝聖團,成千上萬的女子朝聖者來涇川西王母祖祠尋根謁祖。最多的一天來了12個團隊。

1992年農曆8月16日,黃雪香率30多人的朝聖團第二次來到回屋,跪在王母的造像前拜著、望著、訴說著。這一切好似夢,又不是夢,她和弟子們熱淚盈眶、情不能抑!回到臺灣洗出彩照後,奇跡發生了,從西王母額頭的天眼射出一道彩虹,這是王母顯靈的最好解釋。這張照片不斷發表、出版、印刷、再印刷,累計達數萬張。近二十年來在世界上廣為流傳。1993年9月12日黃雪香和她的弟子捐資12萬元,會同省計委專款10萬元修復了回屋。

樂師奏樂、經師頌經,信眾膜拜。

千里參香為一念。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成千上萬的臺胞跋山涉水,千里尋根,涇川王母宮成了他們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

他們以最虔誠的心來拜謁西王母,同時也以最樸素的方式表達著對西王母的崇敬之情。

應該記住福建省中國旅行社廖東紅先生,他是叩開台胎信眾走進王母宮門扉的先行者。還有林幃玲、雷雅雲、許鳳鶯、張延平等等為王母宮做出巨大貢獻的臺胞們!更應該記住重修回山王母宮經理會首任會長雷發雯,副會長劉映祺、王國棟,理事:樊國亭、宋鐘鵬、劉斌文、李泮生、李生林、張定國、張克亮,幹事:毛昌謀、王喜煥等人,他們都是當地有聲望有影響力的人,其中劉映祺先生是當地研究西王母文化的第一人。現在大部分人都已故去

,但他們的名字和王母宮共存。

2016年農曆7月18日在第四屆海峽兩岸共祭華夏母親(西王母)大典上國民黨副主席林正則向西王母敬獻花籃。

政協甘肅省委員會副主席張景輝敬獻花籃。

著名作家賈平凹、高建群、冀福記、孔令燕、楊海蒂、牛國慶、陳有倉敬獻花籃。

王母宮碑牆。在王母宮山下、文管所院內有一塊很大的碑牆,碑牆上鑲嵌了宋、明、清、民國一些文人墨客、朝中大臣詠頌古涇州和王母宮勝景的一些詩詞和書法作品的碑刻共30多塊

,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文管所後院的“三碑室”珍藏有涇川目前最珍貴的三塊石碑:北魏南石窟之碑、宋陶穀碑、元鎮海之碑。

王母宮馱碑的神獸――贔屭。龍生九子之老六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三山五嶽。

明代的石獅子。

光,石柱,對聯三者完美結合。

瑤池牌坊。瑤池牌坊上的“瑤池”二字及王母宮門匾額上的“王母宮”三字皆為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于右任老先生手書。1942年于右任回靜甯尋訪舅家時途經涇川,登臨回山王母宮,拜謁了西王母,並欣然提筆撰寫了一副楹聯:千年氣接文孫駕;萬里雲開王母宮。

李商隱故居。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開成三年(西元838年)李商隱在涇州進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府署做幕僚。後娶王茂元的女兒王宴媄為妻;稍後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從此仕途坎坷,壯志難酬。但與王氏的愛情卻未曾發生絲毫改變,反而這種患難中的溫馨讓他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經典愛情詩作。如在政治打擊下接到妻子王氏的安慰和勸勉信後,李商隱深受感動,寫下了一首《無題》詩:

照梁初有情,出水舊知名。

裙衩芙蓉小,釵茸翡翠輕。

錦長書鄭重,眉細恨分明。

莫近彈棋局,中心最不平。

李商隱住過的窯洞。大中元年(西元849年

)李商隱隨鄭亞遠赴江西桂海任掌書記。大中三年底,又隨盧宏止到江西武甯節度使府任判官,到大中五年春夏間離職回家後,王氏已病死。賭物思情,悲從中來,他寫下了著名的《錦瑟》以表對亡妻的追念之痛: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淪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還有著名的《夜雨寄北》、《無題》。其中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都成為千古絕唱。

開成三年(西元838年),李商隱赴京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被讒言落選後回到涇州,當他懷著複雜的心情登上雄偉的安定城樓時,心情豁然開朗,遂寫下了不朽的《安定城樓》詩: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之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里重陰非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並覺今朝粉態新。

表達了他雖遭讒言不能實現遠大抱負,卻冰清玉潔,志存高遠,不屑與權貴為伍的高尚情懷。

《穆天子傳》中記述了周穆王駕八駿西巡的史實。周穆王追擊犬戎至涇河上游一帶,在涇川回山瑤池與西王母之邦的酋長進行會晤舉行和談。好客的西王母在瑤池以美酒、蟠桃、歌舞款待了這位東方君主。告別時西王母懷著依依惜別之情唱了一首《白雲謠》:

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裡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複來。

周穆王和唱了《黃竹歌》:

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複而野。

表達了東土和西土兩位君主友好相會,共謀和平的深情厚誼。

後來周穆王因年老和國事繁忙,再也沒有踏上西土之邦。

李商隱著名的詩《瑤池》,就是詠歌了周穆王在瑤池會西王母的事實: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唐人胡曾的《回中》詩,描述了另外一位人間君主漢武帝多次拜謁西王母的史實:

