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您有一份國內春季經典書單速遞 請簽收

那南風吹來, 那燕子歸來, 那枝頭一朵兩朵綻開的桃子色。 嗯, 那個繾綣溫軟的春天來了。 在隆冬和盛夏之間, 在冷酷和熱烈之間, 在一片渺茫和塵埃落定之間, 有很多東西癢癢地生髮出來, 比如希望, 比如理想, 比如愛。 如果你想到了些什麼, 不如現在就去試試。 反正, 春天很短的。

“走向世界叢書(續編)”

張德彝等著鐘叔河等校點

“鐘叔河同志以遠大的眼光, 孜孜不倦, 搜集一八四〇到一九一一的七十年間的這類著述約百種, 編為‘走向世界叢書’……這確實是我近年來所見到的整理古文獻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學性和創造性的一套叢書。 在這方面, 推而廣之, 可稱為整理古籍的模範。 ”——李一氓

“如果要我就新時期以來文史方面推舉五種——甚至三種傑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我都會把湖南嶽麓書社在八十年代初期所出的‘走向世界叢書’列進去。 除了它自身的巨大學術價值,

這套書還及時地配合了當前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事業。 ”——蕭乾

“走向世界叢書(續編)”共收錄晚清遊歷歐美日本等國的張德彝等人所寫日記、遊記等作品65種, 這些作品描述了他們所見到的歐美各國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法律、民俗風情等方面的內容, 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珍貴歷史文獻, 具有較高的文史價值。 和已出版的“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35種一起構成了早期中國人走向世界、認識世界、記錄世界、剖析世界、接納世界艱難歷程的全景圖。

魏書(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全8冊)

[北齊]魏收撰唐長孺、陳仲安、王永興、魏連科點校何德章負責修訂

《魏書》是一部記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東魏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作者魏收。 全書130卷(含子卷), 包括本紀十二篇12卷, 列傳九十二篇98卷, 志十篇20卷。 不計子卷為114卷。 全書完成于北齊天保初年, 搜羅史料翔實豐富, 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 《魏書》成書後, 漸有散佚, 至北宋時期, 全闕者27卷, 不全者3卷。 魏收之後, 學者利用《北史》和唐人《高氏小史》補殘缺卷次。

上世紀七十年代, 唐長孺先生點校《魏書》, 以現存各種不同版本進行對校, 同時廣泛利用《太平御覽》、《冊府元龜》、《資治通鑒》、《金石萃編》、《八瓊室金石補正》等書, 旁徵博引, 考定是非。 引書之富、校勘之細、考證之精和標點之准, 首屈一指, 廣受推崇。

修訂本《魏書》以百衲本為底本, 以三朝本、南監本、北監本、殿本為通校本, 以汲古閣本、局本為參校本, 謹慎吸收了新出土的墓誌材料和新研究成果, 嚴格遵循古籍整理規範, 審慎去取。 《魏書》點校本原有校勘記1993條, 修訂本校勘記增加到了3306條。 其中, 刪去舊校90餘條, 新增校記1400餘條, 改寫舊校450餘條, 沿用舊校(含依體例改動)1450餘條。 新增校記相當於原有校記的七成。 原點校本分段、標點成就卓著,

此次修訂主要針對原先的錯誤或新規定要求作了必要的調整。 《魏書》修訂本是在原點校本基礎上的全新升級本。

《古本戲曲叢刊九集》

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

《古本戲曲叢刊九集》收錄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等地收藏的內府抄本十種結集出版。 清宮廷戲大多為連台大戲,本書收錄的《升平寶筏》《勸善金科》為清乾隆時才子張照撰寫。通過九集可以瞭解清宮廷戲和內府抄本的特色。本書將1962年出版的《古本戲曲叢刊九集》以精裝大32開形式影印出版,方便廣大戲曲愛好者與文學研究者欣賞與研究。

吳三桂全傳

李治亭著

敢為天下難為之事,獨創歷史;不計身後成敗榮辱,任人評說。吳三桂是亂臣?是英雄?是叛賊?這個中國歷史上充滿爭議的話題人物,長期以來對他的評價一直受到學者和讀者的關注。本稿作者李治亭是明清研究史專家,尤其對明清交替之際的歷史和人物頗有研究和心得。作者在立足于史料真實的基礎上,運用通俗的語言,以全新的視角為讀者全景再現了傳主充滿矛盾的一生,是一本兼具學術性和通俗性於一體的讀物。

