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宣和書譜》全文

宣和書譜

1120年宋宣和二年, 夏秋間, 內臣奉命編纂《宣和書譜》共20卷。 記載宋徽宗時內府所藏名家法帖。

《宣和書譜》是中國北宋徽宗宣和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書法作品的著錄著作。

全書20卷, 著錄宣和時禦府所藏曆代法書墨蹟, 包括197人的1344件作品, 按帝王及書體分類設卷。 每種書體前有敘論, 述及各種書體的淵源和發展, 依次為書法家小傳、評論, 最後列禦府所藏作品目錄。 體例精善, 評論精審, 資料豐富。

這是一部法書著錄著作, 凡二十卷, 著錄宋徽宗時禦府所藏書跡。 其中歷代帝王書一卷, 正書四卷, 行書六卷, 草書八卷, 八分書一卷。 自篆書以下各有敘論, 闡述各書種的源流及其變革, 論說所錄書法家的標準和道理所在;終以制詔、誥命、補牒附錄。 各卷有分目, 人各一傳, 共立傳一百九十七名書家;次為禦府所藏法帖, 凡一千二百四十餘件, 立目不錄文。

記錄了宋徽宗時禦府所藏書跡的《宣和書譜》,包括了篆書、正書、行書、草書等書體的代表人物。《宣和書譜》作為傳記文學也是值得一讀的。

這是一部法書著錄著作,凡二十卷,著錄宋徽宗時禦府所藏書跡。其中歷代帝王書一卷,正書四卷,行書六卷,草書八卷,八分書一卷。自篆書以下各有敘論,闡述各書種的源流及其變革,論說所錄書家的標準和道理所在;終以制詔、誥命、補牒附錄。各卷有分目,人各一傳,共立傳一百九十七名書家;次為禦府所藏法帖,凡一千二百四十餘件,立目不錄文。

此書不著編撰者名氏,《四庫全書提要》以為:“宋人之書,終於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歟?”並以為:“芾、京、卞書法皆工,芾尤善於辨別,均為用其所長。故宣和之政無一可觀,而賞鑒則為獨絕。”還引錄蔡絛《鐵圍山叢談》語說明這一點。《叢談》稱:“所見內府書目,唐人用硬黃臨二王,至三千八百餘幅,顏魯公墨蹟至八百餘幅。大凡歐、虞、褚、薛及唐名臣李太白、白樂天等書字,不可勝記。獨兩人則有數矣,至二王《破薑》、《洛神》諸帖,真跡殆絕。蓋亦偽多焉。”這說明徽宗內府所藏墨蹟,贗品充斥。然經米芾辨別鑒定,“今書所載,王羲之帖僅二百四十有二,王獻之帖僅八十有九,頻真卿帖僅二十有八。蓋其著於錄者,亦精為汰簡,魚目之混罕矣”。《宣和書譜》著於錄者,無贗跡之累矣。

《四庫全書提要》認為此書殆即蔡京、蔡卞、米芾三人“所定”,今世學者多有否定,本文則認為不可簡單否定。所謂所定,當指從其書的內容體例、著錄書家的標準及其品評等方面,進行審定是也。

米芾應是進行這種“審定”的重要作者之一。米芾不僅是著名畫家,在書法方面還是“宋四大家”之一。尤其是他以“精鑒”著稱。他于宣和間擢書畫博土,與宋徽宗要撰《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兩書不無密切聯繫。宋徽宗書畫皆工,他自然清楚他禦府書畫收藏甚富但又贗品充斥,若無在行的書畫家進行鑒別,對書畫家進行精當的品評,要撰此兩書則是完全不可能的。《宣和書譜》為米芾立傳就談到這一點說:“崇甯間四方承平,百揆時序,典章禮樂燦然一新,獨以書畫未有傑然超出前古者。獨膺簡在,遂除書畫兩學博士,頗厭士論。芾亦欣然就職,自以為己任。”正是在米芾任職書畫博士期間,《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兩書撰寫完成。蔡絛《鐵圍山叢談》說:“崇甯初命宋喬年值御前書畫所,喬年後罷去,繼以米芾輩,迨至末年,上方所藏率至千計。吾以宣和癸卯歲常得見其目。”這裡的“末年”,即“宣和癸卯歲”。蔡愫乃蔡京子,他於這一年“常得見其目”,《四庫全書提要》認為所指即“書畫二譜”,“蓋即就其目排比成書歟”!

蔡京、蔡卞亦應是進行“審定”的重要作者。京、卞皆工書,京又為徽宗所倚重,因此書畫二譜交由京去定,是很自然的。卞乃京弟,王安石女婿,又以善文章著稱,哲宗時托以紹述,徽宗時雖有貶降,後又擢知樞密院,位不謂不重矣,因此讓其參與“二譜”的“審定”,也不是不可能的。讀“書譜”王安石、蔡京二人小傳,謂安石與神宗是“聖賢相遇,千載一時,其功業昭昭”;對蔡京更是通篇諛頌之詞,謂其“前後三人相位,寅亮燮理,秉國之鈞,實維阿衡,民所瞻仰,至於決大事建大議人所不能措意者,笑談之間恢恢乎其有餘矣”,謂其書“筆力遒勁,巍巍若巨鼇之載昆侖,翩翩如大鵬之翻溟海,識與不識,見者莫不聳動,斯亦一時之壯觀也”。這使人想到,兩傳若不出於京、卞二人之手,也會經二人過目。徽宗朝不用“元枯黨人”,此“書譜”亦不錄“元枯黨”書家。如蘇軾、黃庭堅、文彥博、司馬光這樣的名家,特別是蘇黃還是“宋四大家”中兩大家,亦不見著錄。此不是因內府無他們的書跡,相反,徽宗還學過黃庭堅的書法,令米芾進過黃書的《千字文》。這就涉及到“書譜”的內容和體例很可能是京、卞二昆仲參與“審定”所致。

……

目錄

卷一

歷代諸帝后附

晉武帝

唐太宗

唐明皇

唐肅宗

唐代宗

唐德宗

唐宣宗

唐昭宗

武則天

梁太祖

梁末帝

周世宗

卷二

篆書敘論

篆書

李陽冰

衛包

唐元度

釋元雅

益端獻王

徐鉉

章友直

隸書敘論

韓擇木

卷三

正書敘論

正書一

鐘繇

蕭思話

王僧虔

薛道衡

褚遂良

顏真卿

徐浩

元稹

李商隱

柳公權

……

文摘

顏真卿

顏真卿字清臣,師古五世從孫,琅邪人。官至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初登進士第,又擢制科。以禦史出使河隴,五原大旱,為決冤獄,而雨乃降,一郡霑足,人呼為“禦史雨”。守平原日,河朔二十三郡皆陷賊,平原獨以有備完。奏至明皇,為之歎息,想見其人。然為奸邪輩所疾,盧杞尤不喜。李希烈陷汝州,杞固遣真卿宣詔,士論惜之。而真卿必行,見希烈知其不可以訓,罵而死之惟其忠貫白曰,識高天下,故精神見於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白篆籀分隸而下,同為一律,號書之大稚,豈不宜哉!論者謂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此其大概也。至其千變萬化,各具一體,若《中興頌》之閎偉,《家廟碑》之莊重,《仙壇記》之秀穎,《元魯山銘》之深厚,又種種有不同者。蓋白有早年書《千佛寺碑》,已與歐、虞、徐、沈暮年之筆相上下。及中興以後,筆力迥與前異,亦其所得者愈老也。歐陽修獲其斷碑而跋之雲:“如忠臣烈土、道德君子,端嚴尊重,使人畏而愛之,雖其殘闕,不忍棄也。”其為名流所高如此。後之俗學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謂蠶頭燕尾僅乃得之,曾不知以錐畫沙之妙。其心通而性得者,非可以糟粕議之也。嘗作《筆法十二意》,備盡師資之學。然其正書,真足以垂世。今禦府所藏二十有八:

正書:旌節敕,顏允南父惟正贈告,顏允南母商氏贈告,潘丞竹山書堂詩,朱巨川告,疏拙帖。

行書:爭座前帖,爭座後帖,送文殊碑文帖,頓首夫人帖,與李光顏太保帖,蔡明遠鄱陽帖,劉太沖帖,劉中使帖,開府帖,盧侯帖,瑤台帖,篆籀帖,中夏帖,湖州帖,送書帖,乞米帖,乞脯帖,縑緗帖,馬病帖,送辛晃序,祭伯父濠州刺史文(唐臣題跋)。

徐 浩

徐浩字季海,越州人。官至太子少師。擢明經,有文辭,張說一見奇之,謂浩後來之英也。由魯山主薄薦為集賢技理。肅宗立,由襄州刺史召授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出浩手,遣辭贍速,而書至精。帝喜之,寵絕一時。浩父嶠之,善書,初以法授浩,浩益工,撰《法書論》一篇,為時楷模。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勝。論者謂其力如怒猊抉石,渴驥簞泉。蓋浩書鋒藏畫心,力出字外,得意處往往近似王獻之,開元以來未有比者。寫《花萼樓碑》甚工,頃長安興慶池西南,巢賊之亂,兵火剝壞,無複存者。袁昂嘗評其書,謂“如南岡士大夫,徒好尚風範,終不免寒乞”。以浩書殊乏天才,而窘在繩律故爾。然議者以謂不然。嘗作《書法》以示子侄四,盡述古人積學所致,真不易之論。且浩以書名,其妙實在楷法也四。今禦府所藏正書三:朱巨川告,小字存想法,寶林寺

李 璟

南唐偽主李璟字伯玉,先主升之長子,違命侯煜之父也。幼已穎悟,既為主器,即典軍旅,撫下有方略,時皆歸之。及嗣升位,能奉中州,以恩信結鄰壤。江左老稚不勤兵革者十有九年,亦霸道之雄也,宋齊丘以舊臣與先主為布衣交,挾不賞之功跋扈無前,即竄而死之,又其果敢如此!然于用武之寸,乃能台台修文,圖回治具,故史稱其富文學。工正書,觀其字乃積學所致,非偶合規矩。其後煜亦以書名與錢仿相先後,蓋其源流本有自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邊鎬奏狀。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家韓城,以刑部尚書致仕”。居易敏悟絕人,工為文章。顧況一旦其文,不覺自失曰:“吾謂斯文已絕,今複見子矣。”擢進士,拔萃人為翰林,後貶江州司馬。然雖失志,能順適所遇,若忘形骸者。會昌初,家東都履道坊,居第疏沼植木,龍門構石樓,香山鑿八節灘。自號醉吟先生,或經月不茹葷。又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盧貞、燕集,皆高年不仕,人慕之,繪為《九老圖》。居易文章精切,然最工詩,長於諷諫得失,名傳雞林”。初與元稹酬詠,故號“元白”;複與劉禹錫齊名,又號“劉白”。始生七月,能指之無二字,蓋以天稟。觀其書《豐年》、《洛下》兩帖與夫雜詩,筆勢翩翩。大抵唐人作字無有不工者,如白居易以文章名世,至於字畫不失書家法度,作行書妙處,與時名流相後先。蓋胸中淵著,流出筆下便過人數等,觀之者亦想見其風概雲。今禦府所藏行書五:豐年帖,洛下帖,生涯帖,劉郎中帖,送敏中歸邠寧幕等詩。

裴 休

裴休字公美,孟州濟源人也,操守嚴正。初偕昆弟隱于家塾,講經著書,經年不出戶。有饋鹿者諸生共薦之,休不食曰:“蔬食猶不足,—今一啖肉,後何以繼。”擢進士第,舉賢良方正異等。曆昭義、河東、鳳翔、荊西四節度,官止太尉。宣宗嘗曰:“休真儒者。”然好浮屠,居常不嗜酒肉。講求其說,演釋頗多。嘗謂人之本心,靈明廓徹,廣大虛寂,逐物迷己者不能達耳。故其為人蘊藉,進止雍閑,行不瞰察。然刻意翰墨,真楷遒媚,作行書尤有體法。嘗建化成寺,僧粉額以候休題。他日見之,神色自若,以袖揾墨而為書之,字勢奇絕,見者嗟賞。今禦府所藏行書一:判疏言狀。

司空圖

司空圖字聖表,河中虞鄉人。咸通未擢進士第,遷中書舍人,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辭。居中條山王官穀,名其亭曰休休。作文以見志,以謂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賾三宜休,自號為耐辱居士。其父輿得徐浩真跡一屏題“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尤為精絕。輿遂於其下記雲:“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可以視《碧落》矣。”因以戒圖曰:“儒家之寶,莫逾此屏。”圖後為之志曰:“人之格狀或峻,則其心必勁,視其筆跡,可以見其人。”於是知圖之於書非淺淺者。及觀其《贈誓光草書歌》,于行書尤妙知筆意。史複稱其志節凜凜與秋霜爭嚴,考其書,抑又足見其高致雲。今禦府所藏行書二:贈*光草書歌,贈詈光草書詩。

盧知猷

唐盧知猷字子謨,失其世次。以進士登第,複中宏辭,官至太子太師。守饒州日,以善政聞,自此遂錄用。器量宏深,不與物競,號稱長者。為文富贍,作字有楷法,時頗稱之。蓋昔之為論者以楷為上,行次之,章草又次之,草書為下,以其難工者楷法,而易-仁者草字耳。故前人定書,以王羲之楷法為第…,鐘繇次之,自繇而下無人,則知其楷法者不可多得。知猷之書有此者,是豈不學而能,及其注意於此非一日也。然知猷雖以楷法稱,而此所得惟行書耳。今禦府所藏行書一:送*光序。

吳 融

吳融字子華,越州山陰人,官至翰林承旨。祖翕有高世志,不應召辟,朝廷賜文簡先生號。融幼力學能世其家,文辭富贍,以進士登科第。昭宗時指授作詔,多多益辦,悉當帝意,為之諮賞。求其作《草書歌》,痛論古人筆意。至於行書字畫稱是,則知其留心於翰墨間複不淺耳,觀其書自可以意得也。今禦府所藏五:

行書:博士帖。

草書:付虯帖。

正書:贈*光送別詩,贈*光草書歌二。

韓 偓

韓雇宇致光,京兆人。佐河中府,拜左拾遺,遷中書舍人,官至翰林學士。有詩集行於世,自號玉山樵人。所著歌詩頗多,其間綺麗得意者數百篇,往往膾炙人口,或樂工配人聲律,粉牆椒壁竊詠者不可勝紀。自謂咀五色之靈芝,咽三清之瑞露,不然,何清詞麗句如此之秀穎耶?考其字畫,雖無譽於當世,然而行書亦複可喜。嘗讀其《題懷素草書》詩雲“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之句,非潛心字學,其作語不能迨此。後人有得其石本詩以贈,謂字體遒麗,辭句清逸,則知其茹芝飲露之語不為過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二;僕射帖,芝蘭帖。

任 疇

任疇,不知何許人也,頗工行書,其步驟類歐陽詢,得險勁嫵媚之妙山。大抵唐人多宗歐虞褚柳,不知書法成于王氏羲獻父子,散于百家,家自為學,各持一體,語其大成,則無有也。故昔之為論者,謂歐陽真行出獻之,及其成就,則別成一家。於是風流則嚴于釋智永,而潤色則寡于虞世南,其優劣不能不與諸子相後先耳。如疇者,又得詢之一體,而非詢之比,其品第固自可見。蓋以志其上者不可得,而乃得其次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郎中帖。

林藻

林藻,不知何許人也,傳記莫得而詳其行實山。作行書,其婉約豐妍處,得智永筆法為多。有唐三百年,書者特盛,雖至經生輩,其落筆亦自可觀。蓋唐人書學,自太宗建弘文館為教養之地,一時習尚為盛。至後之學者,隨其所學而各有成就,如藻之于智永是也。初永刻意學書於王羲之,頗得其妙,所乏者風神。議者謂其章草人妙,隸書人能,於是一字之出可直五萬㈤,其為當時所慕如此。藻之步驟蓋出入智永之域者,惜乎不能究永之學,亦交一臂而失之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深慰帖。

……

歲在壬辰杏月 雲水居士易木于橋山書院

宣和書譜:

卷一

◎歷代諸帝后附

▲晉武帝

司馬氏,諱炎字安世,文帝之子也。司馬氏執魏國威柄。凡三世矣,至武帝時神器始歸之。獨江左有吳後附皓者,擅五十九年之業,一旦用王浚,唾手而得,故天下始一于晉。夫可謂繼志述事之主。然以憂勤得之,以佚樂棄之,其後東西分裂而為兩晉,後世論優劣,咸自武帝始。喜作字,于草書尤工,落筆雄徤,挾英勇之氣,毅然為一代祖,豈齪齪戲弄筆墨之末以取勝者。惜乎不克終譽,而信賈充之言,舍衛瓘之忠,不為經遠計以貽翼子,故為有為者之所痛恨也。今禦府所藏草書二:

我師帖,善消息帖。

▲唐太宗

唐太宗,李氏諱世民,高祖之次子。有隋末首建大議,起太原,入長安,取天下如運諸掌。故史稱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夫可謂近古之英主。方天下混一,四方無虞,乃留心翰墨,粉飾治具,雅好王羲之字,心慕手追,出內帑金帛,購人間遺墨,得真行草二千二百餘紙來上。萬幾之餘,不廢模仿。先是釋智永善羲之書,而虞世南師之,頗得其體。太宗乃以書師世南,然嘗患戈腳不工。偶作“戩”字,遂空其落戈,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征。征曰:“今窺聖作,惟'戩’字戈法逼真。”太宗歎其高於藻識,然自是益加工焉。世南既亡,以褚遂良侍書,凡人間所上羲之帖,惟遂良究其真贗,故所學尤勝。嘗謂朝臣曰:“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然亦未有不學而得者。朕少時臨陣,料敵以形勢為主,今吾學書亦然。”又嘗作《筆法》、《指意》、《筆意》三說以訓學者,蓋所得其在是歟。複善飛白,一日宴三品以上於玄武門,作飛白以賜,臣下椉酒爭取,以為娛樂。置弘文館,選貴遊子弟有字性者,出禁中所藏書令斆學焉。海內有善書者,亦許遣入館。由是十年間,翕然向化。一日作真草屏幛以示群臣,其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絶。又嘗贊羲之傳,痛論字學,固亦見其髣髴。觀夫淵源,變態出於筆端者,信非一日之習,其所由來遠矣。今禦府所藏一十有四:

正書:詔勑。

行書:詔勑,道德勑,禊宴詩,江叔帖,藝韞帖,好謙帖,真跡帖,枇杷子帖,魏仲思改名勑。

草書:九仙門勑,晩來勑,手勑,無為帖。

▲唐明皇

唐明皇諱隆基,睿宗第三子也。其英武該通,具載本紀。臨軒之餘,留心翰墨。初見翰苑書體狃于世習,鋭意作章草八分,遂擺脫舊學。觀其批張九齡表、賜裴耀卿詩,與夫《嘉賓》之勑、《五王》之贊,議者言其豐茂英特。斯亦天稟,如八分書,北京義堂與東嶽封禪碑,雖出於當時學士共相摹勒,然其風格大體皆有所授。竇臮賦其書,以謂“風骨巨麗,碑板崢嶸;思如泉而吐鳳,筆為海以吞鯨”,亦足以狀其瑰偉也。今禦府所藏二十有五:

隸書:五王贊,法空字,喜雪篇,太一字。

行書:賜趙宣王等勑,訪道勑,嘉賓勑,賜李含光勑二,批答李含光表修齋二,批答李含光表謝賜,批答李含光表投璧,批答李含光表起居,批答李含光表香信,批答李含光表謝修功德,批答張九齡謝知制誥表,批答楊勵俗等表,批答裴耀卿等雪篇表,批答裴耀卿等賀雨表,批答裴耀卿等奏謝宣示聖旨,賜裴耀卿等詩,鶺鴒頌,送虛已赴蜀川詩,春台望雜言。

▲唐肅宗

唐肅宗諱亨,明皇第三子也。天性仁孝,好學不倦,明皇酷愛與諸子異,開元二十五年乃立為太子。明皇幸蜀,父老遮道乞留太子平賊,蓋當時人心已知歸矣。迨其以天下元帥提孤軍抗衡漁陽卷地之眾,日消月化,雷驅電掃,終使海嶽一清,宗廟如故,真不愧主器之托也。即位之明年,遣韋見素迎上皇自蜀還京,使明皇感悟,自謂:“吾始得為天子父,不其美歟?”其盛德成功,雖未足以比跡湯武,而至於削平禍亂,再造唐室,亦傑然用武之君。是以郭子儀、李光弼之徒,真天下豪傑之士,功名為中興第一,皆肅宗善將將而能禦之要,知英主自有真也。肅宗早歲時,明皇為選佳士如賀知章等,侍讀左右,氣味漸摩,曾非一日。又當明皇在禦,以行書、八分、章草書為時矜式,肅宗以子職侍東宮,方溫凊定省間,得無過庭之訓?是宜行書亦有家法,而其氣韻與能字者爭衡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七:

賜李含光勑二,批答郭子儀錶,批答李季卿表,批答李含光表修齋,批答李含光表修功德,批答李含光表錫縑。

▲唐代宗

唐代宗諱豫,肅宗長子也。明皇諸孫百餘人,代宗最長,為嫡皇孫。聰明寛厚,喜怒不形于色,好學強記,深于《易》象。宵旰之暇,留心翰墨,于行書益工。大抵有唐自太宗以還,世相祖襲,至代宗家學未墜。論其筆力,則非有太宗、明皇超邁之氣,然亦有足觀者。今及見者,《春日雨晴燕諸王》與夫《秋中月夜》之詩,筆法勁媚,尚可以追配昔人雲。今禦府所藏行書七:

南郊口號,歲功贊,守歲詩,秋中月夜詩,秋日詩,重陽詩,春日雨晴燕諸王詩。

▲唐德宗

唐德宗諱適,代宗長子也。初在宗藩,譽望已著。性識強敏,一經於目,往往不待學而能。其所以自任者,亦複如此。齒胄之年,便為統帥。既總萬幾,頗勵精治道,思前王能事,以壯大猷。故群臣章奏來上,皆即批答,筆無滯思,翰墨落落可觀。大抵唐以文皇喜字書之學,故後世子孫尚得遺法。至於張官置吏以為侍書,世不乏人,良以此也。陸贄以內相輔贊,奏牘動千百言,度其可否從違,常與贄所陳相當。而流離兵火,遺散不復收,是以存者無幾。觀其行書,筆意亦不愧前人雲。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批答趙惠伯表。

▲唐宣宗

唐宣宗諱忱,憲宗第十三子也。性嚴重寡言,宮中以為不慧。然精於聽斷,而專事明察,其所以黜陟臣下,皆出於已。至於手寫詔勑,而人一被識擢,則為時之榮遇。大抵傷於太察,而無複仁恩之意,自是唐室至宣宗而複蹇矣。當時法書之盛,如裴休輩尚能追步顏柳。故諸宗承襲太宗之學,皆以翰墨流傳,至宣宗複以行書稱,蓋其典刑猶在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三:

賜李叢勑,賜李叢手勑,賜李叢手詔。

▲唐昭宗

唐昭宗諱曄,懿宗第七子也。為人明倩,多喜作書字。初有志興複,慨然思得非常之材,相圖回治具,惜無以助之,當是時錢鏐以節制領浙西,雖稱臣不乏貢賦。而實霸有一方,信英雄也。然昭宗於此乃能籠絡駕馭,推赤心置人腹中,使鏐終唐室而不二心者,昭宗實有以歸之也。觀其以《衣襟書》賜鏐,當時不能無意。其書雖不稱於世,而興複之志於斯可見矣。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賜錢鏐衣襟書

▲武則天

武則天順聖皇后武氏諱曌,並州文水人。凜凜英斷,脫去鉛華脂韋氣味,椉高宗溺愛而窺覦竊起。遂能不出重闈深密之地,駕馭英雄,使人人各為其用,不旋踵踝移唐室。使之善自推託有《周南?卷耳》之志,則其用心豈減古賢後妃哉!惜乎不知出此,乃欲以牝雞司晨,宜乎不克令終,而張柬之等起而複子明辟也。新史貶而傳之,舊史以謂窮妖白首,良以為訓。考其出新意持臆說,增減前人筆劃,自我作古為十九字,曰而(天)、(地)、○Z(日)、○子(月)、○(星)、(君)、(年)、(正)、(臣)、曌(照)、(戴)、(載)、(國)、(初)、(證)、(授)、(人聖)、(生)。當時臣下奏章與天下書契,鹹用其字。然獨能行於一世,而止唐之石刻載其字者,知其在則天時也。雖然,亦本於喜作字。初得晉王導十世孫方慶者家藏其祖父二十八人書跡,摹拓把玩,自此筆力益進,其行書駸駸稍能有丈夫勝氣。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夜宴詩。

▲梁太祖

梁太祖朱氏諱溫,批答賀表行書字體,雖純熟,然乏氣韻。當是筆吏所書。方時溫以唐之臣子,盜竊神器,故多引瑞物為受命之符。唐天王下以土德,而繼土者莫若金。於是梁以金承之,而色尚白,所有之郡縣,至有以白烏、白兔、白鸚鵡、白鹿為獻者。此表獻白鹿也。其奏章之臣,則有若韓建,有若楊陟,有若薛貽矩。實在開平即位之歲,是其區區急於符契,以厭人心。曾不知三代受命不約而應,如黃龍輔舟,銀溢山赤,烏流王屋,以表殊休者,亦固有自。時其承正統,又歷年滋久,且無非應天順人而作。如溫者,偶以黃巢餘黨椉不利之際,初雲歸順,終乃攘奪。其自視治世 ,一顯諸侯為不足,況複區區引符命哉?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御批祥瑞表。

▲梁末帝

梁末帝諱瑱,太祖溫第四子也,以唐文德元年生於東京。美容儀,為人沈厚,未嘗妄語言,喜與聞人儒士遊。唐光化元年授河南府參軍。溫受禪,封瑱均王。偽鳳曆元年二月,瑱即位。瑱無他伎,喜弄翰墨,多作行書批勑,大者或近盈尺。筆勢結密,有王氏羲、獻帖法,流傳到今,覽之便知,非侍書者所能及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正明勑。

▲周世宗

周世宗,柴氏,諱榮,睿武孝文皇帝太祖聖穆柴後之侄也。丱歲事君後以孝謹聞,太祖愛之,及長,委以主器之重,乃克負荷。迨其繼明在禦,因任舊臣,相與紹述前烈,増大基構。摧高平之陣,而勍敵挫氣;還秦鳳之封,而遠土開疆;以至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荊。自非英傑之主,能克家若是耶?故宜神武之略,氤氳盤礴發於筆端,其運用處,自己過人遠甚。觀《賜張昭詔》,有行書法,亦可見其略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賜張昭詔。

卷四

正書二

▲蕭遘

唐蕭遘字得聖,蘭陵人,璃之遠孫也。瑀武德初,帝委以樞莞,內外百務,悉瑀關決。或引升禦榻,呼曰“蕭郎”。官至左僕射。遘咸通中擢進士第,累遷司空,封楚國公。遘負大節,以王佐自任,慕李德裕為人。及當國,風采峭整,天子器之。始王鐸主貢舉而得遘,後與遘並顯,遘善事之。僖宗曰:“遘善事長,大臣和,予之幸也。”遘曰:“不止以長,乃鐸門生。”僖宗笑曰:“鐸選士,朕選宰相。卿無負我。”自瑀逮遘,凡八葉宰相,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之有。遘之字畫雖罕傳於世,觀其《景公》、《幽公》二帖,筆跡有廊廟之氣而足規矩,學者未易到也。今禦府所藏二:

正書:景公帖。

行書:幽公帖。

▲陸扆

陸扆字文祥,蘇州嘉興人,丞相贄之族孫,後客於陝,因以家焉。擢進士第,累遷翰林學士。扆工屬文,當時制詔,落筆而就,同僚自以為不及。昭宗嘗作賦,召令學士皆和之,扆時預焉,賦成文不加點,獨先眾人。帝覽而歎曰:“貞元時,陸贄、吳道元兄弟善內廷文,後無繼者。今聯得之。”。頗加優重。史稱扆之才“敏速若注射”,信不誣矣。亦善作真字,嘗有《贈苔光草書歌》,筆跡不減古人,翰墨耀映,真可尚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贈詈光草書歌。

▲李蹊

李蹊字景望,江都人也。自幼好學,登進士第,相昭宗,官至太子少師,贈司徒。家世藏書,多至萬卷,時號“李書樓”。喜著述,善注解,學者宗之,以為指南,真儒相也。其書見於楷法處,是宜皆有勝韻。大抵飽學宗儒,下筆處無一點俗氣,而暗合書法,茲胸次使之然也。至如世之學者,其字非不盡工,而氣韻病俗者,政坐胸次之罪,非乏規矩耳。如蹊能破萬卷之書,則其字豈可以重規疊矩之末,當以氣韻得之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送警光詩。

▲詹鸞

詹鸞,不知何許人也。作楷字,少者至蠅頭許,位置寬綽,有大字法。書《唐韻》極有功,近類神仙吳彩鸞,慕彩鸞故名焉。昔李赤之慕李白,司馬相如之慕藺相如,蓋類是也。彩鸞以書《唐韻》名于時,至今斷紙餘墨,今傳寶之。今鸞於斯亦然。

故知鸞于此不凡。今禦府所藏正書二:

《唐韻》上、下。

▲顧紹孫

顧紹孫,亡其世系,作正書類鐘繇,所謂似之而非者。蓋涇渭同流,則清濁相去,不得不爾。自三代書契降及漢末,無慮數變。三國鼎立之初,人材並用,靡有孑遺,惟字學闕然不講。繇於是時不溺流俗,傑然追古,為一家法,而議者謂其豐筋多力,有雲遊雨驟之勢。後學鮮有繼者,如紹孫,雖竭其智力,寧有一於是哉!然久假不歸,烏知非有特其學之未至耳?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儒素帖。

▲陸希聲

陸希聲,吳人也,官至左僕射,家世有書名。其六世伯父柬之,以草書高天下,議者有“喬松倚壁,野鶴盤空”之語;四世祖景融,又以博學工書擅名,璺璺相繼,至希聲一出,遂能複振家法,為佳子弟。而希聲尤善屬文,通經史,喜著述,且精于正書,則祖武風流,頓還舊觀。錢若水常言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押、鉤、格、抵。自言出自二王。斷與陽冰得之,希聲後授之瞀光。瞀光入長安,為翰林供奉,而希聲尚未達,以詩寄之雲:“筆下龍蛇似有沖,天池雷雨變逡巡。寄言昔日不龜手,應念江頭洴澼人。”後得其法者,為一時之絕。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贈罾光詩。

▲楊钜

楊钜,史失其傳,喜作字,得正體。其沉著處,有類鐘繇,而點畫則柳公權法也。當時贈警光草書詩序者,無慮數十人,而各出一家之見以附載于文,獨钜之立論以性之與習,自是兩途。有字性不可以無學,有字學者複不可以無性,故其為言曰:“習而無性者其失也俗,性而無習者其失也狂。”蓋以謂有規矩繩墨者,其習也;至於超詣絕塵處,則非性不可。二者相有以相成,相無以相廢,至此然後可以論書歟!又為說曰:“羲之七子,獨獻之能嗣其學,則知用此以求古人,庶幾天下書眼同一綱紐耳!”噫!钜之能為此論,則能知書之病也夫!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贈曾光草書序。

▲崔遠

崔遠,其先博陵人也。曾祖廷,同州刺史,子八人,皆有時譽,世以擬荀氏八龍。珙,左僕射;珀,吏部尚書;瑪,河中府節度使;餘並據顯位,世以為榮。均子澹,官至吏部侍郎,有才名,舉止秀峙,時謂玉而冠者。遠,澹之子也。有文,而風致整峻,世慕之曰“釘座梨”,言座之所珍也。遷中書侍郎,後為右僕射。自咸通後,有名其家曆台閣藩鎮者數十人,天下推士族之冠。觀其筆跡,雖不傳於世,然《贈晉光帖》,其楷體可喜,想見其家範雲。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送罾光詩。

