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學大師姜亮夫與黎裡才女陶秋英:為真愛奮不顧身

▲江南古鎮黎裡(照片來自網路)

江南古鎮黎裡得水之神韻, 自古民風淳樸, 崇文重教, 底蘊深厚。 從小鎮上走出了眾多名人雅士,

如清工部尚書周元理、翰林院待詔徐達源、南社創始人之一柳亞子、國際大法官倪征(日奧)等。 不僅如此, 黎裡的女性也是巾幗不讓鬚眉, 不僅才學出眾, 而且擇偶有成。 如蒯鳳仙與清勤果公張曜, 殷明珠與中國第一代導演但杜宇, 應該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吳江通以前有過推文), 而今天所講黎裡人陶秋英與國學大師姜亮夫的故事, 雖然少為人知, 但他們的愛情故事著實讓人唏噓不已: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 他們勇敢追尋愛情, 在戰火和舊禮數的束縛之下, 依然保有浪漫的追尋, 而後把家庭作為堅守的信仰, 用半個世紀相濡以沫, 不離不棄……

薑亮夫簡介

▲薑亮夫(1902-1995)

薑亮夫(1902-1995), 國學大師, 當代著名楚辭學、敦煌學、語言音韻學、歷史文獻學、教育學家。 出身于雲南昭通一書香門弟, 後求學清華, 師從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 1933年被章太炎收為入室弟子。 他一生教書育人, 治學廣博, 辛勤著述, 留下30多部學術論著, 數百篇學術論文等1000多萬字的研究成果, 被尊為一代學術宗師。 其中歷時40年著就的《楚辭通故》更被海內外專家譽為“當今研究楚辭最詳盡,

最有影響的巨著”, 榮獲全國高校首期人文社會科學家研究一等獎。

陶秋英簡介

▲陶秋英(1909-1986)

陶秋英(1909-1986), 女文史家、詩人、書畫家。 吳江分湖梓樹下人, 是南社詩人陶神州的長女。 自小聰慧俊秀, 才思敏捷,

年少時就深受金松岑欣賞, 她擅長新舊詩體, 小詞猶為人稱道。 書畫俱佳, 14歲就有畫作入選《中國畫報》。 曾執教于多地大學, 後停職照顧體弱多病的丈夫, 協助其教學和著述。 在中國古典文學史論研究方面建樹頗多, 著有《中國婦女與文學》《漢賦之史的研究》等。

那麼, 遠隔千里的他們, 又是怎樣走到一起的呢?這愛情之路, 真可謂漫漫長途, 波瀾曲折, 艱苦卓絕!

上海持志大學的相遇相知

1929年, 薑亮夫在上海持志大學教授古聲韻學。 在一次教課中, 他無意中注意到第一排的六位女生中的一位, 十分樸素, 他提問問題, 她總能貼切的回答問題, 十分聰慧。 後來教師指導學生寫畢業論文, 分配給薑亮夫的就是這位叫陶秋英的女生, 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寫過程中,

薑亮夫與陶秋英瞭解互深, 感情暗中滋長。

▲薑亮夫手劄

畢業前夕, 陶秋英忽然主動邀薑亮夫去虹口公園會面。 一見面, 陶秋英就哭著向薑亮夫傾訴心中痛苦:父親陶神州兩年前私自作主為她訂下婚事並收下了聘禮, 但她為此極度不滿, 藉口讀書遲遲拖延結婚。如今快畢業了,陶父逼她趕快成親,而她不想要這被包辦的婚姻。

姜亮夫深感信任,積極為陶秋英出謀劃策,並介紹其蘇州女子中學教書。從此他們書信長往,幾乎每週薑亮夫都要去蘇州和陶秋英會面,兩人陷入了熱戀。

抗婚與苦戀

兩人的戀情遭到了陶父的強烈反對,對女兒這個“從雲南山裡出來的教書匠”男友,他根本不認可。於是,陶秋英為了抗婚,繼續著與封建家長躲貓貓的遊戲。1931年,她考取燕京大學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生,直接從蘇州逃到了北平。

熱戀期間,兩人主要靠飛鴻傳書。此時陶秋英的文學功底和少女情懷,就在那一首首古典詩詞中綻放出來。一曲《惜分飛》訴盡相思之苦:

“滿院薔薇開遍了,芍藥含苞小小。花衣訊依然好,因風寄與相思道。碧海青天偏杳渺,吒蝶嗔鶯懊惱。悶則金樽倒,紅樓新月紗窗悄。”

▲薑亮夫手書夫人陶秋英詞

而輾轉于上海和雲南之間的薑亮夫也抓緊一切機會去看她,在北平,兩人上天壇、下北海,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故宮博物館。他們形影不離,詠詩填詞,互相應對,更添情趣。

▲陶秋英畫,薑亮夫題跋(照片來自天龍騰現的博客)