《中國古代民間規約》(整理本)(全4卷)

楊一凡劉篤才編

本書收入唐至明清民間規約400餘種,其內容包括敦煌社邑規約、歷代鄉約、文人會社規約、工商行會規約及《得一錄》所載清代鄉約。這些規約是整理者從大量的史籍、檔案和方志中輯錄而來,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各類古代民間規約的內容和特色。以自治自律為特色的民間規約,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和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載了大量古人在民間事務管理、鄉民自治方面的成功經驗、措施和民俗習慣,是研究中國古代地方法制和民事管理制度的寶貴資料。

《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二輯)》

于華剛主編

《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二輯)收入四十余件敦煌遺書,年代跨度從西元五世紀到十一世紀,曆南北朝、隋、唐前期、唐中期、吐蕃佔領時期、歸義軍時期,各時代典籍的書寫風格、經卷規制、紙張加工特色,都有實物可征,皆俱標本意義。如HHT002號《菩薩地持經》,為南北朝寫本,隸書風格濃郁,且通篇古人朱筆點標,開卷自有古樸氣息,是難得的上佳品。

HHT004和HHT005兩件隋寫本《大般涅槃經》,每張紙的長度達140釐米,體現了隋唐造紙技術的高超。集中所收其他經卷對研究中國佛教民間信仰、佛教儀軌以及書籍裝幀形態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國學經典叢刊·第二輯》

蔣志偉、任國祥主編

本書稿採用影印的方式,選刊了《萬有文庫》當中“國學基本叢書”中歸入傳統史部類的圖書21種,總體上反映了史部各小類的面貌。《萬有文庫》是20世紀初由商務印書館推出的一部頗具影響力的大型叢書,尤其是其中的“國學基本叢書”更為近代學人所推崇。當時的主編王雲五先生在參考了13種國學入門書目之後,編輯出版了這部包含近百種國學經典文獻的叢書,為當時的學生和大眾提供了基本的國學典籍,居功至偉。

儒學與山左學術叢書

“儒學與山左學術叢書”由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資助出版,包括《山東文獻書目》(修訂本)、《山東文獻書目續編》、《山東藏書家史略》(增訂本)、《清代山東刻書史》。《山東文獻書目續編》在《山東文獻書目》的基礎上,增收山東地方文獻4900餘部,詳細著錄書名、卷冊數、著者、版本、收藏單位或知見書目。《山東藏書家史略》(增訂本)在對史料進行鉤沉、考訂與梳理的同時,對山東歷代藏書家作了系統的、全方位的探索。《清代山東刻書史》以清代山東的刻書為主要研究物件,同時上溯宋元明,下及民國,是第一部全面梳理山東刻書史的專著,中國刻書業的繁榮情況也可見一斑。本叢書分別著眼於目錄、藏書、刻書,將為山左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中國蜀道》

劉慶柱王子今主編

《中國蜀道》在總結歷代有關蜀道開通和使用的歷史文化記錄,並進行全面的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考察研究的基礎上,多方位、多視角、多學科地說明蜀道的歷史地位和文化意義,進而深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創造精神、開放意識、和諧交往傳統的認識和理解。從交通線路、歷史沿革、人文地理、文化遺存、建築藝術、藝文擷英、科學認知等方面分別對蜀道的歷史載體和文化影響進行考察和說明,以求準確、全面地認識蜀道對於西部地區發展乃至全國經濟、文化格局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及蜀道開拓所體現的人文精神。

《古文觀止》(ISLI/MPR版)

《古文觀止》(ISLI/MPR版)是中國優秀經典讀本與現代科技結合的產物,是國際ISLI/MPR出版物的首個版本。該書運用現代科技成果——ISLI關聯標識系統和MPR出版技術,將傳統出版和新興媒體進行融合,以助古文愛好者聽覽、欣賞之便。讀者可以通過“聽書”消除古文中繁體字、通假字等文字閱讀的障礙,“聽”讀不准的字,“正”容易讀錯的音,耳聞目視,多感官融通,領略古代散文之精華。《古文觀止》代表了中國古代散文的最高水準,此版本的出版,實現了傳統文化與新技術的對接,標誌著MPR技術進入傳統文化領域。