▲張顎

張顫,莫知其系,官至左司郎中。幼好學,喜怍真書,字體謹嚴,率仿柳公權,而自成一家。公權之學,出於顏真卿,加以盤結道勁,為時所重。議者以謂如驚鴻避弋,饑鷹下鞲,蓋以言其風骨峻做,而少和淑之氣焉。頡雖未足以方公權之工,而風致近古,用筆有力,亦可貴也。觀其所《贈晉光詩》雲:“金殿聖人看縱筆,玉堂詞客盡裁詩。”則頡不獨工於書,而尤長於賦詠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贈警光詩。

▲鄭賈

鄭裔,史所不載,不知何許人也,所見者翰墨三傳。天複中,挈家自華至陳,遷徙無常,席不暇暖,亦未嘗須臾廢詞翰也。觀其以楷法《題經藏詩》雲:“萬蘊千牌次碧牙,縹箋金字間明霞。”而筆法清古,有羲獻典則。雖名不顯於世,大率唐人篇章字畫,縱複不造古人極致處,然亦各有一家風致。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題經藏詩。

▲戎昱

戎昱,不知何許人也,建中間為虔州刺史。作字有楷法,其用筆類段季展。然筋骨太剛,殊乏婉媚,故雅德者避之。嘗書其自作《早梅詩》雲:“應緣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消。”豈有得於此者,宜其字特奇崛,蓋是挾勝氣以作之耳。且古人作字,或出於一手而優劣相望者,偶在一時之得意與否耳。昱自寫其詩,是亦其得意處,故其筆力不得不如是之健。然求其左規右矩,則一出焉,一入焉,而不見其至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早梅詩。

▲趙模

趙模,史闕其傳,不知何許人也。模喜書,工臨仿。始習羲獻,學集成《千文》,其合處不減懷仁,然古勁則不迨。蓋翰墨之祖,必語羲獻,而師之者,世難其人。如晚生輩,以家學相承為一律,非不以王氏為宗,然其泥於形似。而俗惡凡下者,病在索馬于唐肆。浮屠氏懷仁,乃能稍得。故步固不易得,然至於奔逸絕塵處,則又不可以同日而語。若模之書複出懷仁下,則所謂思其上者不可得,又思其次也。噫,古人真難到耶!觀《模集書》一帖,頗工楷法,信前人之論為不謬。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模集千字文。

卷五

正書三

▲許渾

唐許渾,不知何許人也。卯角為詩,已能超出童稚;及長秀髮,頗為流輩所推。正書字雖非專門,而灑落可愛,想見其風度。渾作詩似杜牧,俊逸不及,而美麗過之。古今學詩者,無不喜誦,故渾之名益著,而字畫因之而並行也。大中初,守監察禦史,以疾告歸,端居佚老。有詩集行於世。今禦府所藏正書二:

今體詩上、下烏絲欄。

▲張欽元

張欽元,亡其傳,官至奉禮郎。作真字,喜書道釋經,然不墮經生之學。其遠法鐘繇,唯恐失真。但去古既遠,世習紛糅,故未能脫去前人畦畛,左規右矩,自守奴書之病⑥,是亦束於教者也,至如繇書幽深無際,古雅有餘,則又非欽元得窺其藩籬焉。今禦府所藏正書二:

金剛經上、下。

▲楊庭

楊庭,不知何許人也。為時經生,作字得楷法之妙。長壽間,一時為流輩推許。唐以武后好奇立異,自我作古,至輒易一十九字。當時如薛稷之流,亦複宗之。庭嘗書《五蘊論》,悉用武後所易字,而卷尾系經生臣名,要是一時奉命自應爾耳。唐書法至經生自成一律,其間固有超絕者,便為名書。如庭書,是亦有可觀者。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景審

景審,南陽人也。工作詩,留心翰墨。長慶中,以泥金正書《黃庭經》一軸,追慕王羲之法,字體獨秀潤而有典則。又作詩以題其卷末雲:“金粉為書重莫過,《黃庭》舊許右軍多。請看今日酬仁德,何似當時為愛鵝。”大抵唐人類多工書,然亦頗自珍惜。如歐陽通初仿父詢書,後亦名世,非狸毛為筆,犀象為管,未嘗輒書。審於《內景經》必粉金而寫之,蓋亦非率爾而作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黃庭經。

▲鈕約

鈕約,史傳不載。善正書,作細字使人喜,見而忘倦。蓋其字畫雖小,而圓勁成就,不乏精神,為呵喜者。嘗考昔人之論字,以謂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結密而無間,《瘞鶴銘》近之;寬綽而有餘,《蘭亭敘》近之。蓋約之小字,雖未足以比肩古人,而至其字形頓放,頗有意味。亦不窘于邊幅,而韻勝者。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小字三教經。

▲吳彩鸞

女仙吳彩鸞,自言西山吳真君之女。太和中,進士文蕭客寓鐘陵。南方風俗,中秋夜,婦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為盛集,蕭往觀焉。而彩鸞在歌場中,作調弄語以戲蕭。蕭心悅之,伺歌罷,躡蹤其後。至西山中,忽有青衣燃松明以燭路者。彩鸞見蕭,遂偕往,複曆山椒,有宅在焉。至其處,席未暇暖,而彩鸞據案,如府司治事,所問皆江湖喪溺人數。蕭他日詢之,彩鸞初不答,問至再四,乃語之:“我仙子也,所領水府事。”言未既,忽震雷迅發,雲物冥晦。彩鸞執手板伏地,作聽罪狀,如聞謫詞雲:“以汝泄機密事,罰為民妻一紀。”彩鸞泣謝,諭蕭曰:“與汝自有冥契,今當往人世矣。”蕭拙于為生,彩鸞為以小楷書《唐韻》一部,市五千錢為糊口計。然不出一日間,能了十數萬字,非人力可為也。錢囊羞澀,複一日書之,且所市不過前日之數。由是彩鸞《唐韻》,世多得之。曆十年,蕭與彩鸞遂各乘一虎仙去。《唐韻》字畫雖小,而寬綽有餘,全不類世人筆,當於仙品中別有一種風氣。今禦府所藏正書一十有三:

唐韻平聲上,唐韻平聲下,唐韻上聲,唐韻去聲,唐韻入聲,唐韻上下二,唐韻六。

▲杜光庭

道士杜光庭,字賓聖,道號東瀛子,括蒼人也。傳授真大師,特進檢校太傅、太子賓客兼崇文館大學上,行尚書戶部侍郎、廣成先生、上柱國、蔡國公。光庭初意喜讀經史,工詞章翰墨之學。懿宗設萬言科取士,光庭試其藝不中,乃棄儒衣冠人道遊。意淡漠,著道家書頗研極至理,至條列科教自漢張道陵暨陸修靖撰集已來,始末備盡,於今羽流成宗之。僖宗臨禦,光庭始充麟德殿文章應制,一時流輩為之斂衽,皆日學海千尋,辭林萬葉,扶宗立教,海內一人而已。嘗撰《混元圖》、《紀聖賦》、《廣聖義曆帝紀》暨歌詩雜文僅百餘卷。喜自錄所為詩文而字皆楷書,人爭得之,故其書因詩文而有傳。一踞是得煙霞氣味,雖不可以擬倫羲、獻而邁往絕人,亦非世俗所能到也。光庭嘗一日忽謂門人曰:“占城方創真宮,工未畢,上帝命餘作岷峨主司,恐不久於人間世。”他日因複謂真宮成矣,遂披法服及閘,私子別而卒,異哉!信人材不特人間少,天上亦少。

▲梁元一

道士梁元一,亡其鄉里。天資孤潔,不染世習。丹藥之暇,尤喜翰墨。初慕鐘、王楷法,久而出入規矩之外。然其法嚴,其氣逸,其格清。其嚴也若秉簡而立星壇,其逸也若禦風而揮八極,其清也若秋霄之飲沆瀣。凡以心專於抱一而不務外遊,故其神凝而慮寂,據梧隱幾,泯然身世之俱亡。及乘興一寓於揮灑,自然有超世絕俗之態矣。觀其書《太上內景經》,作小楷法而體兼眾善,乃知游方之外者,非世習之所能及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太上內景經。

釋曇林

釋曇林,莫知世貫。作小楷下筆有力,一點畫不妄作。然修整自持,正類經生之品格高者。有金書經目曰《金剛上味陀羅尼》,累數千字,終始一律,不失行次,便於疾讀。但恨拘窘法度,無飄然自僻之態。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苟,豈其意於筆正特見嚴謹,亦可嘉矣。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金剛經。

▲錢鏐

五代吳越國錢鏐,杭州臨安人。倜儻有大度,意氣雄傑,乘唐末亂離,依閭裡董昌嘯聚烏合之眾,名為禦寇而實自蹈之。然卒能用僖宗詔命,削平江浙而據有也。當時以鎮海軍節度使複領鎮東,節制精兵及三萬。昭宗即位加太子中書令,封本郡王。梁室繼興為尚父,進封吳越國王。至於後唐遂獨有方面號令一十三郡垂四十年,修中州貢賦,籍無虛日。風物繁庶,族系侈靡,浙人俚語目之日海龍君,言富盛若彼也。方其與群英爭逐,橫槊馬上,何暇議文墨耶?然而喜作正書,好吟詠,通圖緯學,晚歲複降己下士。幕客羅隱雅好譏評,雖及鑼微時事,怡然不怒,人以大度稱之。狀貌凜凜,亦人間一英物也。所書複剛勁結密,似非出用武手,殆未易以學者規矩一律擬議耳。逮藝祖有天下,其孫齪能納土稱藩,遂使後世子孫縻我爵祿,承承不絕,亦其英風餘澤,沾丐雲仍者多矣。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貢棗帖

▲李景

南唐偽主李憬字伯玉,先主升之長子,違命侯煜之父也。幼已穎悟,既為主器,即典軍旅,撫下有方略,時皆歸之。及嗣異位,能奉中州,以恩信結鄰壤。江左老稚不勤兵革者十有九年,亦霸道之雄也。宋齊丘以舊臣與先主為布衣交,挾不賞之功跋扈無前,即竄而死之,又其果敢如此!然于用武之時,乃能璺璺修文,圖回治具,故史稱其富文學。工正書,觀其字乃積學所致,非偶合規矩。其後煜亦以書名與錢椒相先後,蓋其源流本有自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邊鎬奏狀。

▲薛貽矩

薛貽矩字熙用,河東聞喜人也。唐幹符中登進士第,曆集賢校理翰林學士,晚仕梁。太祖愛其才,禮加優異,累官自僕射至守司空。貽矩風儀秀聳,所與游者成一時之英傑。自此聲名籍甚。喜弄愉墨,正書得古人用筆意。且唐末接五代,工書者筆跡疑皆掃地矣,觀其《贈警光草書序》秀潤可觀,一時學者亦鮮儷焉。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贈警光草書序

▲卷六

正書四

盧汝弼

五代盧汝弼字子諧,不知何許人也。祖綸,唐貞元中有詩名,父簡求,為河東節度使。汝弼少力學,不喜為世胄,篤意科舉,登進士第,文采秀麗,一時士大夫稱之。複留意書翰,作正書取法有歸。當五季士風凋弊,以字畫名家者尤少。汝弼能力振所學,誠不易得。官至祠部郎中,知制誥,贈乓部尚書。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贈警光詩。

▲豆盧革

豆盧革,史失其世。遭五代離亂,避地麓延,守中山王處直辟為幕官。同賦牡丹,革以桑柘對。處直雅器重,遷節度判官。唐莊宗講求賢相,或以革名家子舉之,遂召拜左丞相。作正書雖有隱者態度,然要之不出五季人物風氣。其點畫同為一律,非若楊凝式之書,在季世翰墨中如景星鳳凰之傑出,宜革輩皆不以書得名也。今禦府所藏一十:

正書:開講帖,友公大德帖,鄭長官帖,王郎君帖。

行書:大德帖,吾師帖,寒食帖,買花帖,頂辭帖,田園帖。

▲王仁裕

王仁裕字德輦,天水人也。官至太子少師。幼不羈,唯以狗馬彈射為務。中年銳意於學。一夕夢刊其腹腸胃引西江水以浣之,睹水中沙石皆有篆文。及寤,胸中豁然,自是文性超敏。洞曉音律,作詩儀千篇,目之曰《西江集》。嘗觀《列禦寇》言神遇為夢。,謂以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於萬物,非偶然也。王獻之夢神人論書而字體加妙。李嶠夢得雙筆而為文益工,斯皆精誠之至而感於鬼神者也。仁裕翰墨雖無聞于時,觀其《送張禹偁詩》,正書清勁,自成一家,豈非濯西江水之效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送張禹偁詩。

▲楊邠

楊邠,魏州冠氏人也。少為州掌籍史,事漢高祖官至樞密使。隱帝即位,加中書侍郎平章事。邠長於吏事。執政以來,帑藏實,兵甲完,國用不乏,邊鄙肅靜,皆其功也。末年留意搢紳,延客門下。知經史有用,乃課吏傳寫。至其作正書,雖不能造鐘王之藩翰,然氣格超邁粗有可觀。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清潭等帖。

▲宋綬

宋文臣宋綬字公垂,趙人也。官至參知政事,諡日宣獻。其事業載之史牒詳矣。綬雅有記性,嘗試童行《法華經》,誦十日,不復遺一字,蓋其性與下愚相遠如此!作字尤為時所推右。然亦自喜其書,在翰苑日,凡制稿必集成篇,至於點畫亦不妄作,意其文必附書以垂後世耳。嘗為小字正書整整可觀,真是《黃庭經》、《樂毅論》一派之法。在天聖、明道間,章獻明肅後聞綬書名,乃命書楷法千文以規仁祖。今綬所書《千文》,實天章閣所藏之書也。其後佐我仁祖以參大政,亦基於此。國初稱能書者惟李建中與綬二人,而建中之字肥而重濁,或為時輩譏評,謂有五代以來衰亂之氣,至綬則無間言。蓋其書富於法度,雖清臒而不弱,亦古人所難到者。而議者又謂世之作字,於左右佈置處或枯或秀,綬左右皆得筆,自非深造者特未易知。綬有子日敏求,能世其家。凡當時巨卿銘碣,必得敏求字為榮故二宋之書,人到於今稱之。今禦府所藏正書八:

草制,草劄,密表,杜甫謁廟詩,和園池詩筆,飛白書上下二,千文。

▲蔡襄

文臣蔡襄字君謨,興化軍人也。官至端明殿學上。博古尚氣節,居諫垣樂言事。初范仲淹被

逐,餘靖、尹洙、歐陽修以極論援救,坐是皆罪貶。襄於是作《四賢士》詩以高其風,天下成誦之。守福州日,南方風俗,病者不食藥而敦信巫覡,至垂死而恬然尚鬼,其利人之財者以蠱毒之,積年以為患,襄至,去巫覡而殺其害人者,故一方安堵而宿弊滌。工字學,力將求配古人。大字巨數尺,小字如毫髮,筆力位置,大者不失結密,小者不失寬綽。至於科鬥、篆籀、正隸、飛白、行草、章草、顛草,靡不臻妙,而尤長於行,在前輩中自有一種風味。筆甚勁而姿媚有餘,仁祖深愛其書,嘗禦制元舅隴西王李用和墓銘詔襄書之。已而學士撰溫仁皇后銘文,又詔襄書,而襄辭曰:“此待詔職也。儒者之工書,所以自遊息而已。”仁祖亦不強之。人謂古今能自重其書者,惟王獻之與襄耳。襄遊戲茗事問,有前後《茶錄》,複有《荔枝譜》,世人摹之石。自珍其書,以為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而複推為本朝第一也。論者以謂真行簡劄今為第一,正書為第二,大字為第三,草書為第四,其確論歟!

