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蔡侯紙”:古法造紙打造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五一前後, 起良蔡侯紙博物館館長劉曉東一天比一天忙碌:除每天完善、修葺整個蔡侯紙文化苑內外的基本設施外, 還要接待一撥又一撥前來觀摩的八方人士。

38歲的王東勝正在抄紙。 由於母親常年有病, 兩個孩子又在上學, 王東勝結束在外打工的漂泊生活, 去年8月來到傳習所, 經過幾個月的培養, 已經成為一名熟練的抄紙工, 在家門口就能每月掙到3000元。

更為重要的是, 今年國慶前夕, 香港舉辦中華五千年科技文明展, 起良古法造紙被初定為參展文化遺產之一, 科技部委託省科技廳、省對外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先後幾次來聯繫協商參展有關事宜。 深圳創客7月中旬在西安舉辦國際非遺展, 陝西省目前已確定4家參展, 起良古法造紙亦是參展文化遺產之一。

5月17日, 初夏的“金周至”生機盎然。 記者再次踏進起良蔡侯紙文化苑, 衣著樸素的劉曉東依舊沒有豪言壯語。

陝西科技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5名學生正在拍攝紀錄片, 這是他們選取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的實踐課程。

蔡侯紙文化苑內有兩處核心區域:蔡侯紙博物館和中國漢麻紙製作技藝傳習所。 作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四大文明之一, 造紙術正在這裡被完整復原, 日漸成為新時代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書畫家和各類學校的師生無不被它獨特的文化魅力所震撼。

起良“棄糧”:手工造紙坊的歷史印記

位於秦嶺北麓周至縣九峰鎮起良村的蔡侯紙文化苑, 坐落在起良小學的旁邊。

起良村歷史上就因造紙而聞名天下。 起良造紙源於漢末, 盛於兩晉, 從漢代起就是造紙“重鎮”,

曾為皇家造紙坊。

曬紙看上去簡單, 也是一門技術活, 要踏實認真, 又能耐下性子, 否則會前功盡棄。 姜魯引的同時, 又成功造出了適合書畫市場需求的整四尺、六尺的大規格白、黃色漢麻紙。

起良蔡侯紙到底好不好?劉曉東說, 因為不用火堿, 起良村漢麻紙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完全遵照綠色、環保、不污染環境的原則,

完整地保留了原植物原料的本色特徵和本味, 加上不添加任何化學品, 全部手工製作, 所以它的主要特徵是:紙的韌度極強, 用力拉扯不壞, 這是任何紙張與其不可比擬的;紙味香, 蔡侯紙保持著楮樹的原味, 香味四溢;壽命長, 可保千年又何止千年;用途廣, 漢麻紙不僅是書畫家創作傳世作品的最佳用紙, 還可應用於包裝、裝飾、製造、醫藥、科研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一個偶然的機會, 劉曉東聽說斯里蘭卡的象糞紙聞名遐邇, 生產的明信片、本子等特殊旅遊紀念品引起世界各地遊客的濃厚興趣。

大象是斯里蘭卡的國寶, 每頭大象每天產生100公斤左右的糞便,

聰敏的斯里蘭卡商人利用大象糞便來造紙, 因為使用了特殊的工藝, 產品不但沒有臭味, 而且手感非常細膩。 象糞造紙不僅給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也給斯里蘭卡贏得了殊榮。 2006年, 在荷蘭舉辦的“世界挑戰”大賽中, 象糞紙以其人與自然共處、有效利用和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創意一舉奪冠。 “象糞紙”於是成為斯里蘭卡的國禮, 政府首腦專門用來贈送給外國政要。

說者無意, 聽者有心。 劉曉東很快想到大熊貓也是中國的國寶, 陝西秦嶺大熊貓繁育基地就位於周至縣樓觀台鎮的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 大熊貓是直腸動物, 邊吃邊拉, 食量驚人。 一隻大熊貓每天大約要吃70多斤青竹, 但僅吸收其中30%的養分, 其餘部分均排出體外。一般情況下,養殖基地是把大熊貓糞便收集並曬乾後焚燒成灰掩埋在地下。他便多次跑去討教,拉回幾麻袋熊貓糞進行試驗。

