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天津美術館辦連環畫展:小人書承載的不止有回憶

天津連環畫邀請展吸引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目光。

天津北方網訊:這是一場充滿懷舊情懷的展覽, 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夠沉浸其中找到童年的記憶。

正值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 “中國美術館藏連環畫原作精品展”亮相天津美術館, 與此同時, 代表津城連環畫較高水準的“天津連環畫邀請展”同期舉行。 兩展交相輝映, 相得益彰, 展現了中國連環畫精品的最高水準, 同時也展現了津城畫家在連環畫創作中的扎實功力。 《長恨歌畫意》《三毛流浪記》《朝陽溝》《邦錦美朵》《鏡花緣》《血濺津門》……不同年代的連環畫原作集中亮相, 觀眾從中能夠挖掘出自己童年的閱讀記憶。 當年就是這些連環畫讓我們開啟了對世界懵懂的感知, 在圖與文交織中連接著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感懷。 今天的回顧, 泛起的不止懷舊的漣漪, 還有對過往歲月的思考……

探秘:連環畫展的國韻津味

5月16日14時, 天津美術館三層展廳布展有條不紊地進行。 天津美術館副館長盧永琇穿梭於兩個展廳間, 仔細打量著每一幅作品, 隨時提出自己的建議。 “這幅作品傾斜角度再調整一下, 讓觀眾看著更舒服些。 ”她對此一絲不苟。 距離“中國美術館藏連環畫原作精品展”和“天津連環畫邀請展”正式在市民面前亮相越來越近, 作為策展人, 盧永琇期待著這場展覽給津城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衝擊與震撼。

連環畫——我們常說的“小人書”, 和百姓離得近, 接地氣。 幾乎每個人的童年都和它有過心靈上的交流, 它就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啟蒙書, 影響著幾代人的思想意識、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 那些年手捧“小人書”的人或已日漸成熟,

或已步入暮年, 對這位“老朋友”也變得陌生了。 要不要把“老朋友”重新請回來, 把當年原作一幅幅展現在公眾面前?盧永琇為此而思考、奔走。

為了讓館藏珍品走向社會, 豐富百姓文化生活, 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典藏活化”系列展覽。 他們邊普查、邊收集、邊整理、邊展出, 作為“典藏活化”展覽專案之一“中國美術館藏連環畫原作精品展”2016年5月首次在中國美術館亮相, 兩個月展期內共吸引20余萬人次入場參觀, 參觀者中就包括盧永琇。 “能一次看到這麼多大家的作品, 對我來說是震撼的。 ”盧永琇說, “當時我就想, 很有必要把這個展覽引入天津, 讓沒來得及去北京看展的天津市民, 在家門口也能感受到相同的震撼。 ”

是機緣巧合,

也是水到渠成, 經過一系列接洽, 中國美術館的館藏連環畫原作精品走出北京, 第一站就來到了天津。 “在天津辦展, 就要有津沽特色, 要向觀眾展現天津畫家在連環畫創作領域的成就。 ”盧永琇有了這樣一番思考, “我希望觀眾從天津美術館感受到國展的魅力, 同時另辟一塊場地, 看天津連環畫的成績, 兩個展覽一起看下來才完整、完美。 ”

早年間畫連環畫的畫家散居各地, 如何能把這些名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頗費周折。 一次次搜集資訊、一次次走訪名家, 提出自己的想法, 盧永琇以天津美術館的名義向諸位名家發出邀請, 誠意借稿辦展。 面對盧永琇的這份誠意, 津城名家表示支持。 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連環畫《鏡花緣》作者陳冬至從230幅作品中精挑細選,

挑出12幅原作交給盧永琇。 陳老告訴記者:“在連環畫逐漸被淡忘之時, 天津美術館又一次像捧寶貝一樣將它捧到藝術殿堂, 送到觀眾的面前, 這份情懷彌足珍貴, 我義不容辭地支持。 ”

望著這一幅幅作品, 盧永琇新的計畫已經誕生, 展覽今年7月中下旬落幕後, 天津美術館將會對津城連環畫的歷史沿革、畫家的創作手法等深入挖掘, 梳理成書, 借此記錄下天津連環畫的發展史料, 以饗後人。

探討:面對連環畫唯有懷舊?