然而,這樣的甜蜜沒有持續多久。當陶秋英碩士畢業返滬,父親再次逼她成婚。在絕望痛苦中,陶秋英無奈地寫信欲斬斷情絲,卻被薑亮夫山盟海誓的回復感動。他用拜倫的詩句 “我願伊時刻在我的身邊,如今、此後,一直到我最末的一天。”表達了堅定的決心。薑亮夫的誠摯深愛深深打動了陶秋英,她引用甘地的名言:“人類的尊嚴要我們服從一個更高的法則——精神力量。”表明心意,決定以死抗爭。

就這樣一直堅持到陶秋英26歲時,吳江姚某終於經不住婚事拖延,同意解除婚約,但陶家的族規是“解約之女終身不能嫁人,伺候父母一生”。老天似乎還在考驗他們倆的愛情。

經受了距離的考驗,結為連理卻依然不被祝福

1935年,薑亮夫為了改變“窮教書匠”的境遇,決定去歐洲留學。臨行前陶秋英送他一張照片,反面是一首白話體的詩:

影中人默默問欲何將?

影白:“我願化作海浪飛千丈,隨君萬里乘風呵護驅不祥;我願化甲板,憑君小立望東方;我願化白雲,片片映漣漪,君可采之作衣裳;我願化清風,為君拂暑為君涼;我願化明月,慰君相思月月照當窗;我願化碧芽,天涯地角處處生芳草,宇宙為君芳;我願化作長亭與短亭,五裡十裡步步先迎君,從君越重洋;我願化彤管,助君清思舒展寫文章;我願化空氣,無時無刻地無不在君傍;我願化飛機,學成歸國,風馳電掣載君見英郎。”

伴著著陶秋英的深情,薑亮夫在巴黎節衣縮食,住最便宜的旅館,喝白菜粥、啃幹麵包,集中精力把一切可能接觸的中國珍貴文物拍照、拓摹、抄錄下來。當時巴黎國民圖書館,每拍一張照片要付14法郎,薑亮夫先後拍了3000多張。期間又走上了敦煌學研究之路,足跡遍及巴黎、倫敦、羅馬、柏林直至莫斯科等地,大量收集過錄散見各處的敦煌卷子,一時間目力為之耗盡,到了晚年幾乎雙目失明。

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薑亮夫從法國轉道香港,抵達上海與陶秋英會面。十年的苦戀,讓陶秋英終於鼓起了勇氣追尋自己的幸福。

▲薑亮夫、陶秋英結婚照

1938年8月28日,薑亮夫和陶秋英結為連理。此時,薑亮夫36歲,陶秋英29歲。當時的證婚人是金松岑和劉節。而陶神州依然反對此樁婚事,並在報上刊登啟事“薑亮夫與陶秋英結婚未經我同意,從此以後脫離父女關係!”陶秋英見到父親的啟事,不禁黯然淚下。

半個世紀的相守,不離不棄

婚後,薑亮夫繼續從事敦煌學研究工作,出版了一系列學術專著。新中國成立後,薑亮夫又為培養古籍整理與研究人才傾注了極大精力。

▲姜亮夫先生部份著作

而陶秋英為照顧體弱多病的丈夫起居生活,後來毅然停職,淡出學術研究,為薑亮夫的教學和著述等做了大量協助工作。

文革後,陶秋英得了憂鬱症,情緒不穩定,時常發脾氣。但薑亮夫在她發脾氣時從不還嘴,他對女兒說:“你媽一輩子沒有做對不起我的事,她現在是病,我要好好待她。”

1986年,陶秋英病重入院,薑亮夫每天起床就陪著她,心臟終於吃不消,女兒安排他住進另外一家醫院,兩人被強行分開。

陶秋英心中牽掛著丈夫,當她得知醫護人員要去丈夫住的那家醫院交流,竟央求護士長把她偷偷帶去看丈夫。這是夫妻倆最後一次見面。

當年6月,陶秋英去世。姜亮夫得知噩耗,痛心疾首,在病床上作挽聯以悼夫人:“十年知交,五十年夫妻,輔我著書,福澤愧對趙文敏;卅卷詩文,三百卷繪筆,教女成才,哀榮有過謝夫人。”

1995年,薑亮夫因病逝世,與陶秋英合葬於杭州第二公墓。

作者:陳良 錢曉燕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天龍騰現的博客,照片除注明出處外均由陳良提供)

藉口讀書遲遲拖延結婚。如今快畢業了,陶父逼她趕快成親,而她不想要這被包辦的婚姻。

姜亮夫深感信任,積極為陶秋英出謀劃策,並介紹其蘇州女子中學教書。從此他們書信長往,幾乎每週薑亮夫都要去蘇州和陶秋英會面,兩人陷入了熱戀。

抗婚與苦戀

兩人的戀情遭到了陶父的強烈反對,對女兒這個“從雲南山裡出來的教書匠”男友,他根本不認可。於是,陶秋英為了抗婚,繼續著與封建家長躲貓貓的遊戲。1931年,她考取燕京大學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生,直接從蘇州逃到了北平。

熱戀期間,兩人主要靠飛鴻傳書。此時陶秋英的文學功底和少女情懷,就在那一首首古典詩詞中綻放出來。一曲《惜分飛》訴盡相思之苦:

“滿院薔薇開遍了,芍藥含苞小小。花衣訊依然好,因風寄與相思道。碧海青天偏杳渺,吒蝶嗔鶯懊惱。悶則金樽倒,紅樓新月紗窗悄。”

▲薑亮夫手書夫人陶秋英詞

而輾轉于上海和雲南之間的薑亮夫也抓緊一切機會去看她,在北平,兩人上天壇、下北海,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故宮博物館。他們形影不離,詠詩填詞,互相應對,更添情趣。

▲陶秋英畫,薑亮夫題跋(照片來自天龍騰現的博客)

然而,這樣的甜蜜沒有持續多久。當陶秋英碩士畢業返滬,父親再次逼她成婚。在絕望痛苦中,陶秋英無奈地寫信欲斬斷情絲,卻被薑亮夫山盟海誓的回復感動。他用拜倫的詩句 “我願伊時刻在我的身邊,如今、此後,一直到我最末的一天。”表達了堅定的決心。薑亮夫的誠摯深愛深深打動了陶秋英,她引用甘地的名言:“人類的尊嚴要我們服從一個更高的法則——精神力量。”表明心意,決定以死抗爭。

就這樣一直堅持到陶秋英26歲時,吳江姚某終於經不住婚事拖延,同意解除婚約,但陶家的族規是“解約之女終身不能嫁人,伺候父母一生”。老天似乎還在考驗他們倆的愛情。

經受了距離的考驗,結為連理卻依然不被祝福

1935年,薑亮夫為了改變“窮教書匠”的境遇,決定去歐洲留學。臨行前陶秋英送他一張照片,反面是一首白話體的詩:

影中人默默問欲何將?

影白:“我願化作海浪飛千丈,隨君萬里乘風呵護驅不祥;我願化甲板,憑君小立望東方;我願化白雲,片片映漣漪,君可采之作衣裳;我願化清風,為君拂暑為君涼;我願化明月,慰君相思月月照當窗;我願化碧芽,天涯地角處處生芳草,宇宙為君芳;我願化作長亭與短亭,五裡十裡步步先迎君,從君越重洋;我願化彤管,助君清思舒展寫文章;我願化空氣,無時無刻地無不在君傍;我願化飛機,學成歸國,風馳電掣載君見英郎。”

伴著著陶秋英的深情,薑亮夫在巴黎節衣縮食,住最便宜的旅館,喝白菜粥、啃幹麵包,集中精力把一切可能接觸的中國珍貴文物拍照、拓摹、抄錄下來。當時巴黎國民圖書館,每拍一張照片要付14法郎,薑亮夫先後拍了3000多張。期間又走上了敦煌學研究之路,足跡遍及巴黎、倫敦、羅馬、柏林直至莫斯科等地,大量收集過錄散見各處的敦煌卷子,一時間目力為之耗盡,到了晚年幾乎雙目失明。

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薑亮夫從法國轉道香港,抵達上海與陶秋英會面。十年的苦戀,讓陶秋英終於鼓起了勇氣追尋自己的幸福。

▲薑亮夫、陶秋英結婚照

1938年8月28日,薑亮夫和陶秋英結為連理。此時,薑亮夫36歲,陶秋英29歲。當時的證婚人是金松岑和劉節。而陶神州依然反對此樁婚事,並在報上刊登啟事“薑亮夫與陶秋英結婚未經我同意,從此以後脫離父女關係!”陶秋英見到父親的啟事,不禁黯然淚下。

半個世紀的相守,不離不棄

婚後,薑亮夫繼續從事敦煌學研究工作,出版了一系列學術專著。新中國成立後,薑亮夫又為培養古籍整理與研究人才傾注了極大精力。

▲姜亮夫先生部份著作

而陶秋英為照顧體弱多病的丈夫起居生活,後來毅然停職,淡出學術研究,為薑亮夫的教學和著述等做了大量協助工作。

文革後,陶秋英得了憂鬱症,情緒不穩定,時常發脾氣。但薑亮夫在她發脾氣時從不還嘴,他對女兒說:“你媽一輩子沒有做對不起我的事,她現在是病,我要好好待她。”

1986年,陶秋英病重入院,薑亮夫每天起床就陪著她,心臟終於吃不消,女兒安排他住進另外一家醫院,兩人被強行分開。

陶秋英心中牽掛著丈夫,當她得知醫護人員要去丈夫住的那家醫院交流,竟央求護士長把她偷偷帶去看丈夫。這是夫妻倆最後一次見面。

當年6月,陶秋英去世。姜亮夫得知噩耗,痛心疾首,在病床上作挽聯以悼夫人:“十年知交,五十年夫妻,輔我著書,福澤愧對趙文敏;卅卷詩文,三百卷繪筆,教女成才,哀榮有過謝夫人。”

1995年,薑亮夫因病逝世,與陶秋英合葬於杭州第二公墓。

作者:陳良 錢曉燕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天龍騰現的博客,照片除注明出處外均由陳良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