本書以流傳最廣的映雪堂本為底本,吳楚材、吳調侯的注評文字悉數保留。版式上採用繁體豎排,正文採用醒目的小標宋體,注評採用雙行仿宋體,以高檔藍綾做封面,配以禮盒收納,看起來古意盎然,與典雅的內容相得益彰。

《中國篆書》

本書是2016年國家出版基金專案。本書以中國標準青銅四器大盂鼎、夨人盤、虢季子白盤、毛公鼎上的銘文為基本選材和依據,以“篆引”為標準概括了中國篆字的全部。書稿分為四篇:(一)綜述篇:詳細研究了篆字的起源、概念、分類及其與後代文字的淵源關係;(二)讀帖篇:從選帖、讀帖、金文形體結構的特點、青銅四器銘文字形總匯四個角度進行研究;(三)書寫篇:以“四器”銘文為例,深入細緻地分析中國篆書的書寫規則及臨寫要領,在要領中有字頭、順序號、注音、結構分解書寫復原圖,說明該文字的書寫順序和釋文,並附錄拓本原文字形;(四)臨寫創作篇:附四器銘文臨寫帖及拓本等,臨寫帖及拓本中的文字均有綜述、釋文、注文、譯文。

本書以中國標準青銅四器的銘文為主,探討、研究中國篆書的演變與發展,兼及書法理論及書寫規則的闡述,並附以四器銘文標準法帖和臨摹書帖以作示範,涵蓋了自商代到秦漢長達2000多年的文字演變與發展的歷史,時間跨度長,很多問題的研究均有創新意義,填補了近百年來中國篆書研究的空白。

龐虛齋藏清朝名賢手劄(全6冊)

龐元濟輯梁穎整理

本書原名《國朝名賢手劄》,為龐元濟所藏的清朝名賢手劄,淵源有自,蔚為大觀。原裝30冊,為上海圖書館一級藏品。收有顧炎武、吳偉業、袁枚、金農、錢大昕、段玉裁、阮元、林則徐等260位名家586通手劄,其中既有大儒名臣,又有文學鉅子、書畫大家,乃至知名藏書家、刻書家等,無不為一時人傑。可謂群賢畢集,墨蹟燦然,鈐印彩箋,犖犖大觀,具有極高的文獻史料價值、書法藝術價值、文物原跡價值。本次出版,選用八開絨面精裝六冊,原大四色印刷,每冊前另冊附有文字考釋,同時擇要介紹作者生平和圖版文物特徵,以便讀者利用文獻和瞭解文物原貌,以期為讀者帶來“下真跡一等”的“悅”讀體驗。

《日本藏晚清中日朝筆談資料·大河內文書》

《大河內文書》原件現存8種78卷76冊,因由日人大河內輝聲保管並整理而得名。現分別收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大東文化大學圖書館、賴政神社等地,是1875年至1882年間中日朝三國文人的筆談記錄,參加筆談的中國人既有黃遵憲、黎庶昌、何如璋等駐日外交官,也有羅雪谷、王治本等民間文人,內容涉及政治、歷史、文學等多方面,真實再現了一百多年前三國文人友好交流的歷史,是研究近代史、東亞文化史的第一首資料,價值不菲。

《日本藏晚清中日朝筆談資料·大河內文書》精裝八冊,按原件順序彩色影印出版,真實地保存了文獻原貌,並製作《大河內文書》佚存一覽表、《大河內文書》細目、筆談人物小傳並索引三種附錄,便於研究者使用。