連環畫是通過連續的多幅畫面, 運用繪畫語言刻畫和塑造人物形象, 營造各類場景, 詮釋故事情節, 以此表達作者思想和情感。 連環畫通過繪畫和文學的緊密結合, 達到圖文並茂的閱讀效果。

陳冬至教授回憶起連環畫走過的輝煌歷程,很感慨。“新中國成立後,連環畫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大力發展,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種類。”陳老介紹。當年老百姓接受資訊的管道不像今天這樣多元,新中國成立不久還要面對人們接受文化程度不高的現實,這種圖文並茂的展現手法恰到好處、恰如其分。一些傳統故事、神話傳說、革命歷史、英雄人物,通過畫家手中的筆劃出來,再配上文字,讀者的代入感得到滿足。改革開放之後,連環畫迎來了鼎盛時期,繁榮與多元齊頭並進,天津連環畫創作和出版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於化鯉的《寶船》、鄧柯的《假話國歷險記》、顏鐵良的《警長的女兒》、杜滋齡的《鐵木前傳》、王書朋的《微神》、馬寒松的《封神演義》、蔡延年的《世界著名童話畫庫》等作品相繼入選全國美展並在各類評選中斬獲殊榮,這些在津城有名的畫家以繪畫連環畫為練功場,為日後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天津也成為全國連環畫出版的重要基地之一,一些津產連環畫暢銷全國。

可誰能想到,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連環畫市場一夜沉淪。美術界對此也是迷惘的,輝煌燦爛的事業一夜之間遭遇斷崖式跌落,這究竟因為什麼?“當諸多連環畫畫家冷靜下來,深入思考後會發現,原因非常複雜,有些是不以畫家的意願為轉移的。”陳冬至意味深長地說。

首先,媒體繁榮了,連環畫不再是大眾獲取新知的主管道。電視機普及到家庭後,連環畫上的場景一下子動了起來,故事情節也更加豐富,電視劇的信息量是畫家的雙手無法匹敵的。時至今日,媒介更加多樣,大屏小屏交相呼應,連環畫所承載的功能日趨弱化,從而從大眾轉入小眾人群,提起連環畫唯有懷舊了。

其次,包括日本、美國在內的進口漫畫大量湧入,從孩子們的接受程度看,這些漫畫內容更新鮮,畫面更具衝擊力,進口作品迅速擠佔了市場。到今天,孩子們看到的連環畫逐漸被手繪本取代,顏色更豐富,視覺衝擊感更強烈,而這種速食式的少兒讀本缺少的恰恰是連環畫中的內容和深度,從創作手法上也失去了畫家一筆筆勾勒的風骨。

說起當年連環畫市場的興盛,不能忽視的另一層原因是畫家從中能夠得到實在的稿酬。當年藝術品收藏並沒有市場而言,那時畫家繪製連環畫可以取得豐厚的稿酬,連環畫按幅付費,一部作品少則三四十幅,多的近百幅,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稿費不足為奇。畫家們也要養家糊口,經濟上的補償也激勵了創作者。而今,單畫價格早已超過稿酬數倍,“移情別戀”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慶倖的是,現在仍舊有畫家投身于連環畫創作中,一切從愛好出發,執著于這項藝術中,他們的境界超過了利益,與金錢無關。

探心:和畫家侃侃而談的機會

5月18日,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到來。這一天,“中國美術館藏連環畫原作精品展”完成了全部布展,正式在公眾面前亮相。61件套、442幅連環畫原作,題材涉及古典神話、革命歷史、現實生活、中外文學等幾大類,涵蓋了白描、油彩、素描、水墨、木刻、水彩等多種表現形式。與此同時,“天津連環畫邀請展”如約開幕,津城16位畫家的30余套作品,200餘件連環畫原作同期展示,這些曾叩動過大眾心靈的經典作品,在天津美術館集中展示,帶給觀眾心靈慰藉。

參觀者中有上年紀的老年人,他們駐足在一幅幅畫面前凝神思考,腦海中浮現出童年的記憶。有中青年人,他們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美術館,這些陪伴著中國連環畫逐漸成長成熟的人們,又在用自己的視角審視眼前的一切。當然展覽最受孩子們的喜歡,他們能夠在此看到父母甚至祖父母童年的讀本,借助展覽穿越年代,和經典對話。

“經典連環畫背後的故事值得回味。”盧永琇說。在連環畫展舉辦期間,天津美術館“美術講堂”特別為觀眾推出了連環畫系列講座,配合展覽讓觀眾深入瞭解展覽、瞭解連環畫,有一次和畫家侃侃而談的機會,也是一次心靈的交流與探索。

“這一次我們先後邀請到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編審施振廣老師,天津美協油畫藝委會主任王書朋老師,中國美協連環畫藝委會委員劉建平老師,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副教授董克誠老師,天津美協理事馬寒松老師等,走進課堂。他們將就連環畫創作與觀眾近距離探討。”盧永琇介紹,“從5月20日至7月1日,每個星期六下午2點,美術課堂準時開課。”

逐步淡出人們視野的連環畫回歸,再一次出現在津城市民的眼前,帶上小夥伴,帶上孩子,赴一場“非去不可”的約會。(“津雲”—北方網編輯曲璐琳)