經過反復試驗,居然成功了,如今,中國漢麻紙製作技藝傳習所已研發出一種融國粹和國寶於一體的高級紙品——“熊貓紙”。

“熊貓紙”以大熊貓糞便為主料,以構樹皮漿和獼猴桃藤蔓漿為佐料。製作技藝完全是按照古漢麻紙造紙技藝的工藝流程來製作,基本上與構樹皮的製作技藝一樣,只不過是在配製紙漿的工藝上有所不同,更加複雜。“熊貓紙”的特徵是:紙面粗糙,韌性也不如楮皮紙,但它散發著淡淡的竹草清香,具有竹質紙的特點和楮皮紙的優點。書法、繪畫,筆潤而不散,濃淡有致。

“熊貓紙”的問世更加堅定了劉曉東對傳統工藝傳承的信念,同時激發了他傳習創新的濃厚興趣。他在琢磨,隨著大、中、小學生研學觀摩的不斷增多,怎樣才能調動青少年動手參與的積極性?他嘗試做出幾種小規格的撈紙模具,“以一層或多層漢麻紙為底,上面鋪上有色植物或者其他手工工藝品,可以盡情想像、無局限創作,再撈一層甚至多層紙漿覆蓋在上面。然後放在太陽下晾曬,最後形成特有的固定形狀,很多學生親手來做,不僅很有成就感,最後裝裱起來留存,很有紀念意義。”劉曉東解釋道。

劉曉東給這種紙起了一個直觀而又有想像力的名字:“太陽紙”。半坡博物館、碑林博物館幾位專家對“太陽紙”給予高度評價。

5月17日,陝西科技大學學生在蔡倫塑像前展示“太陽紙”。

隨著起良古法造紙技藝的不斷搶救、恢復,其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意義不斷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目前這裡已成為陝西省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從2010年10月起,博物館共接待西安市小學生和家長2萬多人次、陝西小記者50多名、中學學生幹部300多名、香港學生代表35名、陝西科技大學學生500多名、西安美院學生300多名。山東、福建、山西、河南甚至還有北京、上海高校的學生都來觀摩古法造紙。孩子們參觀後,都覺得很神奇。不少電視臺進行了跟蹤報導。”劉曉東說。

中國漢麻紙製作技藝傳習所已經成為中小學校研學之旅目的地,蔡侯紙博物館亦引起不少外國留學生的濃厚興趣。

振興計畫:傳統工藝迎來發展大機遇

劉曉東是個倔強的人。他堅信古法造紙工藝是見證人類文明史的活化石,一定會重新煥發生機。如今,在他的努力下,起良村古法造紙工藝被列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了各級宣傳文化部門的支援。

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姜怡翔表示:這個漢麻紙就相當於玉米酒,透過紙張泛黃的表像,滲化出內在的樸實大方,有岩畫、壁畫形式的美感,能比較好地表現出西北人或者陝西人的精神風貌和藝術特質。

目前,蔡侯紙博物館每天平均能生產300張紙,每張紙能賣出40元的價格,已經遠銷廣東、上海、天津等地。劉曉東說,蔡侯紙完全是純手工製作,用過的書畫家都覺得很好,但由於產量有限,一些書畫研究院和大學美術系動輒要幾十刀,根本沒有辦法滿足,所以只好限量銷售,以滿足眾多書畫家的需求。

隨著古法造紙技藝的不斷發掘、恢復與傳承,古法造紙這門傳統工藝迎來了大發展的歷史機遇。3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指出振興傳統工藝有助於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於更好地發揮手工勞動的創造力,有助於促進就業,實現精准扶貧。該計畫要求對符合規定的傳統工藝相關項目以及特色文化產業傳統工藝發展予以適當支持,將傳統工藝展示、傳習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十三五”時期文化旅遊提升工程。

黃循武師傅在踏對。就是將分成小撮的穰,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品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做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這種紙很便宜,品質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漸被普遍使用。他造的紙稱“蔡侯紙”。但在東漢、三國時期,紙並未普遍使用,人們的書寫材料仍以簡牘和縑帛為主。到了晉朝,造紙術傳到長江流域,那裡有豐富的造紙原料,也產生了較好的紙張,才得到普遍推廣。晉人盛行抄書、藏書就是得益於用紙的普及。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

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

3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計畫》指出,傳統工藝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製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製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傳統工藝,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振興傳統工藝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將傳統工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實施重點;加強傳統工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理論、技術研究;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設計、製作水準和整體品質;拓寬傳統工藝產品的推介、展示、銷售管道;加強行業組織建設;加強文化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促進社會普及教育;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其餘部分均排出體外。一般情況下,養殖基地是把大熊貓糞便收集並曬乾後焚燒成灰掩埋在地下。他便多次跑去討教,拉回幾麻袋熊貓糞進行試驗。