《袁氏世范》

[宋]袁采撰

隨著中央的提倡和民間的自主發動,家風家訓類著作越來越受到歡迎。《袁氏世範》是影響宋以來中國社會最為重要的家訓類書籍之一。

《袁氏世范》為宋代袁采的治家格言,共三卷,分睦親、處己、治家三門。卷一睦親,主要講家庭和睦相處的道理和方法;卷二處己,論述個人修養、為人處世之道,對人一生當中經常遇到的富貴貧賤、成敗得失等都作了哲理性的闡述;卷三治家,是持家興業的一些道理,亦頗精彩。這本書論述立身處世之道不同與一般著述,其語頗有見地,且深入淺出,極具趣味,極易領會和學習。清代《四庫提要》稱讚此書為僅次於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時人評此書“行之一時,垂諸後世也”。不僅教化樂清百姓,劉鎮認為還可作“萬世之範”,改名《俗訓》。成書以來700多年間多次刊佈,並有日文、英文譯本,得到東西方各國的關注和重視。

《金石學稿鈔本集成(二編)》(全三十冊)

周德明、陳先行、吳格主編

《金石學稿鈔本集成》(二編)共三十冊,收集清代至民國初學人的金石類著述三十種,首選未刊稿本及鈔本,兼及已刊印金石類著述之名家批校、增補本。該書據原本掃描製版,影印出版,原貌存真,對古籍的保存和整理來說意義非凡。同時對每種文獻均撰寫了提要,以勾勒撰者行略、析辨著述源流、介紹其內容特色。相信此次整理影印的珍稀古籍,在公諸社會大眾後,不僅可為諸多專業學科研究者提供更加豐富翔實的資料資訊,亦可為愛好金石書法文化的讀者提供更全面可靠的文獻依據。

宋元譜錄叢編(新四種)

洛陽牡丹記(外十三種)

[宋]歐陽修等著王雲整理校點

范村梅譜(外十二種)

[宋]范成大等著劉向培整理校點

促織經(外十三種)

[宋]賈似道等著廖蓮婷整理校點

宣和博古圖

[宋]王黼著諸莉君整理校點

所謂譜錄就是依照事物類別或系統編撰成的書籍。中國古代譜錄發展至宋代,各種不同類型的著述紛至遝來,反映了宋代文化尤其是市民休閒娛樂文化的高度繁榮。我國近現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學》一文中指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本叢編所收錄宋元諸譜錄,每種正文前皆簡述其撰者生平、譜錄撰成年月及其主要內容、傳世版本等情況;其篇末,酌收有關序跋、題記等,以助於閱讀。

本叢編已出版《茶錄(外十種)》《百寶總珍集(外四種)》等六種,新出《洛陽牡丹記(外十三種)》《范村梅譜(外十二種)》《促織經(外十三種)》《宣和博古圖》四種。《洛陽牡丹記(外十三種)》收錄觀賞類花木牡丹、芍藥、玉蕊、海棠等譜錄及專論某地某書中花木之譜錄;《范村梅譜(外十三種)》收錄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之譜錄;《促織經(外十三種)》收錄禽蟲獸魚果木食物之譜錄;而《宣和博古圖》乃著錄北宋後期皇家所藏三代以下彝器等金石器物之譜錄,四書皆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影響深遠。

《唐詩三百首新注(典藏版)》

[清]蘅塘退士編選金性堯注釋金文男輯評

《唐詩三百首》是我國影響最廣的唐詩選本,金性堯先生的新注本有選擇地吸取了前人的注解和他們那代學人研究唐詩的成果,參以自己精深而獨到的藝術見解,使疏解更為翔實新穎。《唐詩三百首新注》自1980年出版以後,深受海內外讀者喜愛,累計印數近三百萬之多,誠如趙昌平先生所說,金性堯先生“以學問家、文章家而為注家,博而能約,淺而能切,通而能清,其著作沾溉後學,為暢行而恒久者,良有以也”,“或曰蘅塘退士為唐詩之功臣,則性堯前輩洵為功臣之功臣也”。此次的新版更附加了其女金文男為全部詩作和詩人所做的輯評,進一步提高了此書的欣賞和參考價值。

清宮廷戲大多為連台大戲,本書收錄的《升平寶筏》《勸善金科》為清乾隆時才子張照撰寫。通過九集可以瞭解清宮廷戲和內府抄本的特色。本書將1962年出版的《古本戲曲叢刊九集》以精裝大32開形式影印出版,方便廣大戲曲愛好者與文學研究者欣賞與研究。

