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易經:隨和的人,到哪都有福氣

漸卦的第四爻說:

“鴻漸於木, 或得其桷(jué), 無咎”

“或得其桷, 順以巽也”。

意思是鴻雁飛到樹上, 可以找到較平的枝杈來休息, 沒有危險;可以找到較平的枝杈,

靠的是柔順與隨和。

鴻雁是水鳥, 腳蹼不同於鳥爪, 樹上並不是長久的棲息之地, 環境所迫, 它必須尋找到較平的枝杈來休息。 當人處在一種不確定的狀態, 更需要對環境迅速適應, 所以要“順以巽”, 就是以隨和的態度來表現出柔順。

一、隨和的人, 是吉人

隨和的人, 待人虛心柔順, 到哪都吃得開。

《易經》八卦中的離卦, 符號是

, 上下兩個陽爻, 中間一個陰爻, 陽為實, 陰為虛, 所以是外實內虛, 也就是常說的“離中虛”。

離卦的符號, 豎起來看, 活脫脫就是一個爐膛的造型:外面兩個陽爻象火爐的外壁, 中間的陰爻就是空虛的爐膛, 用來放燃料。

同樣道理, 人心也要虛, 虛心才能容納, 像爐膛一樣盛載燃料。

燃料放進爐膛不能太多, 要留有空隙, 讓空氣進來;若把爐膛填得結結實實, 肯定會只是冒煙而不起火。

同樣道理, 人心也要有空隙, 不能太自我,

只考慮自己, 要為別人著想, 柔順待人, 才能人際關係和諧, 人生的爐膛才能越燒越旺。

離卦中間是陰爻, 陽為剛, 陰為柔, 所以柔於內。 善良柔順的品德是發自內心的, 而不是外表, 就像我們常說的“心靈美”。

隨和的人, 會經常看到別人的優點, 孔子說“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也告訴我們, 任何人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東西;對人應該多些寬厚仁慈, 溫和謙讓, 應該多一些糊塗, 水至清則無魚, 過多地看到別人的缺點就難以與人交往, 也自然不會得到好福氣。

二、隨和的人, 是聰明的人

《紅樓夢》中劉姥姥就是聰明隨和的人, 第四十回鴛鴦與王熙鳳為了討好賈母, 故意捉弄劉姥姥。 事後, 當王熙鳳和鴛鴦向劉姥姥道歉時, 劉姥姥卻說:“姑娘說那裡的話?咱們哄著老太太開個心兒, 有什麼惱的!你先囑咐我, 我就明白了, 不過大家取笑兒。 我要惱, 也就不說了。 ”

劉姥姥是個聰明人, 她只是賈家的遠房窮親戚, 因此在榮國府中, 她或是言語謙卑, 奉承賈家;或是步步留神, 連坐都不好意思。

二進榮國府的時候, 本來她要講個冬天偷柴火的笑話,可是賈府內突然失火,她馬上換了話題,免得讓人覺得“哪壺不開提哪壺”。

劉姥姥觀察到賈母對寶玉的寵愛,馬上就想了一個觀音送孫子的故事,“連王夫人也都聽住了”。

隨和的人,必是聰明人,會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世界。

三、隨和的人,是謙虛的人

謙虛,是一個隨和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不因學問博雅而驕傲自大,也不因地位顯赫而處優獨尊,相反,謙虛者學問愈深愈能虛心謹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禮待人。它是人際關係潤滑劑,當別人讚美自己之時,沒有虛榮,而是繼續把事做得更好;當別人做錯事時,也不因此貶損他人。

三國劉備在火燒新野、大戰長阪坡之時,一路都有百姓的生死相隨。為何這些百姓明知跟隨劉備是九死一生,卻又無所畏懼?因為世人都感于劉備的“謙虛”品德,他從不標榜自己的身份,甘於居下,深得民心,諸葛亮也因他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從而也為其後續奠定三國鼎立的形勢,打下厚實的基礎。

謙虛,是一個隨和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

四、隨和的人,是寬宏大量的人

謙和,它所關乎的是除虛心外的和氣、和睦、和善,謙和之人是至德之人,正所謂“道生於靜逸,德生於謙和”。處在這一境界中的人總是友善的,他們會真誠地對待別人、幫助別人,甚至甘願為了成全別人而犧牲自我利益。

戰國時期的廉頗藺相如能夠最終和解,不就在於藺相如的謙和之心嗎?無論廉頗如何百般為難藺相如,他都能以天下為公,始終保持一顆謙和容忍的心,最終廉頗慚愧不已,負荊請罪,將相之和成為千秋佳話。

保持謙和的心態,對我們在為人處世中大有裨益,退能明哲保身,進能感化他人。修得謙和在,則能不煩不躁,一生都是幸福自在的。

五、隨和的人,是懂得控制貪欲的人

欲望是人們生存的動力,卻也是一種劇毒,對欲望的控制,是日常一言一行,“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不為欲所迷,才能隨心所欲。

何謂貪欲?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裡,提到釋迦講的一個故事:

有位路人被猛虎追趕,被逼到懸崖邊,而懸崖下是波濤洶湧的海浪,海浪中赤、青、黑三條龍。

進退兩難之際,他爬上懸崖邊的一根藤條,誰知又有兩隻老鼠在啃藤條的根部,他搖擺藤條驅趕老鼠,卻將藤條上一隻蜂巢中的蜂蜜搖了下來。他忘情的舔著蜂蜜,忘記了自己已置身窮途末路,他一次一次搖晃這根藤條,陶醉於蜂蜜的甘甜之中。

所謂貪欲,就是如此,死到臨頭沉醉於蜜汁之中,就是人類無可救藥的宿命。

隨和的人懂得,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兇”,重要的是“控制欲望”而非“擺脫欲望”,在控制、擺脫中迴圈,到最終的控制得當。

隨和需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隨和是“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是久經沙場的超然,是曾經滄海的安然,是面對狂風暴雨時的坦然。

隨和不是所謂的老好人,見誰都是:“是!”“中!”。

隨和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和良好的修養;

是不以個人為中心,而是欣賞他人,善待他人;

不固執己見,而是謙虛懂慎,知錯必改;

不斤斤計較,而昰為人大度,寬厚待人;

不鬧意氣,而是講求友善,注重團結;

不存成見,而是寬宏大度,豁達瀟灑。

隨和之人,到哪都有福氣,所謂和為貴也,正是如此。

本來她要講個冬天偷柴火的笑話,可是賈府內突然失火,她馬上換了話題,免得讓人覺得“哪壺不開提哪壺”。

劉姥姥觀察到賈母對寶玉的寵愛,馬上就想了一個觀音送孫子的故事,“連王夫人也都聽住了”。

隨和的人,必是聰明人,會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世界。

三、隨和的人,是謙虛的人

謙虛,是一個隨和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不因學問博雅而驕傲自大,也不因地位顯赫而處優獨尊,相反,謙虛者學問愈深愈能虛心謹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禮待人。它是人際關係潤滑劑,當別人讚美自己之時,沒有虛榮,而是繼續把事做得更好;當別人做錯事時,也不因此貶損他人。

三國劉備在火燒新野、大戰長阪坡之時,一路都有百姓的生死相隨。為何這些百姓明知跟隨劉備是九死一生,卻又無所畏懼?因為世人都感于劉備的“謙虛”品德,他從不標榜自己的身份,甘於居下,深得民心,諸葛亮也因他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從而也為其後續奠定三國鼎立的形勢,打下厚實的基礎。

謙虛,是一個隨和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

四、隨和的人,是寬宏大量的人

謙和,它所關乎的是除虛心外的和氣、和睦、和善,謙和之人是至德之人,正所謂“道生於靜逸,德生於謙和”。處在這一境界中的人總是友善的,他們會真誠地對待別人、幫助別人,甚至甘願為了成全別人而犧牲自我利益。

戰國時期的廉頗藺相如能夠最終和解,不就在於藺相如的謙和之心嗎?無論廉頗如何百般為難藺相如,他都能以天下為公,始終保持一顆謙和容忍的心,最終廉頗慚愧不已,負荊請罪,將相之和成為千秋佳話。

保持謙和的心態,對我們在為人處世中大有裨益,退能明哲保身,進能感化他人。修得謙和在,則能不煩不躁,一生都是幸福自在的。

五、隨和的人,是懂得控制貪欲的人

欲望是人們生存的動力,卻也是一種劇毒,對欲望的控制,是日常一言一行,“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不為欲所迷,才能隨心所欲。

何謂貪欲?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裡,提到釋迦講的一個故事:

有位路人被猛虎追趕,被逼到懸崖邊,而懸崖下是波濤洶湧的海浪,海浪中赤、青、黑三條龍。

進退兩難之際,他爬上懸崖邊的一根藤條,誰知又有兩隻老鼠在啃藤條的根部,他搖擺藤條驅趕老鼠,卻將藤條上一隻蜂巢中的蜂蜜搖了下來。他忘情的舔著蜂蜜,忘記了自己已置身窮途末路,他一次一次搖晃這根藤條,陶醉於蜂蜜的甘甜之中。

所謂貪欲,就是如此,死到臨頭沉醉於蜜汁之中,就是人類無可救藥的宿命。

隨和的人懂得,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兇”,重要的是“控制欲望”而非“擺脫欲望”,在控制、擺脫中迴圈,到最終的控制得當。

隨和需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隨和是“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是久經沙場的超然,是曾經滄海的安然,是面對狂風暴雨時的坦然。

隨和不是所謂的老好人,見誰都是:“是!”“中!”。

隨和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和良好的修養;

是不以個人為中心,而是欣賞他人,善待他人;

不固執己見,而是謙虛懂慎,知錯必改;

不斤斤計較,而昰為人大度,寬厚待人;

不鬧意氣,而是講求友善,注重團結;

不存成見,而是寬宏大度,豁達瀟灑。

隨和之人,到哪都有福氣,所謂和為貴也,正是如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