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國工匠”李仁清來榕展絕技

李仁清為學員們講授高浮雕傳拓的藝術效果。

福州新聞網5月19日訊聽聞央視《大國工匠》專題介紹過的中國高浮雕傳拓技藝第一人李仁清近日來榕,

為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福建省文化廳主辦的第三期全國傳拓技術培訓班暨第一期福建省傳拓培訓班學員授課, 記者立馬與其聯繫。 沒想到李仁清特別謙虛, 他說:“我30多年僅做了傳拓這一件事, 沒啥好說的。 ”經記者再三爭取, 李老師才答應在福建省圖書館的授課間隙給記者半小時的採訪時間。

長相 二十年前就是“老者”

能夠對高大的石刻及石窟中巨龕佛像雕刻進行傳拓的技術稱之為高浮雕傳拓。 把立體的雕像拓印在平面上, 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在李仁清的高浮雕拓片作品上, 高浮雕甚至圓雕都被纖毫畢現地還原在平面紙張上, 堪稱震撼。

身懷絕技的李仁清在文博界大名鼎鼎, 原以為一定是高冷范兒,

甫一見面, 卻是個和藹可親的“老者”——由於常年在野外勞作, 1963年出生的李仁清頭髮灰白, 看上去比同齡人蒼老許多, 不過他笑稱:“20年前我就長這樣了, 我跟別人說, 我這是一步到位哈哈!”

李仁清從事傳拓純屬偶然, 1982年他從河南農村來鄭州打工, 被招到河南省古建隊當學徒工, 參與少林寺的修復工作。 同批招收的學徒中, 身強力壯的分配做建築工人, 因為他長得瘦弱, 就被分配跟著古建隊師傅做拓工。

帝王墓穴上的石人、石獸, 高山崖壁上的摩崖文字、石窟造像……不少記載人類生產、生活的各類石刻, 隨著時間變化經受著風雨剝蝕。 為了將石刻藝術流傳下來, 勞動人民發明了傳拓技法, 該技術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

它能夠將碑文石刻上的線刻、紋理、風化程度對等呈現在拓片上, 許多已經消失或被毀壞的文物正是通過拓片得以復原與傳承。

拓片是珍貴文獻, 傳拓工作意義深遠, 交談中李仁清多次提到“責任、擔當、堅持”這6個字。 他說:“石窟、石刻等文物大都在荒郊野外。 傳拓工作需要吃得了苦, 耐得住寂寞。 ”

拓工工資低, 工作條件差, 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 有一年深秋, 李仁清獨自到深山一座石窟進行拓制, 因忘我工作, 到了夜晚, 又冷又餓的他就撿了些枯草在石窟寺冰冷的地上一鋪和衣而眠。 2009年和2010年在河南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鞏義石窟傳拓的兩年間, 李仁清平均每天連續工作16小時, 其中艱辛不言而喻。 後來雖然工作條件好了許多,

但製作文物拓片, 少則幾小時、幾天, 遇上大型作品, 還要持續工作幾個月, 既考驗體力、毅力, 還勞心勞神。 “所以堅持最重要!”李仁清說。

30多年, 從拓工到大師, 唯一不變的是李仁清對傳拓技藝的執著。

李仁清接受記者採訪。

絕技 是慢慢摸索出來的

當年跟隨文物專家們傳拓時,

每每面對圖文並茂的造像碑和高浮雕造像, 李仁清常為無法拓印下來而苦惱。 老拓工告訴他, 自古傳習下來的只有平面拓印法, 立體的東西會頂破拓印紙張, 行不通。 他卻不服, 暗下決心:要把高浮雕傳拓技術攻克。

“我是從1988年-1992年開始摸索高浮雕拓片的。 當時我從考古正投影測繪方法中得到啟發, 想在平面拓的基礎上自創一種全新的立體傳拓技術。 一有機會見到文物專家, 我就把我的拓片作品給他們看, 請他們提意見, 再改進, 這樣摸索了多年, 到了2014年我的技藝算是達到成熟。 ”

李仁清介紹說, 高浮雕傳拓需要隨著拓體凹凸把紙面剪開, 這使得拓印後的宣紙是碎片狀的。 把上千張的碎片狀拓紙拼接修復, 才形成一整幅高浮雕拓片。

“每一幅傳拓作品都是獨立完整的繪畫作品,具有墨分五色、相宜相生的立體畫面效果。”李仁清說,“所以最後的裁剪粘連是最難的,如何既不失真,又要有藝術神韻,往往煞費苦心。”

經過多年實踐,當年那個曾被認為是怪異的想法變成了成熟的操作技藝。當這項創造性技藝漸漸被業界認可之後,李仁清的名氣越來越大,2008年他為嵩山“天地之中”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製作了高浮雕拓片精品檔案,2013年到臺灣佛光山舉行高浮雕拓片展,2015年對登封的嵩陽觀大唐碑、嵩陽寺造像碑、劉碑等名碑名刻進行傳拓……他獨創的技藝“復活”了一段段塵封的歷史,讓越來越多的立體不可移動文物按1∶1比例在平面上轉化為可移動文物展現在世人面前。