吳三桂全傳

李治亭著

敢為天下難為之事,獨創歷史;不計身後成敗榮辱,任人評說。吳三桂是亂臣?是英雄?是叛賊?這個中國歷史上充滿爭議的話題人物,長期以來對他的評價一直受到學者和讀者的關注。本稿作者李治亭是明清研究史專家,尤其對明清交替之際的歷史和人物頗有研究和心得。作者在立足于史料真實的基礎上,運用通俗的語言,以全新的視角為讀者全景再現了傳主充滿矛盾的一生,是一本兼具學術性和通俗性於一體的讀物。

《中國古代民間規約》(整理本)(全4卷)

楊一凡劉篤才編

本書收入唐至明清民間規約400餘種,其內容包括敦煌社邑規約、歷代鄉約、文人會社規約、工商行會規約及《得一錄》所載清代鄉約。這些規約是整理者從大量的史籍、檔案和方志中輯錄而來,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各類古代民間規約的內容和特色。以自治自律為特色的民間規約,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和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載了大量古人在民間事務管理、鄉民自治方面的成功經驗、措施和民俗習慣,是研究中國古代地方法制和民事管理制度的寶貴資料。

《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二輯)》

于華剛主編

《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二輯)收入四十余件敦煌遺書,年代跨度從西元五世紀到十一世紀,曆南北朝、隋、唐前期、唐中期、吐蕃佔領時期、歸義軍時期,各時代典籍的書寫風格、經卷規制、紙張加工特色,都有實物可征,皆俱標本意義。如HHT002號《菩薩地持經》,為南北朝寫本,隸書風格濃郁,且通篇古人朱筆點標,開卷自有古樸氣息,是難得的上佳品。

HHT004和HHT005兩件隋寫本《大般涅槃經》,每張紙的長度達140釐米,體現了隋唐造紙技術的高超。集中所收其他經卷對研究中國佛教民間信仰、佛教儀軌以及書籍裝幀形態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國學經典叢刊·第二輯》

蔣志偉、任國祥主編

本書稿採用影印的方式,選刊了《萬有文庫》當中“國學基本叢書”中歸入傳統史部類的圖書21種,總體上反映了史部各小類的面貌。《萬有文庫》是20世紀初由商務印書館推出的一部頗具影響力的大型叢書,尤其是其中的“國學基本叢書”更為近代學人所推崇。當時的主編王雲五先生在參考了13種國學入門書目之後,編輯出版了這部包含近百種國學經典文獻的叢書,為當時的學生和大眾提供了基本的國學典籍,居功至偉。

儒學與山左學術叢書

“儒學與山左學術叢書”由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資助出版,包括《山東文獻書目》(修訂本)、《山東文獻書目續編》、《山東藏書家史略》(增訂本)、《清代山東刻書史》。《山東文獻書目續編》在《山東文獻書目》的基礎上,增收山東地方文獻4900餘部,詳細著錄書名、卷冊數、著者、版本、收藏單位或知見書目。《山東藏書家史略》(增訂本)在對史料進行鉤沉、考訂與梳理的同時,對山東歷代藏書家作了系統的、全方位的探索。《清代山東刻書史》以清代山東的刻書為主要研究物件,同時上溯宋元明,下及民國,是第一部全面梳理山東刻書史的專著,中國刻書業的繁榮情況也可見一斑。本叢書分別著眼於目錄、藏書、刻書,將為山左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中國蜀道》

劉慶柱王子今主編

《中國蜀道》在總結歷代有關蜀道開通和使用的歷史文化記錄,並進行全面的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考察研究的基礎上,多方位、多視角、多學科地說明蜀道的歷史地位和文化意義,進而深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創造精神、開放意識、和諧交往傳統的認識和理解。從交通線路、歷史沿革、人文地理、文化遺存、建築藝術、藝文擷英、科學認知等方面分別對蜀道的歷史載體和文化影響進行考察和說明,以求準確、全面地認識蜀道對於西部地區發展乃至全國經濟、文化格局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及蜀道開拓所體現的人文精神。

《古文觀止》(ISLI/MPR版)