此所得于正書為多。今禦府所藏正書三:

南郊慶成詩,茶錄,還穎詩。

▲石延年

文臣石延年字曼卿,本幽州人。官至太子中允秘閣校理。少應進士舉,真廟朝該三舉進士,推恩補奉職,延年以母老不擇祿而就。久之,朝廷為改太常寺大祝,出知濟州金鄉縣。為邑有治聲,凡兩除監郡,一為大理丞,遂人館。然跌盪不羈,劇飲尚氣節,視天下無難事,不為小廉曲謹以投苟合。上書論事有讜語,朝廷用其計,令奉使河東籍鄉兵。既還,易服色,當時延年雖在秘閣而不屑,夜遊浮沉間巷間,見者如遇于煙雲中。一日與酒徒詣肆中,縱飲銜杯無算,終席不交一語引去。以此人異之,指其地為遇仙。其在寶元、康定間,文詞筆墨映照流輩,得之者不異南金大貝,以為珍藏。其正書入妙品。尤喜題壁,不擇紙筆而得如意。初沿汴而東,系舟泗水龜山下,佛祠釋子以題殿榜為請,乃為劇飲,卷氈濡墨作方丈字,一揮而成,人以為絕筆。異時范仲淹作文誄之雲:“延年之筆,顏筋柳骨,散落人間,寶為神物。”歐陽修亦作詩美之日:“延年醉題紅粉壁,壁粉已剝昏煙煤。河傾昆侖勢曲折,雪壓太華高崔嵬。”其為名流推許如此。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西師詩

▲陸經

文臣陸經字子履,越人也。官至集賢殿修撰。作郡以儒術飾吏事,而所至以能稱。善真行書。當時與蘇舜欽為流輩,而筆法亦僅同一律。前輩商文必求經為之書,故經之石刻殆遍天下。若歐陽修《思潁》諸詩,得經書方喜甚稱。然多作正書,其典嚴以規矩自窘,譬之椎魯如參,厚重如勃,亦盛德君子渾金朴玉所自表發也。觀者自應得之耳。今禦府所藏四:

正書:蒲州詩,武林謠。

行書:蕭相樓等詩,郊居等詩。

▲王子韶

文臣王子韶字聖美,浙右人。官至秘書少監。宿學醇儒,知古今,以師資為己任。方王安石以《字書》行於天下,而子韶亦作《字解》二十卷,大抵與王安石之書相違背,故其《解》藏於家而不傳。尤長於《孟子》而學者師其說。一日子韶訪一縣令,正見令與舉子談《孟子》,縣令者寡聞人也,不知子韶善此書,而與客談不已,置子韶一隅,蓋旁若無人也。子韶日:“孟子不見諸侯,而首篇稱'見梁惠王’何也?”令與客皆無對。久之知子韶也,為之靦顏。喜作正書,然亦出於力學。至於三過筆,真可以掛萬鈞之重,蓋其學本宗褚遂良、顏真卿而暮年自變為一家耳。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杜衍詩。

▲陳景元

道士陳景元字太虛,師號真靖,自稱碧虛子,建昌南城縣人。師高郵道士韓知正,已而別其師遊天臺山,遇鴻蒙先生張無夢授秘術。自幼喜讀書,至老不倦。凡道書皆親手自校寫,積日窮年,為之佝僂。每著書十襲藏之。有佳客至,必發函具鉛槧出客前,以求點定。其樂善不已複如此。然不泛交,未嘗與俗予將迎,惟相善法雲寺釋法秀,人比之廬山陸修靜交惠遠也。初游京師,居醴泉觀,眾請開講。神考聞其名,詔即其地設普天大醮,命撰青詞以進。既奏,稱善,得旨賜對天章閣,遂得今師名。又改章服,累遷至右街副道篆。己卯,乞歸廬山,複以葬親為請,詔賜白金助之。既歸,行李無他物,百擔皆經史也。所居以道儒醫書各為齋館而區別之,四方學者來從其遊,則隨所類齋館相與校讎,於是人人得盡其學,而所藏號為完書。所役二奴,一日黃精,一日枸杞,馴而不狡,真有道者之役也。一時大臣如王安石、王圭喜與遊。初歸廬山,與安石作別,安石問其乞歸之意,景元雲:“本野人,而今為官身有吏責,觸事遇嫌猜,不若歸廬山為佳耳。”安石韻其語,書靜幾間曰:“官身有吏責,觸事有嫌猜。野性難堪此,廬山歸去來。”複書其詩後雲:“真靖自言如此。”蓋喜其不素諳也。又嘗與蔡卞論古今書法,至歐陽詢則曰:“世皆知其體方而莫知其筆圓。”卞頗服其膺。生平不喜作草字,惟欲正書,大抵祖述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下逮歐陽詢《化度寺碑》耳。故其于古人法度中粗已贍足。當其啟手足之時,年已七十,沐浴改衣,韻語長嘯聲,正坐而逝其語雲:“昔之委和,今之蛻質,非化非生,複吾真宅。”世乃悟其屍解。凡手自校正書有五千卷,注道經二卷,《老氏藏室纂微》二卷,《解莊子》十卷,編《高士傳》百卷,所著文集二十卷,以至作《大洞經音義》,集注《靈寶度人經》,凡有益於學者,莫不致力焉。今禦府所藏八:

正書:陶隱居傳,高士傳,樂毅傳,相鶴經,陳諶等墓誌,種玉故事

行書:岩棲賦,試墨書等詩。

▲蒲雲

山人蒲雲,西川漢州綿竹人也。幼有方外之趣。布裘筇杖,游山野間。賣藥得錢入酒家,醺然醉,類有道之士。尤喜翰墨,作正書甚古。嘗以雙鉤字寫河上公注《道經》,筆墨清細,若遊絲紫漢,孤煙嫋風,連綿不斷。或一筆而為數字,分佈勻穩。風味有餘,覽之令人有淩虛之意。大抵書法自科牛一散,學者紛紛。於是有垂露、偃波、芝英、倒薤之說,各工其習,以文其一家之學,亦宜在所錄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二:

雙鉤道經,雙鉤德經。

▲釋法暉

釋法暉,政和二年天寧節以細書經塔來上 ,效封人祝萬歲壽。作正書如半芝麻粒,寫佛書十部,曰《妙法蓮華經》,曰《楞嚴經》,曰《維摩經》,曰《圓覺經》,曰《金剛經》,曰《普賢行法經》,曰《大悲經》,曰《佛頂尊勝經》,曰《延壽經》,曰《仁王護國經》。自塔頂起以至趺座,層級鱗鱗,不差毫末。更為出香器置其中間而經字僅足,開卷翬飛,照映眼睫,恍然如郁羅蕭台,突兀碧落,孕育氣象,亦奇觀也。說者謂作此字取竅密室,正當下筆處容光一點明而不曜,故至細可書,複有嘹然眸子方辦茲事。然其字累數百萬不容脫落始終如一,亦誠其心則有是耶。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細書經塔。

卷七

行書敘論

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於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書。爰自西漢之末,有潁川劉德升者,實為此體,而其法蓋貴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德升而下,複有鐘繇、胡昭者同出於德舁之門。然昭用筆肥重,不若繇之瘦勁,故昭卒于無聞,而繇獨得以行書顯,當時謂繇善行押書者此也。及晉王羲之、獻之心得神會處,不由師授,故並臻其極,蔚然為翰墨之冠。晚有王瑉複善此學,而議其書者有峻如崧高、爛若列星之況。信乎行書之在字學,非富規矩、有來歷不能作此。譬之千里之足,屈伏櫪下,則成虧何在?及其緩轡闊步,爭馳蟻封間,於是駑驥遂分。書之有行,亦若也。今得其自晉以來至於本朝,以行書名世者,凡五十有八人焉。其間如晉之王檬,宋之薄紹之,唐虞世南、歐陽詢、李邕、蘇靈之之徒,各各自具一體,傑然出於其類者多矣。本朝則有李建中、蘇舜欽、陸經、王安石、蔡京,筆勢翩翩,足以追配古人,名垂後世,有可觀者。於是類而裁之為一家法。

行書一

王衍

晉王衍字夷甫,琅邪臨沂人。相孝懷,官至太尉。早歲穎悟,初詣山濤,濤嗟歎良久,目送其去曰:“何物老嫗生甯馨兒。”及長,聞譽四馳。明悟若神,謂可比子貢,聲名籍甚,傾動當世。善談名理,得莊老旨趣。每論事有不安,隨即更改,世號口中雌黃。朝野翕然,謂之一世龍門。手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顧愷之作《畫贊》,亦稱衍岩岩清峙,壁立千仞,斯足以仿佛其人也。武帝聞之,問王戎曰:“衍於當世誰比?”戎曰:“當從古人中求耳。”其為世所尚如此。初好論從橫之術,晚乃棄世事,口不言錢稱“阿堵物”而已。晉室士夫雅尚清談者,衍為之倡也。及為石勒所囚,心知必死,乃痛自引咎,慨然歎日:“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正天下,猶不至此。”其弟澄亦嘗謂衍日:“兄形似道而神峰太俊,是宜不克令終。”作行草尤妙,初非經意,而灑然痛快見於筆下,亦何事雙鉤、虛掌、八法、回腕哉?其自得于規矩之外,蓋真是風塵物表脫去流俗者,不可以常理規之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尊夫人帖。

謝奕

謝奕字無奕,秣陵人。官至安西將軍豫州刺史。少有名譽。初為剡令,與桓溫善,溫辟為安西司馬。敦篤布衣之好,于溫坐,岸幘笑詠自若。溫嘗曰:“我方外司馬也。”喜作字,尤長於行書,飄逸之氣人人眉睫。故竇皋以賦美之曰:“達士逸跡,乃川厄奕;毫翰雲為,任興所適。”又見無奕之書,不拘於俗學之妙,而風氣自高,當時以為達士也。初從見尚為西州日有德政,既卒,州人思之,請以奕嗣尚,遷都督豫、司、冀、並四州事。其知名縉紳間

有素如此。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秋月帖。

桓溫

桓溫字元子,譙國龍亢人。官至丞相。生未期溫嶠見之曰:“此兒有奇骨。”故以溫名之。溫豪爽有氣概,姿貌雄偉而面有七星。劉憤嘗稱其眼如紫石棱,須作蝟毛磔,斯亦見其異也。然溫挺英邁之氣韞文武之才,籠絡賢傑,駕馭英雄,受寄扡城,用恢威略,功有可稱者矣。及總戎馬之權,居形勢之地,有睥睨窺覦之意,斯實斧鉞之所宜加,人神之所同異也。溫墨蹟見於世者尤少,然頗長於行草觀其《收東道表》與夫法帖石刻,字勢遒勁,有王、謝之餘韻,亦其英偉之氣形之於心畫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東道表

謝安

謝安字安石,世為秣陵人。官至太保。方時王謝兩族各以文采相高,而安于謝族尤主斯文盟會,居伯仲群從問若師資禮。嘗與王蒙語,蒙曰:“此客密密,為來逼人。”王導亦深器之。四十不仕,高臥東山,屢違朝旨,天下翕然有公輔望。及起,應辟為宰相。當桓溫跋扈,談笑卻之,終至於帖然而後已。苻堅以百萬之眾飲馬江左,勢欲吞食晉國,人心危甚,而安用謝玄輩,親授方略,各當其任,從容緩帶,以威重壓浮議,終至以寡勝眾,一掃而群虜淨盡。使東晉社稷增重九鼎,皆安之力也。若其風氣蘊藉,為名流所慕,如擁鼻揮葵扇,又其餘耳。蓋是種種超詣,每經意處便非他人可到。初慕羲之作草正字,而羲之有解書者。後之評其字者,亦謂縱任自在,若螭盤虎踞之勢,要當人能品也。然其妙處,獨隸與行草耳。此所有惟行書為多。其家若尚、若萬、若道蘊,皆以書名世者,信有自來矣。今禦府所藏行書三:

中郎帖,近問帖,善護帖。

謝萬

謝萬字萬石,官至豫州刺史。其才器雋秀,頗喜矜持,故早得時譽。簡文帝初作相對,聞萬名,召為撫軍從事中郎。萬著白綸巾,衣鶴氅裘,履版而前。既見,與簡文共談移日,其風致見重于時如此。萬工言論,善屬文。作字自得家學,清潤遒勁,風度不凡。然於行草最長,惜其歲月之久,少及見者。獨《鯁恨》一帖,尤著見於世。其亦魏晉已來流傳到眼者,類多哀悼語,此其然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二:

賢妹帖,鯁恨帖。

陸玩

陸玩字士瑤,吳人機從弟也。器量洪雅,弱冠有美譽。善翰墨,尤長行書。及登公輔,謙遜不辟掾屬,成帝聞而勸之,不得已從命,所辟皆寒素有行之士。玩以弘重為人主所貴,稟性通雅不以名位格物,誘納後進謙若布衣,縉紳之徒莫不依之。時瑞星見,以疾不能造朝,親書其表以賀,略日:“德合神明,嘉瑞屢臻,普天率土,莫不同慶。”其筆力瘦硬有鐘繇法。然議者謂繇書如雲鶴遊天,群鴻戲水,行間茂密,實亦難過。玩之字畫,雖不期與之方駕,然雅重之氣發於筆端而有典則,亦足以昭示於世也。玩官至尚書令、興平伯。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賀瑞星表晉元帝批附。

張翼

張翼字君祖,下邳人。官至東海太守。善隸草,時穆帝令翼寫王羲之手錶。穆帝自批其後,羲之殆不能辨真贗,久乃悟曰:“小人幾欲亂真。”王僧虔嘗謂羲之書一朝人物莫有及者,而翼之書遂能亂真,故已咄咄羲之矣。蓋翼正書學鐘繇,草書學羲之,皆極精妙。當時與王修、江灌輩並馳爭先,今觀其行書,故可以想見其它雲。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舅氏帖。

王蒙

王蒙字仲祖,太原晉陽人也。官贈司徒。蒙少時放縱不羈,晚節克己勵行。有風流美譽,虛己應物,思而後行,喜怒不形於色。美姿容,居貧,帽鐘人市,而市嫗悅其貌遺以新者,時人以為達。工隸書草法,俱入能品。王僧虔以謂可比庾翼,議者小以為過論。章草作人字法,嘗謂趣之欲利,按之欲輕,世以蒙為知言。然世所存者多行書,王安石初學其書頗得筆意。論者以謂有橫雨斜風之勢,則蒙之書又可知矣。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餘杭帖。

王徽之

王徽之字子猷,逸少塚嗣也,世家秣陵。官至黃門侍郎。初參桓溫幕下為狂司馬,忘形骸,無客禮,溫優之不校也。及佐桓沖,尤不事事,惟以手板拄頰雲“西山朝來,致有爽氣”而已,嘯詠竹間,寄以天樂。山陰雪夜,理舟詣戴,乘興而往,盡興而還,世稱其真正以傲達淩物。故名教之流或病之,要之亦王氏佳子弟也。其作字亦自韻勝,羊欣謂尤長於行草,信不誣矣。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持未可以甲乙論雲。今禦府所藏行書四:

僧倫帖,至節帖,仲宗帖,蔡家帖。

王邃

王邃,失其世系。官至平北將軍徐州刺史,而世所傳者特因其書爾。作行書有羲獻法,疑是其家子弟,故典刑具在,而後世,雖斷紙餘墨亦複寶之也。《婚事》一帖尤為人所知,流傳至今,觀其佈置婉媚,構結有法,定非虛得名。大抵字學之妙,晉人得之為多,而王氏之學尤盛焉。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婚事帖。

卷八

行書二

孔琳之

宋孔琳之字彥琳,會稽山陰人。官止祠部尚書。琳之好文博古,至於音律之習無不超詣,作行草度越流輩。方時以剛正自力,不能阿諛當前者,故奄奄眾人後。至於作字之工,人不得而掩遏也。議者以謂飛流垂勢,則呂梁之水焉。二王已後略無其比。王僧虔亦謂琳之書天然絕逸,極有筆力。蓋其所養豪放,恥事遲拙,故筆端流暢快健,若不凝滯於物者。或以謂功夫少,此又責備春秋之法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日月帖。