武皇無路及昆丘,

青鳥西沉隴樹秋。

欲問生前躬祀日,

幾煩龍駕到涇州。

夜月亭。“瑤池夜月”乃涇川八景之一。該亭樓始建於明代,後世多有修繕。當年亭是敞開的,每當月夜正中時,月亮可以照入水中,所以叫“夜月亭”。每逢中秋月圓之夜,前來賞月吟詩者絡繹不絕。

“夜月亭”三字為明代大書法家王鐸手跡。兩側楹聯為民國劉世安所撰:流水如有意;孤雲獨去閑。橫額:別有天地。

清人有詩贊曰:

皓月盈盈射錦塘,九天蟾兔飲瓊漿。

蘭波蕩漾濯水魄,玉鏡森沉搖碧蒼。

桃苑春深飛鳳替,瑤池夜靜映蟾妝。

宮巒隱隱汭河北,山紫煙凝不勝涼。

水從石龍嘴裡流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這就是“瑤池聖水”。2008年地震後水位下降,水量已很小了,現在只聞滴嗒之聲。

吉祥樹。

從瑤池拾級而上,路曲徑幽,鳥鳴婉囀。走過鐘亭、靈官廟、子孫宮、攀上李商隱故居、關帝廟,沿上天梯可達回山頂的金母殿、三清殿。

關帝廟。這裡也是民國瑤池溝裡最後一個老道――劉芝陽故居。劉芝陽,山東蓬萊人,曾在吳佩孚部任獨立旅長,後看破紅塵,蓄髮學道。1944年經當局允諾,劉芝陽率徒崔圓慧主持瑤池山。師徒二人勤耕善植,又兼行醫,至1949年解放,共結存小麥45.8石,後報政府擬作舉辦免費醫院基金,再後來縣上決定把糧用於籌建瑤池公園。劉芝陽用行醫所得長期雇用工人2人,率其開山築路、植樹種花,截止1953年在山間修窯莊兩處,丹房一座,還先後建起了洗心池、三孔橋、樓亭、超凡門等,並開荒40餘畝,種植桃、梨、杏、蘋果、核桃、楊、柳、楸、桐、榆、松、柏等樹木7193棵,栽植葡萄300株,牡丹、芍藥等各種花卉應有盡有。

瑤池溝現保存較早的建築“子孫宮”。

門上的舊畫。

民間有關三月二十子孫宮的文頭。

遠離喧囂的鬧市,仿佛置身於另一個世界,讓人留戀往返。

瑤池溝裡的靈官廟。

每天早上總有人或結伴或獨自一人登臨瑤池,尋找精神上的安靜。

洗眼泉。

瑤池廣場。

瑤池勝境。

碧波蕩漾(遊客中心)。

虯龍(瑤池溝的斷崖上)。

明《重修王母宮記》載:王母宮坐落在涇川城西五裡的回山之頂,是祭祀西王母的宮祠,也是遠古傳下來的遺跡。宋代大學士陶秀實(陶谷)著文記述十分詳盡、清楚。山下大道是東南西北往來的交通要衢,古今往來于此的文人墨客都曾登臨遊覽回山勝境,拜謁王母,故以回山、王母為題材寫文吟詩者不可勝數。

三月二十日的蟠桃詩會。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吟詠回山的詩作,此後的2500年間,共有簡文帝蕭綱、張正見、蕭愨、陳子昂、盧照鄰、沈佺期、孟浩然、李白、李賀、李商隱、柳宗元、蘇軾、王安石、司馬光、譚嗣同、于右任等140多位歷代名人歌詠回中。

張懷群先生和他編輯的《回中詩選》。張懷群先生,著名作家、學者、民俗專家。長期致力於西王母文化的研究和推介工作,著作等身、成績斐然。成為海峽兩岸研究西王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張懷群在他的《回中詩選.續集》自序中寫到:

“《回中詩選.續集》共收錄《回中詩選》之外新發現的153位詩人詩詞431首,其中新發現的《上之回》14首,寫涇州王母宮的詩作59首

……”

我相信還有許多詩詞被煙沒在浩如煙海的書冊典籍中,至今未被發現或已遭毀滅。

本篇文字資料大多參考張懷群先生所著的《臺灣――涇川(西王母朝聖之旅20年)》一書。在此向先生表示深深地謝意!

國家級西王母廟會傳承人張學俊先生(于2017年3月8日去世)

靠低保租房子住的農民張學俊從2002年開始 ,或步行或騎自行車用了10年時間跑遍了全縣1466個村莊,調查記錄了以回山西王母廟為主體而又輔射到周邊川原上的298座女神廟的事實,並撰寫了長達10萬字的《涇川女神》文稿,後在別人的資助下成書。使我們感受到了西王母文化的厚重以及她為何久經不衰魅力四射的真正原因。西王母即她所代表的女神集中表現了和平、長壽、母愛、團圓等文化內涵。

我在王母宮拍到的著名作家賈平凹(2016年農曆7月18日)。

瑤池農莊。

瑤池暖泉。

佛道一家。

宮山頂上的漢墓(又說陳平墓)。

宮山頂上的烽火臺。

滄海桑田(二天門處)。

俯瞰王母宮山。經過多少人的不懈努力和默默付出,王母宮已名揚天下。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數以萬計。王母宮現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國家民俗文化重點景區”,“國際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中華西王母祖祠“,“天下王母第一宮”等等。

“逝者如斯未嘗往;後之視昔亦猶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