陳冬至教授回憶起連環畫走過的輝煌歷程,很感慨。“新中國成立後,連環畫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大力發展,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種類。”陳老介紹。當年老百姓接受資訊的管道不像今天這樣多元,新中國成立不久還要面對人們接受文化程度不高的現實,這種圖文並茂的展現手法恰到好處、恰如其分。一些傳統故事、神話傳說、革命歷史、英雄人物,通過畫家手中的筆劃出來,再配上文字,讀者的代入感得到滿足。改革開放之後,連環畫迎來了鼎盛時期,繁榮與多元齊頭並進,天津連環畫創作和出版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於化鯉的《寶船》、鄧柯的《假話國歷險記》、顏鐵良的《警長的女兒》、杜滋齡的《鐵木前傳》、王書朋的《微神》、馬寒松的《封神演義》、蔡延年的《世界著名童話畫庫》等作品相繼入選全國美展並在各類評選中斬獲殊榮,這些在津城有名的畫家以繪畫連環畫為練功場,為日後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天津也成為全國連環畫出版的重要基地之一,一些津產連環畫暢銷全國。

可誰能想到,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連環畫市場一夜沉淪。美術界對此也是迷惘的,輝煌燦爛的事業一夜之間遭遇斷崖式跌落,這究竟因為什麼?“當諸多連環畫畫家冷靜下來,深入思考後會發現,原因非常複雜,有些是不以畫家的意願為轉移的。”陳冬至意味深長地說。

首先,媒體繁榮了,連環畫不再是大眾獲取新知的主管道。電視機普及到家庭後,連環畫上的場景一下子動了起來,故事情節也更加豐富,電視劇的信息量是畫家的雙手無法匹敵的。時至今日,媒介更加多樣,大屏小屏交相呼應,連環畫所承載的功能日趨弱化,從而從大眾轉入小眾人群,提起連環畫唯有懷舊了。

其次,包括日本、美國在內的進口漫畫大量湧入,從孩子們的接受程度看,這些漫畫內容更新鮮,畫面更具衝擊力,進口作品迅速擠佔了市場。到今天,孩子們看到的連環畫逐漸被手繪本取代,顏色更豐富,視覺衝擊感更強烈,而這種速食式的少兒讀本缺少的恰恰是連環畫中的內容和深度,從創作手法上也失去了畫家一筆筆勾勒的風骨。

說起當年連環畫市場的興盛,不能忽視的另一層原因是畫家從中能夠得到實在的稿酬。當年藝術品收藏並沒有市場而言,那時畫家繪製連環畫可以取得豐厚的稿酬,連環畫按幅付費,一部作品少則三四十幅,多的近百幅,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稿費不足為奇。畫家們也要養家糊口,經濟上的補償也激勵了創作者。而今,單畫價格早已超過稿酬數倍,“移情別戀”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慶倖的是,現在仍舊有畫家投身于連環畫創作中,一切從愛好出發,執著于這項藝術中,他們的境界超過了利益,與金錢無關。

探心:和畫家侃侃而談的機會

5月18日,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到來。這一天,“中國美術館藏連環畫原作精品展”完成了全部布展,正式在公眾面前亮相。61件套、442幅連環畫原作,題材涉及古典神話、革命歷史、現實生活、中外文學等幾大類,涵蓋了白描、油彩、素描、水墨、木刻、水彩等多種表現形式。與此同時,“天津連環畫邀請展”如約開幕,津城16位畫家的30余套作品,200餘件連環畫原作同期展示,這些曾叩動過大眾心靈的經典作品,在天津美術館集中展示,帶給觀眾心靈慰藉。

參觀者中有上年紀的老年人,他們駐足在一幅幅畫面前凝神思考,腦海中浮現出童年的記憶。有中青年人,他們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美術館,這些陪伴著中國連環畫逐漸成長成熟的人們,又在用自己的視角審視眼前的一切。當然展覽最受孩子們的喜歡,他們能夠在此看到父母甚至祖父母童年的讀本,借助展覽穿越年代,和經典對話。

“經典連環畫背後的故事值得回味。”盧永琇說。在連環畫展舉辦期間,天津美術館“美術講堂”特別為觀眾推出了連環畫系列講座,配合展覽讓觀眾深入瞭解展覽、瞭解連環畫,有一次和畫家侃侃而談的機會,也是一次心靈的交流與探索。

“這一次我們先後邀請到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編審施振廣老師,天津美協油畫藝委會主任王書朋老師,中國美協連環畫藝委會委員劉建平老師,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副教授董克誠老師,天津美協理事馬寒松老師等,走進課堂。他們將就連環畫創作與觀眾近距離探討。”盧永琇介紹,“從5月20日至7月1日,每個星期六下午2點,美術課堂準時開課。”

逐步淡出人們視野的連環畫回歸,再一次出現在津城市民的眼前,帶上小夥伴,帶上孩子,赴一場“非去不可”的約會。(“津雲”—北方網編輯曲璐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