陶弘景

梁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也。身長七尺四寸,神采聳秀,有仙風道骨。讀書萬餘卷,善琴棋,主草隸,而行書尤妙。大率以鐘王為法,骼力不至而逸氣有餘。然苦心篤志,未嘗懈倦。無紙墨則至於以荻畫灰,苦恨無書以為楷式,則願作主書吏。故其答武帝論書雲:“愚固博涉,患未能精。”其刻意於學有至於此。袁昂謂其書如吳興小兒,形雖未成長,而骨體甚駿快;李嗣真亦雲如麗景霜空,鷹隼初擊:俱以駿快稱。今觀其書,信乎其非虛言也。弘景少得養生之道,初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郎,上章辭祿,止于句容之

記錄了宋徽宗時禦府所藏書跡的《宣和書譜》,包括了篆書、正書、行書、草書等書體的代表人物。《宣和書譜》作為傳記文學也是值得一讀的。

這是一部法書著錄著作,凡二十卷,著錄宋徽宗時禦府所藏書跡。其中歷代帝王書一卷,正書四卷,行書六卷,草書八卷,八分書一卷。自篆書以下各有敘論,闡述各書種的源流及其變革,論說所錄書家的標準和道理所在;終以制詔、誥命、補牒附錄。各卷有分目,人各一傳,共立傳一百九十七名書家;次為禦府所藏法帖,凡一千二百四十餘件,立目不錄文。

此書不著編撰者名氏,《四庫全書提要》以為:“宋人之書,終於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歟?”並以為:“芾、京、卞書法皆工,芾尤善於辨別,均為用其所長。故宣和之政無一可觀,而賞鑒則為獨絕。”還引錄蔡絛《鐵圍山叢談》語說明這一點。《叢談》稱:“所見內府書目,唐人用硬黃臨二王,至三千八百餘幅,顏魯公墨蹟至八百餘幅。大凡歐、虞、褚、薛及唐名臣李太白、白樂天等書字,不可勝記。獨兩人則有數矣,至二王《破薑》、《洛神》諸帖,真跡殆絕。蓋亦偽多焉。”這說明徽宗內府所藏墨蹟,贗品充斥。然經米芾辨別鑒定,“今書所載,王羲之帖僅二百四十有二,王獻之帖僅八十有九,頻真卿帖僅二十有八。蓋其著於錄者,亦精為汰簡,魚目之混罕矣”。《宣和書譜》著於錄者,無贗跡之累矣。

《四庫全書提要》認為此書殆即蔡京、蔡卞、米芾三人“所定”,今世學者多有否定,本文則認為不可簡單否定。所謂所定,當指從其書的內容體例、著錄書家的標準及其品評等方面,進行審定是也。

米芾應是進行這種“審定”的重要作者之一。米芾不僅是著名畫家,在書法方面還是“宋四大家”之一。尤其是他以“精鑒”著稱。他于宣和間擢書畫博土,與宋徽宗要撰《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兩書不無密切聯繫。宋徽宗書畫皆工,他自然清楚他禦府書畫收藏甚富但又贗品充斥,若無在行的書畫家進行鑒別,對書畫家進行精當的品評,要撰此兩書則是完全不可能的。《宣和書譜》為米芾立傳就談到這一點說:“崇甯間四方承平,百揆時序,典章禮樂燦然一新,獨以書畫未有傑然超出前古者。獨膺簡在,遂除書畫兩學博士,頗厭士論。芾亦欣然就職,自以為己任。”正是在米芾任職書畫博士期間,《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兩書撰寫完成。蔡絛《鐵圍山叢談》說:“崇甯初命宋喬年值御前書畫所,喬年後罷去,繼以米芾輩,迨至末年,上方所藏率至千計。吾以宣和癸卯歲常得見其目。”這裡的“末年”,即“宣和癸卯歲”。蔡愫乃蔡京子,他於這一年“常得見其目”,《四庫全書提要》認為所指即“書畫二譜”,“蓋即就其目排比成書歟”!

蔡京、蔡卞亦應是進行“審定”的重要作者。京、卞皆工書,京又為徽宗所倚重,因此書畫二譜交由京去定,是很自然的。卞乃京弟,王安石女婿,又以善文章著稱,哲宗時托以紹述,徽宗時雖有貶降,後又擢知樞密院,位不謂不重矣,因此讓其參與“二譜”的“審定”,也不是不可能的。讀“書譜”王安石、蔡京二人小傳,謂安石與神宗是“聖賢相遇,千載一時,其功業昭昭”;對蔡京更是通篇諛頌之詞,謂其“前後三人相位,寅亮燮理,秉國之鈞,實維阿衡,民所瞻仰,至於決大事建大議人所不能措意者,笑談之間恢恢乎其有餘矣”,謂其書“筆力遒勁,巍巍若巨鼇之載昆侖,翩翩如大鵬之翻溟海,識與不識,見者莫不聳動,斯亦一時之壯觀也”。這使人想到,兩傳若不出於京、卞二人之手,也會經二人過目。徽宗朝不用“元枯黨人”,此“書譜”亦不錄“元枯黨”書家。如蘇軾、黃庭堅、文彥博、司馬光這樣的名家,特別是蘇黃還是“宋四大家”中兩大家,亦不見著錄。此不是因內府無他們的書跡,相反,徽宗還學過黃庭堅的書法,令米芾進過黃書的《千字文》。這就涉及到“書譜”的內容和體例很可能是京、卞二昆仲參與“審定”所致。

……

目錄

卷一

歷代諸帝后附

晉武帝

唐太宗

唐明皇

唐肅宗

唐代宗

唐德宗

唐宣宗

唐昭宗

武則天

梁太祖

梁末帝

周世宗

卷二

篆書敘論

篆書

李陽冰

衛包

唐元度

釋元雅

益端獻王

徐鉉

章友直

隸書敘論

韓擇木

卷三

正書敘論

正書一

鐘繇

蕭思話

王僧虔

薛道衡

褚遂良

顏真卿

徐浩

元稹

李商隱

柳公權

……

文摘

顏真卿

顏真卿字清臣,師古五世從孫,琅邪人。官至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初登進士第,又擢制科。以禦史出使河隴,五原大旱,為決冤獄,而雨乃降,一郡霑足,人呼為“禦史雨”。守平原日,河朔二十三郡皆陷賊,平原獨以有備完。奏至明皇,為之歎息,想見其人。然為奸邪輩所疾,盧杞尤不喜。李希烈陷汝州,杞固遣真卿宣詔,士論惜之。而真卿必行,見希烈知其不可以訓,罵而死之惟其忠貫白曰,識高天下,故精神見於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白篆籀分隸而下,同為一律,號書之大稚,豈不宜哉!論者謂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此其大概也。至其千變萬化,各具一體,若《中興頌》之閎偉,《家廟碑》之莊重,《仙壇記》之秀穎,《元魯山銘》之深厚,又種種有不同者。蓋白有早年書《千佛寺碑》,已與歐、虞、徐、沈暮年之筆相上下。及中興以後,筆力迥與前異,亦其所得者愈老也。歐陽修獲其斷碑而跋之雲:“如忠臣烈土、道德君子,端嚴尊重,使人畏而愛之,雖其殘闕,不忍棄也。”其為名流所高如此。後之俗學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謂蠶頭燕尾僅乃得之,曾不知以錐畫沙之妙。其心通而性得者,非可以糟粕議之也。嘗作《筆法十二意》,備盡師資之學。然其正書,真足以垂世。今禦府所藏二十有八:

正書:旌節敕,顏允南父惟正贈告,顏允南母商氏贈告,潘丞竹山書堂詩,朱巨川告,疏拙帖。

行書:爭座前帖,爭座後帖,送文殊碑文帖,頓首夫人帖,與李光顏太保帖,蔡明遠鄱陽帖,劉太沖帖,劉中使帖,開府帖,盧侯帖,瑤台帖,篆籀帖,中夏帖,湖州帖,送書帖,乞米帖,乞脯帖,縑緗帖,馬病帖,送辛晃序,祭伯父濠州刺史文(唐臣題跋)。

徐 浩

徐浩字季海,越州人。官至太子少師。擢明經,有文辭,張說一見奇之,謂浩後來之英也。由魯山主薄薦為集賢技理。肅宗立,由襄州刺史召授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出浩手,遣辭贍速,而書至精。帝喜之,寵絕一時。浩父嶠之,善書,初以法授浩,浩益工,撰《法書論》一篇,為時楷模。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勝。論者謂其力如怒猊抉石,渴驥簞泉。蓋浩書鋒藏畫心,力出字外,得意處往往近似王獻之,開元以來未有比者。寫《花萼樓碑》甚工,頃長安興慶池西南,巢賊之亂,兵火剝壞,無複存者。袁昂嘗評其書,謂“如南岡士大夫,徒好尚風範,終不免寒乞”。以浩書殊乏天才,而窘在繩律故爾。然議者以謂不然。嘗作《書法》以示子侄四,盡述古人積學所致,真不易之論。且浩以書名,其妙實在楷法也四。今禦府所藏正書三:朱巨川告,小字存想法,寶林寺

李 璟

南唐偽主李璟字伯玉,先主升之長子,違命侯煜之父也。幼已穎悟,既為主器,即典軍旅,撫下有方略,時皆歸之。及嗣升位,能奉中州,以恩信結鄰壤。江左老稚不勤兵革者十有九年,亦霸道之雄也,宋齊丘以舊臣與先主為布衣交,挾不賞之功跋扈無前,即竄而死之,又其果敢如此!然于用武之寸,乃能台台修文,圖回治具,故史稱其富文學。工正書,觀其字乃積學所致,非偶合規矩。其後煜亦以書名與錢仿相先後,蓋其源流本有自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邊鎬奏狀。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家韓城,以刑部尚書致仕”。居易敏悟絕人,工為文章。顧況一旦其文,不覺自失曰:“吾謂斯文已絕,今複見子矣。”擢進士,拔萃人為翰林,後貶江州司馬。然雖失志,能順適所遇,若忘形骸者。會昌初,家東都履道坊,居第疏沼植木,龍門構石樓,香山鑿八節灘。自號醉吟先生,或經月不茹葷。又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盧貞、燕集,皆高年不仕,人慕之,繪為《九老圖》。居易文章精切,然最工詩,長於諷諫得失,名傳雞林”。初與元稹酬詠,故號“元白”;複與劉禹錫齊名,又號“劉白”。始生七月,能指之無二字,蓋以天稟。觀其書《豐年》、《洛下》兩帖與夫雜詩,筆勢翩翩。大抵唐人作字無有不工者,如白居易以文章名世,至於字畫不失書家法度,作行書妙處,與時名流相後先。蓋胸中淵著,流出筆下便過人數等,觀之者亦想見其風概雲。今禦府所藏行書五:豐年帖,洛下帖,生涯帖,劉郎中帖,送敏中歸邠寧幕等詩。

裴 休

裴休字公美,孟州濟源人也,操守嚴正。初偕昆弟隱于家塾,講經著書,經年不出戶。有饋鹿者諸生共薦之,休不食曰:“蔬食猶不足,—今一啖肉,後何以繼。”擢進士第,舉賢良方正異等。曆昭義、河東、鳳翔、荊西四節度,官止太尉。宣宗嘗曰:“休真儒者。”然好浮屠,居常不嗜酒肉。講求其說,演釋頗多。嘗謂人之本心,靈明廓徹,廣大虛寂,逐物迷己者不能達耳。故其為人蘊藉,進止雍閑,行不瞰察。然刻意翰墨,真楷遒媚,作行書尤有體法。嘗建化成寺,僧粉額以候休題。他日見之,神色自若,以袖揾墨而為書之,字勢奇絕,見者嗟賞。今禦府所藏行書一:判疏言狀。

司空圖

司空圖字聖表,河中虞鄉人。咸通未擢進士第,遷中書舍人,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辭。居中條山王官穀,名其亭曰休休。作文以見志,以謂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賾三宜休,自號為耐辱居士。其父輿得徐浩真跡一屏題“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尤為精絕。輿遂於其下記雲:“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可以視《碧落》矣。”因以戒圖曰:“儒家之寶,莫逾此屏。”圖後為之志曰:“人之格狀或峻,則其心必勁,視其筆跡,可以見其人。”於是知圖之於書非淺淺者。及觀其《贈誓光草書歌》,于行書尤妙知筆意。史複稱其志節凜凜與秋霜爭嚴,考其書,抑又足見其高致雲。今禦府所藏行書二:贈*光草書歌,贈詈光草書詩。

盧知猷

唐盧知猷字子謨,失其世次。以進士登第,複中宏辭,官至太子太師。守饒州日,以善政聞,自此遂錄用。器量宏深,不與物競,號稱長者。為文富贍,作字有楷法,時頗稱之。蓋昔之為論者以楷為上,行次之,章草又次之,草書為下,以其難工者楷法,而易-仁者草字耳。故前人定書,以王羲之楷法為第…,鐘繇次之,自繇而下無人,則知其楷法者不可多得。知猷之書有此者,是豈不學而能,及其注意於此非一日也。然知猷雖以楷法稱,而此所得惟行書耳。今禦府所藏行書一:送*光序。

吳 融

吳融字子華,越州山陰人,官至翰林承旨。祖翕有高世志,不應召辟,朝廷賜文簡先生號。融幼力學能世其家,文辭富贍,以進士登科第。昭宗時指授作詔,多多益辦,悉當帝意,為之諮賞。求其作《草書歌》,痛論古人筆意。至於行書字畫稱是,則知其留心於翰墨間複不淺耳,觀其書自可以意得也。今禦府所藏五:

行書:博士帖。

草書:付虯帖。

正書:贈*光送別詩,贈*光草書歌二。

韓 偓

韓雇宇致光,京兆人。佐河中府,拜左拾遺,遷中書舍人,官至翰林學士。有詩集行於世,自號玉山樵人。所著歌詩頗多,其間綺麗得意者數百篇,往往膾炙人口,或樂工配人聲律,粉牆椒壁竊詠者不可勝紀。自謂咀五色之靈芝,咽三清之瑞露,不然,何清詞麗句如此之秀穎耶?考其字畫,雖無譽於當世,然而行書亦複可喜。嘗讀其《題懷素草書》詩雲“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之句,非潛心字學,其作語不能迨此。後人有得其石本詩以贈,謂字體遒麗,辭句清逸,則知其茹芝飲露之語不為過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二;僕射帖,芝蘭帖。

任 疇

任疇,不知何許人也,頗工行書,其步驟類歐陽詢,得險勁嫵媚之妙山。大抵唐人多宗歐虞褚柳,不知書法成于王氏羲獻父子,散于百家,家自為學,各持一體,語其大成,則無有也。故昔之為論者,謂歐陽真行出獻之,及其成就,則別成一家。於是風流則嚴于釋智永,而潤色則寡于虞世南,其優劣不能不與諸子相後先耳。如疇者,又得詢之一體,而非詢之比,其品第固自可見。蓋以志其上者不可得,而乃得其次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郎中帖。

林藻

林藻,不知何許人也,傳記莫得而詳其行實山。作行書,其婉約豐妍處,得智永筆法為多。有唐三百年,書者特盛,雖至經生輩,其落筆亦自可觀。蓋唐人書學,自太宗建弘文館為教養之地,一時習尚為盛。至後之學者,隨其所學而各有成就,如藻之于智永是也。初永刻意學書於王羲之,頗得其妙,所乏者風神。議者謂其章草人妙,隸書人能,於是一字之出可直五萬㈤,其為當時所慕如此。藻之步驟蓋出入智永之域者,惜乎不能究永之學,亦交一臂而失之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深慰帖。

……

歲在壬辰杏月 雲水居士易木于橋山書院

宣和書譜:

卷一

◎歷代諸帝后附

▲晉武帝

司馬氏,諱炎字安世,文帝之子也。司馬氏執魏國威柄。凡三世矣,至武帝時神器始歸之。獨江左有吳後附皓者,擅五十九年之業,一旦用王浚,唾手而得,故天下始一于晉。夫可謂繼志述事之主。然以憂勤得之,以佚樂棄之,其後東西分裂而為兩晉,後世論優劣,咸自武帝始。喜作字,于草書尤工,落筆雄徤,挾英勇之氣,毅然為一代祖,豈齪齪戲弄筆墨之末以取勝者。惜乎不克終譽,而信賈充之言,舍衛瓘之忠,不為經遠計以貽翼子,故為有為者之所痛恨也。今禦府所藏草書二:

我師帖,善消息帖。

▲唐太宗

唐太宗,李氏諱世民,高祖之次子。有隋末首建大議,起太原,入長安,取天下如運諸掌。故史稱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夫可謂近古之英主。方天下混一,四方無虞,乃留心翰墨,粉飾治具,雅好王羲之字,心慕手追,出內帑金帛,購人間遺墨,得真行草二千二百餘紙來上。萬幾之餘,不廢模仿。先是釋智永善羲之書,而虞世南師之,頗得其體。太宗乃以書師世南,然嘗患戈腳不工。偶作“戩”字,遂空其落戈,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征。征曰:“今窺聖作,惟'戩’字戈法逼真。”太宗歎其高於藻識,然自是益加工焉。世南既亡,以褚遂良侍書,凡人間所上羲之帖,惟遂良究其真贗,故所學尤勝。嘗謂朝臣曰:“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然亦未有不學而得者。朕少時臨陣,料敵以形勢為主,今吾學書亦然。”又嘗作《筆法》、《指意》、《筆意》三說以訓學者,蓋所得其在是歟。複善飛白,一日宴三品以上於玄武門,作飛白以賜,臣下椉酒爭取,以為娛樂。置弘文館,選貴遊子弟有字性者,出禁中所藏書令斆學焉。海內有善書者,亦許遣入館。由是十年間,翕然向化。一日作真草屏幛以示群臣,其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絶。又嘗贊羲之傳,痛論字學,固亦見其髣髴。觀夫淵源,變態出於筆端者,信非一日之習,其所由來遠矣。今禦府所藏一十有四:

正書:詔勑。

行書:詔勑,道德勑,禊宴詩,江叔帖,藝韞帖,好謙帖,真跡帖,枇杷子帖,魏仲思改名勑。

草書:九仙門勑,晩來勑,手勑,無為帖。

▲唐明皇

唐明皇諱隆基,睿宗第三子也。其英武該通,具載本紀。臨軒之餘,留心翰墨。初見翰苑書體狃于世習,鋭意作章草八分,遂擺脫舊學。觀其批張九齡表、賜裴耀卿詩,與夫《嘉賓》之勑、《五王》之贊,議者言其豐茂英特。斯亦天稟,如八分書,北京義堂與東嶽封禪碑,雖出於當時學士共相摹勒,然其風格大體皆有所授。竇臮賦其書,以謂“風骨巨麗,碑板崢嶸;思如泉而吐鳳,筆為海以吞鯨”,亦足以狀其瑰偉也。今禦府所藏二十有五:

隸書:五王贊,法空字,喜雪篇,太一字。

行書:賜趙宣王等勑,訪道勑,嘉賓勑,賜李含光勑二,批答李含光表修齋二,批答李含光表謝賜,批答李含光表投璧,批答李含光表起居,批答李含光表香信,批答李含光表謝修功德,批答張九齡謝知制誥表,批答楊勵俗等表,批答裴耀卿等雪篇表,批答裴耀卿等賀雨表,批答裴耀卿等奏謝宣示聖旨,賜裴耀卿等詩,鶺鴒頌,送虛已赴蜀川詩,春台望雜言。

▲唐肅宗

唐肅宗諱亨,明皇第三子也。天性仁孝,好學不倦,明皇酷愛與諸子異,開元二十五年乃立為太子。明皇幸蜀,父老遮道乞留太子平賊,蓋當時人心已知歸矣。迨其以天下元帥提孤軍抗衡漁陽卷地之眾,日消月化,雷驅電掃,終使海嶽一清,宗廟如故,真不愧主器之托也。即位之明年,遣韋見素迎上皇自蜀還京,使明皇感悟,自謂:“吾始得為天子父,不其美歟?”其盛德成功,雖未足以比跡湯武,而至於削平禍亂,再造唐室,亦傑然用武之君。是以郭子儀、李光弼之徒,真天下豪傑之士,功名為中興第一,皆肅宗善將將而能禦之要,知英主自有真也。肅宗早歲時,明皇為選佳士如賀知章等,侍讀左右,氣味漸摩,曾非一日。又當明皇在禦,以行書、八分、章草書為時矜式,肅宗以子職侍東宮,方溫凊定省間,得無過庭之訓?是宜行書亦有家法,而其氣韻與能字者爭衡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七:

賜李含光勑二,批答郭子儀錶,批答李季卿表,批答李含光表修齋,批答李含光表修功德,批答李含光表錫縑。

▲唐代宗

唐代宗諱豫,肅宗長子也。明皇諸孫百餘人,代宗最長,為嫡皇孫。聰明寛厚,喜怒不形于色,好學強記,深于《易》象。宵旰之暇,留心翰墨,于行書益工。大抵有唐自太宗以還,世相祖襲,至代宗家學未墜。論其筆力,則非有太宗、明皇超邁之氣,然亦有足觀者。今及見者,《春日雨晴燕諸王》與夫《秋中月夜》之詩,筆法勁媚,尚可以追配昔人雲。今禦府所藏行書七:

南郊口號,歲功贊,守歲詩,秋中月夜詩,秋日詩,重陽詩,春日雨晴燕諸王詩。

▲唐德宗

唐德宗諱適,代宗長子也。初在宗藩,譽望已著。性識強敏,一經於目,往往不待學而能。其所以自任者,亦複如此。齒胄之年,便為統帥。既總萬幾,頗勵精治道,思前王能事,以壯大猷。故群臣章奏來上,皆即批答,筆無滯思,翰墨落落可觀。大抵唐以文皇喜字書之學,故後世子孫尚得遺法。至於張官置吏以為侍書,世不乏人,良以此也。陸贄以內相輔贊,奏牘動千百言,度其可否從違,常與贄所陳相當。而流離兵火,遺散不復收,是以存者無幾。觀其行書,筆意亦不愧前人雲。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批答趙惠伯表。

▲唐宣宗

唐宣宗諱忱,憲宗第十三子也。性嚴重寡言,宮中以為不慧。然精於聽斷,而專事明察,其所以黜陟臣下,皆出於已。至於手寫詔勑,而人一被識擢,則為時之榮遇。大抵傷於太察,而無複仁恩之意,自是唐室至宣宗而複蹇矣。當時法書之盛,如裴休輩尚能追步顏柳。故諸宗承襲太宗之學,皆以翰墨流傳,至宣宗複以行書稱,蓋其典刑猶在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三:

賜李叢勑,賜李叢手勑,賜李叢手詔。

▲唐昭宗

唐昭宗諱曄,懿宗第七子也。為人明倩,多喜作書字。初有志興複,慨然思得非常之材,相圖回治具,惜無以助之,當是時錢鏐以節制領浙西,雖稱臣不乏貢賦。而實霸有一方,信英雄也。然昭宗於此乃能籠絡駕馭,推赤心置人腹中,使鏐終唐室而不二心者,昭宗實有以歸之也。觀其以《衣襟書》賜鏐,當時不能無意。其書雖不稱於世,而興複之志於斯可見矣。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賜錢鏐衣襟書

▲武則天

武則天順聖皇后武氏諱曌,並州文水人。凜凜英斷,脫去鉛華脂韋氣味,椉高宗溺愛而窺覦竊起。遂能不出重闈深密之地,駕馭英雄,使人人各為其用,不旋踵踝移唐室。使之善自推託有《周南?卷耳》之志,則其用心豈減古賢後妃哉!惜乎不知出此,乃欲以牝雞司晨,宜乎不克令終,而張柬之等起而複子明辟也。新史貶而傳之,舊史以謂窮妖白首,良以為訓。考其出新意持臆說,增減前人筆劃,自我作古為十九字,曰而(天)、(地)、○Z(日)、○子(月)、○(星)、(君)、(年)、(正)、(臣)、曌(照)、(戴)、(載)、(國)、(初)、(證)、(授)、(人聖)、(生)。當時臣下奏章與天下書契,鹹用其字。然獨能行於一世,而止唐之石刻載其字者,知其在則天時也。雖然,亦本於喜作字。初得晉王導十世孫方慶者家藏其祖父二十八人書跡,摹拓把玩,自此筆力益進,其行書駸駸稍能有丈夫勝氣。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夜宴詩。

▲梁太祖

梁太祖朱氏諱溫,批答賀表行書字體,雖純熟,然乏氣韻。當是筆吏所書。方時溫以唐之臣子,盜竊神器,故多引瑞物為受命之符。唐天王下以土德,而繼土者莫若金。於是梁以金承之,而色尚白,所有之郡縣,至有以白烏、白兔、白鸚鵡、白鹿為獻者。此表獻白鹿也。其奏章之臣,則有若韓建,有若楊陟,有若薛貽矩。實在開平即位之歲,是其區區急於符契,以厭人心。曾不知三代受命不約而應,如黃龍輔舟,銀溢山赤,烏流王屋,以表殊休者,亦固有自。時其承正統,又歷年滋久,且無非應天順人而作。如溫者,偶以黃巢餘黨椉不利之際,初雲歸順,終乃攘奪。其自視治世 ,一顯諸侯為不足,況複區區引符命哉?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御批祥瑞表。

▲梁末帝

梁末帝諱瑱,太祖溫第四子也,以唐文德元年生於東京。美容儀,為人沈厚,未嘗妄語言,喜與聞人儒士遊。唐光化元年授河南府參軍。溫受禪,封瑱均王。偽鳳曆元年二月,瑱即位。瑱無他伎,喜弄翰墨,多作行書批勑,大者或近盈尺。筆勢結密,有王氏羲、獻帖法,流傳到今,覽之便知,非侍書者所能及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正明勑。

▲周世宗

周世宗,柴氏,諱榮,睿武孝文皇帝太祖聖穆柴後之侄也。丱歲事君後以孝謹聞,太祖愛之,及長,委以主器之重,乃克負荷。迨其繼明在禦,因任舊臣,相與紹述前烈,増大基構。摧高平之陣,而勍敵挫氣;還秦鳳之封,而遠土開疆;以至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荊。自非英傑之主,能克家若是耶?故宜神武之略,氤氳盤礴發於筆端,其運用處,自己過人遠甚。觀《賜張昭詔》,有行書法,亦可見其略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賜張昭詔。

卷四

正書二

▲蕭遘

唐蕭遘字得聖,蘭陵人,璃之遠孫也。瑀武德初,帝委以樞莞,內外百務,悉瑀關決。或引升禦榻,呼曰“蕭郎”。官至左僕射。遘咸通中擢進士第,累遷司空,封楚國公。遘負大節,以王佐自任,慕李德裕為人。及當國,風采峭整,天子器之。始王鐸主貢舉而得遘,後與遘並顯,遘善事之。僖宗曰:“遘善事長,大臣和,予之幸也。”遘曰:“不止以長,乃鐸門生。”僖宗笑曰:“鐸選士,朕選宰相。卿無負我。”自瑀逮遘,凡八葉宰相,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之有。遘之字畫雖罕傳於世,觀其《景公》、《幽公》二帖,筆跡有廊廟之氣而足規矩,學者未易到也。今禦府所藏二:

正書:景公帖。

行書:幽公帖。

▲陸扆

陸扆字文祥,蘇州嘉興人,丞相贄之族孫,後客於陝,因以家焉。擢進士第,累遷翰林學士。扆工屬文,當時制詔,落筆而就,同僚自以為不及。昭宗嘗作賦,召令學士皆和之,扆時預焉,賦成文不加點,獨先眾人。帝覽而歎曰:“貞元時,陸贄、吳道元兄弟善內廷文,後無繼者。今聯得之。”。頗加優重。史稱扆之才“敏速若注射”,信不誣矣。亦善作真字,嘗有《贈苔光草書歌》,筆跡不減古人,翰墨耀映,真可尚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贈詈光草書歌。

▲李蹊

李蹊字景望,江都人也。自幼好學,登進士第,相昭宗,官至太子少師,贈司徒。家世藏書,多至萬卷,時號“李書樓”。喜著述,善注解,學者宗之,以為指南,真儒相也。其書見於楷法處,是宜皆有勝韻。大抵飽學宗儒,下筆處無一點俗氣,而暗合書法,茲胸次使之然也。至如世之學者,其字非不盡工,而氣韻病俗者,政坐胸次之罪,非乏規矩耳。如蹊能破萬卷之書,則其字豈可以重規疊矩之末,當以氣韻得之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送警光詩。

▲詹鸞

詹鸞,不知何許人也。作楷字,少者至蠅頭許,位置寬綽,有大字法。書《唐韻》極有功,近類神仙吳彩鸞,慕彩鸞故名焉。昔李赤之慕李白,司馬相如之慕藺相如,蓋類是也。彩鸞以書《唐韻》名于時,至今斷紙餘墨,今傳寶之。今鸞於斯亦然。

故知鸞于此不凡。今禦府所藏正書二:

《唐韻》上、下。

▲顧紹孫

顧紹孫,亡其世系,作正書類鐘繇,所謂似之而非者。蓋涇渭同流,則清濁相去,不得不爾。自三代書契降及漢末,無慮數變。三國鼎立之初,人材並用,靡有孑遺,惟字學闕然不講。繇於是時不溺流俗,傑然追古,為一家法,而議者謂其豐筋多力,有雲遊雨驟之勢。後學鮮有繼者,如紹孫,雖竭其智力,寧有一於是哉!然久假不歸,烏知非有特其學之未至耳?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儒素帖。

▲陸希聲

陸希聲,吳人也,官至左僕射,家世有書名。其六世伯父柬之,以草書高天下,議者有“喬松倚壁,野鶴盤空”之語;四世祖景融,又以博學工書擅名,璺璺相繼,至希聲一出,遂能複振家法,為佳子弟。而希聲尤善屬文,通經史,喜著述,且精于正書,則祖武風流,頓還舊觀。錢若水常言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押、鉤、格、抵。自言出自二王。斷與陽冰得之,希聲後授之瞀光。瞀光入長安,為翰林供奉,而希聲尚未達,以詩寄之雲:“筆下龍蛇似有沖,天池雷雨變逡巡。寄言昔日不龜手,應念江頭洴澼人。”後得其法者,為一時之絕。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贈罾光詩。

▲楊钜

楊钜,史失其傳,喜作字,得正體。其沉著處,有類鐘繇,而點畫則柳公權法也。當時贈警光草書詩序者,無慮數十人,而各出一家之見以附載于文,獨钜之立論以性之與習,自是兩途。有字性不可以無學,有字學者複不可以無性,故其為言曰:“習而無性者其失也俗,性而無習者其失也狂。”蓋以謂有規矩繩墨者,其習也;至於超詣絕塵處,則非性不可。二者相有以相成,相無以相廢,至此然後可以論書歟!又為說曰:“羲之七子,獨獻之能嗣其學,則知用此以求古人,庶幾天下書眼同一綱紐耳!”噫!钜之能為此論,則能知書之病也夫!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贈曾光草書序。

▲崔遠

崔遠,其先博陵人也。曾祖廷,同州刺史,子八人,皆有時譽,世以擬荀氏八龍。珙,左僕射;珀,吏部尚書;瑪,河中府節度使;餘並據顯位,世以為榮。均子澹,官至吏部侍郎,有才名,舉止秀峙,時謂玉而冠者。遠,澹之子也。有文,而風致整峻,世慕之曰“釘座梨”,言座之所珍也。遷中書侍郎,後為右僕射。自咸通後,有名其家曆台閣藩鎮者數十人,天下推士族之冠。觀其筆跡,雖不傳於世,然《贈晉光帖》,其楷體可喜,想見其家範雲。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送罾光詩。

▲張顎

張顫,莫知其系,官至左司郎中。幼好學,喜怍真書,字體謹嚴,率仿柳公權,而自成一家。公權之學,出於顏真卿,加以盤結道勁,為時所重。議者以謂如驚鴻避弋,饑鷹下鞲,蓋以言其風骨峻做,而少和淑之氣焉。頡雖未足以方公權之工,而風致近古,用筆有力,亦可貴也。觀其所《贈晉光詩》雲:“金殿聖人看縱筆,玉堂詞客盡裁詩。”則頡不獨工於書,而尤長於賦詠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贈警光詩。