2014年,李仁清首創的高浮雕拓片技藝被列入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的拓片名家郭玉海贊其技藝“前無古人”。數十年的專注和堅守,秉承熱愛的求變與創新,終成就一位“大國工匠”。

住房 98平方米已覺滿足

交談中記者瞭解到,2014年“仁清金石傳拓藝術博物館”在鄭州成立,這個以高浮雕拓片為主要收藏、研究、展示的博物館,面積420平方米,設有高浮雕、摩崖造像和碑誌展區三個展廳。目前已向文物部門報備的拓片有1280多件。

去年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首次以個人名字命名了“李仁清傳習所”,希望“高浮雕傳拓第一人”能以師帶徒方式,傳授他的絕技。李仁清說:“現在跟著我學高浮雕傳拓技藝的人不少,這次到福州授課,又添了30多位新學員。我目前正式收了四個徒弟,其中不包括跟著我學習拓藝十多年的大兒子。大兒子拜的是拓片名家郭玉海,他的拓片技術可比我強。”

李仁清認為,隨著大氣環境的惡化,石刻的風化速度正在加快。他希望國家能儘早把一些珍貴石刻雕像資料做總體性保護。傳承保護歷史文明,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他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大量培育弟子,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盡可能將歷史資訊更多地留給後人。

李仁清透露,“2012年我在鄭州買了一套房子,雖然只有98平方米,可我已經很滿足了。這些年我攢的錢主要花在收藏拓片上。我常對兩個兒子說,別想著我會給你們留下有形資產,我能留給你們的只有精神這個無形資產。”

不知不覺,記者與李仁清的交流超過了90分鐘,事先約定的半小時早過了。臨別時他說:“傳拓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拓片者接觸的常是國寶級文物,在操作時要有藝術臆想,才能將活兒幹得漂亮。每當我全身心拓制雕像的時候,仿佛是跨越時空跟古代先賢對話,這讓我很享受!”

才形成一整幅高浮雕拓片。

“每一幅傳拓作品都是獨立完整的繪畫作品,具有墨分五色、相宜相生的立體畫面效果。”李仁清說,“所以最後的裁剪粘連是最難的,如何既不失真,又要有藝術神韻,往往煞費苦心。”

經過多年實踐,當年那個曾被認為是怪異的想法變成了成熟的操作技藝。當這項創造性技藝漸漸被業界認可之後,李仁清的名氣越來越大,2008年他為嵩山“天地之中”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製作了高浮雕拓片精品檔案,2013年到臺灣佛光山舉行高浮雕拓片展,2015年對登封的嵩陽觀大唐碑、嵩陽寺造像碑、劉碑等名碑名刻進行傳拓……他獨創的技藝“復活”了一段段塵封的歷史,讓越來越多的立體不可移動文物按1∶1比例在平面上轉化為可移動文物展現在世人面前。

2014年,李仁清首創的高浮雕拓片技藝被列入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的拓片名家郭玉海贊其技藝“前無古人”。數十年的專注和堅守,秉承熱愛的求變與創新,終成就一位“大國工匠”。

住房 98平方米已覺滿足

交談中記者瞭解到,2014年“仁清金石傳拓藝術博物館”在鄭州成立,這個以高浮雕拓片為主要收藏、研究、展示的博物館,面積420平方米,設有高浮雕、摩崖造像和碑誌展區三個展廳。目前已向文物部門報備的拓片有1280多件。

去年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首次以個人名字命名了“李仁清傳習所”,希望“高浮雕傳拓第一人”能以師帶徒方式,傳授他的絕技。李仁清說:“現在跟著我學高浮雕傳拓技藝的人不少,這次到福州授課,又添了30多位新學員。我目前正式收了四個徒弟,其中不包括跟著我學習拓藝十多年的大兒子。大兒子拜的是拓片名家郭玉海,他的拓片技術可比我強。”

李仁清認為,隨著大氣環境的惡化,石刻的風化速度正在加快。他希望國家能儘早把一些珍貴石刻雕像資料做總體性保護。傳承保護歷史文明,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他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大量培育弟子,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盡可能將歷史資訊更多地留給後人。

李仁清透露,“2012年我在鄭州買了一套房子,雖然只有98平方米,可我已經很滿足了。這些年我攢的錢主要花在收藏拓片上。我常對兩個兒子說,別想著我會給你們留下有形資產,我能留給你們的只有精神這個無形資產。”

不知不覺,記者與李仁清的交流超過了90分鐘,事先約定的半小時早過了。臨別時他說:“傳拓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拓片者接觸的常是國寶級文物,在操作時要有藝術臆想,才能將活兒幹得漂亮。每當我全身心拓制雕像的時候,仿佛是跨越時空跟古代先賢對話,這讓我很享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