《古文觀止》(ISLI/MPR版)是中國優秀經典讀本與現代科技結合的產物,是國際ISLI/MPR出版物的首個版本。該書運用現代科技成果——ISLI關聯標識系統和MPR出版技術,將傳統出版和新興媒體進行融合,以助古文愛好者聽覽、欣賞之便。讀者可以通過“聽書”消除古文中繁體字、通假字等文字閱讀的障礙,“聽”讀不准的字,“正”容易讀錯的音,耳聞目視,多感官融通,領略古代散文之精華。《古文觀止》代表了中國古代散文的最高水準,此版本的出版,實現了傳統文化與新技術的對接,標誌著MPR技術進入傳統文化領域。

本書以流傳最廣的映雪堂本為底本,吳楚材、吳調侯的注評文字悉數保留。版式上採用繁體豎排,正文採用醒目的小標宋體,注評採用雙行仿宋體,以高檔藍綾做封面,配以禮盒收納,看起來古意盎然,與典雅的內容相得益彰。

《中國篆書》

本書是2016年國家出版基金專案。本書以中國標準青銅四器大盂鼎、夨人盤、虢季子白盤、毛公鼎上的銘文為基本選材和依據,以“篆引”為標準概括了中國篆字的全部。書稿分為四篇:(一)綜述篇:詳細研究了篆字的起源、概念、分類及其與後代文字的淵源關係;(二)讀帖篇:從選帖、讀帖、金文形體結構的特點、青銅四器銘文字形總匯四個角度進行研究;(三)書寫篇:以“四器”銘文為例,深入細緻地分析中國篆書的書寫規則及臨寫要領,在要領中有字頭、順序號、注音、結構分解書寫復原圖,說明該文字的書寫順序和釋文,並附錄拓本原文字形;(四)臨寫創作篇:附四器銘文臨寫帖及拓本等,臨寫帖及拓本中的文字均有綜述、釋文、注文、譯文。

本書以中國標準青銅四器的銘文為主,探討、研究中國篆書的演變與發展,兼及書法理論及書寫規則的闡述,並附以四器銘文標準法帖和臨摹書帖以作示範,涵蓋了自商代到秦漢長達2000多年的文字演變與發展的歷史,時間跨度長,很多問題的研究均有創新意義,填補了近百年來中國篆書研究的空白。

龐虛齋藏清朝名賢手劄(全6冊)

龐元濟輯梁穎整理

本書原名《國朝名賢手劄》,為龐元濟所藏的清朝名賢手劄,淵源有自,蔚為大觀。原裝30冊,為上海圖書館一級藏品。收有顧炎武、吳偉業、袁枚、金農、錢大昕、段玉裁、阮元、林則徐等260位名家586通手劄,其中既有大儒名臣,又有文學鉅子、書畫大家,乃至知名藏書家、刻書家等,無不為一時人傑。可謂群賢畢集,墨蹟燦然,鈐印彩箋,犖犖大觀,具有極高的文獻史料價值、書法藝術價值、文物原跡價值。本次出版,選用八開絨面精裝六冊,原大四色印刷,每冊前另冊附有文字考釋,同時擇要介紹作者生平和圖版文物特徵,以便讀者利用文獻和瞭解文物原貌,以期為讀者帶來“下真跡一等”的“悅”讀體驗。

《日本藏晚清中日朝筆談資料·大河內文書》

《大河內文書》原件現存8種78卷76冊,因由日人大河內輝聲保管並整理而得名。現分別收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大東文化大學圖書館、賴政神社等地,是1875年至1882年間中日朝三國文人的筆談記錄,參加筆談的中國人既有黃遵憲、黎庶昌、何如璋等駐日外交官,也有羅雪谷、王治本等民間文人,內容涉及政治、歷史、文學等多方面,真實再現了一百多年前三國文人友好交流的歷史,是研究近代史、東亞文化史的第一首資料,價值不菲。

《日本藏晚清中日朝筆談資料·大河內文書》精裝八冊,按原件順序彩色影印出版,真實地保存了文獻原貌,並製作《大河內文書》佚存一覽表、《大河內文書》細目、筆談人物小傳並索引三種附錄,便於研究者使用。