▲鄭賈

鄭裔,史所不載,不知何許人也,所見者翰墨三傳。天複中,挈家自華至陳,遷徙無常,席不暇暖,亦未嘗須臾廢詞翰也。觀其以楷法《題經藏詩》雲:“萬蘊千牌次碧牙,縹箋金字間明霞。”而筆法清古,有羲獻典則。雖名不顯於世,大率唐人篇章字畫,縱複不造古人極致處,然亦各有一家風致。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題經藏詩。

▲戎昱

戎昱,不知何許人也,建中間為虔州刺史。作字有楷法,其用筆類段季展。然筋骨太剛,殊乏婉媚,故雅德者避之。嘗書其自作《早梅詩》雲:“應緣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消。”豈有得於此者,宜其字特奇崛,蓋是挾勝氣以作之耳。且古人作字,或出於一手而優劣相望者,偶在一時之得意與否耳。昱自寫其詩,是亦其得意處,故其筆力不得不如是之健。然求其左規右矩,則一出焉,一入焉,而不見其至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早梅詩。

▲趙模

趙模,史闕其傳,不知何許人也。模喜書,工臨仿。始習羲獻,學集成《千文》,其合處不減懷仁,然古勁則不迨。蓋翰墨之祖,必語羲獻,而師之者,世難其人。如晚生輩,以家學相承為一律,非不以王氏為宗,然其泥於形似。而俗惡凡下者,病在索馬于唐肆。浮屠氏懷仁,乃能稍得。故步固不易得,然至於奔逸絕塵處,則又不可以同日而語。若模之書複出懷仁下,則所謂思其上者不可得,又思其次也。噫,古人真難到耶!觀《模集書》一帖,頗工楷法,信前人之論為不謬。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模集千字文。

卷五

正書三

▲許渾

唐許渾,不知何許人也。卯角為詩,已能超出童稚;及長秀髮,頗為流輩所推。正書字雖非專門,而灑落可愛,想見其風度。渾作詩似杜牧,俊逸不及,而美麗過之。古今學詩者,無不喜誦,故渾之名益著,而字畫因之而並行也。大中初,守監察禦史,以疾告歸,端居佚老。有詩集行於世。今禦府所藏正書二:

今體詩上、下烏絲欄。

▲張欽元

張欽元,亡其傳,官至奉禮郎。作真字,喜書道釋經,然不墮經生之學。其遠法鐘繇,唯恐失真。但去古既遠,世習紛糅,故未能脫去前人畦畛,左規右矩,自守奴書之病⑥,是亦束於教者也,至如繇書幽深無際,古雅有餘,則又非欽元得窺其藩籬焉。今禦府所藏正書二:

金剛經上、下。

▲楊庭

楊庭,不知何許人也。為時經生,作字得楷法之妙。長壽間,一時為流輩推許。唐以武后好奇立異,自我作古,至輒易一十九字。當時如薛稷之流,亦複宗之。庭嘗書《五蘊論》,悉用武後所易字,而卷尾系經生臣名,要是一時奉命自應爾耳。唐書法至經生自成一律,其間固有超絕者,便為名書。如庭書,是亦有可觀者。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景審

景審,南陽人也。工作詩,留心翰墨。長慶中,以泥金正書《黃庭經》一軸,追慕王羲之法,字體獨秀潤而有典則。又作詩以題其卷末雲:“金粉為書重莫過,《黃庭》舊許右軍多。請看今日酬仁德,何似當時為愛鵝。”大抵唐人類多工書,然亦頗自珍惜。如歐陽通初仿父詢書,後亦名世,非狸毛為筆,犀象為管,未嘗輒書。審於《內景經》必粉金而寫之,蓋亦非率爾而作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黃庭經。

▲鈕約

鈕約,史傳不載。善正書,作細字使人喜,見而忘倦。蓋其字畫雖小,而圓勁成就,不乏精神,為呵喜者。嘗考昔人之論字,以謂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結密而無間,《瘞鶴銘》近之;寬綽而有餘,《蘭亭敘》近之。蓋約之小字,雖未足以比肩古人,而至其字形頓放,頗有意味。亦不窘于邊幅,而韻勝者。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小字三教經。

▲吳彩鸞

女仙吳彩鸞,自言西山吳真君之女。太和中,進士文蕭客寓鐘陵。南方風俗,中秋夜,婦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為盛集,蕭往觀焉。而彩鸞在歌場中,作調弄語以戲蕭。蕭心悅之,伺歌罷,躡蹤其後。至西山中,忽有青衣燃松明以燭路者。彩鸞見蕭,遂偕往,複曆山椒,有宅在焉。至其處,席未暇暖,而彩鸞據案,如府司治事,所問皆江湖喪溺人數。蕭他日詢之,彩鸞初不答,問至再四,乃語之:“我仙子也,所領水府事。”言未既,忽震雷迅發,雲物冥晦。彩鸞執手板伏地,作聽罪狀,如聞謫詞雲:“以汝泄機密事,罰為民妻一紀。”彩鸞泣謝,諭蕭曰:“與汝自有冥契,今當往人世矣。”蕭拙于為生,彩鸞為以小楷書《唐韻》一部,市五千錢為糊口計。然不出一日間,能了十數萬字,非人力可為也。錢囊羞澀,複一日書之,且所市不過前日之數。由是彩鸞《唐韻》,世多得之。曆十年,蕭與彩鸞遂各乘一虎仙去。《唐韻》字畫雖小,而寬綽有餘,全不類世人筆,當於仙品中別有一種風氣。今禦府所藏正書一十有三:

唐韻平聲上,唐韻平聲下,唐韻上聲,唐韻去聲,唐韻入聲,唐韻上下二,唐韻六。

▲杜光庭

道士杜光庭,字賓聖,道號東瀛子,括蒼人也。傳授真大師,特進檢校太傅、太子賓客兼崇文館大學上,行尚書戶部侍郎、廣成先生、上柱國、蔡國公。光庭初意喜讀經史,工詞章翰墨之學。懿宗設萬言科取士,光庭試其藝不中,乃棄儒衣冠人道遊。意淡漠,著道家書頗研極至理,至條列科教自漢張道陵暨陸修靖撰集已來,始末備盡,於今羽流成宗之。僖宗臨禦,光庭始充麟德殿文章應制,一時流輩為之斂衽,皆日學海千尋,辭林萬葉,扶宗立教,海內一人而已。嘗撰《混元圖》、《紀聖賦》、《廣聖義曆帝紀》暨歌詩雜文僅百餘卷。喜自錄所為詩文而字皆楷書,人爭得之,故其書因詩文而有傳。一踞是得煙霞氣味,雖不可以擬倫羲、獻而邁往絕人,亦非世俗所能到也。光庭嘗一日忽謂門人曰:“占城方創真宮,工未畢,上帝命餘作岷峨主司,恐不久於人間世。”他日因複謂真宮成矣,遂披法服及閘,私子別而卒,異哉!信人材不特人間少,天上亦少。

▲梁元一

道士梁元一,亡其鄉里。天資孤潔,不染世習。丹藥之暇,尤喜翰墨。初慕鐘、王楷法,久而出入規矩之外。然其法嚴,其氣逸,其格清。其嚴也若秉簡而立星壇,其逸也若禦風而揮八極,其清也若秋霄之飲沆瀣。凡以心專於抱一而不務外遊,故其神凝而慮寂,據梧隱幾,泯然身世之俱亡。及乘興一寓於揮灑,自然有超世絕俗之態矣。觀其書《太上內景經》,作小楷法而體兼眾善,乃知游方之外者,非世習之所能及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太上內景經。

釋曇林

釋曇林,莫知世貫。作小楷下筆有力,一點畫不妄作。然修整自持,正類經生之品格高者。有金書經目曰《金剛上味陀羅尼》,累數千字,終始一律,不失行次,便於疾讀。但恨拘窘法度,無飄然自僻之態。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苟,豈其意於筆正特見嚴謹,亦可嘉矣。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金剛經。

▲錢鏐

五代吳越國錢鏐,杭州臨安人。倜儻有大度,意氣雄傑,乘唐末亂離,依閭裡董昌嘯聚烏合之眾,名為禦寇而實自蹈之。然卒能用僖宗詔命,削平江浙而據有也。當時以鎮海軍節度使複領鎮東,節制精兵及三萬。昭宗即位加太子中書令,封本郡王。梁室繼興為尚父,進封吳越國王。至於後唐遂獨有方面號令一十三郡垂四十年,修中州貢賦,籍無虛日。風物繁庶,族系侈靡,浙人俚語目之日海龍君,言富盛若彼也。方其與群英爭逐,橫槊馬上,何暇議文墨耶?然而喜作正書,好吟詠,通圖緯學,晚歲複降己下士。幕客羅隱雅好譏評,雖及鑼微時事,怡然不怒,人以大度稱之。狀貌凜凜,亦人間一英物也。所書複剛勁結密,似非出用武手,殆未易以學者規矩一律擬議耳。逮藝祖有天下,其孫齪能納土稱藩,遂使後世子孫縻我爵祿,承承不絕,亦其英風餘澤,沾丐雲仍者多矣。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貢棗帖

▲李景

南唐偽主李憬字伯玉,先主升之長子,違命侯煜之父也。幼已穎悟,既為主器,即典軍旅,撫下有方略,時皆歸之。及嗣異位,能奉中州,以恩信結鄰壤。江左老稚不勤兵革者十有九年,亦霸道之雄也。宋齊丘以舊臣與先主為布衣交,挾不賞之功跋扈無前,即竄而死之,又其果敢如此!然于用武之時,乃能璺璺修文,圖回治具,故史稱其富文學。工正書,觀其字乃積學所致,非偶合規矩。其後煜亦以書名與錢椒相先後,蓋其源流本有自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邊鎬奏狀。

▲薛貽矩

薛貽矩字熙用,河東聞喜人也。唐幹符中登進士第,曆集賢校理翰林學士,晚仕梁。太祖愛其才,禮加優異,累官自僕射至守司空。貽矩風儀秀聳,所與游者成一時之英傑。自此聲名籍甚。喜弄愉墨,正書得古人用筆意。且唐末接五代,工書者筆跡疑皆掃地矣,觀其《贈警光草書序》秀潤可觀,一時學者亦鮮儷焉。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贈警光草書序

▲卷六

正書四

盧汝弼

五代盧汝弼字子諧,不知何許人也。祖綸,唐貞元中有詩名,父簡求,為河東節度使。汝弼少力學,不喜為世胄,篤意科舉,登進士第,文采秀麗,一時士大夫稱之。複留意書翰,作正書取法有歸。當五季士風凋弊,以字畫名家者尤少。汝弼能力振所學,誠不易得。官至祠部郎中,知制誥,贈乓部尚書。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贈警光詩。

▲豆盧革

豆盧革,史失其世。遭五代離亂,避地麓延,守中山王處直辟為幕官。同賦牡丹,革以桑柘對。處直雅器重,遷節度判官。唐莊宗講求賢相,或以革名家子舉之,遂召拜左丞相。作正書雖有隱者態度,然要之不出五季人物風氣。其點畫同為一律,非若楊凝式之書,在季世翰墨中如景星鳳凰之傑出,宜革輩皆不以書得名也。今禦府所藏一十:

正書:開講帖,友公大德帖,鄭長官帖,王郎君帖。

行書:大德帖,吾師帖,寒食帖,買花帖,頂辭帖,田園帖。

▲王仁裕

王仁裕字德輦,天水人也。官至太子少師。幼不羈,唯以狗馬彈射為務。中年銳意於學。一夕夢刊其腹腸胃引西江水以浣之,睹水中沙石皆有篆文。及寤,胸中豁然,自是文性超敏。洞曉音律,作詩儀千篇,目之曰《西江集》。嘗觀《列禦寇》言神遇為夢。,謂以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於萬物,非偶然也。王獻之夢神人論書而字體加妙。李嶠夢得雙筆而為文益工,斯皆精誠之至而感於鬼神者也。仁裕翰墨雖無聞于時,觀其《送張禹偁詩》,正書清勁,自成一家,豈非濯西江水之效歟?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送張禹偁詩。

▲楊邠

楊邠,魏州冠氏人也。少為州掌籍史,事漢高祖官至樞密使。隱帝即位,加中書侍郎平章事。邠長於吏事。執政以來,帑藏實,兵甲完,國用不乏,邊鄙肅靜,皆其功也。末年留意搢紳,延客門下。知經史有用,乃課吏傳寫。至其作正書,雖不能造鐘王之藩翰,然氣格超邁粗有可觀。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清潭等帖。

▲宋綬

宋文臣宋綬字公垂,趙人也。官至參知政事,諡日宣獻。其事業載之史牒詳矣。綬雅有記性,嘗試童行《法華經》,誦十日,不復遺一字,蓋其性與下愚相遠如此!作字尤為時所推右。然亦自喜其書,在翰苑日,凡制稿必集成篇,至於點畫亦不妄作,意其文必附書以垂後世耳。嘗為小字正書整整可觀,真是《黃庭經》、《樂毅論》一派之法。在天聖、明道間,章獻明肅後聞綬書名,乃命書楷法千文以規仁祖。今綬所書《千文》,實天章閣所藏之書也。其後佐我仁祖以參大政,亦基於此。國初稱能書者惟李建中與綬二人,而建中之字肥而重濁,或為時輩譏評,謂有五代以來衰亂之氣,至綬則無間言。蓋其書富於法度,雖清臒而不弱,亦古人所難到者。而議者又謂世之作字,於左右佈置處或枯或秀,綬左右皆得筆,自非深造者特未易知。綬有子日敏求,能世其家。凡當時巨卿銘碣,必得敏求字為榮故二宋之書,人到於今稱之。今禦府所藏正書八:

草制,草劄,密表,杜甫謁廟詩,和園池詩筆,飛白書上下二,千文。

▲蔡襄

文臣蔡襄字君謨,興化軍人也。官至端明殿學上。博古尚氣節,居諫垣樂言事。初范仲淹被

逐,餘靖、尹洙、歐陽修以極論援救,坐是皆罪貶。襄於是作《四賢士》詩以高其風,天下成誦之。守福州日,南方風俗,病者不食藥而敦信巫覡,至垂死而恬然尚鬼,其利人之財者以蠱毒之,積年以為患,襄至,去巫覡而殺其害人者,故一方安堵而宿弊滌。工字學,力將求配古人。大字巨數尺,小字如毫髮,筆力位置,大者不失結密,小者不失寬綽。至於科鬥、篆籀、正隸、飛白、行草、章草、顛草,靡不臻妙,而尤長於行,在前輩中自有一種風味。筆甚勁而姿媚有餘,仁祖深愛其書,嘗禦制元舅隴西王李用和墓銘詔襄書之。已而學士撰溫仁皇后銘文,又詔襄書,而襄辭曰:“此待詔職也。儒者之工書,所以自遊息而已。”仁祖亦不強之。人謂古今能自重其書者,惟王獻之與襄耳。襄遊戲茗事問,有前後《茶錄》,複有《荔枝譜》,世人摹之石。自珍其書,以為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而複推為本朝第一也。論者以謂真行簡劄今為第一,正書為第二,大字為第三,草書為第四,其確論歟!