經過反復試驗,居然成功了,如今,中國漢麻紙製作技藝傳習所已研發出一種融國粹和國寶於一體的高級紙品——“熊貓紙”。

“熊貓紙”以大熊貓糞便為主料,以構樹皮漿和獼猴桃藤蔓漿為佐料。製作技藝完全是按照古漢麻紙造紙技藝的工藝流程來製作,基本上與構樹皮的製作技藝一樣,只不過是在配製紙漿的工藝上有所不同,更加複雜。“熊貓紙”的特徵是:紙面粗糙,韌性也不如楮皮紙,但它散發著淡淡的竹草清香,具有竹質紙的特點和楮皮紙的優點。書法、繪畫,筆潤而不散,濃淡有致。

“熊貓紙”的問世更加堅定了劉曉東對傳統工藝傳承的信念,同時激發了他傳習創新的濃厚興趣。他在琢磨,隨著大、中、小學生研學觀摩的不斷增多,怎樣才能調動青少年動手參與的積極性?他嘗試做出幾種小規格的撈紙模具,“以一層或多層漢麻紙為底,上面鋪上有色植物或者其他手工工藝品,可以盡情想像、無局限創作,再撈一層甚至多層紙漿覆蓋在上面。然後放在太陽下晾曬,最後形成特有的固定形狀,很多學生親手來做,不僅很有成就感,最後裝裱起來留存,很有紀念意義。”劉曉東解釋道。

劉曉東給這種紙起了一個直觀而又有想像力的名字:“太陽紙”。半坡博物館、碑林博物館幾位專家對“太陽紙”給予高度評價。

5月17日,陝西科技大學學生在蔡倫塑像前展示“太陽紙”。

隨著起良古法造紙技藝的不斷搶救、恢復,其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意義不斷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目前這裡已成為陝西省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從2010年10月起,博物館共接待西安市小學生和家長2萬多人次、陝西小記者50多名、中學學生幹部300多名、香港學生代表35名、陝西科技大學學生500多名、西安美院學生300多名。山東、福建、山西、河南甚至還有北京、上海高校的學生都來觀摩古法造紙。孩子們參觀後,都覺得很神奇。不少電視臺進行了跟蹤報導。”劉曉東說。

中國漢麻紙製作技藝傳習所已經成為中小學校研學之旅目的地,蔡侯紙博物館亦引起不少外國留學生的濃厚興趣。

振興計畫:傳統工藝迎來發展大機遇

劉曉東是個倔強的人。他堅信古法造紙工藝是見證人類文明史的活化石,一定會重新煥發生機。如今,在他的努力下,起良村古法造紙工藝被列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了各級宣傳文化部門的支援。

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姜怡翔表示:這個漢麻紙就相當於玉米酒,透過紙張泛黃的表像,滲化出內在的樸實大方,有岩畫、壁畫形式的美感,能比較好地表現出西北人或者陝西人的精神風貌和藝術特質。

目前,蔡侯紙博物館每天平均能生產300張紙,每張紙能賣出40元的價格,已經遠銷廣東、上海、天津等地。劉曉東說,蔡侯紙完全是純手工製作,用過的書畫家都覺得很好,但由於產量有限,一些書畫研究院和大學美術系動輒要幾十刀,根本沒有辦法滿足,所以只好限量銷售,以滿足眾多書畫家的需求。

隨著古法造紙技藝的不斷發掘、恢復與傳承,古法造紙這門傳統工藝迎來了大發展的歷史機遇。3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指出振興傳統工藝有助於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於更好地發揮手工勞動的創造力,有助於促進就業,實現精准扶貧。該計畫要求對符合規定的傳統工藝相關項目以及特色文化產業傳統工藝發展予以適當支持,將傳統工藝展示、傳習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十三五”時期文化旅遊提升工程。

黃循武師傅在踏對。就是將分成小撮的穰,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品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做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這種紙很便宜,品質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漸被普遍使用。他造的紙稱“蔡侯紙”。但在東漢、三國時期,紙並未普遍使用,人們的書寫材料仍以簡牘和縑帛為主。到了晉朝,造紙術傳到長江流域,那裡有豐富的造紙原料,也產生了較好的紙張,才得到普遍推廣。晉人盛行抄書、藏書就是得益於用紙的普及。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

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

3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計畫》指出,傳統工藝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製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製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傳統工藝,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振興傳統工藝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將傳統工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實施重點;加強傳統工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理論、技術研究;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設計、製作水準和整體品質;拓寬傳統工藝產品的推介、展示、銷售管道;加強行業組織建設;加強文化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促進社會普及教育;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