《袁氏世范》

[宋]袁采撰

隨著中央的提倡和民間的自主發動,家風家訓類著作越來越受到歡迎。《袁氏世範》是影響宋以來中國社會最為重要的家訓類書籍之一。

《袁氏世范》為宋代袁采的治家格言,共三卷,分睦親、處己、治家三門。卷一睦親,主要講家庭和睦相處的道理和方法;卷二處己,論述個人修養、為人處世之道,對人一生當中經常遇到的富貴貧賤、成敗得失等都作了哲理性的闡述;卷三治家,是持家興業的一些道理,亦頗精彩。這本書論述立身處世之道不同與一般著述,其語頗有見地,且深入淺出,極具趣味,極易領會和學習。清代《四庫提要》稱讚此書為僅次於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時人評此書“行之一時,垂諸後世也”。不僅教化樂清百姓,劉鎮認為還可作“萬世之範”,改名《俗訓》。成書以來700多年間多次刊佈,並有日文、英文譯本,得到東西方各國的關注和重視。

《金石學稿鈔本集成(二編)》(全三十冊)

周德明、陳先行、吳格主編

《金石學稿鈔本集成》(二編)共三十冊,收集清代至民國初學人的金石類著述三十種,首選未刊稿本及鈔本,兼及已刊印金石類著述之名家批校、增補本。該書據原本掃描製版,影印出版,原貌存真,對古籍的保存和整理來說意義非凡。同時對每種文獻均撰寫了提要,以勾勒撰者行略、析辨著述源流、介紹其內容特色。相信此次整理影印的珍稀古籍,在公諸社會大眾後,不僅可為諸多專業學科研究者提供更加豐富翔實的資料資訊,亦可為愛好金石書法文化的讀者提供更全面可靠的文獻依據。

宋元譜錄叢編(新四種)

洛陽牡丹記(外十三種)

[宋]歐陽修等著王雲整理校點

范村梅譜(外十二種)

[宋]范成大等著劉向培整理校點

促織經(外十三種)

[宋]賈似道等著廖蓮婷整理校點

宣和博古圖

[宋]王黼著諸莉君整理校點

所謂譜錄就是依照事物類別或系統編撰成的書籍。中國古代譜錄發展至宋代,各種不同類型的著述紛至遝來,反映了宋代文化尤其是市民休閒娛樂文化的高度繁榮。我國近現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學》一文中指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本叢編所收錄宋元諸譜錄,每種正文前皆簡述其撰者生平、譜錄撰成年月及其主要內容、傳世版本等情況;其篇末,酌收有關序跋、題記等,以助於閱讀。

本叢編已出版《茶錄(外十種)》《百寶總珍集(外四種)》等六種,新出《洛陽牡丹記(外十三種)》《范村梅譜(外十二種)》《促織經(外十三種)》《宣和博古圖》四種。《洛陽牡丹記(外十三種)》收錄觀賞類花木牡丹、芍藥、玉蕊、海棠等譜錄及專論某地某書中花木之譜錄;《范村梅譜(外十三種)》收錄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之譜錄;《促織經(外十三種)》收錄禽蟲獸魚果木食物之譜錄;而《宣和博古圖》乃著錄北宋後期皇家所藏三代以下彝器等金石器物之譜錄,四書皆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影響深遠。

《唐詩三百首新注(典藏版)》

[清]蘅塘退士編選金性堯注釋金文男輯評

《唐詩三百首》是我國影響最廣的唐詩選本,金性堯先生的新注本有選擇地吸取了前人的注解和他們那代學人研究唐詩的成果,參以自己精深而獨到的藝術見解,使疏解更為翔實新穎。《唐詩三百首新注》自1980年出版以後,深受海內外讀者喜愛,累計印數近三百萬之多,誠如趙昌平先生所說,金性堯先生“以學問家、文章家而為注家,博而能約,淺而能切,通而能清,其著作沾溉後學,為暢行而恒久者,良有以也”,“或曰蘅塘退士為唐詩之功臣,則性堯前輩洵為功臣之功臣也”。此次的新版更附加了其女金文男為全部詩作和詩人所做的輯評,進一步提高了此書的欣賞和參考價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