此所得于正書為多。今禦府所藏正書三:

南郊慶成詩,茶錄,還穎詩。

▲石延年

文臣石延年字曼卿,本幽州人。官至太子中允秘閣校理。少應進士舉,真廟朝該三舉進士,推恩補奉職,延年以母老不擇祿而就。久之,朝廷為改太常寺大祝,出知濟州金鄉縣。為邑有治聲,凡兩除監郡,一為大理丞,遂人館。然跌盪不羈,劇飲尚氣節,視天下無難事,不為小廉曲謹以投苟合。上書論事有讜語,朝廷用其計,令奉使河東籍鄉兵。既還,易服色,當時延年雖在秘閣而不屑,夜遊浮沉間巷間,見者如遇于煙雲中。一日與酒徒詣肆中,縱飲銜杯無算,終席不交一語引去。以此人異之,指其地為遇仙。其在寶元、康定間,文詞筆墨映照流輩,得之者不異南金大貝,以為珍藏。其正書入妙品。尤喜題壁,不擇紙筆而得如意。初沿汴而東,系舟泗水龜山下,佛祠釋子以題殿榜為請,乃為劇飲,卷氈濡墨作方丈字,一揮而成,人以為絕筆。異時范仲淹作文誄之雲:“延年之筆,顏筋柳骨,散落人間,寶為神物。”歐陽修亦作詩美之日:“延年醉題紅粉壁,壁粉已剝昏煙煤。河傾昆侖勢曲折,雪壓太華高崔嵬。”其為名流推許如此。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西師詩

▲陸經

文臣陸經字子履,越人也。官至集賢殿修撰。作郡以儒術飾吏事,而所至以能稱。善真行書。當時與蘇舜欽為流輩,而筆法亦僅同一律。前輩商文必求經為之書,故經之石刻殆遍天下。若歐陽修《思潁》諸詩,得經書方喜甚稱。然多作正書,其典嚴以規矩自窘,譬之椎魯如參,厚重如勃,亦盛德君子渾金朴玉所自表發也。觀者自應得之耳。今禦府所藏四:

正書:蒲州詩,武林謠。

行書:蕭相樓等詩,郊居等詩。

▲王子韶

文臣王子韶字聖美,浙右人。官至秘書少監。宿學醇儒,知古今,以師資為己任。方王安石以《字書》行於天下,而子韶亦作《字解》二十卷,大抵與王安石之書相違背,故其《解》藏於家而不傳。尤長於《孟子》而學者師其說。一日子韶訪一縣令,正見令與舉子談《孟子》,縣令者寡聞人也,不知子韶善此書,而與客談不已,置子韶一隅,蓋旁若無人也。子韶日:“孟子不見諸侯,而首篇稱'見梁惠王’何也?”令與客皆無對。久之知子韶也,為之靦顏。喜作正書,然亦出於力學。至於三過筆,真可以掛萬鈞之重,蓋其學本宗褚遂良、顏真卿而暮年自變為一家耳。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杜衍詩。

▲陳景元

道士陳景元字太虛,師號真靖,自稱碧虛子,建昌南城縣人。師高郵道士韓知正,已而別其師遊天臺山,遇鴻蒙先生張無夢授秘術。自幼喜讀書,至老不倦。凡道書皆親手自校寫,積日窮年,為之佝僂。每著書十襲藏之。有佳客至,必發函具鉛槧出客前,以求點定。其樂善不已複如此。然不泛交,未嘗與俗予將迎,惟相善法雲寺釋法秀,人比之廬山陸修靜交惠遠也。初游京師,居醴泉觀,眾請開講。神考聞其名,詔即其地設普天大醮,命撰青詞以進。既奏,稱善,得旨賜對天章閣,遂得今師名。又改章服,累遷至右街副道篆。己卯,乞歸廬山,複以葬親為請,詔賜白金助之。既歸,行李無他物,百擔皆經史也。所居以道儒醫書各為齋館而區別之,四方學者來從其遊,則隨所類齋館相與校讎,於是人人得盡其學,而所藏號為完書。所役二奴,一日黃精,一日枸杞,馴而不狡,真有道者之役也。一時大臣如王安石、王圭喜與遊。初歸廬山,與安石作別,安石問其乞歸之意,景元雲:“本野人,而今為官身有吏責,觸事遇嫌猜,不若歸廬山為佳耳。”安石韻其語,書靜幾間曰:“官身有吏責,觸事有嫌猜。野性難堪此,廬山歸去來。”複書其詩後雲:“真靖自言如此。”蓋喜其不素諳也。又嘗與蔡卞論古今書法,至歐陽詢則曰:“世皆知其體方而莫知其筆圓。”卞頗服其膺。生平不喜作草字,惟欲正書,大抵祖述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下逮歐陽詢《化度寺碑》耳。故其于古人法度中粗已贍足。當其啟手足之時,年已七十,沐浴改衣,韻語長嘯聲,正坐而逝其語雲:“昔之委和,今之蛻質,非化非生,複吾真宅。”世乃悟其屍解。凡手自校正書有五千卷,注道經二卷,《老氏藏室纂微》二卷,《解莊子》十卷,編《高士傳》百卷,所著文集二十卷,以至作《大洞經音義》,集注《靈寶度人經》,凡有益於學者,莫不致力焉。今禦府所藏八:

正書:陶隱居傳,高士傳,樂毅傳,相鶴經,陳諶等墓誌,種玉故事

行書:岩棲賦,試墨書等詩。

▲蒲雲

山人蒲雲,西川漢州綿竹人也。幼有方外之趣。布裘筇杖,游山野間。賣藥得錢入酒家,醺然醉,類有道之士。尤喜翰墨,作正書甚古。嘗以雙鉤字寫河上公注《道經》,筆墨清細,若遊絲紫漢,孤煙嫋風,連綿不斷。或一筆而為數字,分佈勻穩。風味有餘,覽之令人有淩虛之意。大抵書法自科牛一散,學者紛紛。於是有垂露、偃波、芝英、倒薤之說,各工其習,以文其一家之學,亦宜在所錄也。今禦府所藏正書二:

雙鉤道經,雙鉤德經。

▲釋法暉

釋法暉,政和二年天寧節以細書經塔來上 ,效封人祝萬歲壽。作正書如半芝麻粒,寫佛書十部,曰《妙法蓮華經》,曰《楞嚴經》,曰《維摩經》,曰《圓覺經》,曰《金剛經》,曰《普賢行法經》,曰《大悲經》,曰《佛頂尊勝經》,曰《延壽經》,曰《仁王護國經》。自塔頂起以至趺座,層級鱗鱗,不差毫末。更為出香器置其中間而經字僅足,開卷翬飛,照映眼睫,恍然如郁羅蕭台,突兀碧落,孕育氣象,亦奇觀也。說者謂作此字取竅密室,正當下筆處容光一點明而不曜,故至細可書,複有嘹然眸子方辦茲事。然其字累數百萬不容脫落始終如一,亦誠其心則有是耶。今禦府所藏正書一:

細書經塔。

卷七

行書敘論

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於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書。爰自西漢之末,有潁川劉德升者,實為此體,而其法蓋貴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德升而下,複有鐘繇、胡昭者同出於德舁之門。然昭用筆肥重,不若繇之瘦勁,故昭卒于無聞,而繇獨得以行書顯,當時謂繇善行押書者此也。及晉王羲之、獻之心得神會處,不由師授,故並臻其極,蔚然為翰墨之冠。晚有王瑉複善此學,而議其書者有峻如崧高、爛若列星之況。信乎行書之在字學,非富規矩、有來歷不能作此。譬之千里之足,屈伏櫪下,則成虧何在?及其緩轡闊步,爭馳蟻封間,於是駑驥遂分。書之有行,亦若也。今得其自晉以來至於本朝,以行書名世者,凡五十有八人焉。其間如晉之王檬,宋之薄紹之,唐虞世南、歐陽詢、李邕、蘇靈之之徒,各各自具一體,傑然出於其類者多矣。本朝則有李建中、蘇舜欽、陸經、王安石、蔡京,筆勢翩翩,足以追配古人,名垂後世,有可觀者。於是類而裁之為一家法。

行書一

王衍

晉王衍字夷甫,琅邪臨沂人。相孝懷,官至太尉。早歲穎悟,初詣山濤,濤嗟歎良久,目送其去曰:“何物老嫗生甯馨兒。”及長,聞譽四馳。明悟若神,謂可比子貢,聲名籍甚,傾動當世。善談名理,得莊老旨趣。每論事有不安,隨即更改,世號口中雌黃。朝野翕然,謂之一世龍門。手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顧愷之作《畫贊》,亦稱衍岩岩清峙,壁立千仞,斯足以仿佛其人也。武帝聞之,問王戎曰:“衍於當世誰比?”戎曰:“當從古人中求耳。”其為世所尚如此。初好論從橫之術,晚乃棄世事,口不言錢稱“阿堵物”而已。晉室士夫雅尚清談者,衍為之倡也。及為石勒所囚,心知必死,乃痛自引咎,慨然歎日:“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正天下,猶不至此。”其弟澄亦嘗謂衍日:“兄形似道而神峰太俊,是宜不克令終。”作行草尤妙,初非經意,而灑然痛快見於筆下,亦何事雙鉤、虛掌、八法、回腕哉?其自得于規矩之外,蓋真是風塵物表脫去流俗者,不可以常理規之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尊夫人帖。

謝奕

謝奕字無奕,秣陵人。官至安西將軍豫州刺史。少有名譽。初為剡令,與桓溫善,溫辟為安西司馬。敦篤布衣之好,于溫坐,岸幘笑詠自若。溫嘗曰:“我方外司馬也。”喜作字,尤長於行書,飄逸之氣人人眉睫。故竇皋以賦美之曰:“達士逸跡,乃川厄奕;毫翰雲為,任興所適。”又見無奕之書,不拘於俗學之妙,而風氣自高,當時以為達士也。初從見尚為西州日有德政,既卒,州人思之,請以奕嗣尚,遷都督豫、司、冀、並四州事。其知名縉紳間

有素如此。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秋月帖。

桓溫

桓溫字元子,譙國龍亢人。官至丞相。生未期溫嶠見之曰:“此兒有奇骨。”故以溫名之。溫豪爽有氣概,姿貌雄偉而面有七星。劉憤嘗稱其眼如紫石棱,須作蝟毛磔,斯亦見其異也。然溫挺英邁之氣韞文武之才,籠絡賢傑,駕馭英雄,受寄扡城,用恢威略,功有可稱者矣。及總戎馬之權,居形勢之地,有睥睨窺覦之意,斯實斧鉞之所宜加,人神之所同異也。溫墨蹟見於世者尤少,然頗長於行草觀其《收東道表》與夫法帖石刻,字勢遒勁,有王、謝之餘韻,亦其英偉之氣形之於心畫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東道表

謝安

謝安字安石,世為秣陵人。官至太保。方時王謝兩族各以文采相高,而安于謝族尤主斯文盟會,居伯仲群從問若師資禮。嘗與王蒙語,蒙曰:“此客密密,為來逼人。”王導亦深器之。四十不仕,高臥東山,屢違朝旨,天下翕然有公輔望。及起,應辟為宰相。當桓溫跋扈,談笑卻之,終至於帖然而後已。苻堅以百萬之眾飲馬江左,勢欲吞食晉國,人心危甚,而安用謝玄輩,親授方略,各當其任,從容緩帶,以威重壓浮議,終至以寡勝眾,一掃而群虜淨盡。使東晉社稷增重九鼎,皆安之力也。若其風氣蘊藉,為名流所慕,如擁鼻揮葵扇,又其餘耳。蓋是種種超詣,每經意處便非他人可到。初慕羲之作草正字,而羲之有解書者。後之評其字者,亦謂縱任自在,若螭盤虎踞之勢,要當人能品也。然其妙處,獨隸與行草耳。此所有惟行書為多。其家若尚、若萬、若道蘊,皆以書名世者,信有自來矣。今禦府所藏行書三:

中郎帖,近問帖,善護帖。

謝萬

謝萬字萬石,官至豫州刺史。其才器雋秀,頗喜矜持,故早得時譽。簡文帝初作相對,聞萬名,召為撫軍從事中郎。萬著白綸巾,衣鶴氅裘,履版而前。既見,與簡文共談移日,其風致見重于時如此。萬工言論,善屬文。作字自得家學,清潤遒勁,風度不凡。然於行草最長,惜其歲月之久,少及見者。獨《鯁恨》一帖,尤著見於世。其亦魏晉已來流傳到眼者,類多哀悼語,此其然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二:

賢妹帖,鯁恨帖。

陸玩

陸玩字士瑤,吳人機從弟也。器量洪雅,弱冠有美譽。善翰墨,尤長行書。及登公輔,謙遜不辟掾屬,成帝聞而勸之,不得已從命,所辟皆寒素有行之士。玩以弘重為人主所貴,稟性通雅不以名位格物,誘納後進謙若布衣,縉紳之徒莫不依之。時瑞星見,以疾不能造朝,親書其表以賀,略日:“德合神明,嘉瑞屢臻,普天率土,莫不同慶。”其筆力瘦硬有鐘繇法。然議者謂繇書如雲鶴遊天,群鴻戲水,行間茂密,實亦難過。玩之字畫,雖不期與之方駕,然雅重之氣發於筆端而有典則,亦足以昭示於世也。玩官至尚書令、興平伯。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賀瑞星表晉元帝批附。

張翼

張翼字君祖,下邳人。官至東海太守。善隸草,時穆帝令翼寫王羲之手錶。穆帝自批其後,羲之殆不能辨真贗,久乃悟曰:“小人幾欲亂真。”王僧虔嘗謂羲之書一朝人物莫有及者,而翼之書遂能亂真,故已咄咄羲之矣。蓋翼正書學鐘繇,草書學羲之,皆極精妙。當時與王修、江灌輩並馳爭先,今觀其行書,故可以想見其它雲。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舅氏帖。

王蒙

王蒙字仲祖,太原晉陽人也。官贈司徒。蒙少時放縱不羈,晚節克己勵行。有風流美譽,虛己應物,思而後行,喜怒不形於色。美姿容,居貧,帽鐘人市,而市嫗悅其貌遺以新者,時人以為達。工隸書草法,俱入能品。王僧虔以謂可比庾翼,議者小以為過論。章草作人字法,嘗謂趣之欲利,按之欲輕,世以蒙為知言。然世所存者多行書,王安石初學其書頗得筆意。論者以謂有橫雨斜風之勢,則蒙之書又可知矣。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餘杭帖。

王徽之

王徽之字子猷,逸少塚嗣也,世家秣陵。官至黃門侍郎。初參桓溫幕下為狂司馬,忘形骸,無客禮,溫優之不校也。及佐桓沖,尤不事事,惟以手板拄頰雲“西山朝來,致有爽氣”而已,嘯詠竹間,寄以天樂。山陰雪夜,理舟詣戴,乘興而往,盡興而還,世稱其真正以傲達淩物。故名教之流或病之,要之亦王氏佳子弟也。其作字亦自韻勝,羊欣謂尤長於行草,信不誣矣。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持未可以甲乙論雲。今禦府所藏行書四:

僧倫帖,至節帖,仲宗帖,蔡家帖。

王邃

王邃,失其世系。官至平北將軍徐州刺史,而世所傳者特因其書爾。作行書有羲獻法,疑是其家子弟,故典刑具在,而後世,雖斷紙餘墨亦複寶之也。《婚事》一帖尤為人所知,流傳至今,觀其佈置婉媚,構結有法,定非虛得名。大抵字學之妙,晉人得之為多,而王氏之學尤盛焉。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婚事帖。

卷八

行書二

孔琳之

宋孔琳之字彥琳,會稽山陰人。官止祠部尚書。琳之好文博古,至於音律之習無不超詣,作行草度越流輩。方時以剛正自力,不能阿諛當前者,故奄奄眾人後。至於作字之工,人不得而掩遏也。議者以謂飛流垂勢,則呂梁之水焉。二王已後略無其比。王僧虔亦謂琳之書天然絕逸,極有筆力。蓋其所養豪放,恥事遲拙,故筆端流暢快健,若不凝滯於物者。或以謂功夫少,此又責備春秋之法也。今禦府所藏行書一:

日月帖。

陶弘景

梁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也。身長七尺四寸,神采聳秀,有仙風道骨。讀書萬餘卷,善琴棋,主草隸,而行書尤妙。大率以鐘王為法,骼力不至而逸氣有餘。然苦心篤志,未嘗懈倦。無紙墨則至於以荻畫灰,苦恨無書以為楷式,則願作主書吏。故其答武帝論書雲:“愚固博涉,患未能精。”其刻意於學有至於此。袁昂謂其書如吳興小兒,形雖未成長,而骨體甚駿快;李嗣真亦雲如麗景霜空,鷹隼初擊:俱以駿快稱。今觀其書,信乎其非虛言也。弘景少得養生之道,初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郎,上章辭祿,止于句容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